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縣「抱團驅動」激發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新活力

2020-12-26 福建文化網

德化縣地處山區縣,2019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下的村64個,20萬元以下的村147個。近年來,德化縣針對鄉村地理位置比較偏遠、空心化嚴重,村財創收渠道少、資金缺乏,村集體經濟整體薄弱等實際,持續發力找準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突破口,通過抱團發展打造村財增收新引擎,激發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新活力。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縣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00%,20萬元以上的村131個佔68.59%。

縣級驅動,飛地抱團「以資生財」

抱團購置物業出租增收

圍繞德化地域特點、區位優勢,從縣級層面出臺政策、集中攻堅,精準策劃一批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引導村集體投資入股促村財增收。

一是開發物業資產促增收。在城郊區規劃土地面積約28.2畝,開發建設集進城黨群服務中心、商服綜合、地下商服、地下車庫等為一體的新時代圩日廣場綜合體,總建築面積約6萬多平方米,引導鄉鎮、村籌集資金8000多萬元入股開發建設,每年至少按投資金額6.5%的比例進行分紅收益。推動建設全市首個進城黨群城市家園,將城市家園沿街及沿溪店面資源統一打包,採取社會化運作模式,引進優質農業科技企業集中建設鄉鎮農特產品展銷平臺、鄉村旅遊推介平臺及精準扶貧農產品包銷點,引導68個薄弱村籌集資金1016萬元入股,按照年固定收益率6.5%進行分紅。

二是入股優質國企享受分紅收益。借力德化縣城市投資建設有限公司,按照「縣級統一運營、村級集體受益」的方式,協調76個村籌集資金3390萬元抱團投資入股,按照年收益6.5%的比例享受分紅,每年可增加村財收入220.35萬元。利用信用聯合社股份擴股改制機會,協調58個村(其中54個薄弱村)投資1708.5萬元,抱團購買縣信用聯社股份,年回報率達15%左右。

因地制宜,聯村抱團「就地生財」

大銘鄉種植生薑,將撂荒地變「致富田」

積極打破村級區域界限,利用村集體擁有的土地、山林、水利等資源,實行「抱團式」、「聯合式」發展,不斷拓寬村財增收渠道。

抱團發展現代農業。大銘鄉7個行政村聯合成立德化縣銘富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充分挖掘閒置土地資源,將撂荒地變成「致富田」,籌集資金100萬元,種植生薑近200畝,預計年產值可達250萬元,實現村財增收100萬元左右。春美鄉5個行政村籌集資金50萬元入股春美鄉十八格專業合作社,開發利用閒置林地、荒草地等種植黃花菜200畝,預計年產值可達100萬元,可增收村財約25萬元。

抱團發展旅遊產業。突出全域旅遊發展概念,打造特色突出、主題鮮明的鄉村旅遊精品,推動美麗生態向「美麗經濟」轉變,成為致富一方的「金飯碗」。如,美湖鎮8個行政村籌集資金378.5萬元,投資註冊德化縣美福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抱團發展仿古軌道觀光小火車營運項目,藉助觀光火車這一交通工具,將美湖千年樟樹王→金書樓→美湖公社→厚房祖厝群→大龍湖漂流碼頭等原本分散的旅遊景點串點成線,打造鏈珠式生態旅遊休閒帶,年可增加村財收入26.5萬元。水口鎮籌集資金1500萬元,在轄區內開發建設焰龍山度假山莊「消薄倍增」溫泉項目,下轄16個行政村籌集資金450萬元抱團入股30%,按固定回報率20%進行分紅。

借勢借力,抱團聯企「借雞下蛋」

藉助鄉鎮優質企業人才、技術、資金、項目等方面優勢,構建「村企共建、以企帶村」格局,以資源入股、資金入股等方式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村企共贏」。

資金變股金「借企生財」。楊梅鄉7個村籌集資金150萬元,投資入股德化縣紅色文化教學培訓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建設「憶初心」黨員教育基地,發展紅色文化教育、提供會議會展服務、文化推廣、特色餐飲、住宿等,預計年收益10%。上湧鎮17個行政村籌集資金209萬元,投資入股銀夏公司,按固定年收益8%的比例進行分紅受益,每年可增加村財收入16.72萬元。葛坑鎮6個行政村籌集資金320萬元,投資入股轄區優質企業福建譽隆石英科技有限公司,按合同籤定年收益10%。桂陽鄉5個行政村籌集資金222.5萬元,投資入股德化縣大坪山瓷土礦有限公司,固定年收益8%,可增加村財17.87萬元。

