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縣地處山區縣,2019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下的村64個,20萬元以下的村147個。近年來,德化縣針對鄉村地理位置比較偏遠、空心化嚴重,村財創收渠道少、資金缺乏,村集體經濟整體薄弱等實際,持續發力找準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突破口,通過抱團發展打造村財增收新引擎,激發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新活力。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縣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00%,20萬元以上的村131個佔68.59%。
縣級驅動,飛地抱團「以資生財」
抱團購置物業出租增收
圍繞德化地域特點、區位優勢,從縣級層面出臺政策、集中攻堅,精準策劃一批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引導村集體投資入股促村財增收。
一是開發物業資產促增收。在城郊區規劃土地面積約28.2畝,開發建設集進城黨群服務中心、商服綜合、地下商服、地下車庫等為一體的新時代圩日廣場綜合體,總建築面積約6萬多平方米,引導鄉鎮、村籌集資金8000多萬元入股開發建設,每年至少按投資金額6.5%的比例進行分紅收益。推動建設全市首個進城黨群城市家園,將城市家園沿街及沿溪店面資源統一打包,採取社會化運作模式,引進優質農業科技企業集中建設鄉鎮農特產品展銷平臺、鄉村旅遊推介平臺及精準扶貧農產品包銷點,引導68個薄弱村籌集資金1016萬元入股,按照年固定收益率6.5%進行分紅。
二是入股優質國企享受分紅收益。借力德化縣城市投資建設有限公司,按照「縣級統一運營、村級集體受益」的方式,協調76個村籌集資金3390萬元抱團投資入股,按照年收益6.5%的比例享受分紅,每年可增加村財收入220.35萬元。利用信用聯合社股份擴股改制機會,協調58個村(其中54個薄弱村)投資1708.5萬元,抱團購買縣信用聯社股份,年回報率達15%左右。
因地制宜,聯村抱團「就地生財」
大銘鄉種植生薑,將撂荒地變「致富田」
積極打破村級區域界限,利用村集體擁有的土地、山林、水利等資源,實行「抱團式」、「聯合式」發展,不斷拓寬村財增收渠道。
抱團發展現代農業。大銘鄉7個行政村聯合成立德化縣銘富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充分挖掘閒置土地資源,將撂荒地變成「致富田」,籌集資金100萬元,種植生薑近200畝,預計年產值可達250萬元,實現村財增收100萬元左右。春美鄉5個行政村籌集資金50萬元入股春美鄉十八格專業合作社,開發利用閒置林地、荒草地等種植黃花菜200畝,預計年產值可達100萬元,可增收村財約25萬元。
抱團發展旅遊產業。突出全域旅遊發展概念,打造特色突出、主題鮮明的鄉村旅遊精品,推動美麗生態向「美麗經濟」轉變,成為致富一方的「金飯碗」。如,美湖鎮8個行政村籌集資金378.5萬元,投資註冊德化縣美福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抱團發展仿古軌道觀光小火車營運項目,藉助觀光火車這一交通工具,將美湖千年樟樹王→金書樓→美湖公社→厚房祖厝群→大龍湖漂流碼頭等原本分散的旅遊景點串點成線,打造鏈珠式生態旅遊休閒帶,年可增加村財收入26.5萬元。水口鎮籌集資金1500萬元,在轄區內開發建設焰龍山度假山莊「消薄倍增」溫泉項目,下轄16個行政村籌集資金450萬元抱團入股30%,按固定回報率20%進行分紅。
借勢借力,抱團聯企「借雞下蛋」
藉助鄉鎮優質企業人才、技術、資金、項目等方面優勢,構建「村企共建、以企帶村」格局,以資源入股、資金入股等方式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村企共贏」。
資金變股金「借企生財」。楊梅鄉7個村籌集資金150萬元,投資入股德化縣紅色文化教學培訓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建設「憶初心」黨員教育基地,發展紅色文化教育、提供會議會展服務、文化推廣、特色餐飲、住宿等,預計年收益10%。上湧鎮17個行政村籌集資金209萬元,投資入股銀夏公司,按固定年收益8%的比例進行分紅受益,每年可增加村財收入16.72萬元。葛坑鎮6個行政村籌集資金320萬元,投資入股轄區優質企業福建譽隆石英科技有限公司,按合同籤定年收益10%。桂陽鄉5個行政村籌集資金222.5萬元,投資入股德化縣大坪山瓷土礦有限公司,固定年收益8%,可增加村財17.87萬元。
楊梅鄉「憶初心」黨員教育基地
資源變股權「以企生財」。對具有土地、山林、礦山、地熱等自然資源的村,依託全省首個縣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實現「死資產」向「活資本」轉變,釋放農村發展新活力。如,國寶鄉佛嶺村、國寶村2個行政村通過資源入股德化縣雲龍谷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每村每年可增加村財收入9萬元。雷峰鎮雙芹村、薦解村、李溪村、上寨村4個行政村通過資源入股福建戴雲山水旅遊投資有限公司,每年可增加村財收入17萬元,並輻射帶動周邊8個行政村籌集資金300多萬元,按固定年收益率12%進行收益,可增收37.32萬元。(德化縣農業農村局李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