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黃河心不死」有什麼歷史典故?第二點你不一定知道

2020-12-11 歷史滾輪

文/歷史滾輪

「兒子啊,你就聽老爸一句,咱就好好當個公務員好不好,進入體制內生活,以後很有保障的呀」,老爸語重心長道:

「我不要,老爸,我就想趁著年輕做出一番事業呢,已經和幾個朋友計劃做xx啦」,兒子不服氣說:

「怎麼了,你這個小崽子,我說話沒用是不是,聽我的話,考公務員,你那個沒前途的,真是不到黃河心不死......」

不一會,激烈的吵鬧聲淹沒了一切......

相信上面這場景,大家都或多或少都遇到過吧

毋庸置疑的是,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不過他們的方式更多的以他們的認知來定義孩子的未來

我今天要說的,不是怎樣和老爸老媽搞好關係,也不是怎麼處理自己的目標和家人的期盼

而是,「不到黃河心不死」這句話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一般認為,這句話的由來有以下三種:

第一,是「不到烏江心不死」的演變

項羽自刎烏江這一段是非常的膾炙人口,近年來反覆被搬上螢屏去演繹,講述的就是在與劉邦都爭霸中,項羽最後兵敗,含恨自盡,一代鬼雄,至此心死

慢慢的,「不到烏江心不死」就演變成了「不到黃河心不死」

第二,來自一個小典故

說的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奴僕叫柳生,非常傾慕黃府的大小姐,因為柳生特別擅長鳥兒的叫聲,於是兩人整日混在一起,慢慢日久生情

可這種門戶之別又不能容忍她倆在一起

於是這個黃府的老爺,要把柳生扔進黃河弄死

小姐聽到後,聽說父親要害了柳生,一氣之下,口吐鮮血當場死去

死後,小姐心中蹦出了一隻只有右翅膀的比翼鳥

柳生死後也從心中蹦出個只有左翅膀的比翼鳥,它們倆只合在一起,比翼雙飛,共赴黃河邊,然後快樂的飛走了

人們見了,紛紛讚美這偉大堅貞的愛情,慢慢的,「不到黃河心不死」這句話也就逐漸為大家所熟知了

第三,來自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

「這種人不到黃河心不死。現在我們橫豎總不落好,索性給他一個一不做二不休,你看如何?」

後來茅盾在《清明前後》第四幕也寫到:

「他自己心裡何嘗不明白呢?不到黃河心不死罷哩!」

感嘆一下:

以上三種,雖然有些故事的情節有出入,但「不到黃河心不死」所以表達的意思都是一樣

說的都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不到無路可走的地步是不會死心的

細細品味,其實和「不撞南牆不回頭」倒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呢!!!