楊梅鄉「憶初心」黨員教育基地

資源變股權「以企生財」。對具有土地、山林、礦山、地熱等自然資源的村,依託全省首個縣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實現「死資產」向「活資本」轉變,釋放農村發展新活力。如,國寶鄉佛嶺村、國寶村2個行政村通過資源入股德化縣雲龍谷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每村每年可增加村財收入9萬元。雷峰鎮雙芹村、薦解村、李溪村、上寨村4個行政村通過資源入股福建戴雲山水旅遊投資有限公司,每年可增加村財收入17萬元,並輻射帶動周邊8個行政村籌集資金300多萬元,按固定年收益率12%進行收益,可增收37.32萬元。(德化縣農業農村局李巧玲)

相關焦點

  • 浪水鎮抱團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近年來,浪水鎮按「抱團經營、聯合發展」理念,由全鎮8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入股,成立容縣首家村級集體經濟公司制企業化運營試點單位——容縣浪漫水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大力推進「浪水島」品牌的野生紅菇、環保蜂蜜、卯雲山泉水等特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
  • 山東夏津鄭保屯:開創村集體經濟多元化增收新路徑
    今年以來,山東省德州市夏津縣鄭保屯鎮全面貫徹落實省、市、縣委關於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的有關要求,開拓思路,大膽創新,連續實施集體經濟壯大工程,以「1+X」飛地抱團項目為核心,建設「1+1+15」增收體系,全面提升村黨組織「造血功能」,探索實踐村集體經濟多元化可持續增收的新路徑,傾力打造鄉村振興鄭保屯實踐。
  • 麻慄坡縣「三聯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近年來,麻慄坡縣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夯實執政根基的重要保障,著力構建「改革+產業+項目」模式加快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截止目前,該縣102個村(社區)集體經濟年收入均達5萬元以上,其中:50萬元以上5個、10—50萬元49個,5—10萬元48個。
  • 昆明市著力拓寬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路徑
    這裡花滿地、樹成行,水成景、綠滿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強勁,群眾正大步邁向小康生活。近年來,昆明市緊扣「大城市與大農村並存」實際,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全域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斷拓寬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路徑,打造出了一批批像阿烏村一樣村容美、產業強、農民富的生態宜居村莊,全面小康路上特色亮點頻現,幸福生活故事格外動人。
  • 壯大集體經濟富民強村
    下一步,昆明市將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結合,進一步探索符合實際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全面消除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整體提升基層組織運轉保障和服務群眾能力,帶領廣大群眾共同致富奔小康。
  • 壯大集體經濟 築牢保障之基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村集體經濟的強與弱,直接關係著百姓生活水平的高與低。就如何發展好村集體經濟,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薛家灣鎮長灘村的實踐經驗值得進一步總結完善、深化提高。
  • 昌吉州《關於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若干意見》精神解讀
    著力增強村集體經濟活力——自治州《關於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若干意見》精神解讀中國昌吉網訊(記者 左曉雨)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重要部署和中央、自治區關於進一步做好扶持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具體要求
  • 關於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幾點思考
    青海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啟動實施集體經濟「破零」工程,力爭到2020年基本消除集體經濟「零收入」村。5月15日,省委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實施全省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的指導意見》《青海省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設立方案》,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指明了方向。  一、為什麼要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 靈山縣武利鎮:抱團發展拔「窮根」
    廣西新聞網通訊員 韋培強 攝廣西新聞網靈山10月10日訊(通訊員 餘佳錦)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欽州市靈山縣武利鎮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延伸發展產業鏈,在村集體經濟特色產業與農民增收上「抱團發展」,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強大新動力。
  • 【鄉村振興】大林鎮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
    以肉牛養殖、錦繡海棠、藥材、葡萄、水稻、紅鮮椒為主導產業,持續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全鎮現有公司4個、農村合作社109個、示範發展項目8個。2019年35個嘎查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萬元。繪就新藍圖大林鎮立足城鎮建設基礎,著眼於未來發展格局,主動承接三省區域商貿服務中心功能,提升城鎮商貿服務品質,升級邊貿服務,同時,依託農資物流基礎,積極培育農牧業科技創新、農技教育等新產業,探索大林鎮提檔升級轉型發展之路,努力將大林鎮打造成為輻射周邊城鎮的三省邊貿綜合服務中心和特色購物小鎮。
