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三大祭祀節日之一,距今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正值春暖花開之季,雖然主要以祭祀為主題活動,但浙江民間還流傳著很多各具特色的傳統習俗,同時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文明祭掃,「掃」出綠色清明新風尚
竹林中的紅絲帶寄託哀思。
清明時節,帶上一束鮮花,到逝者的墓前寄託一份哀思。當這種傳統的祭掃方式遇上高科技,會有怎樣的新體驗呢?
今年,餘杭徑山的杭州瑞溪生態園林·如意陵園,不僅做到了「是墓不見墓」,還首次使用了智能化設備。這種耳目一新的祭祀文化,是杭州市努力打造殯葬綜合改革「杭州樣本」的一次嘗試。
竹林青翠,茶香十裡。如意陵園,根本看不出是一座陵園,更像一個集合了休閒旅遊的園子,不僅有茶園、竹子博物館,還有國學堂、禪修堂。
在這裡,利用電子化設備和資源共享的理念,建立了分時家庭追思堂。小小的追思堂裡,牆上裝有
,顯示屏上可以顯示家訓、族譜、恩榮錄、先人的音容笑貌等,可以同時容納10~20人進行祭祀和追思活動。只需要提前預約就可以使用,實現了資源共享最大化。這在全國還是首創。
同樣在浙江安賢園,今年還首次推出更便捷的紀念方式——「微祭掃」。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或者關注安賢園微信公眾號,即可實現網上祭祀。
3月,「微祭掃」還特別為生態葬先行者推出首個「生態葬集體紀念館」,以此倡導生態殯葬、綠色祭掃。
「軋蠶花」「望清明」,地方民俗活動很豐富
桐鄉熱熱鬧鬧的清明軋蠶花。
浙江桐鄉民間流傳著「清明大如年」的俗語。桐鄉是江南蠶桑的主要產地,其鄉間流傳著豐富的蠶鄉習俗,清明軋蠶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動。
據悉,「軋蠶花」始於唐代,是江南蠶鄉崇拜蠶神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中國絲綢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傳統的「軋蠶花」活動,主要以買賣蠶花、祭祀蠶神、水上競技類表演等為主要內容。
然而,在20世紀,隨著化纖織物的興起,蠶桑經濟、軋蠶花廟會受到影響,幾乎絕跡。改革開放後,國家日益重視對民俗的保護,2010年,桐鄉蠶桑習俗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子項目,被聯合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桐鄉不僅恢復了清明「軋蠶花」的活動,還邀請國內外嘉賓現場體驗這裡的風土民情。
在蕭山河上鎮,有著「清明節裡望清明」這一傳統習俗。相傳河上鎮裡都村的高都、裡謝兩個自然村裡都出過南宋皇后,一位是皇后謝道清(歷史上著名的謝太后,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另一位是皇后謝蘇芳(被宋孝宗於公元1164年隆興二年冊立為皇后)。為了悼念這兩位皇后,謝氏後人一直秉承望清明的習俗,以示敬意。
後人在女兒出嫁至夫家頭年的清明節,娘家人要組織村中能幹的婆姨,忙忙碌碌地淘米、舂米,做好清明糰子、清明果,再聚齊娘家人,帶上時令水果、糕點、糖果,挑去女兒夫家探望女兒。女婿要在家門口迎接丈母娘一家,籃裡擔裡的水果、點心要分給親戚、鄰居和朋友享用。望清明,當日去,當日回。
清明踏青:「浙裡」綠道感受春日時光
臨安青山湖環湖綠道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綠水青山,踏青出遊。在浙江,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家門口的城市綠道,感受春的氣息。近日,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召開的一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浙江「綠道之道」還被面向全國各地推廣。
浙江在2012年啟動綠道網建設工作,編制了省級綠道網布局規劃,成為全國2個編制省級綠道規劃的省份之一。截至目前,浙江省綠道總裡程全國領先,已實現市、縣綠道網規劃全覆蓋,總規劃綠道長度達到2萬多公裡。
例如,臨安青山湖環湖綠道位於青山湖國家森林公園範圍內,綠道沿湖而建,一條綠道串聯青山湖18景,成為了獨具地域特色的旅遊目的地。寧波東錢湖環湖綠道是內地首條環湖生態休閒自行車專用道,東錢湖遊覽方式在「車行」「舟行」「步行」之外加上「騎行」,鍛鍊身體的同時還能感受湖光山色,是居家旅行親子遊樂的好去處。
推窗即見景,出門可踏青。清明假期陽光正好,微風不燥,正是徒步騎行好時節。邀上三五好友,走上家門口的「浙裡」綠道,用腳步丈量春天,感受難得的春日時光。
吃青團、裹粽子、吃螺螄……嘗一口春日味道
老底子的青團味道
春食野菜夏食瓜,秋剝慄子冬煲湯,每個節令都有吃的講究。四月的江南春意綿長而悠然,「清明節吃清明果」是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清明節習俗。
在年輕人眼裡,吃青團更多吃的是春天的氣息。在各大超市櫃檯上可以看到,許多老字號糕點品牌如杏花樓、五芳齋紛紛出奇招,除了傳統的豆沙餡,還推出了抹茶味、芒果味等新式口味。
然而,面對琳琅滿目、口味別致的青團,有些年長的卻不太買帳,還是想念老底子的那口青團的味道。家住紹興上虞百官街道的徐香珍直言自己最喜歡就是上虞傳統的艾餃。為了做出老上虞的艾餃味道,她特地跑到章鎮、嶺南等虞南地區,去田間、山坡邊尋找野生的艾葉。
在上虞,每逢清明前夕,家庭主婦們多會手提竹籃,三五成群來到田野喜滋滋地採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籃子裡,煞是好看誘人。
在湖州,清明節家家都要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
清明前後,螺螄肥壯。湖州農家還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餚,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家釀甜白酒為主。
在桐鄉河山鎮有「清明大似年」的說法,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
蕩鞦韆、放風箏、插柳……清明還有這些習俗
圖文無關
在清明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出門參加各種活動。一個比較有傳統的項目就是插柳了。古代有一句諺語「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還有一句叫「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白首」,可見清明節插柳已經變成了一種必行之事。
很多人不知道,清明節有一個別稱叫「鞦韆節」,可見蕩鞦韆也是清明節傳統的遊樂項目。最早這個活動叫蕩千秋,後來因為某些方面的忌諱,改為蕩鞦韆。開始的鞦韆都是由樹枝做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漸發展成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蕩鞦韆不僅能鍛鍊人的膽量,讓人更加勇敢,又能增進身體健康,至今仍然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清明的另一項遊樂活動就是放風箏了。宋代以後,放風箏就逐漸變成了春分時節、尤其是清明節的習俗。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在時值春耕春種的清明時節舉行拔河,具有祈求豐收的意味,歷代帝王自然非常重視。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