相關焦點

  • 「不到黃河心不死」的由來?為什麼要說成「不到黃河心不死」呢
    有一句古代俗語叫做不到黃河心不死,這句俗語的來由是什麼?為何是不到黃河心不死,而不是不到長江心不死呢?成語「不到黃河心不死」又是怎麼來的呢? 為什麼是「不到黃河心不死」
  • 不到黃河心不死,到了黃河死了心
    隨州廣水市歷史文化傳說:不到黃河心不死,到了黃河死了心據傳關店柿子坡的彭祖成仙后,有一天跟張果老相遇。為了結成仙友,兩人爭辯誰大誰小,彭祖說:「我已經有八百歲了,當然比你年紀大。」張果老說:「我問你,你曉得黃河的水幾多年清一次,你親眼看見清了幾次?」彭祖說:「聽太上老君講,黃河的水一千年清一次。我還從冇看見清過一次哩。」張果老說:「我可看見清過二十二次,馬上又能看見一次了。」彭祖曉得自己年紀小多了,就懇求張果老說:「你下次去看黃河時,請把我帶上,讓我也看看黃河水清的樣子。」
  • 俗語:不到黃河心不死,原話卻很少有人知道
    俗語:不到黃河心不死,原話卻很少有人知道俗語是我國傳統文化體裁的一種,和其他文化體裁一樣,俗語所講的內容包含了很多方面,例如:婚嫁、生子、耕種、飲食等等,幾乎涵蓋了生活中遇到的種種事情。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這句俗語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詳,我們在生活中總能聽到有人說這句俗語,以表達自己的決心,這句俗語就是「不到黃河心不死」。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不走到無路可走的地步是不肯死心的。」其含義就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雖然我們在生活中常能聽到這句話,但是這句俗語的原話卻很少有人知道。
  • 「不到黃河心不死,到了黃河死了心」原來還與彭祖還有點關係?
    「不到黃河心不死,到了黃河死了心」是句著名的俗語,現在用來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倔強精神。清代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即言:「這種人不到黃河心不死。現在我們橫豎總不落好,索性給他一個一不做二不休,你看如何?」那為什麼是到黃河才會心死,而不是到長江呢?這背後還真有那麼一兩個故事與此相關,一種是比翼鳥,另一種說法則是與彭祖有關。相傳有個叫彭祖的人,壽命有八百歲。
  • 「不到黃河心不死」的背後,有這樣一個故事
    「不到黃河心不死」是句著名的俗語,現在用來比喻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倔強精神。那為什麼是到黃河而不是到長江或者其他地方呢?項羽烏江自刎有人說,這句話本來應該是「不到烏江心不死」,它出自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我道『你不到烏江心不死,今已到了烏江,這心原也該死了。』」後來,「烏江」訛傳為「黃河」。也有人說,「不到黃河心不死」源自一個民間傳說——相傳有個叫彭祖的人,壽命有八百歲。一生到過不少地方,就是不曾到過黃河,他總想到黃河去遊玩。
  • 網賭最可悲的思維:不到黃河心不死
    以前我一直認為,讓一個賭徒看透網賭的本質,然後就能死了網賭的心,事實證明我這個想法是錯誤的,就算是明知道網賭會輸錢,依然會有人飛蛾撲火自找滅亡。不到黃河心不死,這是賭博裡最可悲的思維,唯一可以讓賭徒死心就是輸完所有,負債纍纍,借無可借。
  • 「不到黃河心不死」,為何是黃河,卻不是長江呢?
    「不到黃河心不死,到了黃河死了心」是句著名的俗語。指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明明不可為,偏偏要幹,不聽他人勸阻,必至最後失敗絕望而後止。出自《官場現形記》出自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這種人不到黃河心不死。現在我們橫豎總不落好,索性給他一個一不做二不休,你看如何?」不到烏江心不死訛變「不到黃河心不死」原句是「不到烏江心不死」。烏江,即項羽自刎的和縣烏江。
  • 不到黃河心不死,下一句是啥?我們都說錯了,其實根本沒這說法!
    倔強,談及這個詞是否讓你想到一種鏗鏘有力的感覺,就如同歌詞裡面所表達的不屈一樣,但凡事有度,當倔強過了頭或許就會成為我們常言之的這句古話:   不到黃河心不死!
  • 每個賭徒都有一顆執著的心,不到黃河心不死。
    曾經,有那麼一位少年,在母親黃河邊上呆了整整一晚上。從一開始的痴痴發呆,到最後的淚流滿面……當次日清晨的太陽升起來的時候,他對著滔滔黃河水嘶吼:永不再賭。每一個賭徒都有一顆執著的心,那顆被貪慾玩弄的千蒼百孔過後,隨意丟棄的心。
  • 「不到黃河心不死」背後竟然有這樣一個悽美的故事!
    「不到黃河心不死,到了黃河死了心」是句著名的俗語,現在用來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倔強精神。在清代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即言:「這種人不到黃河心不死。現在我們橫豎總不落好,索性給他一個一不做二不休,你看如何?」
