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上的著名藝伎(四)

2020-12-25 網易新聞

最後的越後藝伎 小林春

「越後藝伎」是指懷抱三味線、靠沿街賣唱為生的盲人藝人。有「雪國」之稱的日本越後地區冬季漫長寒冷,缺少娛樂項目,越後藝伎曾一度成為當地非常興旺的民間藝術,繁盛時期曾多達500多人,其盛名也傳播到日本各地,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娛樂形式之一。而小林春就是越後藝伎中最為有名的人。

小林春1900年出生於日本新瀉縣三條市的貧苦農家,出生後不到100天,就因為患白內障而失明。由於家境貧寒,小林春4歲時被送去跟隨藝伎學習。她8歲出師,開始走街表演,一直堅持到1973年。

隨著戰後日本經濟的興起,越後藝伎逐漸走向衰落,很多藝人紛紛轉行,只有小林春一直堅持,成為日本最後一名越後藝伎。她在96歲的高齡還灌制了一張名為《越後藝伎最後的絕唱》的唱片,在日本廣為人知。2005年4月25日凌晨2點在新瀉縣黑川村的老人院由於自然衰老死亡,安然辭世,享年105歲。她的離世也宣告著「越後藝伎」時代的終結。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日本歷史上的著名藝伎
    (資料圖片)在三百多年藝伎的發展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著名的藝伎,她們中的一些人更是對日本的歷史進程產生過重要影響,享有「勤王藝伎」美譽的中西君尾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君尾出身於武士家庭,因父親被仇人所殺而家道中落,不得不進入藝伎界,她經常在一個叫做「魚品」的茶屋表演。當時,幕府勢力和維新派在日本京都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兩派人物經常以京都的聲色場所作掩護,召開秘密會議。
  • 一個改寫日本歷史的藝伎,如果沒有此人,日本明治維新不一定成功
    「尊王攘夷」運動隨之發展成了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倒幕運動。倒幕運動在高山晉作、木戶孝允、大久保力通和西鄉隆盛等人領導下,把西南強藩聯合起來,開始了日本歷史上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那一年,日本倒幕派和幕府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終於爆發了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戊辰戰爭。 戊辰戰爭的結果是幕府統治徹底瓦解,倒幕派取得了最終勝利,天皇取得實權,江戶改名為東京,日本歷史進入了明治時期。
  • 記錄著日本興衰歷史的藝伎,未來之路在哪裡
    提到藝伎,大家可能最多的印象是梳著誇張的日本髮髻,花著濃重又慘白的粉底,嘴唇塗成血紅色。儘管因為審美不同,許多人評價:「像鬼」或者「嚇人」。但是在日本的傳統歷史文化上,藝伎是最為符合日本男人的夢想的形象,她們有著很多精彩的技藝,同時作為陪伴上層人士喝茶做遊戲的對象。
  • 《藝伎回憶錄》|日本知名藝伎美麗而傳奇的一生
    二十世紀初,年僅九歲的小千代被無力撫養的父親賣到了京都祗園的一家藝伎館。小千代從此開始接受嚴格而正統的藝伎培訓。藝館的頭牌藝伎初桃,性情暴躁乖戾,恃寵而驕。又因嫉妒小千代有著一雙美麗而獨特的眼睛而處處針對她。小千代就這樣在藝館中渾渾噩噩地度日,直到十二歲那年的一個下午。
  • 《藝伎回憶錄》裡脂粉侵染的歷史丨藝伎不是妓,是聖壇邊的貢品
    藝伎小百合既如此,政府何必要花大價值維護妓院呢?而導致古建築失去人們青睞的娼妓也就成為了一個禁忌,成了歷史認識上的一個空白,但其實,我們要正確地認識這一職業,認識到其產生的土壤,並加以改進,這一社會陋習才能得到制止。
  • 日本的藝伎有哪些規矩?
    在日本京都的二寧坂等老街上,總能看到一些匆匆走過的藝伎。不過,大部分街頭穿和服的女孩(特別是臉、頸沒有描白化妝的)基本都是體驗和服拍照的中韓遊客,真正的藝伎通常不會如此招搖(原因見下文)。不過,這些和服女子倒是給京都街頭增添了一抹日式風情。另外,這邊的藝伎表演行業也很火爆,外國遊客來了這裡基本都會看一場演出。
  • 日本為什麼會有藝伎?
    1藝伎的由來日本的藝伎文化是由京都開始向外發展的,而京都藝伎文化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約17世紀的京都八坂神社所在的東山。八坂神社是京都眾多神社及寺廟中一個非常著名的神社,而且歷史悠久。其中有許多稱為「水茶屋」的店,販賣茶、糰子等點心,讓日本全國各地到來的信徒有個暫時休憩的地方。這有點像中國古代沿著官道而設立的茶鋪。當時的人們將在這些店工作的女服務生稱之為「茶汲女」或「茶點女」。有些茶汲女會用歌曲、舞蹈來吸引客人,這種吸引客戶的模式直至今日也很流行。在當時,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商業手法不斷地推陳出新,品質也一直提高。
  • 藝伎與日本文化
    他著有《「粹」的構造》,把日本民族特殊性歸納為一個「粹」字,而「粹」的審美基礎在於男女關係。這種男女關係不同於「戀」,並不用認真而執迷的熱情來束縛人,而是一種割斷了束縛自他的情愛的「心不專一」。九鬼的母親當過藝伎,第二任妻子也是藝伎,正是對藝伎的切身感受與深入考察使他得出了這樣的日本文化論。
  • 藝伎:日本明治維新的頭號功臣
