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評論區分享你的旅行點滴
當我們遊覽很多名人故居,大多都是以「某某某故居」、「XXX紀念館」命名,而眼前杜甫曾經的故居,竟是以「杜甫草堂」命名。僅僅從名字中,就可以感受到清貧的氣息。
「萬裡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
公元759年間,杜甫為了躲避「安史之亂」,無奈之下攜家眷從甘肅輾轉來到了成都。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在成都西郊修建了茅屋居住。這最早被稱為「成都草堂。
在杜甫離開成都後不久,草堂便被摧毀。再後來的歲月中,經歷了朝代的更替,戰火的摧殘,光陰的交替,杜甫草堂也經歷了多次的摧毀——重修——摧毀——重修的過程。如今我們看到的杜甫草堂,是在1985年全面修建後,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
在這個看似簡陋破舊的草屋中,杜甫度過了4年的時光,曾被封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又被被稱為杜工部。不僅如此,在草堂生活的歲月中,在這青山綠水之間,也激發了他的靈感,創作了很多傳世經典。據統計,再此期間,創作了近400首作品,其中傳世的有240多首。其中最出名的是被收錄到語文教材中《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以及我們每個中學生都能隨口吟出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因此,草堂也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草堂的建築是清代風格,分為文娛景點遊覽區:草堂舊址、草堂大廨、詩史堂、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園林景點遊覽區:梅園、花徑、萬佛樓;以及服務區:草堂寺等。其中,草堂大廨、柴門、工部祠都是杜甫詩歌中提到的草堂原有的建築;而史詩堂和工部祠則是後人為紀念杜甫而建。
經過了多次的修繕,今天這裡看上去更像是一個環境清幽的公園。湖畔、林木、竹林、茅屋,滿眼都是鬱鬱蔥蔥的綠色,如同童話般的仙境。草堂內,照壁、正門、大廨、柴門、史詩堂、工部祠整齊的排列於一條中軸線上,迴廊和其他建築整齊的排列在兩邊。
茅屋
這是杜甫草堂的主體,重現了當時的田園生活風貌,有著濃厚的詩情畫意的氛圍。杜甫草堂因詩名揚天下,借詩聖而後世流芳。作為成都充滿文化氣息的景點,這裡真的如同詩歌裡寫的美景。遊歷此間,仿佛一草一木,一石一樓,都能為之賦予詩詞的吟誦。
草堂大廨
「大廨「的意思是古代官員辦公的場所。大廨的正中是一座杜甫的銅像,在這瘦骨的形象中,也可見得杜甫的清廉和風骨。由於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懷才不遇,念在其曾經做過官,應有辦公的場所,於是清朝嘉慶年間重修時,被命名為草堂大廨。
工部祠
由於杜甫曾作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工郎,簡稱為「杜工部」,工部祠因此得名。工部祠內的建築風格是一屋三楹,有著高高的石臺,花格的窗門,透過花格望向窗外的竹林與碧湖,讓人錯以為身在江南的煙雨小鎮,儘管不算華麗,但是這裡的清幽浪漫,難怪能在這裡創作出那麼多傳世經典名作。工部祠內有明、清兩代石刻的杜甫像,兩旁還有陸遊、黃庭堅的雕像,成為「三賢堂」。祠內莊嚴肅穆,寫著「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的對聯,還鑲嵌著「少陵草堂圖」,雕刻精細,具有藝術研究價值。但是這幅草堂圖的價值還不在於此,由於草堂圖得以保留完整,到了解放後,人們便是根據此圖還原的場景,恢復了草堂的原貌,讓人不由得感慨歷史的傳承和巧合。
少陵碑亭
在工部祠的東面,有一座小小的茅草亭子,這就是少陵碑亭。亭子中有一大石碑,上面鐫刻著「少陵草堂」四個大字,筆鋒蒼勁有力。這是雍正的弟弟果親王所書,也就是我們再《甄嬛傳》中熟悉的與甄嬛相愛的果親王。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也是茅屋的象徵。面對石碑,仿佛能領悟到杜甫的眾生情懷。
花徑
「花徑不曾緣客少,蓬門今始為君開」。
曾經的花徑,是杜甫的茅屋前的一天栽種了各色花木的清幽小徑,而如今的花徑,已變成了紅牆小徑,兩邊的紅牆夾著青石板小徑,紅牆之後,是高聳遮天蔽日的竹子,竹子蒼翠欲滴,與紅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清風拂過,竹影婆娑,綠竹紅牆,相得益彰。
有用青花碎瓷鑲嵌的「草堂」二字。這兩字如同杜甫顛沛流離的命運,也是經過了數次的破壞和重新修繕。這是草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有不少遊客前來打卡拍照。1958年,毛主席也是站在了這兩個字面前,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和凝望。
面對照壁,在這潺潺流水和紅牆花徑之間,儘管歷經千年,如同穿越時空,依舊能清晰的感受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豪情壯志與憂國憂民的心情,能領悟到詩人的眾生情懷。
除了以上的歷史文化景點之外,杜甫草堂還有很多小眾的景點,比如一座座的亭臺水榭,數不勝數的石碑竹林,隱秘在高大竹林裡的石橋流水,曲徑通幽的庭院景觀等,這些景物沒有名稱,但也歷經千年,見證著歷史的滄桑變化。
杜甫草堂給成都賦予了一份詩意,一份清幽,一份寧靜。我認為這裡最適合下著毛毛細雨的初夏,如同新海誠的言葉之庭,在青翠中的細雨裡,扣響一閃柴扉,細品一首詩詞,坐看花徑的青苔是否與詩人眼中的相似。在歷史的滄桑中,體會一份獨屬成都的詩情畫意。
如果你有旅行好文分享,歡迎來投稿。
長按文末左下角點讚送三連,你們的支持是我前行的動力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