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郭少東 通訊員蒙煥章 黃日強
近年來,賓陽縣通過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聚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統籌銜接,紮實踐行「書記引航擔使命」工程,重拳抓黨建,強力促脫貧,一心謀振興,通過「黨建+」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零突破、全覆蓋,並向著產業提檔升級、爭創優秀特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邁進。目前,賓陽縣全縣48個貧困村共有集體經濟項目219個,其中,自主經營項目57個、租賃項目54個,入股分紅45個,其他合作經營及勞動服務等項目63個。
黨建+產業驅動 按下發展「快捷鍵」走進賓陽縣古辣鎮,該鎮通過「一抓兩促」大力發展種桑養蠶、古辣香米以及肉鴿養殖等特色產業,各村黨組織凝聚有力,產業興旺發展有序。該鎮新興村利用上級扶持資金550萬元,打造高標準4萬羽肉鴿養殖扶貧示範基地,推動肉鴿產業成為村級集體經濟和廣大村民特別是貧困戶增加收入的支柱產業之一。
對賓陽縣的農業大鎮和吉鎮而言,豐富的農業資源成為該鎮發展產業的天然優勢,立足自身優勢,和吉鎮提出了「黨建引領,三輪驅動」的發展思路。2018年,該鎮貧困村新安村的三駕馬車「25萬元入股盛興養殖場、35萬元商鋪出租、50萬元光伏發電項目」實現了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零」的突破。同年底,龍頭企業廣西桂桔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進駐新安村,高效發展了「黨建+扶貧」和吉鎮新安村晚熟柑橘扶貧產業示範園,壯大和點亮了新安村的集體經濟。當前,該村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的溫氏籠養肉雞項目,將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高速提質邁向新裡程。
賓陽縣聚焦民生「兩不愁三保障」,堅持產業化發展思路,以脫貧攻堅為契機,以鄉村振興為導向,逐漸探索出了「書記+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融合發展模式。當前,賓陽縣全縣各鎮,特別是48個貧困村,在黨建引領下,因地制宜興建產業扶貧基地,村級集體經濟提檔升級。
黨建+抱團發展 跑出增長「加速度」賓陽縣緊抓關鍵,以聯合開發、抱團發展為理念,不斷拓寬發展思路,加大統籌力度,因地制宜引導各村特別是貧困村集群聯建發展,推行「抱團飛地」發展模式,增強「造血」功能。
王靈鎮大寧村等8個非貧困村在大寧村集中租地建設雞棚,與廣西和盈農牧有限公司合作養殖肉雞,目前,每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都達到5.5萬元。大橋鎮通過整合全鎮14個非貧困村獲得的各級財政和企業扶持資金,與廣西和盈農牧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大橋鎮和盈養雞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成和盈一、二期22個佔地24480平方米的雞棚,年租金收入74.4萬元,實現14個非貧困村年收入全部突破5萬元,帶動12個非貧困村填補集體經濟收入「空白」。
中華鎮新塘村委大莊村黨支部則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成立大莊大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南寧市大地莊園生態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建成集休閒農業、旅遊觀光、民俗體驗於一體的農旅結合項目,有力地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黨建+人才支撐 注入發展「新動能」通過優化營商環境,賓陽縣以產業項目為依託,項目與人才捆綁式引進,強化內育外引,為基層產業發展、集體經濟壯大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在此過程中,賓陽縣注重強化優秀人才向基層幹部的流動錘鍊和加大基層一線培養提拔幹部的力度,打造優質高效的人才隊伍。同時,加大返鄉技術農民工「鳳還巢」支持力度,建設孵化基地、產業基地,提高本土人才、鄉土人才就業創業能力,以創業帶動就業、就業促進創業。
賓陽縣還通過發揮好「黨建+」與「網際網路+」的融合大資源、大優勢,支持高校畢業生返鄉入鄉創業創新,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培養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推動優質農產品上行上線。派駐一批駐村工作隊員下沉基層幫扶,通過多措並舉為基層集聚人才,組建「督導團」「智囊團」「服務團」,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注入新動能。
目前,賓陽全縣237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237個,佔比100%;達到10萬元以上行政村(社區)69個,超額完成南寧市下達的51個的任務;達到20萬元以上行政村(社區)18個,超額完成南寧市下達的16個的任務;達到50萬元以上行政村(社區)6個,超額完成南寧市下達的5個的任務。48個貧困村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其中,達到20萬元以上的有11個,達到50萬元以上的有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