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隆會議:周恩來曾面臨艱難抉擇

2020-12-26 鳳凰衛視

核心內容:殷罡:中國在萬隆會議上突然面臨一個選擇,納賽爾也去了,過去我們說的,新中國政府說的,就是阿拉伯封建統治者什麼這些,變了,納賽爾他是一個民族主義者,還有一些阿拉伯的代表,就是很詳細地向周恩來解釋了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和猶太人的衝突等等。據周恩來自己講,他感受很深,有些事情他過去是不了解的,其中包括在六十年代初期,巴解第一任主席舒凱裡,當時他是在萬隆會議上是敘利亞代表團的副團長,他跟周恩來做了很多工作。因為就是上億人口的,那麼多阿拉伯國家,他們反對殖民主義,反對帝國主義,這個運動需要支持,而他們又是堅決排斥以色列的,沒有辦法,冷戰時期你只能站在一邊。

鳳凰衛視《大放送》節目播出,以下為文字實錄:

阿隆·夏:萬隆會議是第一次亞非會議在印尼舉行,在那之前1954年12月曾經舉行了一次預備性的小型會晤,中國人當時已經意識到以色列並不被國際大多數地區所接受,特別是在阿拉伯世界,第三世界國家,不結盟國家和亞非國家。

殷罡:中國在萬隆會議上突然面臨一個選擇,納賽爾也去了,過去我們說的,新中國政府說的,就是阿拉伯封建統治者什麼這些,變了,納賽爾他是一個民族主義者,還有一些阿拉伯的代表,就是很詳細地向周恩來解釋了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和猶太人的衝突等等。據周恩來自己講,他感受很深,有些事情他過去是不了解的,其中包括在六十年代初期,巴解第一任主席舒凱裡,當時他是在萬隆會議上是敘利亞代表團的副團長,他跟周恩來做了很多工作。因為就是上億人口的,那麼多阿拉伯國家,他們反對殖民主義,反對帝國主義,這個運動需要支持,而他們又是堅決排斥以色列的,沒有辦法,冷戰時期你只能站在一邊。

解說:萬隆會議為中國贏得了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第三世界國家的友誼,當時阿拉伯世界的領袖納賽爾不惜得罪美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美國一怒之下中止了與埃及政府在亞斯文大壩上的合作,這份友誼對建立之初舉步維艱的中國來說彌足珍貴。

時廷春: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是支持正義,處於自己的正義立場,同時呢也爭取友誼,要爭取跟這些國家建立友好合作關係,當然了,中國也有自己的利益,中國所需要的是石油,是市場,是資金,阿拉伯所需要的是中國的產品、中國的技術、中國的經驗和中國人的這種服務,(中國)從援建項目開始一直到承包勞務都樹立很好的榜樣。

解說:而另一方面獲得美國財力物力扶植的以色列,也開始在同中國建交的問題上觀望彷徨。

阿隆·夏:實際上這種存在著一個歷史爭論,如果我們回顧1954年到1955年這段時間,直至萬隆會議,不管是因為中國方面還是由於以色列的原因導致建交失敗,在以色列不希望與美國搞僵的思想,佔據了上風。而在另一方面我也確信,中國那邊的態度也冷淡了很多。

