渭南:富平縣張橋鎮發展水果西紅柿產業 壯大集體經濟幫農增收

2020-12-18 華商網

  你吃過水果西紅柿嗎?近年來,水果西紅柿(名叫普羅旺斯),因它顏色粉紅、皮薄、瓤沙、汁多、味甜等優點走俏市場。

  水果西紅柿能吃出兒時的味道

  近日,記者在富平縣張橋鎮張橋村看到,位於該村東街組的30座日光溫室大棚裡全部種植的水果西紅柿,時下正是採摘季。

  走進溫室大棚內,記者看到棚內的西紅柿掛滿枝頭,長勢喜人,讓人垂涎欲滴。

  「嘗一個,嘗一個……」大棚的管理者汪關良順手摘下紅彤彤的西紅柿讓給記者們品嘗。「不用洗,請你們放心吃!這裡種植的西紅柿從不打農藥。」汪關良自信滿滿地說。

  「真好吃!瓤沙、汁多、味甜……這是兒時的味道」。隨行採訪的記者們品嘗西紅柿後稱讚道。

  「訂單農業」 每斤3.5元始終一個價

  「我們這西紅柿不零賣,主要裝禮盒後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到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承包溫室大棚的陝西怡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電商部林軍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和電商籤訂了認購合同,以每斤3.5元裝禮盒,從開始到果期結束一個價。

工作人員在分揀西紅柿,按照大小分類裝盒子

  這種西紅柿為啥受歡迎?據溫室大棚的技術員劉天順講,「因為這裡的西紅柿跟普通西紅柿不一樣,這種水果西紅柿可以直接生吃,口味純正,因為它含有大量的「番茄紅素」而深受消費者喜愛。更主要的是這裡的西紅柿種植全面實施綠色蔬菜生產技術,種植各個環節接受農業部門對生產過程的全程監管,取得了A級綠色食品認證,確保了產品質量安全。

  「今年的產量,這一畝面積大棚預計產量在2萬斤西紅柿,按照認購價每斤3.5元計算,一個棚收入7萬元。」劉天順說,預計30座日光溫室大棚總產量達60萬斤,產值210餘萬元。

  政府扶持發展集體經濟 企業經營農戶受益

  正是看到水果西紅柿良好的市場效益。在經過了前期的考察論證後,張橋鎮黨委班子多方籌集資金379萬元,於2018年11月在該鎮張橋村東街組流轉土地100餘畝,建設了30座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張橋鎮張橋村設施農業產業園,全部承包給了陝西怡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用於種植普羅旺斯水果西紅柿。

  「產業園採取『村黨支部+產業園區+企業+貧困戶』的黨建扶貧模式,以村集體經濟為載體,實行政府投資,企業承包,讓貧困戶受益。」張橋村包村幹部劉偉告訴記者,產業園承包租金作為村集體經濟,年總收益14餘萬元的70%,結合扶貧工作,用於全鎮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提供13人的公益性崗位工資。

  據了解,該產業園吸收了20餘名當地群眾及10餘名貧困戶在園區打零工,實現貧困戶家門口就業,依託產業增收,穩定脫貧的目標。

  張橋村設施農業產業園的建成,不僅解決了張橋鎮經濟結構單一、產業大而不強、高端農業短板、群眾增收有限的問題,同時使全鎮產業園的檔次得到了提升,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依靠地方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產業的這一目標。」該鎮鎮長趙犇說,通過發展培育多種農業主導產業,讓群眾儘快增收致富。

  相關連結:

  近年來,富平縣張橋鎮黨委政府一手抓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一手抓農產品質量提升,在繼續做大做強主導甜瓜產業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增長點,聚焦脫貧攻堅中心任務,充分利用環境及地利資源優勢,發展多種產業。2017年該鎮依託蘇陝協作項目,投資580萬建設了48座日光溫室大棚發展甜瓜產業;除甜瓜產業外,以牛蒡為主導品種,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全鎮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2300畝;同時,該鎮以種植傳統西紅柿面積達560畝為基礎,2018年建設了張橋村設施農業產業園發展水果西紅柿產業,壯大產業規模,實現農民增收致富。


