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2020年9月19日)到北碚,終於完成了走一趟張飛古道的夙願。
之所以說夙願,是因為聽聞已久,心嚮往之。
張飛古道,顧名思義,張飛走過的路嘛,歷史久遠,頗有些意味。加上北碚在抗戰時期蓄積的人文氣息,因此對探遊張飛古道更多添一些期許。
然而穿古道而過,感受卻不咋樣,正如標題所示:一個未曾用心打造的休閒景點。
說張飛古道是景點,是因為這裡的確具有景點的自然風光。不去說一段段古樸的道路,不時可見的參天大樹,給人驚喜的二巖溫泉(野溫泉),兩處人工修建的觀景臺,單是從溫塘峽劃山而出的嘉陵江水,一碧如洗,波光瀲灩,就足以令人陶醉於山水之美。
但不得不說,作為景點,這裡規模畢竟不大,遊玩時間也就半天左右。有網友說,從大沱口到白羊背,全長3—4公裡。我們當天從大沱口走到張哥豆花,一路走走玩玩,用時4個多小時。所以,約三五好友,周末來這裡休閒休閒,放鬆放鬆,尚可。
而之所以說「未曾用心」,要吐槽的地方,就不是一點兩點了。
甫到大沱口入口處,如果髒亂是因為正在砌石鋪路還可理解,但導遊牌上不長的一段介紹性文字,就有文理不通的地方和把「時期」寫作「事情」的錯漏,就有點對不住北碚的人文底蘊了。
入口和出口一帶,古道兩側舊墳添新墳,尤其是入口一帶,感覺人還沒走入古道,張飛就給你一個下馬威,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瘮人。有網友說,建議女性朋友結伴前往,可能也是這個原因?
古道倚山臨江,有水泥步道,有仿木欄杆,有磚混擋牆,有各式吃飯的PV板招貼和防火警示標語,看不出古意也就罷了,常年無人打掃和隨處可見的垃圾,就讓人太太太太掃興了。
更讓人意興闌珊的是,名為張飛古道,除了導遊牌標識有張飛二字和出口處的「張哥豆花」姓張之外,古道全程幾乎看不出和張飛有丁點關係。僅有的一處,斜壁上掛的「入西川」仨字,白板紅字不說,「入」字掉入「西」字與崖壁的縫隙幾不可見。還有全程石壁上倒是刻了不少詩詞,據說是西南大學師生們的傑作。可在一個叫「張飛古道」的景點,刻著無數和張飛無關的詩歌,怎麼看怎麼不是滋味。
還要吐槽嗎?
幾公裡的步道,離開出口,要想乘車返回,得再走好幾公裡去西山坪乘公交,沒上好的體力跟腳力,你就哭吧!
一網友說,遊張飛古道,看看風景就好,別去扯這裡和張飛有什麼關係。
想想,好像有點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