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集裝器傳播病毒威脅有多大?風險甚於飛機乘客

2020-12-12 中國經濟網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劉彩玉】23日上午,上海公布11月9日和10日兩名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溯源結果,目標鎖定於一個自北美地區運返回滬的航空集裝器。這種看似全新出現的新冠病毒傳播途徑引起各界廣泛關注。專家23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航空集裝器在高空飛行時處於類似冷鏈的低溫狀態中,的確有利於病毒存活。航空貨物在抵達機場前的運輸途徑中,接觸人員數量繁雜,疫情境外輸入風險甚於飛機乘客。

均與航空集裝器有關

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孫曉冬23日上午在新聞發布會上通報稱,此前兩例確診病例曾於10月30日共同進入並清理過一個自北美地區運返回滬的航空集裝器。該集裝器為密閉容器,內有大量避震用泡沫,內部環境潮溼。清理時,兩人均未佩戴口罩。孫曉冬表示,「如果我們把10月30日作為他們倆共同暴露的時間,那麼兩例病例的發病時間符合新冠肺炎發病潛伏期。同時,經基因測序,兩例病例基因高度同源,與北美流行株高度相似,這就提示感染來源為境外輸入。」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和基因測序,國家和上海權威專家綜合分析研判認為:導致兩例病例的感染來源可以聚焦在同時共同暴露於境外輸入的航空集裝器。

流行病學專家、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原院長姜慶五23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上海疫情溯源結果指向很清晰,而且兩名機場作業工人沒有接觸過冷鏈,所以我們基本上可以認為,兩名工人是在清理此航空集裝器時被感染。」

航空集裝器隱藏風險有多大

航空集裝器是指飛機上用來裝載貨物、行李和郵件的各種類型的貨櫃、集裝板和輔助器材。儘管上海衛健委23日並未確指該集裝器中裝載的貨物類型,但姜慶五認為,一般航空貨物在飛行中不會進行特殊處理,高空低溫環境下,航空貨櫃實際處於類冷鏈的狀態中。姜慶五說,「北美疫情嚴峻,正值冬季,集裝器內病毒在低溫環境中被運到上海後,被馬上開箱,這很容易造成作業工人的感染。」

航空專家王亞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飛機艙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增壓加溫的客艙,一類是不增壓也不加溫的貨艙。而新冠病毒在後面這類貨艙中處於零下幾十灄氏度的低溫下,即便壓力缺乏仍然是其適宜的生存環境。相對於低溫而言,一個更有利於病毒生存的因素是,貨艙內空氣循環速度非常低,有利於病毒聚積和生存。

王亞男說,乘客乘坐的客艙內空氣循環速度非常快,但貨倉則缺乏相應的空氣快速循環的設施。且客艙內空氣循環系統具有除菌消毒功能,貨艙則欠缺這種環境。王亞男還提醒說,裝載貨物的集裝器在運抵機場前,大量作業人員進行接觸,導致其運輸環境異常複雜,其疫情輸入風險甚至比乘客更大。「所以對於處置來自疫情高風險地區的貨物,我建議貨倉和貨物處置人員應該具備相應的防疫知識,並做好防疫措施。」

雖然此次上海公布的疫情溯源結果異於先前其他地方的冷鏈傳染,但姜慶五仍認為,上海疫情是一種類似冷鏈傳播的疫情風險,而不過將冷鏈的概念向外進行了延伸。姜慶五說,「它提醒我們不要只盯住冷凍水產品的冷鏈,還要關注從海外更多運來的貨物傳播病毒的風險。」王亞男則提醒說,除了冷鏈產品外,所有的海外運送的貨物在裝機前應先做抽樣檢測,當貨物運抵境內機場後,再進行檢測,以最大程度減少病毒輸入的風險。

大面積核酸檢測是致勝關鍵

近日,天津、上海和內蒙古多地接連發現確診病例。國內疫情是否會捲土重來?對此姜慶五認為,這些已發生的疫情彼此間都是相互獨立的,且與境外輸入相關聯。「但這也提醒我們,境外疫情輸入風險的傳播渠道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尤其是目前進入呼吸疾病流行期,一定不能放鬆疫情防控的意識和措施。」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2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面積核酸檢測是中國用較短時間就控制住了疫情的原因。他同時提醒,隨著冬季來臨,廣大市民一定不能放鬆警惕,要堅持佩戴口罩,做到勤洗手、勤通風。

張伯禮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疫情發生後,所在地高、中風險地區人群必須接受核酸檢測,同時,通過追蹤患者近期行蹤,其所到過的地方應進行消殺,密切接觸者應及時接受隔離及核酸檢測。當確診患者活動區域較廣、接觸的人員較多時,一般也會採用大面積核酸檢測篩查的措施。