    一、身世坎坷,煙花之地遇真愛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的那個時代,歷史上稱之為幕府時代。幕府時代末期,有一個姓中西的武士家庭,這家的男主人因為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被仇人刺殺。頂梁柱一去,這一家人頓時塌了半邊天,生活一下子跌入了悲苦的深淵。
  • 日本國家的藝伎是真的賣藝不賣身嗎?
    但,原則上,藝伎是只賣藝不賣身的。我們中國在翻譯日本語言時,為了避嫌用「伎」來替代「妓」。但話說回來,藝伎的出現和妓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日本男人看藝伎覺得美的不行,我們中國不管男人還是女人,大部分都覺得藝伎的妝容像鬼,看著很嚇人。她們把臉抹成鬼一樣白,是因為當時是燭光照明,塗白點就不會被照得臉色蠟黃。而且還在髮際線和後頸那,留下一塊皮膚不上妝。
  • 劉梓妍《巾幗》造型似日本藝伎 片方反駁質疑
    繼一女導演炮轟該劇歷史失實後,最近又有細心觀眾發現,劉梓妍飾演的女二號華玉荷、著名影星潘虹飾演的獨孤後等後宮人物的裝扮、造型等,像極了日本藝伎裝,引發觀強烈不滿,在網上向該劇大吐口水。繼一女導演炮轟該劇歷史失實後,最近又有細心觀眾發現,劉梓妍飾演的女二號華玉荷、著名影星潘虹飾演的獨孤後等後宮人物的裝扮、造型等,像極了日本藝伎裝,引發觀強烈不滿,在網上向該劇大吐口水。據了解,《巾幗大將軍》除了傳統的「木蘭從軍」的故事,《巾幗大將軍》由於增加了大量的宮鬥戲而被媒體譽為「戰爭版《甄嬛傳》」。
  • 日本藝伎,一個活著的肉身藝術品
    小百合如何從一個漁村女童成長為日本歷史上最著名藝妓的故事。該片獲得2006年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三項大獎。影片女主人公小百合的扮演者章子怡憑藉出色的表演成為第一位獲得金球獎影后提名的華人女演員。鞏俐奪得第77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女配角。
  • 藝伎和武士 日本明治時期的那些老照片
    兩個正在「比武」擺拍的日本武士日本藝伎產生於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最初的藝伎全部是男性,主要在娛樂場所表演舞蹈和樂器為生。18世紀中葉,藝伎職業漸漸被女性取代,這一傳統也一直沿襲至今。三個日本藝伎而日本武士的歷史就源遠流長了。
  • 《藝妓回憶錄》:日本藝伎並不是你想的那樣
    《藝伎回憶錄》中有一個片段,裡面有個非常漂亮的小女孩,有網友評價說,那個小女孩的眼睛是我不曾見過的璀璨星河,其實這便是藝伎了。這部影片講述了小百合從一個漁村兄啊女孩成為日本歷史上最著名藝伎的故事。在明治時期藝伎的地位很高,在日本報紙上出現最多的不是有名的政治家,而是這些藝伎,可以說是日本的明星了。媒體們熱衷於宣傳她們的美,模仿她們的裝扮,經常出入於日本皇族的宴會和其他重要的外交場合,實在是當時日本最靚麗的風景線。
  • 歷史上過目難忘的瞬間:同日本藝伎玩遊戲的美國前總統,出席金球獎...
    歷史上過目難忘的瞬間:圖9與日本藝伎「噘著嘴」玩接稻草遊戲的美國前總統 二十世紀60年代,中國和日本差的真不是一星半點,無論從經濟還是科技上,中國面對日本都是望塵莫及。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不斷努力拼搏,中國和日本的差距越來越小,中國超越日本的時刻越來越近,超越美國也不是不可能。
  • 日本傳統文化的象徵— 藝伎表演
    藝伎是一種日本表演藝術職業,產生於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這是一組拍攝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照片。藝伎業在日本其實是一種表演行業,更是一種傳統文化。但許多人都對這個行業有誤解,藝伎不是賣弄色情,更不賣身。不過,因為這裡面包含著男歡女樂的成分,所以稱之為藝伎。其實很多有關日本的歷史劇中也能看到藝妓的影子, 他(她)們也是日本文化特色的一部分。
  • 日本藝伎髮型秀 戲劇效果十足
    日本染髮劑品牌Hoyu日前邀請本地美髮沙龍「Anthony Hair Boutique」東主及髮型設計師鄭潔明(Anthony Tang)呈獻了一場別具新意的「千變萬化髮型秀2008」(Hoyu Color Kaleidoscope 2008 Hairshow)。
  • 日本最美豔絕色名藝伎
    日本最美豔絕色名藝伎 字號:小大 2012-11-02 09:35作者:宗禾 來源:網易 我要評論()
  • 《巾幗大將軍》後宮裝扮似日本藝伎 遭網友吐槽
    繼一女導演炮轟該劇歷史失實後,最近又有細心觀眾發現,劉梓妍飾演的女二號華玉荷、著名影星潘虹飾演的獨孤後等後宮人物的服裝造型等,像極了日本藝伎裝而引發觀眾強烈不滿,在網上向該劇大吐口水。 《巾幗大將軍》從劇本創作到製作完播出,歷時三年的時間,僅花在服裝、道具、美術上的資金,就高達千萬元,僅服飾華美一項就為本劇加分不少。
  • 日本藝伎——令日本上流社會的男人神魂顛倒
    日本藝伎,往往被人誤認為是有一定才藝的妓女。因為一個「妓」字,「藝妓」總是容易帶給人們某種情色的聯想,而實際上,作為「藝妓」,「藝」是主,「妓」為輔。在現代漢語中,多把「妓」字直覺關聯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藝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