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大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是全世界領土面積第三大的國家。 所佔領土經緯跨度十分巨大,其中地形、氣候覆雜多樣,又生活著多個民族,因此在各個地區產生各種各樣、風味獨具的美食。而提起一個地方,除了當地聞名遐邇的名勝古蹟之外,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應該就是當地的特色美食了。也可以說是美食就是一個地區的形象符號之一。
北京烤鴨: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式,由中國漢族人研製於明朝,在當時是宮廷食品。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脆裡嫩。北京烤鴨分為兩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鴨店也即是兩派的代表。它以色澤紅豔,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明初年間,老百姓愛吃南京板鴨,皇帝也愛吃,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就「日食烤鴨一隻」。宮廷裡的御廚們就想方設法研製鴨饌的新吃法來討好萬歲爺,於是也就研製出了叉燒烤鴨和燜爐烤鴨這兩種。叉燒烤鴨以「全聚德」為代表,而燜爐烤鴨則以「便宜坊」最著名。金陵烤鴨是選用肥大的草鴨為原料,淨重要求在2.5公斤左右。
福建土筍凍:土筍凍是起源於福建泉州,一種色香味俱佳的特色傳統風味小吃,是一種由特有產品加工而成的凍品。相傳發明人是民族英雄鄭成功。 它含有膠質,主原料是一種蠕蟲,屬於星蟲動物門,學名可口革囊星蟲(Phascolosoma esculenta),身長二、三寸。經過熬煮,蟲體所含膠質溶入水中,冷卻後即凝結成塊狀,其肉清,味美甘鮮。配上好醬油、永春陳醋、蒜蓉。土筍又名塗筍,據《閩小記》載:"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但聞生於海濱,形似蚯蚓,即沙巽也。"歷史上最出名的要數晉江安海的土筍凍,味美甚鮮,在《閩雜記》也記載:"塗筍生於海灘沙穴中,今泉州海崖有產。"今安海產量最多。土筍凍呈灰白色,晶瑩透明,香嫩清脆,富有彈性,和其它調料配食,風味尤佳,是福建泉州乃至泛閩南地區一帶冬春季節的時令佳餚。
廣東腸粉:腸粉又叫布拉蒸腸粉,是一種米製品,亦稱拉粉、卷粉、豬腸粉(因形似豬腸) ,因為早市銷量大,多數店家又供不應求,人們常常是排隊候吃,因此又被戲稱為"搶粉"。出品時以"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著稱。 腸粉在廣東是最為普遍的早餐,在唐代就已經出現,源於瀧州(今廣東羅定市)。是由羅定特色美食油味餈演變而來。禪宗六祖惠能幫起了個新的名稱,叫作惠積餈,亦稱龍龕餈。乾隆年間乾隆皇帝遊江南那會兒,專門拐到羅定州吃龍龕餈,並為其起名叫腸粉。腸粉又叫布拉蒸腸粉,是一種米製品,亦稱拉粉、卷粉、豬腸粉(因形似豬腸) ,因為早市銷量大,多數店家又供不應求,人們常常是排隊候吃,因此又被戲稱為"搶粉"。出品時以"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著稱。 在廣東,腸粉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街坊美食,它價廉、美味,老少鹹宜,婦孺皆知,從不起眼的食肆茶市,到五星級的高級酒店,幾乎都有供應。
海南雞飯:海南雞飯是一道中國海南省美食,起源於中國海南省文昌市。在新加坡及其他東南亞國家成為國菜。主要食材是雞肉和大米,主要烹飪工藝是燙煮。海南人會以文昌當地的白切雞做法,同時配以雞油和浸雞水烹煮的米飯,所以在海南島俗稱為文昌雞飯。20世紀初期,隨著移民潮,這個菜式傳至東南亞,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泰國等地發揚光大。香港人最喜歡的海南十大美食"依次為文昌雞、東山羊、加積鴨、文昌抱羅粉、和樂蟹、臨高乳豬、海南雞飯、海南粉、琳琅滿目的熱帶果肉食品、夏日清補涼。
遼寧海城餡餅:海城餡餅,又稱海城牛莊餡餅。是泛指遼寧省海城市這一地區傳統做工餡餅的一種統稱,它從當地老百姓的日常食品中來,以其外皮 薄 酥 嫩(麵皮與南方餡餅不同之處在於,海城餡餅溫水和面,面醒而不發,煎烤之後外皮薄而嫩香,內餡鮮美,無論從色澤,口感都極為誘人)內餡種類繁多,以文火慢慢煎烤,其口感以鮮 香著稱,在北方的傳統美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麵粉、肥瘦相間的豬肉、牛肉、若干香料(如大料、花椒、茴香、豆蔻、砂仁、桂皮等)、精鹽、味精、海米水、薑末、蔥花、芝麻油、青菜各適量。
上海生煎包:生煎包是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及廣東的一種特色傳統小吃,簡稱為生煎,由於上海人習慣稱"包子"為"饅頭",因此在上海生煎包稱生煎饅頭。特點:皮酥、汁濃、肉香、精巧。輕咬一口,肉香、油香、蔥香、芝麻香全部的美味在口中久久不散。原為茶樓、老虎灶(開水店)兼營品種。餡心以鮮豬肉加皮凍為主,20世紀30年代後,上海飲食業有了生煎饅頭的專業店,餡心花色也增加了雞肉、蝦仁等多種品種。上海生煎包外皮底部煎得金黃色,上半部撒了一些芝麻、香蔥。聞起來香香的,咬一口滿嘴湯汁,頗受上海人喜愛。成品面白,軟而松,肉餡鮮嫩,中有滷汁,咬嚼時有芝麻及蔥香味,以出鍋熱吃為佳。對它的評價是:"皮薄不破又不焦,二分酵頭靠烘烤,鮮餡湯汁滿口來,底厚焦枯是敗品。"不僅介紹了生煎饅頭的優點,也提醒食客,凡是"底厚焦枯"的可以不買,其至"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