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放養」,是教育的突破,如何把握「相對的自由」是關鍵

2020-12-21 錦鯉媽咪

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圖片為錦鯉媽咪原創插畫,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到底應該「放養」孩子,還是應該「圈養」孩子。「放養」孩子的話,害怕孩子被人帶壞;但是「圈養」孩子,又害怕孩子變得越來越沒有自我。這個問題對於大部分的家長來說,確實是十分糾結的。

其實「放養」和「圈養」這兩個詞,最早是用來形容動物的。但是漸漸的,人們開始將這兩個詞,用到了孩子的身上。在家庭教育中,不同的教育方式,對於孩子來說,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放養」和「圈養」究竟有什麼區別?還要先從動物說起

一、「圈養」的動物

當我們去動物園時,能看見很多的大型猛獸,都是圈養的。圈養的動物,大部分都是難以約束且攻擊性強的。這樣的動物,如果採用放養模式,那將會很難控制動物的行動,甚至出現傷人事件。

二、「放養」的動物

和圈養的動物相反,大部分放養的動物都是溫順、通人性或者嚮往自由的。這樣的動物性情比較溫順,在放養的時候,不容易出現問題。

從動物上我們就能看出,在圈養還是放養的問題上,除了需要考慮馴養人的主觀意願,還要從動物自身的情況來考慮。有些動物適合圈養,有些動物適合放養,所以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家長也應該從孩子自身的情況來進行考慮,不同的孩子,適合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

什麼樣的孩子不適合「放養模式」?

隨著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考慮孩子的人權問題,很多的家長也開始傾向於放養式的管教,認為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更加有幫助。確實,「放養」式的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有很多的好處,但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的。以下幾種孩子,建議家長就不要採用放養式的教育了。

一,自制能力太差

對於自制能力太差的孩子來說,採用放養式教育,很可能讓孩子逐漸地向家長不期望的方向發展。因為孩子沒有自控能力,不能拒絕外來的誘惑,也不能嚴格地管控自己的學習和玩樂時間,所以自制能力太差的孩子,最好不要採用放養式教育。

,太容易惹是生非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就像動物園的大型猛獸一樣難以約束,如果家長能夠嚴格教育還好,因為有家長作為一道枷鎖存在,孩子多少能夠控制自己惹是生非的的情緒。但是如果採用放養式教育,失去了家長這一道枷鎖,孩子很容易放縱自己的情緒,四處惹是生非,等家長發現時情況可能已經無法控制了。

三,無主見的孩子。

無主見的孩子,也不能採用放養式的教育。因為孩子沒有主見,家長不能掌控孩子接觸的人,很容易出現孩子已經被有心人利用了,而家長卻絲毫沒有察覺的情況。

而這種無主見的孩子,也是最容易受矇騙的,正如近幾年網絡上,很多中小學生見網友被騙的案例,這些孩子大多都是無主見,卻被家長放養,由此被有心人矇騙,而等到家長發現的時候,可能已經造成家長無法承受的後果了。

對於以上三種孩子來說,放養式教育是比較不可取的。但是經過家長的教育,和孩子的逐漸成長,情況可能也會發生改變,家長也不要過於著急。

「放養式」教育的好處

如果孩子自身,可以被「放養式」教育,這對孩子和家長來說,都是一件好事。那麼,「放養式」教育,究竟有哪些優勢呢?

第一,可以鍛鍊孩子的自主能力

很多的巨嬰都是來自父母的溺愛,因為父母長期將孩子「圈養」在身邊,不管大事小事,都由父母做主,孩子稍微磕磕碰碰,父母就著急得不得了。

這種教養方式,其實非常影響孩子的成長,而「放養式」的教育,給了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間,也能鍛鍊孩子的自主能力,家長放手讓孩子去做,也能讓孩子培養自己的獨立意識。

第二,讓孩子發展得更自由

很多家長對孩子管控得過於嚴格,但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其實更需要的是自由,因為有自由,孩子才能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有了自由,孩子也能通過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不是依靠父母的眼睛,依靠父母的思想灌輸,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第三,使親子關係更加和諧

