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藝伎有哪些規矩?

2020-12-18 蕾蕾星火

在日本京都的二寧坂等老街上,總能看到一些匆匆走過的藝伎。不過,大部分街頭穿和服的女孩(特別是臉、頸沒有描白化妝的)基本都是體驗和服拍照的中韓遊客,真正的藝伎通常不會如此招搖(原因見下文)。不過,這些和服女子倒是給京都街頭增添了一抹日式風情。另外,這邊的藝伎表演行業也很火爆,外國遊客來了這裡基本都會看一場演出。

到京都遊玩,聽過幾位玩深度遊的人說過,京都最好玩的方式其實並不是跑到衹園或先鬥町去瞧藝伎的粉脖,而是叫藝伎陪你喝酒。

何為藝伎?

所謂「藝伎」,其實分成「舞子」和「藝伎」,但被統稱為「藝者」。「舞子」是指處女級的年輕藝者,服飾上的區別在於背後有一塊很大的兜布;而有了男人的藝者,和服的背後是打了結,才被稱為「藝伎」。

聽先鬥町酒吧老闆吉川說,白天在風景點轉悠的那一些藝伎打扮的人,都不是正兒八經的藝伎,而是遊客。真宗的藝伎,白天一般是不出門的。即使出門,也是常人打扮。所以,要看藝者,只有晚上到衹園,或先鬥町來找。

藝伎們平時都生活在哪裡?

自然不是自己的家或租賃的公寓樓,而是「茶屋」。「茶屋」相當於「藝伎經紀公司」。茶屋的主人是「媽媽」,大多是資深的藝伎出身,或是花柳街的著名經紀人。女孩子在十二、三歲的時候,就被送進茶屋,接受「媽媽」嚴格的禮儀和待人接物的規矩訓練,從一步一顰,站姿坐姿,到琴棋書畫,歌舞演藝,至少需要3年時間的苦練才能出場。

日本藝伎自古有「賣藝不賣身」的傳統,這指的是藝伎不會也不能隨便跟客人出去過夜,客人出多少錢都不行。但是,有錢人可以包養,「包養藝伎」自古是日本上流社會男人的一種時尚。在上世紀80年代的泡沫經濟時期,一年的包養費至少也得2000萬日元(約105萬元人民幣)。而這筆錢,還不包括給藝伎買和服和各種化妝品,以及租房等費用,如果全部加起來的話,則需要5000萬日元以上。

吉川先生說,京都藝伎的包養有特別的規定,如果客人看上一位藝伎想包養,那就必須先向「媽媽」提親。「媽媽」不會立即答應你,她會通過各種手段調查你的背景和資產信譽。只有有德有品財富雄厚的男人,才會得到許可。當然如果沒有許可,私自與客人勾搭的藝伎,那結果只有一個:被逐出花柳界。

泡沫經濟崩潰後,日本經濟陷入長期不景氣,包養藝伎的人大為減少。如今,「外室文化」在日本也漸漸消失。所以,藝伎的人數也大為減少。先鬥町最盛期,有藝伎300餘人,現在也只剩下50餘人。

請藝伎陪酒的規矩

要請出一名藝伎陪你喝酒,是很難的事,因為藝伎從不向不相識的生客提供服務。經朋友介紹,我給京都的和服店老闆土屋打了一個電話,他是京都的地主。土屋倒是十分客氣,說無論如何要帶我去喝「花酒」。喝花酒的地方就在先鬥町的小街的一家日本料理店,榻榻米的和室,大約20平米大小。等我們進店時,主人已經擺上了兩張低矮的小几。因為先前吃過兩頓飯,所以,我們只要了一個小套餐,每人1萬5000日元。

土屋預先打了電話給相知的「媽媽」,所以在我們進店後不久,一位藝伎和一位媽咪級琴師欣然而至。據說,這是藝伎出場的「低配」檔次。

藝伎看上去20出頭,雖然塗了一臉的白粉,看不清真容,但是形象確實驚豔。尤其是進門的跪拜,緩緩地低身,優雅地一拜,讓你頓悟「女人本該如此」,而自己挺爺們兒。

預先被告知規矩,與藝伎一起喝酒,不能對她使用調侃和戲弄的語言。不能觸摸她的手,更不能摟抱。換言之,你只能用欣賞的眼光來接受她的細心充滿柔情的服務,但是你不能佔她的便宜。藝伎陪酒的流程是按照時間算的,基本上是2小時為一個單位。跪拜完後,便是自我介紹,我開始知道她的藝名叫「豆千鶴」,所屬茶屋的「媽媽」取名「豆家」,所有的藝伎姐妹都以「豆」為姓。