《皇牌大放送》節目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

首播時間:(周六)21:40-23:00

重播時間:(周日)06:00-07:30 16:00-17:30

聲明:凡註明「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回顧萬隆會議 周恩來不負眾望三次力挽狂瀾(圖)
    50年前的今天,第一次亞非會議即「萬隆會議」在危機四伏的國際環境中艱難開幕了,而遲到了整整40年的第二次亞非會議也即將於4月22日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舉行。此時此刻,我們不能忘記「萬隆會議」所歷經的驚濤駭浪,不能忘記在29個亞非國家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萬隆精神」。
  • 萬隆會議60年之際 回眸首次萬隆會議:周恩來「舌戰」外國代表
    1955年,萬隆會議又稱第一次亞非會議(Asian-African Conference)在印度尼西亞召開,距今已經60年了。中國參加了那次會議,代表團由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率領。會上,一些國家的代表當著中國代表的面攻擊共產主義,又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為了化解各國之間的矛盾、分歧,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 1955年萬隆會議:周恩來三次力挽狂瀾
    1954年日內瓦會議,周恩來「舌戰群儒」,「贏得了外交舞臺第一流人物的地位」。1955年,在躲過克什米爾公主號暗殺事件後,周恩來不畏艱險出席萬隆會議,再次淋漓盡致地發揮了折衝樽俎、協和萬邦的外交藝術,數次力挽狂瀾,將會議一步一步引向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精神的勝利。
  • 周恩來如何撥正萬隆會議航向?
    1955年4月18日,萬隆會議在印尼開幕。這一會議引起新老殖民主義者特別是美國的不滿和反對。他們唆使少數跟隨他們的亞非國家從內部進行挑撥,企圖使會議分裂、失敗。開幕當日,發言者中第一個跳出來為殖民主義辯護、反對共產主義的,是伊拉克代表賈馬利。
  • 周恩來侄女:習主席講話傳承了萬隆會議精神
    周秉德參觀蘇加諾周恩來紀念亞非會議圖片展示會。新京報記者 王曉楓 攝  新京報快訊(記者王曉楓)4月23日,蘇加諾(印尼建國領袖)-周恩來紀念亞非會議圖片展在印尼首都雅加達舉行,周恩來侄女周秉德女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很感動當地華人做這件事情,昨天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就是將周恩來總理提出的萬隆會議精神傳承下去。
  • 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亞非會議在萬隆召開    1955年4月18日--24日,亞非會議在萬隆召開。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總理在大會發言,闡明了中國政府的立場和政策,並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為各國普遍接受,為會議成功奠定了基礎。
  • 回望60年前萬隆會議:周恩來率團參加 提"求同存異"促成共識
    圖為周恩來在會上發言 今年是著名的萬隆會議召開60周年。據中國駐印尼大使介紹,習近平主席近期將訪問印尼,出席亞非領導人會議和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亞非各國領導人也將於4月24日在萬隆重走60年前亞非領袖的「歷史性步行」,紀念、繼承與發展萬隆精神。 1955年4月18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對新中國外交有著特殊的意義。當時,為了爭取有利於建設的國際和平環境,中國成為萬隆會議的積極參與者。周恩來總理兼外長率領中國代表團參加會議,提出並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為會議的成功舉行作出了重要貢獻。
  • 萬隆會議對當前中國外交的啟示
    亞非會議;萬隆精神;中國外交;合作;發展中國家;國際會議;周恩來;印尼 內容摘要:今年4月 10日,中國駐印尼大使謝鋒在雅加達舉行的紀念亞非會議60周年主題研討會上發表講話時指出,「面臨新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萬隆精神不僅沒有過時,而是在歲月磨礪下歷久彌新
  • 《外交風雲》今晚:周恩來萬隆會議展風採
    《外交風雲》今晚:周恩來萬隆會議展風採 2019-09-29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萬隆會議
    中國走向亞非第一步 ——萬隆會議   1955年1月15日,印尼總理代表緬甸、錫蘭、印度、巴基斯坦四國總理致電中國政府,邀請中國參加當年在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
  • 讓萬隆精神綻放新的光彩——寫在萬隆會議召開60周年之際
