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億中國人的豐收地圖

2020-12-25 澎湃新聞

14億中國人的豐收地圖

2020-09-22 14: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豐收季金黃的麥田。攝影/邱會寧

中國人對「豐收」的感情

是刻在基因裡的

這個帶著被陽光烘熱的香氣的詞

不僅意味著物質的充裕

更意味著無可替代的安全感

▲ 山西運城下起了豐收雨。攝影/康輝

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中

秋收無疑是最高潮

是所有期待的指向

也是最盛大的節日

萬畝金黃,顆粒歸倉

糧食既是最受中國人重視的作物

也是「豐收調色板」上

最雍容燦爛的一抹暖色

當黑龍江人揭開一鍋

「嗷嗷香」的五常大米飯

廣東人正坐在灶旁

等待「煲仔」中的絲苗米飯的成熟

▲ 黑龍江五常水稻田。攝影/趙天華

當青稞糌粑和酥油茶撫慰了高原的風

高粱釀出的一口香醇熱辣

也驅散了貴州山中的陰冷

▲ 西藏日喀則,青稞已到收穫季節。圖/視覺中國

2019年

中國的土地上長出了6.64億噸糧食

佔全球糧食總產量的24.4%

而要尋找華夏農耕的發端

我們終歸要回到

那兩條被深情地喚為「母親」的

大江大河

▲ 秋季的嘉興水田。攝影/夏松

▲ 成都平原。圖/視覺中國

長江

孕育了一串珍珠般的大小糧倉

從「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

到「熟則天下倉廩皆滿」的長江中下遊平原

腰肢柔軟的水稻與水墨長江是絕配

而鋒芒畢露的小麥

則似乎正該與擁有「小麥色肌膚」的黃河為伴

▲ 甘肅酒泉瓜州縣,農民收割小麥脫貧致富。攝影/吳俊瑞

小麥

早已徹底俘獲了黃河沿岸居民的胃和心

以河南省為例

糧食產量佔全國1/10以上

不僅能在餵飽本省人民的同時遠銷海內外

還是中國最大的餅乾、方便麵生產基地

▲ 河南周口,農場工人在翻曬小麥。圖/視覺中國

雖然廣大山區的土層較薄

但土地從不虧待勤勞的人

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或許種不出五常大米

卻正好對上了洋芋(土豆)的脾氣

▲ 貴州威寧農家的烤土豆。攝影/李光榮

在「從吃飽到吃好」的轉變之路上

土豆展現出了驚人的可塑性

碾泥、攤餅、炸塊兒、做粉絲

絲毫不輸給小麥

▲ 廣州市增城小樓鎮小孩在開心地收土豆。攝影/盧文

瓜果菜蔬,大地如虹

如果澱粉之香是畫布的溫暖底色

那瓜果蔬菜就是慷慨傾倒的顏料桶

1988年

「菜籃子工程」第一次由農業部提出

其後30餘年間

中國人均蔬菜佔有量

從170公斤上升到了近400公斤

中國成為了世界蔬菜種植和消費第一大國

2043.89萬公頃菜地

1億多名菜農

8000多萬名相關從業者的努力

支撐起我們的一日三餐

▲ 廣西百色田東縣的蔬菜生產基地。圖/視覺中國

常規的白菜蘿蔔西紅柿

是「蔬菜安全」的堅實防線

而另一些地區的秋季特產

則不圖產量

只圖半個月的新鮮

「最是江南秋八月,雞頭米賽蚌珠圓」

江南的雞頭米(芡實果實)