「放養式」的教育給了孩子自己空間,也給家長更多的個人空間。對於家長來說,不應把孩子當作自己生命的全部,家長有了屬於自己的時間,可以培養自己的愛好,心態也會更加輕鬆,也能解決很多的家庭矛盾。

而對於孩子來說,家長採用「放養式」教育,其實也是對孩子一種信任的表現,孩子對於家長也會更加信賴,更加願意向家長展露真心。所以「放養式」的教育,其實對父母和孩子雙方來說,都是非常有益的。

不想孩子「撒手沒」,家長在「放養」時,也要多加留意

但是,「放養」教育並不是說,家長就徹底地放手給予孩子絕對的自由。家長要像放風箏一樣,緊緊握住孩子身上的「韁繩」,不要讓孩子超出不應超出的底線。

就像作為公民來說,我們擁有著相對的自由,但同樣也需要受到法律的約束一樣。家長在實行放養式教育的時候,同樣也需要給孩子制定規矩,而不是採用完全放手的方式。

所以,在採用「放養式」教育的同時,家長也需要注意一些問題。

第一,時刻關注孩子的變化

人都是在成長中慢慢變化的,孩子也不例外,即使在採用「放養式」教育時,孩子是乖巧可愛的,但是我們不能保證,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接受到什麼樣的外界訊息。所以家長也需要時刻注意孩子的變化,當孩子出現預料外的變化時,家長也要適當地給予幹預。

第二,與孩子多多溝通

「放養式」教育並不代表完全不管孩子,家長還是需要和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刻了解孩子的變化,了解孩子的心態、情緒等問題。

一旦孩子有了不好的情緒,就需要家長出面去開解孩子了。畢竟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還有很多事情是他們無法解決和無法理解的,所以和家長的溝通還是存在很多用處的。

第三,給孩子提前立好規矩

在實行「放養式」教育之前,家長也要給孩子立好規矩,就像法律對公民的約束一樣,給予孩子自由的同時,也給孩子一個底線,告訴孩子在擁有足夠的自由之下,孩子也是需要遵循一些規矩的,不要讓孩子超出家長的預期太多。

有時候家長不能確定孩子交友的狀況,就要提前給孩子打好預防針,也讓孩子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有一定的警惕心。

在教育水平日漸提高的今天,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考慮到了孩子的人權問題,其實是教育的突破。這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好的,而「放養式」的教育,給予孩子充分自由的同時,也給孩子的未來,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曾經有太多充滿想像力的孩子,都是被父母古板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所束縛了。「放養式」教育,從一定程度上說,可以算是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大標誌。但是「放養式」的教育,同時也需要家長更加的注意。

與「圈養式」的霸道教育不同,「放養式」教育更加趨向於平等教育,把孩子放在和家長同一位置,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尊重了孩子、理解了孩子的決定。

有些家長嘴上說著「放養式」教育,其實卻比「圈養式」的教育更加嚴苛,對孩子的掌控欲更強。這樣反而容易激起孩子的反對情緒,認為家長出爾反爾。所以,一旦家長想要對孩子實行「放養式」教育,自身也要做好心理準備才行。

我是幸運的錦鯉媽咪,在生娃帶娃的路上過關斬將。關注我,學習最實用的孕產、育兒知識,有關於這方面的困惑,也可以給我發私信哦。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為您解決一點困惑。

