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今日上映,中山紀念堂首映禮盛況不容錯過

2020-12-17 澎湃新聞

「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裡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堅持,你還要有自己的一種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這種品德才是弱德。」

——葉嘉瑩

《掬水月在手》預告片

為什麼需要詩,為什麼要有詩人?

《掬水月在手》是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的葉嘉瑩的唯一一部傳記電影。

96歲的葉嘉瑩,一生歷經烽火硝煙、家道變遷,但她依舊活出了如詩一般的鏗鏘人生。作為中華古典詩詞的吟誦人和傳承者,葉嘉瑩扮演著承前啟後、溝通中西的重要角色,一生以弘揚中華詩教為己任,榮獲多項大獎,更在晚年將畢生財產全數捐出。

《掬水月在手》劇照-葉嘉瑩先生

《掬水月在手》也是第一部搬上全國大屏幕的4K文學紀錄片電影。

「它(這部電影)裡面有高度的試驗性在,它是一次舞會的邀請。」正如導演陳傳興的動情邀約:「它不應該是小眾精英的,我意識到它應該是這個時代,大家都在期待、等待的一顆種子。」

《掬水月在手》劇照

《掬水月在手》更是中國第一部古典詩詞主題電影。

影片由《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文學電影總監製陳傳興執導,花費三年時間、遠赴10個地區取景,採訪包括白先勇、席慕蓉、瘂弦、宇文所安等文化名人在內的葉嘉瑩親友學生43位,在特邀音樂家佐藤聰明創作的《秋興八首》古樂中,娓娓道來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一生,以此直面那個最本質的問題:為什麼需要詩,為什麼要有詩人?

《掬水月在手》劇照

今日,《掬水月在手》正式上映,期待更多人來探尋自己的詩之道!

10.12 廣州中山紀念堂成功舉行首映禮

10月12日,在廣州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廣州電影家協會的支持下,方所文化首次聯合行人文化出品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首映。

首映禮除特邀電影主創團隊:導演陳傳興先生、出品人毛繼鴻先生、廖美立女士、聯合製作人張靜女士到場分享,還邀請了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張欣女士,300多位南開學校廣州校友會的校友,來自媒體、文化界、教育界的各位嘉賓,專業影評人和電影愛好者出席。

首映禮開始前,葉嘉瑩先生通過VCR與參加首映的觀眾見面,講述了她與廣州的因緣:每次回國,都需經過廣州轉機回到北京;同時也解釋了片名「掬水月在手」的涵義:「掬水就是捧起水來,那水裡邊,就有一個月亮的倒影。我覺得陳導演取的名字很好,因為那(影片)不是真實的我,只是水中的一個影子,大概介紹了我一生的經歷。」

《掬水月在手》劇照-葉嘉瑩先生

葉嘉瑩先生的助理,同時也是本片學術顧問及聯合製作人張靜女士表示,詩詞曾經是支撐坎坷之中的葉先生強大的精神力量,她也堅定地選擇詩詞來反哺我們的民族和文化。「在今天這樣一個『蓮子已成荷葉老』的時節裡,我又想到葉先生當年曾經為南開大學的馬蹄湖荷花寫過的《浣溪沙》:『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痴,千春猶待發華滋』。我相信無論是葉先生的詩詞,還是《掬水月在手》電影,都是我們民族文化土壤中的一顆顆蓮子,將來必定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必定會福澤後世。」

張靜女士致辭

影片出品人毛繼鴻先生也在致辭中談到了詩詞在當下的時代意義,「疫情後的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美國女詩人路易斯·格麗克,『因她毋庸置疑的詩意之深,以樸素之美,讓個性的存在具有了普世的意義』;葉嘉瑩先生的詩詞吟誦與先生人格中的『弱德之美』,恰巧是中西方文化共同擁有的智慧。」作為方所、例外的創始人,毛繼鴻先生同時強調,24年以來,方所、例外和行人一直都在努力做好中國新一代的公共文化空間的策劃和運營機構。希望從廣州出發,能夠真正地擁有我們自己新時代的文化作品。