既可以與河蝦仁、荸薺、蓮藕一同

組成「荷塘小炒」

也能在桂花糖水中

扮演新剝珍珠的角色

▲ 無錫的芡實(雞頭米)種植地。圖/視覺中國

色濃,味甜,質感敦厚

這是果園裡的豐收圖景

「梨行卸了梨,柿子紅了皮」

「旱棗子,澇慄子,不旱不澇收柿子」

碩果纍纍,是最美的「大紅燈籠高高掛」

▲ 甘肅平涼市涇川縣柿子豐收場景。攝影/左雪蘭

新中國成立時

中國人均水果佔有量僅有3千克

而今已高達184千克

上千萬名果農和農技人員

種出了全球31.4%的水果

▲ 甘肅慶陽西峰的蘋果熟了。攝影/汪琳

西瓜、柑橘、蘋果「三巨頭」

佔了全國水果總產量的56%

而在1996年到2017年間

中國其它水果的年產總量漲了三倍

▲ 廣東湛江徐聞縣「菠蘿的海」。圖/視覺中國

廣東的菠蘿

與新疆的吊幹杏、石榴擦肩而過

四川的紅心獼猴桃、晚熟芒果

賣到了祖國的東北角

西藏的昌都醉梨和江西的馬家柚

進行了位置互換

各地風味在血管般的高速路上湧動

更是獨屬於秋收季節的狂歡

▲ 廣州從化人家豐收荔枝。攝影/邱新生

豐腴百味,皆出於此

佳餚盛宴

需要紮實的主料

更需要星星點點的百味調合

這些「隱藏英雄」,就是油和香料

今年

中國食用植物油產量預計達到2781萬噸

居全球第二

國內消費量則位居全球榜首

▲ 江蘇徐州賈汪區的紅米花生到了收穫季節。攝影/鄭舟

長江流域每年的菜籽產量

佔世界總量的25%

從春季開始

油菜花海的景觀一路北上

由長江流域的冬油菜開啟

再由東北和西北地區的春油菜接替結尾

▲ 青海門源油菜花,7月開放最盛。圖/視覺中國

向日葵也不甘示弱

在內蒙古、新疆、黑龍江三大產區的夏季

前來賞花的遊客

都被淹沒在高大的花叢中

▲ 新疆阿克蘇地區的大片向日葵。圖/視覺中國

相比之下

花生、大豆、玉米、芝麻、胡麻

雖然外形低調

種植面積卻是「悶聲發大財」

除了大豆

其餘四種作物在中國的種植面積

均位列世界之首

▲ 吉林洮南市玉米豐收季。攝影/邱會寧

有了油脂

五味的融合就有了介質

中國是世界第三大甘蔗生產國

而廣西則是國內最集中的甘蔗出產地

▲ 廣西賀州,蔗農在整理打包黑蔗。圖/視覺中國

如果追求更有「釀造」氣息的甜

盛夏花期之後

就到了蜂蜜成熟的時節

中國穩居世界蜂蜜產量第一位

浙江、四川、湖北、河南、黑龍江的養蜂人

貢獻了超過60%的全國蜂蜜總產量

▲ 廣州從化正在釀蜜的養蜂人。攝影/鄒慶輝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種

被國家統一調控的商品

食鹽對於生活乃至文明的意義

再強調也不為過

中國人每年要吃掉700萬噸鹽

▲ 江蘇鹽城鹽場,全國最重要的鹽產地之一。攝影/清溪

當今中國

四川產的花椒總體質量最佳

而河北、山西則以量取勝

夏末秋初,花椒大量成熟

這場豐收不知牽動著多少食客的心

沒有花椒

麻婆豆腐、沸騰魚、椒麻雞可怎麼辦?