相關焦點

  • 「放養」不是家長偷懶的藉口,掌握「自由生長規律」,孩子更優秀
    作者/熊崽(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編輯/熊崽許多家長一直遵循著對孩子嚴格的監護式教育,對於孩子有很大的期許很多的擔心,但是近些年放養式家庭教育逐漸登上舞臺,也有很多家長感受到了放養教育的魅力所在
  • 美國猶他州通過了「自由放養法」,這是怎樣的教育風潮?
    美國猶他州新立了一項新法,被外界稱作 「自由放養法」,意思是,從 5 月 8 日開始,在猶他州的家長如果擅自讓小孩在公園玩耍或者獨自回家,都不會再像過往一樣有法律風險了。這項也是全美國第一個通過這樣法律的州。
  • 別把傳統教育妖魔化,也不要把自由教育美化,兩者結合才是最佳
    其實有時候我們將所謂"自由教育"美化,而鄙夷傳統教育,卻不知,講著都有弊端,學會如何將兩者結合才是教育"新理念"。|傳統教育被現代理念"妖魔化"很多家長之所以鄙夷拋棄"傳統教育",是因為越來越多人出國,包括近年來的國外文化滲透的方式一直在宣揚傳統教育的"高壓教學""死板傳授"。
  • 圈養孩子和放養孩子有什麼不同?這4方面的區別,對娃的影響很大
    孩子小的時候媽媽都在想如何能吃好穿暖,長大後想著該如何教育。媽媽為了孩子的教育可謂是煞費苦心,學習各種育兒知識,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媽媽們逐漸分為了兩大派:放養式教育和圈養式教育。放養式教育常常被稱為西式教育,更多的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圈養式教育就是我們都經歷過的應試教育,需要集中管理,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那兩種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呢?
  • 佛系媽媽「放養帶娃」火了,「粗線條」教養,培養孩子「海洋心」
    「文/小姐姐育兒日記(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近年來,「放養式育兒」的教育理念逐漸流行起來。和傳統大包大攬的育兒模式相反,「放養式育兒」的教育核心是更主張在帶娃上家長不要插手太多,讓孩子自由生長。這下搞得趙妍也不敢放養了,又回到了吃飯要一口口喂,平時孩子幹嘛都盯著的局面。如何教育孩子,對於新手父母來說是個重大課題。孩子年幼時不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需要家長的陪護和幫助。但是家長做得太多會使得孩子得不到鍛鍊的機會,同時又扼殺孩子的積極性。但家長不聞不問孩子又可能會出問題,造成不好的後果。
  • 4歲「背包客」徒步走遍半個中國惹爭議:磨礪教育如何把握尺度?
    新華社南昌6月2日新媒體專電 題:4歲「背包客」徒步走遍半個中國惹爭議:磨礪教育如何把握尺度?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程迪  年僅4歲的江西上饒信州區女孩雯雯(化名)從1歲零3個多月開始,便跟著父母徒步旅行,前往的多是山區和邊境地區。
  • 4歲「背包客」徒步走遍半個中國惹爭議 磨礪教育如何把握尺度?
    新華社南昌6月2日新媒體專電 題:4歲「背包客」徒步走遍半個中國惹爭議:磨礪教育如何把握尺度?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程迪  年僅4歲的江西上饒信州區女孩雯雯(化名)從1歲零3個多月開始,便跟著父母徒步旅行,前往的多是山區和邊境地區。只要在外跋涉,雯雯每天平均要走15公裡,最多時一天要走30公裡。
  • 如何進行生態養殖蝸牛?學會科學放養是關鍵
    一、如何進行大田養殖設施準備首先養殖戶優先選擇地面平坦地勢較高,同時排水狀況良好、周圍沒有汙染物的田地或農田甚至荒地等等,最好這些農田是剛收成或是還沒有收成的田地,第一步要種植一些蝸牛比較喜歡的植物作為飼料來源,比如說白菜、紅薯、南瓜等等,能夠增加蝸牛養殖的收入,又能夠有效降低飼料的成本來源。
  • 兒童體能教育培訓機構應該如何突破瓶頸展現自身優勢?
    隨著市場的成熟,兒童體能教育培訓如今已發展為教培市場的獨立賽道,行業對這個新賽道的定位已經遠遠超出體能技能培訓,更加明確了運動對兒童性格塑造和全面健康成長的教育意義。那麼兒童體能教育培訓機構應該如何突破瓶頸展現自身優勢?目前國內的兒童體能教育培訓機構大致可以分為早教模式、大型場館、社區店模式、類營地教育模式等多種運營模式。
  • 劉璇教育方式頻上熱搜,「虎媽貓爸式」教育,已成中國教育的潮流
