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又名龍泓,龍湫,西湖西南的風篁嶺山,為西湖群山;南、北兩大支的交接點,這裡山林密集,泉源茂盛,大旱不竭,古人認為是龍之所居,三國東吳時即來這裡禱雨,龍井之名也因此而來。
五代這個地方建有龍井寺,北宋時龍井已經名聲在外成為旅遊勝地了。又有傳說龍井與海相通,因海中有龍,所以叫龍井。龍井是一個半圓形泉池,井中泉水漫溢後,通過石罅聽候宕下瀉,哪怕是遇到乾旱井水也是不會不枯竭的;龍井的水還十分的奇特,用小棒攪動井水內泉水時,水面上就會出現一條蠕動的分水線,仿佛遊龍一般,這種現象在雨天時更為明顯;據說這是因為地面水和地下泉水相互衝撞,兩種水質因此重和流速的差異所致。
龍井泉水清澈甘洌,與虎跑、玉泉合稱西湖三大名泉;由於地理條件的緣故,為龍井茶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龍井茶更是遠負盛名,以獅峰出產的龍井品質最佳,稱作「獅峰龍井」;乾隆皇帝對龍井茶更是喜愛有加,敕封杭州胡公廟門前的18棵茶樹為御茶,每年產的龍井進貢給朝延。
行雲流水視遷留,奚問虎溪過與不。
一笑詩吟杜子美,墨名儒行足風流。
1921年前的龍井寺
原在浙江杭州龍井村西北落暉塢內,也就是現在出產正宗西湖龍井名茶的西湖鄉龍井村內。北宋乾祐二年,當地居民募緣在此建報國看經院,熙寧中改稱壽聖院,元豐年間,高僧辯才法師歸老此寺,修葺屋宇,寺院得到振興;建國後寺廢,其址改為龍井茶室。
1921年前龍井過溪亭
50年代龍井過溪亭
龍井八景中最著名就是過溪亭了,在宋年間有個名叫辯才的高僧在龍井寺閉門靜修,發誓不出山門。元豐二年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對辯才高僧的道德學問傾慕已久。一日,蘇東坡從州府附近湧金門出門,坐上停泊在西湖邊的船至西湖西面,現西湖國賓館丁家山上岸,沿大麥嶺山道,現浙江賓館內,來到現南天竺山,沿山麓下的這條古道,經過溪亭專程前去龍井寺,拜訪在寺中養老的辯才高僧。兩人一見如故秉燭夜談。次日,蘇東坡告辭,辯才高僧一路相送,送著送著就送到了過溪亭,這裡早過了山門,旁人提醒,辯才這才恍然停步。後來蘇東坡為此亭書寫了「二老亭」,至今還懸掛在過溪亭上。
神運石在龍井泉旁,高約6尺,石形如一條遊龍,這塊大石頭是明正統十三年,由80位大力士從龍井池裡挖出來的,石上有草書「神運」二字,但是什麼年代鐫刻的,無法考證。乾隆皇帝四遊龍井在神運石題詩有:詭石猙如偉丈夫,遙年題識半模糊。
一片雲在風篁嶺上,是一塊青潤玲瓏,高約一丈的巨石,遠望去仿佛一片彩雲飄落,故有此名。
龍井村位於西湖風景名勝區西南面,四面群山環抱,呈北高南低的趨勢,村的西北面北高峰,獅子峰,天竺峰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擋住西北寒風的侵襲。南面為九溪,溪谷深廣,直通錢塘江,春夏季的東南風易入山谷,很利於龍井茶的生長;這裡出產的龍井茶位居「獅,龍,雲,虎」之首;村內旅遊資源也十分豐富,御茶園、胡公廟、九溪十八澗、十裡琅璫、老龍井等景點點綴其中,為茶鄉增加了濃鬱的文化氛圍。
清明節前,採茶人除了午飯時間會下山之外,整個白天都要抓緊時間在山上採摘最後的「明前」龍井茶。
西湖茶葉其中奧妙,唯去龍井品茗問茶方可悟出;因此有龍井問茶之稱;龍井四周,碧嶂千繞,怪石林立,古木參天,松篁交翠,自然景色幽美;清乾隆南巡至此題「湖山第一佳」五字,又命過溪亭、神運石、一片雲、龍泓洞、滌心沼、風篁嶺、方園庵、翠峰閣為龍井八景;明人陳眉公作《試茶》詩,有「龍井源頭問子瞻」,「不到茲山識不全」的佳句,現在,八景雖大多還在,但已沒有了當年模樣,其中方圓庵連蹤跡都找不著了。
龍井的興盛始自北宋無豐年間;上天竺寺高僧辯才法師告老退居龍井後,由於欽慕他德高望重,前來探訪、問道的人絡繹不絕。辯才為方便客來客往,開闢通道,廣植翠竹,形成一條風韻蕭爽的盤曲山道,也就是現在已闢成通衢大途的風篁嶺。山道開通後,龍井寺香火漸盛,來客就更加多了。辯才好客,每有訪客者,奉上山中自植自焙香茗一杯為;客多了茶的需求也就多了,村民們便在龍井寺周圍的山林開始種植茶樹。龍井茶的名氣一有文人的推崇,如田藝衡《煮泉小品》載:「今武林指杭州諸泉,唯龍鴻人品,而茶亦唯龍鴻山為最。」 又如袁枚稱:「杭州山茶處處皆清,不過以龍井為最耳。每還鄉上見管墳人家送一杯茶,水清茶綠,富貴人家所不能吃者也。」二有皇帝賞識;乾隆帝遊江南到西湖每每到龍井賞茶,在龍井村獅峰下封了十八棵御樹,又在龍井寺題了〈龍井八景〉,至今崖壁間仍可覓睹其為數可觀的留題手跡,他還曾寫過龍井茶歌。
儘管現在從愛喝的以散茶撮泡為飲的「西湖龍井」其初步形成大約在明初以後,但辯才居龍井植茶待客,無疑是龍井以茶出名的濫。1995年,龍井問茶入選新西湖十景,從此,不僅這裡的茶葉,而且連這裡的風景也身價倍增;每年清明前後,穀雨時節,茶農採茶、炒茶,香溢林下;這時候遊客們都會慕名來到龍井村,訪茶嘗新,詢問茶史、茶趣,十分愜意。
編輯:任黎
圖文來源:杭州攝影師與模特、杭州西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