  • 由防疫進程想到心理諮詢現狀:不到黃河心不死,到了黃河心也不死
    其實我們看武漢的抗疫, 也差不多和看電視劇一樣,有幾個人有那種切膚之痛?能真正從內心重視?要不是政府強制,我們肯定是滿大街跑。這也就是我們古話說的「不到黃河心不死」(本來是不到烏江心不死,指項羽退守烏江自殺的場景,後來不知怎麼演變為了不到黃河心不死)。
  • 對愛情特別的執著,不到黃河心不死的星座
    執著的人性格總是那麼的討厭,他們不到黃河心不死,認定了一件事情就不會輕易改變,會一直做下去,不管你怎麼勸告都沒有用。有很多人在感情中也是如此,他們對愛情特別的執著,執著到很難才會放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12星座中誰對感情特別執著,不到黃河心不死吧!
  • 老話說的好系列022: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心不死
    不拖更的小河豚,點個關注再走唄~河豚聊老話,不會刻意的吹捧也不會故意的貶低,同樣的話在不同的環境下會有不一樣的含義,只以自己的理解分享給大家,無論對錯或者大家認可與否,今天聊的這句話比較有意思,就是人們常說的「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心不死」,比喻不到徹底失敗的時候不肯罷休,不到實在無路可走的的境地絕不死心。河豚說這句話有意思,就是因為有的人用這句話激勵自己,也有人用這句話來嘲笑別人,所以更彰顯出了古人的智慧。
  • 「不到黃河心不死」居然是這樣來的,故事太悽美了!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不到黃河心不死,到了黃河死了心」這句話,在現在是用來形容達不到自己的目的不罷休的意思,也比喻不到走投無路不肯死心。清代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中寫道:「這種人不到黃河心不死。現在我們橫豎不落好,索性給他個一不做二不休,如何?」
  • 不見黃河心不死
    直到她消失了,像一個夢一樣無蹤無影,他才想到,她是哪裡的人呀,真想知道她住在哪裡。但低頭一想,我這麼窮,有什麼資格有非分之想呢。於是就低下頭,默默幹活。但是她的樣子總是忘不掉,一低頭就想到了她的香味,想到她鞋上粘的耀眼的光芒。
  • 不到黃河心不死,這個瀑布有點黃
    不到黃河心不死,到了山西不到壺口瀑布,恐怕我也會有點心不死。 其實並不喜歡山西這個城市,不愛吃麵,灰塵也大,天氣又幹......我恐怕能說出好多我不愛他的理由,可是,山西有個壺口瀑布,讓我起了一探究竟的念頭。
  • 民間故事: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心不死
    一來二去,劉小姐竟害了相思病,一病不起,茶不思、飯不想,日漸消瘦,看了很多醫生都不見效,眼看女兒就要命歸黃泉,劉老婦人守在女兒跟前悲痛欲絕。劉小姐看著母親,斷斷續續地說:「娘,女兒就要走了,可我有一個心願未了。」劉老婦人哭著問女兒:「你有什麼願望,只管說,我一定滿足你。」劉絮兒說道:「我想見見那個整天唱歌的男子。」
  • 俗語「不見黃河心不死」的來歷
    黃河聽得如醉如痴,情不自禁地和起歌來。兩人越唱越有勁,越唱心越近,不覺日頭偏西了。春梅催黃河道:「小姐,咱們回去吧,晚了老爺要生氣的。」黃河戀戀不捨地說:「砍柴哥哥,你叫什麼名字呀?」小夥子答道:「我叫柳新,前面那間草房就是我家。你叫什麼名字呀?」黃河道:「我叫黃河,你家裡有什麼人呀?」柳新道:「家裡只有一個老母親。我每天砍柴賣錢養活母親。」黃河說:「明天砍了柴,咱們還來唱歌吧。」
  • 「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心不死」只說「黃河」而不說「長江」
    生活中民間諺語常有「弗到黃河心弗死,到了黃河死不及」。黃河九道十八彎其中的「黃河」是「橫禍」的誤寫。說的是人不犯橫禍,則不肯死心塌地;等到犯了事,則身為囚犯,想死都來不及了。這是勸人及早改過的意思。黃河岸邊用來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黃河」並非真指黃河,而是橫禍的諧音。時間久了,人們為了表達直接,避開貶謫的原意,就把「不得橫禍心不死」演變成了「不到黃河心不死」。
  • 不到黃河心不死——陝北紀行
    車往前行,路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標示牌,上書「沮河大橋」 ,內心不由震撼,沮河這條每一個華夏兒女的母親河,今天我們就要從你的身上跨過,神聖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知道車已經到了黃陵縣境內了,橋山之巔,沮河之畔,我們華夏子孫的共同祖先軒轅黃帝就靜靜的長眠於此。沮河古稱「姬水」,源自子午嶺東麓的沮源關,向東匯入洛河,洛河是渭河的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