第一個流程,是藝伎給我們敬茶。就我和土屋兩人,所以,大家就隨和不少。茶是抹茶,正宗的茶道演繹。

第二個流程,便是對飲。千鶴小姐給我斟滿清酒,我就咕咚一杯。再斟滿,又咕咚一杯,反正杯子就小,一時也醉不了。邊聊天邊相互敬酒,我們兩人想把千鶴放倒,估計挺有難度。你看她將小酒杯端上,提起香袖一遮掩,一抿嘴就下去了,速度絕對體現自信。

第三個流程,就是千鶴小姐表演傳統舞蹈,由同來的專屬藝伎琴師以三弦彈唱伴奏。舞蹈表演時間大概30分鐘,分為三種傳統舞蹈,一招一式,挺有風韻,就是沒能看懂其實質表現的是啥內容。

第四個流程,是陪酒閒聊。我們是盤腿而坐,千鶴小姐是跪著說話、倒酒和一起品酒。一個小時這樣跪著,她能堅持,還真有功夫。

千鶴說,聊天也是藝伎必修的一門基本功。喝酒中,千鶴都和我們聊了些什麼呢?從日本的茶道聊到中國的茶道,從中日寺院文化的不同聊到兩國文化的傳承,從京都的古街聊到東京的銀座,最後聊到安倍經濟學?還有德航客機的副機長是否患有精神病……藝妓(日語:芸妓、芸者),是日本特有的一種女性表演藝術工作者;「藝妓」一詞源自漢語,工作性質相當於中國書寓的詞史、先生或長三堂子的女校書,日本藝妓社會地位較娼妓高,且已形成一種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日本藝妓表面上並非性工作者,其工作內容除為客人服侍餐飲外,主要為在宴席上以舞蹈、演唱、演奏等方式助興。1920年代,日本藝伎有八萬名之多,但是到21世紀初的數目減少到一兩千人,而且幾乎全部局限於東京和京都,顧主僅為最有錢的商人和最有勢力的政客。

在東京等關東地區稱為「芸者(げいしゃ,Geisha)」,見習階段稱「半玉」;在京都、大阪等關西地區則稱為「芸妓(或寫做「芸子」,皆讀做げいこ,Geiko)」,見習階段稱「舞妓(或寫做「舞子」,皆讀做まいこ,Maiko)」。而在明治時期以後,「芸妓(げいぎ,Geigi)」這種讀法越來越普遍,成為現代標準日語讀法。

日本 浮世繪中的藝伎在日語中,「妓」字保留了傳統漢語的用法,既可代表女性藝術表演者,亦可代表女性性工作者。而藝的「妓」是指前者,因為藝伎在原則上是藝術表演者,並不從事性交易。但在現代漢語中,多把「妓」字直覺關聯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藝伎」這種以避諱為目的的現代漢語翻譯寫法。日語中的「伎」是指男性表演者,如歌舞伎,所以有人主張「藝伎」才是正確的中文翻譯寫法,以示區別。

藝伎( Geisha),如同其他日本語名詞一樣,沒有不同的單數或複數變異。藝伎一詞,由兩個日本漢字組成,「芸 ( gei)」意味著「藝術」,「者 ( sha)」代表著「人」或「行為者」。藝伎最字面的翻譯是「artist(藝術家)」、「performing artist(表演藝術家)」或者是「artisan(技工)」。藝伎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是 geiko(芸子),這通常是指從日本西部而來的藝伎,也其中包括來自京都的。

學徒中的藝伎通常被稱為舞子或舞妓(maiko),字面上是「初出牛犢的舞蹈者」或是「半玉」(hangyoku)」。「半玉」,意味著他們只能夠得到相當於真正藝伎的一半工資;更通用的術語「御酌(oshaku)」字面上理解為「斟酒之人」。白色的妝容、精緻的和服以及島田髮型都是藝伎最受歡迎的形象特徵。進入藝伎圈的女人必須要從舞伎做起,有機會的話她的職業生涯可以一開始就是藝伎。然而不管是哪一條路,在出道成為舞伎或是藝伎都要經過一年的培訓。無論是作為舞伎還是藝伎,21歲以上的女人通常都被認為年齡太大。然而,那些成功登上舞臺的舞伎在今後的職業生涯中能夠享受到更多的威望。