毛繼鴻先生致辭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在漸次加強、盪氣迴腸的磅礴泣歌中,杜甫的《兵車行》詩朗誦,撥動著一株新蓮,學生們向終身致力傳承的老一輩教育家表達了崇高的敬意。

廣州市第二中學學生誦讀:杜甫《兵車行》

詩意交織歷史,水月別有洞天

影幕之上,沉入一汪水月。伴隨著日本音樂大師佐藤聰明創作的《秋興》雅樂和古代壁畫、碑文和建築的音韻光影,觀眾們緩慢步入影片娓娓呈現的歷史時空。

影片引葉嘉瑩先生位於北京西城察院胡同的祖宅概念,以「大門」「脈房」「內院」「庭院」「庭院」比喻其詩詞人生的階段歷程,同時呈現了詩詞源頭的河洛地區地理與歷史空間遺蹟,近乎史詩般體現了「憂患苦難年代為何有詩⼈?」的個⼈⽣命史和詩史的交織。

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張欣女士在觀影后首先代表觀眾們表達了觀影后的感動:「這個時代發展得特別快,但我們對美的敏感度是越來越低的。葉先生的人品、詩品、『弱德之美』等方方面面都深深地感動了我,希望我們通過這部影片,對美有新的領悟,讓這種美感通過我們一代代傳下去。」

南開校友,南開金融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秘書長李珍妮則認為,葉先生的「弱德之美」體現了其對於「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南開精神竭盡全力的躬行,「葉先生的一生與南開作伴,她是中國傳統詩人、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及傳播者。有此先生是南開的大幸,也是祖國的大幸。」

