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處北京歷史名園首批名錄近日向社會公示,作為老北京九壇八廟之一的地壇,「理所當然」地成為首批入選的北京歷史名園之一。然而,遊走於已有480多年歷史的地壇,卻發現多處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在皇祇室皇地祇的
神位前,擺滿了礦泉水、雪碧、可樂、高鈣奶、八寶粥……在皇祇室「地壇文物陳列展」的櫥窗中,將皇祇室出土文物的「祇」字多寫了一個「點」,變成了「皇祗室出土文物」;在沙盤祭地模型的祭地文字簡介中,稱古代皇帝祭地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而眾所周知的是,自打始皇帝嬴政算起到1912年最末一位皇帝溥儀退位,總共是2133年。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地壇北側鐘樓前的一段文字介紹,三開間歇山式綠琉璃頂的重簷方形鐘樓,竟然被寫成了「歇山市」……
祭皇地祇神的祭品何時改高鈣奶了
地壇又稱方澤壇,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地壇依照我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傳統和象徵傳說的構思設計,現存有方澤壇、皇祇室、宰牲亭、齋宮、神庫等著名古建築。皇祇室為一座五開間的歇山式大殿,是用來供奉「皇地祇神」牌位的地方。同時,還供奉五嶽、五鎮、四海、四瀆、五陵山等神位。明清時,每逢陰曆初一、十五,由太常寺派遣官員來此向各神位上香行禮。每逢行大祀禮、祭告禮時,將各神位請安於祭壇上,祭後再請回此殿供奉。
現正在皇祇室舉辦的「地壇文物陳列展」,對地壇建制、古代祭地歷史等進行了一一介紹,普及了中國傳統的祭地文化,但供奉「皇地祇神」的祭品卻讓人感覺太「穿越了」—除了牛、羊、豬「三牲」的模型,案几上竟然擺滿了礦泉水、可樂、雪碧、橘汁、高鈣奶、豆奶、八寶粥等。在中國古代,祭祀其實就是通過一種特定儀式向神靈致以敬意,獻上祭品供奉,請求神靈幫助人們實現靠人力難以達成的願望。無論祭天還是祭地,當然都要拿出最好的東西祭獻,以表達對神靈的虔誠,進而還形成了一套祭祀規制,比如牛、羊、豕(sh)三牲全備的「太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的「少牢」等,但祭祀還有個原則為古人推崇,這就是「敬享」、「貴誠」。《易·既濟·九五》有「東鄰殺牛,不如西鄰祭實受其福」之說,原因就在於祭祀貴在態度的誠敬,而不在於祭品豐儉。《禮記·祭義》進而還引申出祭祀「貴質」和祭祀「不數」、「不疏」的主張。這其中的所謂「貴質」,就是主張祭祀場所和使用的器物崇尚質樸,祭品豐儉得當。
那麼,供奉皇地祇神的祭品怎麼才叫「得當」?「地壇文物陳列展」即使不能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但也不該如此「穿越」吧?五花八門的祭品不僅讓人心生「植入」之憾,而且大大削弱了本該嚴肅厚重的歷史感。
皇祇室不是「皇祗室」
在皇祇室舉辦的「地壇文物陳列展」的一個櫥窗中,展出的皇祇室出土文物圖片吸引了很多遊人。但圖片介紹文字上的「祇」字卻多寫了一個「點」,變成了「皇祗室出土文物」。「祇」和「祗」別看就差一個「點」,讀音和意思卻完全不同。祇,音讀qí,《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祇指地神。《史記·孝武本紀》云:「古者祀天地皆有樂,而神祇可得而禮。」《論語·述而》也有:「禱爾於上下神祇。」古籍中的神祇一詞即分別指天神和地神。多了一個「點」的祗字,讀 zh,其意思為敬,恭敬。《說文》的解釋是:祗,祗敬也。《詩·商頌·長發》中有「上帝是祗。」《周禮·大司樂》中有「中和祗庸孝友」。 《左傳》中有「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在皇祇室這樣一個專門講皇地祇歷史的場所卻將「祇」誤寫成「祗」,豈不是貽笑大方?
皇帝祭地迄今並無三千多年
在皇祇室「地壇文物陳列展」中有一處祭地沙盤模型,玻璃柜上還擺放著一段祭地模型簡介,其中第一段寫道:「每逢陰曆夏至,皇帝到地壇祭地,古代祭地是皇帝為保佑自己的皇位長久,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當時祭地規模很大,由兩千多人組成的儀仗隊,當天東華門至地壇全線戒嚴,前兩個月就開始整修齋宮,前十天選祭祀用的三牲,前八天開始整修迎送神位的鳳亭、龍亭等,前三天皇帝和陪祀的王公、文武百官進行三天的齋戒生活,不理刑事,不宴會,不飲酒,不吃葷等……」
這裡所說的皇帝祭地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顯然有誤。眾所周知,皇帝的稱謂始自秦始皇,亦即公元前221年。在嬴政之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或稱皇,或稱帝,或稱王,惟獨沒有皇帝之稱。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逐漸衰微。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的國君紛紛自稱為王,如秦王、楚王、齊王、趙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國發展成為實力最強的諸侯國,秦王嬴政遂揮鞭四舉,滅掉了其他六國,平定了天下。嬴政認為自己的功業是亙古未有的,甚至超過了三皇五帝。為了「稱成功,傳後世」,他決定改變王的稱號。於是,嬴政召集群臣,商議改號之事。丞相王綰說:「三皇五帝雖然是天下共主,可他們實際上佔領的土地不過方圓千裡。可自商周起稱『王』才真正擁有了天下,而且他們的豐功偉績可以維持七八百年,所以稱『王』最好。」秦王嬴政說道:「商朝七百年、周朝八百年的天下不算什麼,我要的是萬世永傳的朝代。」這時,李斯提出:「如今四海之內皆是陛下的囊中之物,這是從未有過的事,陛下的功績自然為三皇五帝所不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貴,臣認為陛下可稱泰皇。」嬴政聽了大喜:「依我看,『泰皇』仍沒多大區別,不如去『泰』留『皇』,採上古『帝』號,稱『皇帝』。我稱始皇帝,後世以數計,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之無窮。」由此,開啟了中國歷史有皇帝的歷史。到1912年最後一個封建皇帝溥儀在辛亥革命的炮聲中宣布退位止,中國經歷了83個王朝,共有408位皇帝,總共2133年。
如果拋開皇帝祭地來追溯古代祭地的歷史,則又遠遠超過沙盤文字介紹中所說的「三千多年」。祭地禮儀源於遠古,史籍中早有「夏以五月,商以六月,周以夏至祀地於澤中方丘」的記載,說明祭地至周代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祭祀禮制。此後,歷代帝王均沿用周代禮制,於每年夏至祭地於澤中方丘。此即《周禮·大司樂》中所記載的:「冬至日,禮祭天神,夏至日,祭祀地祇。」也就是說,祭地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歇山式怎麼變成了歇山市
歇山式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常見的屋頂構造方式之一,也是造型最優美的一種建築形式,其特點是屋面的下部有四坡,而上部只有前後兩坡,兩山封護的山花垂直落在下部的屋面坡上。歇山式屋面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故又稱為「九脊殿」。
地壇鐘樓是典型的歇山式古建築,其四角輕盈翹起,既玲瓏精巧,又大氣端莊。這種歇山式造型不僅具有廡殿建築雄渾的氣勢,而且還有攢尖建築俏麗的風格,是地壇內一大景致。地壇在鐘樓前面,專門立了個牌子,介紹其為「三開間歇山式綠琉璃頂重簷方形」,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歇山式」竟然被寫成了「歇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