張伯禮對記者說,中國寧可多檢一千,也不漏掉一例,這不是資源浪費,而是科學的治本之策。這恰恰充分詮釋了「生命至上」的真諦,也有力地阻斷了傳染源和傳染途徑。「政府公信力和群眾的責任感是我們順利進行的基礎,世界也只有中國才能實施這樣強力的防控措施,也是我們用較短時間就控制住了疫情的原因。」

上海方面23日通報稱,11月22日晚浦東機場對17719名相關人員開展核酸檢測,17718人結果陰性,1人結果陽性。目前,已初步排查到該病例密切接觸者17人,正在落實集中隔離和採樣檢測。浦東機場方面表示,將在知情自願的基礎上,安排高風險作業崗位人員進行新冠肺炎疫苗應急接種。同時,加強入境貨物、貨區生產設施及工作環境的消殺。

張伯禮認為,各個地方發現病人,及時果斷處置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多個城市的案例也說明現在我國應對散發出現病例具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和成熟完善的體制機制,可以及時控制住疫情的蔓延,與其他國家疫情趨勢發展相比,可以更清楚看到這點。」

來源:環球時報

相關焦點

  • 航空集裝器隱藏風險有多大?專家:疫情輸入風險比乘客更大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航空集裝器傳播病毒」威脅多大?專家:疫情輸入風險比乘客更大【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劉彩玉】23日上午,上海公布11月9日和10日兩名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溯源結果,目標鎖定於一個自北美地區運返回滬的航空集裝器。這種看似全新出現的新冠病毒傳播途徑引起各界廣泛關注。
  • 「航空集裝器傳播病毒」威脅多大?
    近期有機場貨運區的工作人員出現確診新冠肺炎病例後,這也使航空集裝器成為關注點。航空集裝器是一個什麼容器?對其消殺有何規定?航空集裝器是指飛機上用來裝載貨物、行李和郵件的各種類型的貨櫃、集裝板和輔助器材。
  • 浦東機場關聯病例升至8例,感染源鎖定:清理北美航空集裝器時,沒戴...
    航空集裝器傳播病毒威脅有多大?  據環球時報報導,航空集裝器在高空飛行時處於類似冷鏈的低溫狀態中,的確有利於病毒存活。航空貨物在抵達機場前的運輸途徑中,接觸人員數量繁雜,疫情境外輸入風險甚於飛機乘客。  航空專家王亞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飛機艙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增壓加溫的客艙,一類是不增壓也不加溫的貨艙。
  • 獨家|對話疾控專家,揭秘暴露航空集裝器的確診病例流調全程
    11月23日,上海市舉行的第88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通報稱,11月9日上海確診的1例新冠肺炎病例王某某,以及經安徽省疾控部門反饋,與王某某相關聯、11月10日在安徽確診的蘭某,2例病例曾於10月30日共同進入並清理過一個自北美地區運返回滬後的航空集裝器。而此前,王某某居住的浦東新區祝橋鎮營前村已被列為中風險地區。
  • 上海是如何發現11月9日本土病例感染源頭「航空集裝器」?
    從該本土病例出現開始,有一群人便始終繃緊神經,奮戰在流調、追蹤、尋找蛛絲馬跡的第一線——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幾乎度過了半個月的「不眠夜」,終於找到了這兩例病例的致病源頭——航空集裝器。找到「航空集裝器」的背後,他們經歷了多少故事?市疾控中心專家用一組龐大數據,帶領大家回顧「破案」始末。
  • 上海9日確診病例曾暴露於一航空集裝器
    孫曉冬表示:11月9日,上海確診的1例新冠肺炎病例王某某,共排查並管理密切接觸者28人、密接的密接190人、一般接觸者51名,篩查病例相關人員9617人,上述人員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共採集工作地、居住地等環境樣本1428份,經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 坐飛機的感染風險很低?!這家航空宣布:送乘客$23萬新冠保險!
    據Global News周四(23日)報導,該媒體得到的資料顯示,從疫情爆發之初到本月中旬,乘客暴露於新冠病毒、進出加拿大機場的國際和國內航班竟然高達561個! 那麼,大家乘坐飛機旅行可能被感染風險究竟有多大?
  • 上海11月9日本土病例流調破案始末:罪魁禍首「航空集裝器」是如何...
    從該本土病例出現開始,有一群人便始終繃緊神經,奮戰在流調、追蹤、尋找蛛絲馬跡的第一線——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幾乎度過了半個月的「不眠夜」,終於找到了這兩例病例的致病源頭——航空集裝器。找到「航空集裝器」的背後,他們經歷了多少故事?市疾控中心專家用一組龐大數據,帶領大家回顧「破案」始末。
  • 上海2例本土病例曾共同暴露於北美入境的航空集裝器
    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孫曉冬說,11月9日,上海確診的1例新冠肺炎病例王某某,共排查並管理密切接觸者28人、密接的密接190人、一般接觸者51名,篩查病例相關人員9617人,上述人員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共採集工作地、居住地等環境樣本1428份,經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 阿提哈德航空採取廣泛措施降低疫情傳播風險