    「(周恩來總理在會議)幾乎陷入僵局的時刻脫穎而出,成為會議明星,成為排難解紛、平息爭端、帶來和平的人物」「亞非會議上發生的一切事件中,最重要的也許是共產黨中國登上了歷史舞臺」。全程報導萬隆會議的美國記者鮑大可如此感慨。 菲律賓外長羅慕洛一度在萬隆會議上扮演「反共急先鋒」,但在同中國代表團的交道中,逐漸改變了看法。
  • 萬隆會議與新中國外交
    原標題:萬隆會議與新中國外交 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   65年前的4月18日,萬隆會議開幕。「和平相處、求同存異」是萬隆會議的精神,「共同發展、合作共贏」則是萬隆精神新的時代內涵。   1955年4月18—24日,亞非29國的300多位代表在印度尼西亞秀麗的山城萬隆成功舉行第一次亞非會議(即萬隆會議),這是國際關係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會議。   萬隆會議與中國外交的開拓   萬隆會議是亞非各國團結合作、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的結晶。萬隆會議的成功舉行,離不開中國政府及以周恩來為主要領導的代表團的關鍵作用與傑出貢獻。
  • 萬隆會議
    萬隆會議亞非會議在萬隆召開   1955年4月18日--24日,亞非會議在萬隆召開。
  • 萬隆會議與「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下)
    紀念碑的正面鐫刻著周恩來親筆題寫的「參加亞非會議的死難烈士公墓」,背面刻著烈士們的姓名與簡歷。石碑上還刻有記載烈士們殉難經過的碑文,最後一句是:「為和平、獨立和自由事業而光榮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 歷史永遠銘記萬隆會議!
  • 萬隆會議,為何讓人念念不忘
    此外,習主席出訪的一大重點,在於參加在印尼舉行的亞非領導人會議和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  1955年,戰後國際形勢和亞非形勢已生巨變,民族獨立風起雲湧。如何保障亞非新興國家的國家權益,如何推動傳統國際關係的轉型,正是當時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任務。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和緬甸,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將這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家間關係的準則,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支持。
  • 紀念萬隆會議60周年:讓萬隆精神綻放新的光彩
    但它也是一種力量,不斷提醒我們萬隆精神的來之不易與和平共處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必須銘記。」萬隆會議博物館新聞官緹亞的話,代表了亞非國家愛好和平的人們共同的心聲。  當年萬隆會議的親歷者,曾這樣描述出席開幕式的各國代表:「戴著繡花小帽,用整幅彩色綢緞裹在身上的是賴比瑞亞人或者黃金海岸人。戴著紗帽,穿著馬褂的是緬甸人。用金箍罩住白紗頭巾,披著黑紗長袍的是沙烏地阿拉伯人。
  • 周恩來與亞非會議
    由於亞非會議的宗旨同美國擴張侵略、稱霸全球的對外政策是根本對立的,它必然站在敵對立場上想方設法阻止亞非會議的召開。美國《聖路易郵報》就曾直言不諱地聲稱:「美國希望根本就不召開亞非會議。」⑥  同時,新中國是共產黨領導的國家。建國初期,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大多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
  • 二戰之後首次正式接觸:萬隆會議中日秘談始末
    3月30日 ,《 國際金融報 》第 22 版發表原標題為《萬隆會議中日秘談始末》的文章,回顧了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文章表示,由於二戰歷史問題的敏感性,日本首相安倍在萬隆會議紀念場合發表的有關二戰反省的演講,將受到中韓兩國的高度關注,其講話也必將直接影響中日關係下一步的發展。60年前的萬隆會議上,中日兩國代表也曾同時出席會議,儘管當時雙方立場明顯不同,但仍實現了2次秘密會談。
  • 萬隆會議及其精神
    這是亞非國家和地區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這次會議由於在萬隆召開,所以也稱萬隆會議。    【參與國家】    這次會議由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錫蘭(斯裡蘭卡)、巴基斯坦五國發起。
  • 習近平出席萬隆會議60年活動 歷史孕育新萬隆精神
    萬隆會議加速了殖民主義的覆亡,幫助新生國家找到了在兩個新的超級大國爭奪中免受控制的手段,但與會者們領導的國家在當時尚未遭遇發展瓶頸,以至過於自信,對全球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幾乎毫無察覺,缺乏建立良政的緊迫意識,也就無從著手準備應對即將生成的內在挑戰。萬隆會議的真正主角是周恩來總理和他背後的新中國。周恩來不遠萬裡出現在萬隆,是為拓展新中國的生存空間、樹立新中國的國際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