  • 關於發展村集體經濟 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的建議
    二、主要建議   (一)強化組織建設,激發農民活力。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是百色市農村工作目前最為緊迫的工作。」採取從本村致富能手、農民經紀人、合作社負責人等優秀人才中選拔的辦法,著力把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意識強的能人選為村幹部。
  • 鉛山稼軒巖前村:借東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在省旅遊集團的幫扶下,我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和有機茶種植等扶貧產業,通過有效運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2018年村集體經濟達到了16萬餘元。我村從有名的集體經濟『空殼村』一躍發展為全鄉集體經濟第一的『富裕村』。」
  • 山陽縣中村鎮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今年以來,山陽縣中村鎮積極探索「三變」改革新模式,不斷開拓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為決勝脫貧攻堅奠定堅實的基礎。 搶抓機遇「謀」。中村鎮學習借鑑貴州六盤水、榆林趙家峁「三變」改革成功經驗,大膽探索、超前謀劃,依託中村移民新區潛在資源優勢,緊盯商用房出租、物業管理、光伏發電等項目,採取「公司+支部+貧困戶」的模式,謀篇布局全鎮「三變」改革工作,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走出了一條抱團發展的脫貧致富路。 統籌資金「活」。
  • 南祖村店: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近年來,定興鎮南祖村店村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領全村人民凝心聚力謀發展,團結致富奔小康。「我們村外出務工的比較多,這樣一來,土地就撂荒了,我們一起盤活土地搞集體經濟,就是為了讓村民多一份收入」,村支書許繼正說道。
  • 安徽省蕪湖縣六郎鎮新福村: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助力鄉村振興
    安徽省蕪湖縣六郎鎮新福村: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助力鄉村振興2019-11-07 11:3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蕪湖縣人民政府        瀏覽量: 4785 次我要評論 近年來,安徽省蕪湖縣六郎鎮緊扣鄉村振興的部署要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和保證村級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舉措,其中以新福村為代表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尤為矚目
  • 「五股」豐登促「三變」——馬嶺村後灣組壯大集體經濟探訪
    「五股」豐登促「三變」 ——慶城縣馬嶺鎮馬嶺村後灣組壯大集體經濟探訪近年來,慶城縣馬嶺鎮馬嶺村後灣組依靠「支部+合作化」的經營路子,使集體經濟積累達到1200多萬元。如今,隨著200畝葡萄園、200畝稀有水果觀光採摘園、投資4.8億元的黃酒古鎮等一批重大項目的落地,昔日的老油區散發出了新活力。短短幾年時間,後灣為啥大變樣?做法一:「觀念股」化解人心散觀念一變天地寬,這是後灣發展的真實寫照。曾經,由於村民們意見不統一,後灣組的集體資產一直盤活不了。
  • 三百山鎮:發展鄉村民宿 壯大集體經濟 助力鄉村振興
    今年該鎮瞄準民宿產業,依託當地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民宿產業,全力打造民宿旅遊新業態,加快鄉村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助推鄉村振興。近日,記者在三百山鎮咀下村集體經濟民宿項目建設現場看到,施工人員各司其職,正在緊張有序施工,確保項目在今年年底投入使用。
  • 平遙縣:以黨建引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近年來,平遙縣委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組織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來抓」,認真貫徹晉中市委基層黨建「一帶三創全域升級」部署要求,以「五地一產」入市改革為牽引,以「五個一」集成升級為抓手,深入實施「消薄壯大」專項行動,全力推動擴面、提質、增效,探索走出一條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之路,一個個鮮活有力的村級集體經濟猶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點綴平遙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
  • 「黨建+」讓村級集體經濟提檔創優
    該鎮新興村利用上級扶持資金550萬元,打造高標準4萬羽肉鴿養殖扶貧示範基地,推動肉鴿產業成為村級集體經濟和廣大村民特別是貧困戶增加收入的支柱產業之一。   對賓陽縣的農業大鎮和吉鎮而言,豐富的農業資源成為該鎮發展產業的天然優勢,立足自身優勢,和吉鎮提出了「黨建引領,三輪驅動」的發展思路。
  • 關於整合資源 健全機制 加快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建議
    百色市政協四屆五次會議第86號提案 集體提案單位名稱或第一提案人:梁 筱 麻麗霞 內容: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同步小康的重要保證   二是聯動機制還不夠順暢,集體經濟組織規範化管理有待加強。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工作機制還未理順,各成員單位主動參與、積極配合的力度還不夠,工作合力還不夠強。鄉、村對集體經濟發展統籌謀劃不夠,村集體經濟組織內生動力不足。集體經濟組織成立時間較短,如何進行對集體三資規範化管理,防範投資風險,達到集體三資保值增值,需要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