    阿提哈德航空採取廣泛措施降低疫情傳播風險 2020-03-12 17:28:00來源:中國民航網T 大T 小 《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鄭雪
  • 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海9日確診病例曾暴露於一航空集裝器
    孫曉冬表示: 11月9日,上海確診的1例新冠肺炎病例王某某,共排查並管理密切接觸者28人、密接的密接190人、一般接觸者51名,篩查病例相關人員9617人,上述人員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共採集工作地、居住地等環境樣本1428份,經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經安徽省疾控部門反饋,與王某某相關聯的蘭某,11月10日在安徽確診。
  • 一分鐘讀懂什麼是航空集裝器
    11月23日,在上海市舉行的第88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孫曉冬通報稱,11月9日上海確診的1例新冠肺炎病例王某某,以及11月10日在安徽確診的蘭某,曾於10月30日共同進入並清理過一個自北美地區運返回滬後的航空集裝器。使航空集裝器成為關注點。航空集裝器是一個什麼容器?對其消殺有何規定?
  • 氣溶膠傳播存在限定條件 這些密閉空間有風險
    最近,氣溶膠作為疫情焦點頻繁出現在大眾面前,人們幾乎每天都會面對什麼是氣溶膠、怎麼傳播的、傳播概率有多大、怎麼做好防護等一系列疑問。那麼,新型冠狀病毒真的會通過氣溶膠傳播嗎?值得注意的是,第六版明確強調氣溶膠傳播風險是有限定條件的:一是相對封閉環境,二是長時間暴露,三是高濃度的氣溶膠,並不是一般情況下都可以傳播的。氣溶膠是何物?怎麼傳播的?
  • 上海11月9日本土病例流調破案始末:罪魁禍首「航天集裝器」是如何...
    監控錄像顯示:10月30日,2名確診病例都未戴口罩,進入同一航空集裝器處理泡沫,共計十幾分鐘時間,其中發病比較早的王某某清掃時間相對更長。 11月9日,上海確診1例新冠肺炎病例王某某,浦東新區祝橋鎮營前村被列為中風險地區。經安徽省疾控部門反饋,與王某某相關聯的蘭某,11月10日在安徽確診。
  • 2例病例都進去過的航空集裝器 到底是個啥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2例病例都進去過的航空集裝器,到底是個啥澎湃新聞記者 姚曉嵐因近期2例確診新冠病例,使航空集裝器成為關注點。通報稱,該集裝器為密閉容器,內有大量避震用泡沫,內部環境潮溼。清理時,2人均未佩戴口罩。通報還稱,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和基因測序,國家和本市權威專家綜合分析研判認為:導致2例病例的感染來源可以聚焦在同時共同暴露於境外輸入的航空集裝器。航空集裝器這一名詞對大多數公眾而言較為陌生。
  • 研究:猩猩等狹鼻小目靈長類哺乳動物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極高
    近日,美國的一項最新研究探究了人類之外的其他動物感染和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研究結果顯示,哺乳動物,尤其是靈長類感染並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極高。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FOX)27日報導,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小組研究了400多種動物,包括252種哺乳動物、72種鳥類、65種魚類、4種兩棲類和17種爬行類,觀察各類物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ACE2)受體結合能力,此前有多項研究認為ACE2是新冠病毒的細胞表面受體。
  • 上海航空集裝器相關病例帶來這些提示
    最近,上海有兩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曾經暴露於一個航空集裝器受到關注。會上,中國民用航空局飛行標準司副司長韓光祖表示,我們也非常關註上海公布的這兩例病例的情況。根據公布的情況看,這兩個病例曾進入並清理過一個來自境外的航空貨櫃,並且兩個人都沒有佩戴口罩。
  • PLoS ONE:航空旅行時坐在飛機上感染SARS-CoV-19的風險到底有多大?
    2020年4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飛機上有很多病菌,然而有一些方法能將感染病菌的風險降到最低;基於人類和動物群體運動的歷史性研究就提出了三條簡單的規則,即遠離那些離你太近的人;向遠處移動;匹配「鄰居」的移動方向。
  • ...皖兩例關聯病例感染源聚焦在同時共同暴露於境外輸入的航空集裝器
    11月23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孫曉冬介紹,11月9日確診的病例與11月10日在安徽確診的關聯病例,發病前14天未接觸過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出院的確診病例、無症狀感染者和發熱病例,未接觸過入境人員、機組人員、高中風險地區人員,排除「人傳人」導致感染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