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寺院眾多,就寺廟建築而言都有些「審美疲勞」了,但一段傳奇的歷史或者是傳說,吸引我來到石門夾山寺。
這段傳奇是關於李自成的。闖王李自成兵敗後的歸宿,史學界主要有二說。一為通山說,認為李自成是在1644年潰逃至湖北通山九宮山被殺,年僅三十九歲。二為夾山說,即李自成沒有被殺害,而是逃到石門夾山寺禪隱,法名奉天玉大和尚,卒於1674年,終年約七十歲。據說在湖南澧州、石門一帶的民間,也長期流傳著李自成遁跡石門夾山靈泉寺為僧的故事。
到底哪種說法可靠?各有證據,也也都沒有特別可靠的證據。在夾山寺有間簡單的展室,自然展出了不少支持夾山說的證據,主要是清初以來各種文獻資料,包括朝鮮李朝實錄中的記載。歷史學家都說不清楚的事情,我們僅是匆匆一遊,憑這些從文獻中摘出的隻言片語自然更沒資格做出判斷。但參觀了寺院裡及周邊的幾處遺址,倒是讓我愈加相信夾山說了。
一是在寺院裡有一個規模很大的地宮,由大悲殿側後方一門進入地宮,發現地宮內巷道縱橫,連接起一間間地下石屋。據說地宮面積很大,但大部分已坍塌,現在修復的只是一部分。如果是一座普通的寺院,有何必要修建這麼大的一座地宮?只有一種合理的解釋:在寺院裡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
二是寺院附近的野拂維禪師塔,位於新修建的闖王陵內,系一整塊青灰砂石雕鑿而成,塔身呈鼓型瓜狀,塔身上陰刻:「傳臨濟正宗第三十三世野拂維禪師塔,康熙壬午年四月吉旦。」
據明史專家考證,野拂就是李自成的侄子李過,字補之。順治九年冬,來夾山寺拜「奉天玉和尚」披剃,是臨濟宗第33世傳人,曾「化」得大批錢財使夾山寺「興復舊觀」,最後圓寂於慈利縣成萬聖庵。這座塔是他為了孝守師父陵寢,才立此生塔。而他的師父、「奉天玉和尚」,現在便被支持夾山說的人認為是李自成。
三是1980年發掘出的奉天玉和尚墓,這個墓地有個地下墓室,裡面為一墓三穴,右穴是座化缸,中間是骨灰罈,左穴只剩下若干碎瓦片。在墓室牆壁上看到和一張「壙符碑」的照片,這塊碑就是從墓室左穴出土的。壙符碑兩邊是一幅對聯:身披北鬥頭戴三臺,壽山水遠,石朽人來。中間的字符就看不懂了,雖是漢字筆畫,但組合在一起就如天書,不知其意。陪同的管理處處長給我們解釋,說這些字符隱喻著「闖王陵」三個字,說明夾山寺即為闖王李自成最後的歸宿處。但我也在網上看到一篇學術論文,認為類似的壙符碑在其他地方也有出土,是道教特有的「陽壙符」,並非湖南、陝西獨有,在臺灣,至今仍廣泛使用。
前些年,依託這座奉天玉和尚墓修建了一座「闖王陵」。由紫石牌坊、神道 、陵寢、明樓等組成,基本上仿照帝王陵寢的規制修建。修建這座闖王陵,主要還是出於旅遊開發的角度吧。其實,即便沒有李自成的傳說,夾山寺也值得一看,是真正的古寺。始建於唐,各代屢加修繕,但到民國之後,日益衰落,加之破四舊、「文革」的拆毀,僅存清道光年間重修的大悲殿。
大悲殿總體外形是常見的佛殿,磚木結構,重簷歇山頂,但也有很大的不同,大殿前簷東西兩側不用柱,而是兩堵呈45°角的山牆,這種形制的佛殿在其他地方還沒有見到過。殿前牆壁上分別嵌有康熙年間的《重修夾山靈泉功德》碑和道光年間的《重修夾山靈泉寺》碑。
近年來,夾山寺陸續恢復了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等,皆為漢地寺廟的標配。但也有特色,進山門,便是一個湖,有九曲橋通往湖心亭,再從橋上走過便能天王殿,加上寺廟所在是一片茂密的山林,古樹參天,如同幽靜的園林,少了些寺院的森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