藝伎是指日本傳統的以歌舞、樂曲、表演的藝術行業。

藝伎並非妓女。藝伎(げいぎ,Geiko)是一種在日本從事表演藝術的女性。除為客人服侍餐飲外,很大一部分是在宴席上以舞蹈、樂曲、樂器等表演助興。她們的交易是滿足男人們的夢想——享樂、浪漫和佔有欲。通常與她們交易的,都是上層社會有錢有勢的男人。在昂貴的餐廳和茶舍裡,談論生意的男人們喜歡請一位藝伎相伴,為他們斟酒上菜,調節氣氛,而這最少也要花費1千美元。如今,仍有少數女性抱著浪漫的幻想以及對傳統藝術的熱愛加入藝伎行業。但在過去,藝伎是一個終身職業,必須女承母業。二戰以前,絕大部分藝伎是為了生計,被迫從事這一職業的。

藝伎業是表演藝術,不是賣弄色情,更不賣身。行業規定,藝伎在從業期內不得結婚,否則,必須先引退,以保持藝伎「純潔」的形象。

日本歷史上的藝伎業曾相當發達,京都作為集中地區曾經藝館林立,從藝人員多達幾萬人。不過,藝伎業在二次大戰後大為蕭條了,只是在經濟恢復後一段時間內,隨著公司公關業的升溫,旅遊業的興旺,藝伎又興盛了一時。據估計,如今京都的藝伎只不過200人左右,一些藝館轉作他用,藝伎業的衰退已成不爭事實。

藝伎並非日本特有。以「侍酒筵業歌舞」為職業的藝伎,在歷史上本來並不是日本所特有。黃遵憲認為藝伎「甚類唐宋官妓、營妓」。中國的唐宋時代,士大夫攜妓吟唱,是當時普遍的習俗,在中國浩瀚的詩詞曲賦中,留下了不少詠唱歌姬的佳句。當時中國的官妓,以及朝鮮的妓生,和日本的藝伎都有相類之處。隨歷史的發展,只有日本的藝伎一直延續到現代。而且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載體,成為了日本傳統文化的象徵之一。

藝伎雖衰猶存,雖也努力進行改革,但風光不再,消亡也只是時間問題。因為在現代青年男女看來,藝伎已過時了。值得注意的是,尚操此業的藝伎卻不失信心。她們甚至週遊各地,藉以提高身價。有的人更明確地說:藝伎是京都的象徵,傳統的古老文化必須加以保護。這些年,對於藝伎的衰與興、保與棄還存在針鋒相對的鬥爭。

看來,茶屋的媽媽要培養一名出色的藝伎,比培養自己的女兒還要花心血,不僅禮儀完美,知書委婉,而且還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不是一般女子所能為。