原標題:《《掬水月在手》今日上映,中山紀念堂首映禮盛況不容錯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穿裙子的士」葉嘉瑩唯一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為何從廣州出發?
    10月12日,「首映在廣州」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中山紀念堂舉行首映禮。這部粵產電影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是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此前是入圍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的唯一華語紀錄片。據悉,該片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 GZDOC2019閉幕影片《掬水月在手》上海電影節上映
    第44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原定3月開幕,但因疫情延期至8月18至31日舉行,現確認取消。據悉,計劃在香港電影節與大家見面的《好好拍電影》也將推遲上映。這是一部關於香港導演許鞍華與香港電影的紀錄片。來源:新浪娛樂小編有話說:暫時的告別是為了更好的相逢~2.官宣!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詩意是一種緩慢的「燒腦」
    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葉嘉瑩,號迦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今年,以詩人葉嘉瑩為主角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於10月16日正式上映,依舊是陳傳興導演、廖美立製片。與其說是《島嶼》系列的延續,陳傳興更願意把《掬水月在手》與《鄭愁予·如霧起時》、《周夢蝶·化城再來人》一起,合稱為「詩人三部曲」——「鄭愁予是詩與歷史,周夢蝶是詩與信仰,葉嘉瑩是詩與存在。」
  • 《掬水月在手》:又乾淨又安靜,一次心靈的療愈之旅
    《掬水月在手》藤井樹觀影團現場大合影】 《掬水月在手》觀影現場 時間穿梭於人的生死,也穿梭於事的興衰。但在《掬水月在手》裡,可以發現一切處理的非常平淡,可平淡並不意味著沒有力量。
  • 掬水月在手譯名賞析(Like the Dyer's Hand)
    《掬水月在手》簡介《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02「掬水月在手」溯源「掬水月在手」原文出自唐代於良史的《春山夜月》,全詩如下: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香花滿衣」。葉嘉瑩正是捧起這一灘水,「詩詞」便在手中。而這詩詞卻又正如那水中月一般,美好而又縹緲。而「弄花香滿衣」正如葉先生長期浸潤於詩詞之中,詩詞的古韻和風骨油然而生。相比後者,「掬水月在水」卻更引人遐想,更具有一番韻味。
  • 2021廣州中山紀念堂元旦有什麼活動?
    「史跡探尋」小程序  在心願牆留下新年願望後,漫步在廣州中山紀念堂時,可以通過「打卡小遊戲」,探尋廣州中山紀念堂的歷史底蘊    燈光秀時間安排  2021年1月1日—3日 每天  第一場:10:00  第二場:11:00  第三場:14:00  第四場:15:00  每場約6分鐘  集章打卡  主體建築內的「集章」打卡,您也不容錯過,圖案以廣州中山紀念堂主體建築、
  • 《掬水月在手》獲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票房刷新全國藝聯記錄
    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掬水月在手》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科教片獎項。電影出品人毛繼鴻出席頒獎典禮。《掬水月在手》作為「重燃藝術之光:優秀國產藝術影片全國展映計劃」的重點影片,於2020年10月16日起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
  • 呂彥直與中山紀念堂
    不僅僅是廣州中山紀念堂和中山紀念碑,名揚海內外的南京中山陵,同樣也是出自呂彥直先生之手。     呂彥直〔1894~1929〕,字仲宜,別號古愚,安徽滁縣(今安徽滁州)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於天津。出身官宦之家,其父呂增祥是李鴻章的「三循吏」之一。呂增祥一家跟著名學者嚴復一家過從甚密。呂彥直先後在清華大學建築系和美國康奈爾大學建築系學習和深造。
  • 廣州打卡地-中山紀念堂
    孫中山紀念堂原為普明妙覺殿,位於寺院的中心。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曾停靈於該殿,4月2日移至該寺金剛寶座塔石券門內暫厝,直到1929年5月中山陵落成後,其遺體被移往南京紫金山。為紀念中山先生遺體暫厝之地,當時的國民政府在普明妙覺殿立「 總理紀念堂」,在金剛寶座塔石券門石塔立「 總理衣冠冢」。
  • 《掬水月在手》電影同名書陷洗稿風波,活字文化、易瀟雨回應爭議