    在傳統社會中,因為經濟不發達和家庭生活水平比較低下,大多數父母都對孩子實行放養和散養。如今中國家庭結構發生較大變化,體現在家庭人數上。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家庭出現。家庭許多父母因為只有一個孩子而對孩子特別寵愛。但是大多數父母的教育方式還是比較理智的。與"寵溺"相對的教育方式便是"虎媽貓爸式"教育。
  • 網際網路遊戲對孩子大腦發育有影響嗎?網際網路教育對孩子有何益處
    最近,來自英格蘭林肯大學的腦學教授Susan Greenfield表示:「網際網路和電子遊戲會對孩子的腦部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同時,社交網絡也對實際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帶來不良影響。」對此,倫敦大學和牛津大學的腦學學者表示反對。他們認為這項結論僅僅就個別而論,而且無科學根據,會誤導家長。
  • 我們需要給予孩子相對的自由,而不是絕對
    幼兒長大後形成了許多不良行為習慣,如:好動、不服管教、攻擊性強等,都與過度滿足幼兒的自由需要有關。從另一角度來說,人人都有自由的權利,但一個人的自由,不能以侵犯他人的自由為代價。為了自己的自由而影響和幹涉他人的自由,是自私的,不文明的行為。因此,過度自由的教養態度培養出來的是任性,而不是良好的個性。
  • 熊孩子越來越多,該反思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
    年輕父母有些責任感較弱,對孩子管教較少,大多都是將孩子丟給老人,但老人都是把孩子捧在手心的,這樣孩子等於是放養狀態,沒有人教育,那麼成為熊孩子的可能自然就大了。,這類父母太苛待孩子,孩子成績稍有落後就會讓孩子上各種補習班,他們對孩子總是事無巨細,幾乎是萬事包辦,而且對孩子的要求很嚴格。
  • 「賞識教育」不是使勁誇,把握好這3個尺寸,孩子才能越誇越優秀
    賞識教育更加注重誇張孩子的行為結果是正確的,有利的,而捧殺教育卻是無論孩子行為結果是否正確就閉著眼睛誇,只管做到誇就行,也不管對孩子的發展是否有利,這種誇讚是十分盲目的,對孩子的發展有害無利。
  • 快樂教育不等於放任孩子自由,遵循自然教育,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這位媽媽應該是非常信奉「快樂教育」的育兒方式。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認為傳統的應試教育是死板的,填鴨式的教育給孩子制定了各種條條框框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成績至上的觀念給孩子很大的壓力讓孩子失去了笑容,所以開始提倡快樂教育。但是走偏的快樂教育真的好嗎?因為孩子在學校不開心就逃避校園教育的方式真的對孩子好嗎?
  • 教育孩子該「雞娃」還是「佛系」?專家建議:適合孩子最重要
    作為父母,你對孩子是嚴格管教還是放任自由?如何更好地管教孩子,和孩子有恰當的相處之道?近日,記者採訪了部分家長和老師,聽聽他們有什麼看法和建議。 記者 池 妍 現狀 有的「雞娃教育」,有的「佛系教育」 葉女士的女兒lucy正在讀小學3年級,不僅成績優異,還多才多藝。
  • 媽媽「經濟獨立」,是對孩子「自立」的最好教育,女性都該看一下
    孩子會更加的獨立媽媽在家庭中能做到經濟獨立,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是有教育意義的。一個孩子若是生活在非媽媽經濟獨立的情況下,我們的孩子就會覺得在家庭中是以父親為重,母親是沒有話語權的,同時孩子也會學媽媽一樣跟著父親要錢,不會看到要自給自足,在以後做事情的時候,首先想到還是要如何跟父母要錢,而不是做到自立。
  • 《銀河補習班》爸爸對兒子的「放養」,不是誰都能複製的!
    對於爸爸馬皓文在一大片質疑聲中,依然保持著自己認為正確的獨特的教育方式教育兒子馬飛,我很感動。同時,我也有些擔心,這部電影也許會讓一些父母盲目地學習馬皓文的「放養」。其實,這裡的「放養」,不是誰都有能力、有資本去複製的!
  • 《愛和自由》:愛他,就給他自由
    一人訓娃,全小區受教育。這種「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的狀態在中國大部分家庭中,如出一轍。你說你愛你的孩子,才會恨鐵不成鋼,才會打他、罵他。殊不知,在這個長期被壓抑的環境中,孩子的心智如何能健全的發展。請問,你有沒有從內心深思過:為什麼會這樣?你是否真的愛對了孩子?《愛與自由》這本書將帶領你尋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