千鶴她們回去的時候,土屋包了一點錢做打賞費。我後來問他:「給了多少?」他說:「15萬日元」。這應該也是邀請藝伎陪酒的最低行情。

相關焦點

  • 在日本京都,找藝伎喝酒有哪些規矩?
    茶屋的主人是「媽媽」,大多是資深的藝伎出身,或是花柳街的著名經紀人。女孩子在十二、三歲的時候,就被送進茶屋,接受「媽媽」嚴格的禮儀和待人接物的規矩訓練,從一步一顰,站姿坐姿,到琴棋書畫,歌舞演藝,至少需要3年時間的苦練才能出場。日本藝伎自古有「賣藝不賣身」的傳統,這指的是藝伎不會也不能隨便跟客人出去過夜,客人出多少錢都不行。
  • 日本為什麼會有藝伎?
    1藝伎的由來日本的藝伎文化是由京都開始向外發展的,而京都藝伎文化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約17世紀的京都八坂神社所在的東山。八坂神社是京都眾多神社及寺廟中一個非常著名的神社,而且歷史悠久。其中有許多稱為「水茶屋」的店,販賣茶、糰子等點心,讓日本全國各地到來的信徒有個暫時休憩的地方。這有點像中國古代沿著官道而設立的茶鋪。當時的人們將在這些店工作的女服務生稱之為「茶汲女」或「茶點女」。有些茶汲女會用歌曲、舞蹈來吸引客人,這種吸引客戶的模式直至今日也很流行。在當時,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商業手法不斷地推陳出新,品質也一直提高。
  • 被中國人誤解的藝伎,在日本的社會地位如何?網友:掙錢很辛苦!
    與我國隔海相望的日本國家,雖說在歷史上頗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不過日本因為各種原因,也發展了自己本土特殊的文化,其中有些文化就尤其的驚豔,讓很多人嘆為觀止,但也有被人誤解的文化,今天要談的是,被中國男性誤解的日本藝伎,那麼這些人在日本社會到底是以什麼樣兒的身份出現呢?
  • 藝伎與日本文化
    他著有《「粹」的構造》,把日本民族特殊性歸納為一個「粹」字,而「粹」的審美基礎在於男女關係。這種男女關係不同於「戀」,並不用認真而執迷的熱情來束縛人,而是一種割斷了束縛自他的情愛的「心不專一」。九鬼的母親當過藝伎,第二任妻子也是藝伎,正是對藝伎的切身感受與深入考察使他得出了這樣的日本文化論。
  • 十三年前,章子怡鞏俐極具爭議的日本藝伎片,究竟是什麼水準?
    不過,卻遭到了日本民眾的圍攻和抵制。日本稱這是對日本文化的強暴。其書中為迎合西方讀者的獵奇心理,而對"所有藝伎"進行"侮辱",是在肆意踐踏藝伎的清白。不久,高頓就被巖崎峰子訴上法庭。巖崎峰子藝伎行業之所以神秘,是因為每個藝伎離開行業後都被要求嚴守規矩,即「封口」。
  • 《藝伎回憶錄》|日本知名藝伎美麗而傳奇的一生
    二十世紀初,年僅九歲的小千代被無力撫養的父親賣到了京都祗園的一家藝伎館。小千代從此開始接受嚴格而正統的藝伎培訓。藝館的頭牌藝伎初桃,性情暴躁乖戾,恃寵而驕。又因嫉妒小千代有著一雙美麗而獨特的眼睛而處處針對她。小千代就這樣在藝館中渾渾噩噩地度日,直到十二歲那年的一個下午。
  • 舊日日本的幽魂 在京都體驗一日藝伎
    京都與東京不同,後者在二次大戰中被持續轟炸夷為平地,在一片焦土上重建起來的巨大現代化迷宮裡早已無處尋覓舊日本的蹤跡。而由於梁思成一紙書信得以保留的京都,卻守住了舊日日本的幽魂。在氖光燈眩目的光芒之後,在卡拉ok的歌舞昇平之外,在巨型購物商場的光怪陸離旁邊,有數不勝數香菸嫋嫋的廟宇和高深莫測的禪宗花園。
  • 在京都體驗藝伎大變身
    青木家三代從事指導藝伎化妝、穿著的工作,實際上就是藝伎的「形象設計師」。「藝伎變身」是時下京都最受歡迎的旅遊項目之一。青木說,到她這裡來變身的客人以日本其他地方來的女孩居多。普通的現代女孩變身為舞伎、藝伎或者古代宮廷裡的公主需要經過不少步驟,整個過程要兩三個小時。  白色的濃厚妝容是藝伎的標誌之一。
  • 日本歷史上的著名藝伎
    可以說,藝伎為日本的明治維新確實出了不少力,以至於後來有人戲稱,如果沒有藝伎,日本的歷史恐怕就要重寫了。中村喜春1913年出生在東京,父親是當地很有名望的醫生,家境很富裕。孩童時,中村喜春就對歌劇院臺上那些穿著傳統和服、濃妝豔抹的藝伎特別著迷。她常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站在那個舞臺上。15歲那年,她不顧父母反對,投身藝伎行列。憑藉著自己的天賦和刻苦訓練,幾年後,中村喜春聲名鵲起。
  • 藝伎:日本明治維新的頭號功臣
    沒有藝伎,就沒有日本的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變革,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幫助日本開啟明治維新序幕,堪稱明治維新「第一功臣」的,竟然是一名藝伎。
  • 藝伎不是妓女,日本藝伎文化的大本營在哪?這個地方叫祗園