來源:華山網

編輯:劉瑤

相關焦點

  • 陝西渭南富平縣強農富民的轉型發展之路
    中國網5月18日訊 4月27日,隨著北京新發地全國名特優農產品展銷中心「富平館」的正式開館,陝西渭南富平蔬菜、水果等農產品開始集中進京,走進北京市民的「菜籃子」和「果盤子」。在保障首都農產品穩定供應、豐富首都老百姓餐桌的同時,也為富平農產品打開了銷路,賣出了好價錢。
  • 清水河縣城關鎮: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助農穩定增收
    清水河縣城關鎮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按照「政府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資金扶持、公司合作帶動、農戶自我發展」的思路,在全鎮各村發展肉牛肉羊養殖扶貧產業項目,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助農穩定增收。
  • 富平:李明遠調研富平縣張橋鎮鎮域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指出全面提升環境品質不斷增強鎮區吸引力 深入推進「三變」改革實現集體經濟全覆蓋
  • 渭南經開區:「支部+農戶」壯大集體經濟實現脫貧夢
    今年以來,陝西省渭南經開區辛市街道馬渡村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通過流轉土地,轉變經營模式,壯大村集體收入,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自身的「造血」功能和綜合實力。該村立足本村優勢,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思路,通過黨支部引領、貧困戶參與的方式,先後建立了紅薯、洋姜種植基地,為貧困戶「穩定脫貧、持續增收」,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試水探路。培植農業主導產業。
  • 麻慄坡縣「三聯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近年來,麻慄坡縣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夯實執政根基的重要保障,著力構建「改革+產業+項目」模式加快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截止目前,該縣102個村(社區)集體經濟年收入均達5萬元以上,其中:50萬元以上5個、10—50萬元49個,5—10萬元48個。
  • 臨渭區豐原鎮豐原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主持人】田書記,村集體產業及戶產業發展怎麼樣?村裡就業情況咋樣?你們是如何推進產業就業工作的?【田安民】豐原村自2017年開始,緊扣國家扶貧政策,確立發展獼猴桃支柱產業,壯大集體經濟,於當年7月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渭南金燕果業有限責任公司。
  • 荔波縣拉片村「3335」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2019年以來,按照省州縣「村社合一」工作要求,荔波縣拉片村結合村情實際註冊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核定資源資產972.35萬元,通過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上爭資金、做文章、找出路,創新「3335」工作模式(即用活「三人」,健全「三制」,盤活「三資」,做活「五變」),以旅遊產業為主導,探索「黨建+
  • 【鄉村振興】大林鎮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
    以肉牛養殖、錦繡海棠、藥材、葡萄、水稻、紅鮮椒為主導產業,持續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全鎮現有公司4個、農村合作社109個、示範發展項目8個。2019年35個嘎查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萬元。繪就新藍圖大林鎮立足城鎮建設基礎,著眼於未來發展格局,主動承接三省區域商貿服務中心功能,提升城鎮商貿服務品質,升級邊貿服務,同時,依託農資物流基礎,積極培育農牧業科技創新、農技教育等新產業,探索大林鎮提檔升級轉型發展之路,努力將大林鎮打造成為輻射周邊城鎮的三省邊貿綜合服務中心和特色購物小鎮。
  • 鉛山稼軒巖前村:借東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在省旅遊集團的幫扶下,我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和有機茶種植等扶貧產業,通過有效運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2018年村集體經濟達到了16萬餘元。我村從有名的集體經濟『空殼村』一躍發展為全鄉集體經濟第一的『富裕村』。」
  • 關於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幾點思考
    比如:產業發展、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標實現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能否發揮預期作用,如果不能發揮作用,僅靠農民單幹能行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能力有限,農民凝聚力不強,村黨支部能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嗎?農民擁有承包地,既不繳皇糧國稅、又獲得各種農業補貼,但是一部分農民生活依然困難,這到底為什麼?村集體經濟組織能幫助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致富嗎?這些問題怎麼解決,只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 渭南臨渭:推廣獼猴桃新品種新技術 讓果農增收產業增效