    一個月前,《掬水月在手》電影上映時,我們曾採訪導演、製片人等片方主創團隊,談及紀錄片拍攝前後的經驗,但彼時的影迷與讀者都不知道背後的同名電影書已經陷入了巨大的爭議與糾紛之中。「易瀟雨」發布的豆瓣帖子。在15日發布的豆瓣帖子中,作者易瀟雨在文中稱,自己系今年10月上市的《掬水月在手》一書編著者,但編好的書稿遭遇出版方活字文化【傳世活字(北京)文化有限公司】「洗稿」,自己不僅沒有獲得任何稿酬,同時還沒有了署名。活字文化隨即用豆瓣帳號發布《<掬水月在手>出版過程說明》(以下簡稱《說明》),對易瀟雨的帖子予以回應。
  • 《掬水月在手》上海路演收官 作家雲集頂禮「朝聖」穿裙子的女先生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影片影片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反響強烈,影片豆瓣評分高達8.4分,引發觀眾無限期待。
  • 「我與廣州中山紀念堂的故事」火熱徵集中
    2021年是廣州中山紀念堂建堂90周年,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今日獲悉,在這個特別的歷史時刻來臨之際,廣州市中山紀念堂管理中心將從即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面向全社會徵集「我與中山紀念堂的故事」相關照片及故事
  • 《點點星光》《掬水月在手》問鼎金雞獎!
    本屆金雞獎,廣州首次有三部作品入圍、兩部喜獲大獎:廣州廣播電視臺出品的兒童勵志片《點點星光》喜獲最佳兒童片、4K粵劇電影《刑場上的婚禮》獲最佳戲曲片提名獎,同是廣州出品的《掬水月在手》獲最佳紀錄/科教片。這是廣州影視創作的歷史性突破,也是廣州臺電影創作的首次突破。 廣州塔為廣州出品電影亮燈金雞報喜,刷新歷史!
  • 廣州中山紀念堂2019年開放時間
    廣州中山紀念堂簡介:  廣州中山紀念堂1931年竣工,座落於孫中山當年的總統府舊址上,由我國著名建築師呂彥直先生設計,是中國傳統建築風格與西方建築結構的完美結合。主體建築高52米,跨度71米的建築空間內不設一柱,氣勢恢宏,富麗堂皇,體現了非凡的建築特色。
  • 《吾堂中山》(四) 體現北歐建築風格的中山堂——江門中山紀念堂
    1928年,第4軍12師師長香翰屏組織建立中山公園管理委員會,決定建築中山紀念堂及中山圖書館,並由工務局繪就圖紙。1929年,新任江門市長嚴博球為建築紀念堂制定籌款辦法。當年7月動工,1930年元旦落成。▲1928年,香翰屏組織籌建的中山公園管理委員會決定建築中山紀念堂及中山圖書館,總體預算為16000餘元,並已繪就圖紙,規模宏偉。圖為《廣州民國日報》1929年1月4日的報導。
  • 《吾堂中山—全國中山紀念堂巡禮》線上展覽正式開啟
    點擊播放 GIF 1.2M為了讓廣大市民遊客足不出戶即可參觀廣州中山紀念堂我們精心籌備了《吾堂中山1931年10月,中山紀念堂在總統府舊址上建成,由近代著名建築師呂彥直先生設計。▲1925年4月13日,廣州大元帥府代帥胡漢民發表《致海外同志書》,明確提出籌建中山紀念堂的計劃,號召人民「以偉大之建築,作永久之紀念」,踴躍募捐。▲經過多方討論,國民黨中央黨部最後決定以舊總統府為紀念堂地址。圖為《廣州民國日報》1925年4月25日的報導。
  • 中山紀念堂翻新孫中山銅像(圖)
    ,昨日起有關方面已開始搭架施工,預計到3月10日前完工。  據介紹,這次對孫中山銅像的清洗是1998年中山紀念堂大維修之後最大規模的一次,現在的銅像是在中山紀念堂大維修時,依據原水泥像重新用銅翻造的一尊,原有水泥像則移放在華南理工大學內。銅像高5米,加上1929年建造的碑座共高12.6米。由於新銅像距今已近七年,銅像上出現鳥糞跡、鏽跡等,而日常清洗又存在一定難度。
  • 《掬水月在手》:一場文化與信仰的電影實驗
    今年10月,聚焦葉嘉瑩先生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式登上銀幕。對葉嘉瑩先生的生命質地和詩詞成就,觀眾紛紛表示欽佩,可對這部電影,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評論。《掬水月在手》是臺灣導演陳傳興「詩人三部曲」系列的最後一部。陳傳興如此解讀這三部紀錄片不同的拍攝理念:《鄭愁予·如霧起時》是「詩與歷史」,《周夢蝶·化城再來人》是「詩與信仰」,而《葉嘉瑩·掬水月在手》是「詩與存在」。
  • 中山紀念堂藏了多少秘密?
    可你知道嗎,就是這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中山紀念堂,卻藏有很多秘密。這一次,我們就來一趟「發現」之旅,換個角度看看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廣州標誌性建築。選址秘密:差一點選在西瓜園現在中山紀念堂這個位置上,原是1921年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時的總統府,孫中山逝世後,各界人士及當時政府為了紀念孫中山,決定建一座紀念場所。
  • 廣東梅州這座中山紀念堂,比廣州中山紀念堂還早兩年建成
    國內最早的中山紀念堂,在廣東梅州的大埔縣。大埔是一座小城,距離福建省比較近,是客家人聚居區。這座中山紀念堂位於三河鎮的中山公園內,建成於1929年,是我國最早的中山紀念堂,比廣州中山紀念堂早兩年建成,也比廣西梧州的中山紀念堂早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