    有些人估計每年會有近一百萬人觀看。在祇園藝伎街的藝伎回憶錄中,曾經出現過這樣一個場景——祇園花間道,它實際上是祇園街中間的一條南北向的街道,因為它保留了京都歷史的古老風格,所以非常有名。起初,藝伎都是男性,住在妓院和娛樂場所,演奏傳統的鼓樂、說唱並自娛自樂。大約在1750年,第一個女藝伎出現了。18世紀中期,藝伎逐漸被女性取代,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日本藝伎以表演歌舞和為客人演奏小曲為生。專業水平需要一年到頭積累,他不會出賣自己。藝伎和青樓女子有明顯的不同之處。第一個區別是女性從事賣淫,而第一個從事藝妓的群體是男性。第二個區別是他們的業務範圍不同。
  • 日本藝伎——令日本上流社會的男人神魂顛倒
    日本藝伎,往往被人誤認為是有一定才藝的妓女。因為一個「妓」字,「藝妓」總是容易帶給人們某種情色的聯想,而實際上,作為「藝妓」,「藝」是主,「妓」為輔。在現代漢語中,多把「妓」字直覺關聯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藝伎「。
  • 日本歷史上的著名藝伎(四)
    最後的越後藝伎 小林春 「越後藝伎」是指懷抱三味線、靠沿街賣唱為生的盲人藝人。有「雪國」之稱的日本越後地區冬季漫長寒冷,缺少娛樂項目,越後藝伎曾一度成為當地非常興旺的民間藝術,繁盛時期曾多達500多人,其盛名也傳播到日本各地,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娛樂形式之一。而小林春就是越後藝伎中最為有名的人。 小林春1900年出生於日本新瀉縣三條市的貧苦農家,出生後不到100天,就因為患白內障而失明。由於家境貧寒,小林春4歲時被送去跟隨藝伎學習。
  • 日本的藝伎妝,和唐朝妝容是否有關聯?
    質疑者表示,劇裡唐朝女子底妝過白,乍看之下,怎麼那麼像日本的藝伎妝容。反駁者回嗆,先後順序得分清,明明是日本藝伎學的唐朝妝容,沒文化。要認真說,其實兩方說的都有問題。唐妝和藝伎妝,一個出現在中國的公元7世紀,一個出現在日本的公元17世紀,兩者之間的關係絕對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密切。而且藝伎妝是只針對藝伎這一職業,所產生的一種妝容,這和唐朝時,女子皆掃蛾眉敷粉脂的流行大勢是有區別的。
  • 日本傳統文化的象徵— 藝伎表演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影片《藝妓回憶錄》。藝伎是一種日本表演藝術職業,產生於17世紀的東京和大阪。這是一組拍攝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照片。藝伎業在日本其實是一種表演行業,更是一種傳統文化。但許多人都對這個行業有誤解,藝伎不是賣弄色情,更不賣身。
  • 京都,一日藝伎
    京都與東京不同,後者在二次大戰中被持續轟炸夷為平地,在一片焦土上重建起來的巨大現代化迷宮裡早已無處尋覓舊日本的蹤跡。而由於梁思成一紙書信得以保留的京都,卻守住了舊日日本的幽魂。在氖光燈眩目的光芒之後,在卡拉ok的歌舞昇平之外,在巨型購物商場的光怪陸離旁邊,有數不勝數香菸嫋嫋的廟宇和高深莫測的禪宗花園。默默旁觀歷史的櫻花樹依舊,曾經芳華的藝伎也艱難地存活至今。
  • 舞伎藝伎你能分清嗎?日本京都迎來「八朔節」,國寶藝伎盛裝出行
    而此時,日本京都群眾也迎來了他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八朔節。在當地時間8月1日上午10點左右,一群穿著華麗、體態優美的藝伎走上街頭,向曾經教授指導過她們唱歌、跳舞、招待客人等技藝的恩師,以及曾經給過她們幫助的人挨家挨戶送去感謝和祝福,「聊表祝願之意」、「今後也拜託一如既往多多關照」。八朔節京都街頭十分炎熱,但少女們的笑容為這盛夏帶來了絲絲涼意。
  • 日本藝伎,一個活著的肉身藝術品
    我們該高興,因為中國演員比之日本演員,在國外更具名氣。《藝伎回憶錄》劇照劇中的三個藝伎是三種類型的典型代表,鞏俐飾演的初桃嬌豔的烈火,囂張跋扈,嚮往自由卻無可奈何,猶如帶刺的紅玫瑰。在藝伎的鼎盛時期,曾有多達兩萬名藝伎。無數少女因喜愛或窮困等因素,紛紛踏入此行,其中艱苦,常人自也是無法想像。她們多是十歲左右開始學藝,每日十幾個小時的培訓,基本禮儀、談話技巧、琴瑟鼓樂、詩歌繪畫、鞠躬斟酒、起立轉身,她們的一言一行,均有嚴格要求,不能有一絲魯莽粗俗之處,因她們是高貴優雅的代名詞。
  • 日本最大的藝伎區,夜色中碰到真正的藝伎,遊客長槍短炮齊上陣
    京都具有濃鬱的日本風情,是日本人心靈的故鄉,「花見小路」作為祇園最有名氣的一條街巷,自然遊客最是密集,街道儘是格子門窗的茶屋、餐廳等,這些茶屋裡,至今有藝伎、舞伎表演,這已經是日本的一種傳統文化,在日本,很多藝伎深愛自己的職業,一些具有較高文化和素養的家庭以女兒能進入藝伎這個行業驕傲
  • 日本藝伎髮型秀 戲劇效果十足
    日本染髮劑品牌Hoyu日前邀請本地美髮沙龍「Anthony Hair Boutique」東主及髮型設計師鄭潔明(Anthony Tang)呈獻了一場別具新意的「千變萬化髮型秀2008」(Hoyu Color Kaleidoscope 2008 Hair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