    臨渭區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渭南獼猴桃試驗站站長劉長瑞介紹,渭南獼猴桃試驗站集獼猴桃「試驗示範、科學研究、科技推廣、技術培訓、野外科學觀測」為一體,定位於「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休閒觀光與文化傳承、生態涵養與環境保護」三大功能。
  • 壯大集體經濟富民強村
    下一步,昆明市將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結合,進一步探索符合實際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全面消除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整體提升基層組織運轉保障和服務群眾能力,帶領廣大群眾共同致富奔小康。
  • 河北景縣:做大甘薯產業 壯大集體經濟
    馬廣宇攝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翟一杉 通訊員馬廣宇) 在河北省衡水市景縣留智廟鎮萬莊村,種植甘薯讓農民增加了收入,村集體經濟也得到了壯大。通過詳細了解,該村甘薯種植基地面積1650畝,培育甘薯新品種68個,繁育甘薯種薯品種6個,可生產試管苗種薯600萬斤。
  • 瀏陽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三年行動計劃啟動
    會後,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下基層、進部門、到現場、看項目,深入採訪了解全市各級各部門貫徹落實瀏陽市「兩會」精神情況,推出「決勝2020——貫徹落實瀏陽市『兩會』精神」專欄,報導典型做法,濃厚發展氛圍。瀏陽日報訊(記者羅方平)「今年將繼續主打蓮子產業,延伸相關產業鏈的同時,推動鄉村旅遊高效發展,帶動集體經濟繼續增收。」
  • 南平市舉辦少數民族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特色產業發展培訓班
    為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促進少數民族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特色產業發展,助推少數民族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1月12-13日,南平市少數民族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特色產業發展培訓班在浦城縣舉辦,10個縣(市、區)民族宗教局局長和48個少數民族村主幹共計60餘人參加培訓。此次培訓班採取現場觀摩、經驗交流和課堂教學等多種形式進行。
  • 師宗農信社積極助力熱區水果產業發展
    掌上曲靖訊 熱區水果產業是師宗縣委、縣政府積極推出的「三大產業」之一,利用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以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在熱區水果產業大有所為之時,師宗農信社積極行動,為種植熱區水果的果農、家庭農場提供資金支持,助力師宗縣熱區水果產業發展。
  • 德化縣「抱團驅動」激發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新活力
    近年來,德化縣針對鄉村地理位置比較偏遠、空心化嚴重,村財創收渠道少、資金缺乏,村集體經濟整體薄弱等實際,持續發力找準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突破口,通過抱團發展打造村財增收新引擎,激發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新活力。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縣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00%,20萬元以上的村131個佔68.59%。
  • 鮑家村:「七彩水果西紅柿」農民增收新路子
    歐發翠是么鋪鎮鮑家村大坡組村民,今天,她正在大棚裡採摘「七彩水果西紅柿」,同時來採摘的還有其他的村民。據村民們介紹,之前已採摘的第一批西紅柿還未來得及賣,就被公司收購一空,讓他不用出家門就賺到了錢,一個月2000元左右的收入,還能幫著帶帶孫子,心裡非常高興。
  • 林頭:以項目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突破性發展
    長期以來該鎮都以傳統鑄造業為主,素有「華東鑄造之鄉」美譽,近年來,林頭鎮開始逐步轉型,探索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夯實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戰略之舉,堅持一切依靠項目、一切服務項目,通過「選、強、活、扶」四種方式實現了全鎮村級集體經濟突破性發展。
  • 昆明市著力拓寬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路徑
    這裡花滿地、樹成行,水成景、綠滿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強勁,群眾正大步邁向小康生活。近年來,昆明市緊扣「大城市與大農村並存」實際,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全域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斷拓寬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路徑,打造出了一批批像阿烏村一樣村容美、產業強、農民富的生態宜居村莊,全面小康路上特色亮點頻現,幸福生活故事格外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