▲ 四川南充市西充縣的農民在採摘青花椒。圖/視覺中國

中國大地雖然物產豐饒、各有千秋

但辣椒的收穫場景

仍是最有「豐收味兒」的畫面

中國憑4000萬噸的辣椒年產量

位居全球之首

其栽培面積佔蔬菜栽培總面積的12%以上

▲ 貴州畢節市金雞村村民在整理晾曬的辣椒。圖/視覺中國

秋天,新疆的廣闊大地上

正準備醞釀一波接一波味覺刺激

全國1/5的幹辣椒

都來自這片被陽光親吻的土地

▲ 新疆塔城沙灣縣的農民正在晾曬辣椒。攝影/張永鋒

從「傳統吃辣大省」雲貴川

到陝西、甘肅、湖北、

江西、廣西、海南……

這種介於蔬菜和香料之間的神奇作物

「點燃」了中國人的舌尖

創造出數不清的迷人風味

▲ 陝西寶雞市隴縣農家院的辣椒豐收圖景。攝影/左雪蘭

上山下海,收盡肥美

秋收,收的不止是土裡長出來的

也有地上跑的、水裡遊的

2019年,全國牛肉產量667萬噸

羊肉產量488萬噸

大江南北

共享這一份對秋膘冬補的執念

▲ 新疆阿勒泰,哈薩克牧民趕著牛羊群進行秋季轉場。圖/視覺中國

草原林海中

除了有「行走的豐收」

還有「深藏的山貨」

這是獨屬於一方水土的秋天

趁夏季的餘溫尚在

東北的森林裡出現了藍莓、榛蘑

與西南人民的菌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 昆明農貿市場裡的牛肝菌。圖/視覺中國

人人心裡都藏著一份「蓴鱸之思」

中秋前後的大閘蟹

是老饕眼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奢侈

生蠔、扇貝、貽貝以及各類海魚

也在秋季達到了風味與口感的巔峰

▲ 江蘇淮安盱眙縣天泉湖的秋季捕魚場景。攝影/楊默

▲ 福建漳州東山島的海捕場景。攝影/楊天鑫

秋風乍起

困居城市的人們無畏旅途勞頓

只為在河塘邊、海港邊的餐館院子裡坐下

給味蕾一個季節性的交代:

「看吧,我沒有辜負你吧。」

▲ 廣東江門臺山,村民喜悅豐收蓮藕。攝影/邱新生

中國人與土地的羈絆

深刻得無法被城市化動搖

豐收的另一面不是揮霍

而是加倍珍惜

以及對土地和勞動者的真誠感念

▲ 願收穫的人們都如願以償,我們的日子也熠熠生輝。攝影/張永鋒

又是一年

秋收、秋耕、秋種的大忙時節

祝所有期待著收穫的人們

如願以償

·END·

原標題:《14億中國人的豐收地圖》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這是咱14億中國人拼來的!
    新華社記者 張楠攝南方洪澇傷及糧食生產洪水退去後人們搶種補播確保豐收到手8月16日,在位於蒙窪蓄洪區內的安徽省阜南縣老觀鄉,村民在進行災後補種。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億萬農民以汗水澆灌出豐收碩果在2020這個特殊的年份取得這一碩果,殊為不易!
  • 1600萬天津人的豐收地圖!
    天津人對「豐收」的感情, 是刻在基因裡的。 這個帶著被陽光烘熱的香氣的詞, 是無可替代的安全感。
  • 14億中國人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 全年糧食產量比上年增產113億斤
    據介紹,2020年我國糧食再獲豐收,全年糧食產量達到13390億斤,比上年增產113億斤,14億中國人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當前,我國糧食庫存處於較高水平,企業商品庫存明顯增加。
  • 火鍋,14億中國人的臣服
    火鍋,14億中國人的臣服 如果說有一種美食 讓14億中國人臣服 那,一定是火鍋
  • 研究了 2 億中國人飲食,他們畫出了全球第一張口味與疾病地圖
    原創 姜飛熊 醫學界內分泌頻道烹飪溫度過高傷身,多吃辣椒健體最近,Journal of Diabetes發了一篇非常有意思的中國論文,這篇論文利用史上最大研究樣本——2億多中國人——繪製了首張中國飲食習慣與代謝病地圖。
  • 把14億中國人拉入同一個微信群,結果會一片空白
    微信群最多只能拉入 500 位用戶,但是我們不妨作個假設,假設把 14 億中國人,全部拉入同一個微信群,會怎樣?這個問題在知乎被討論得熱火朝天。騰訊也參與討論了。騰訊表示:14 億人口,每人每天 42 條信息,每秒鐘就有 102 萬條信息,每條信息在屏幕上停留的時間為 0.0000001 秒,遠遠低於人眼的識別速度,結果就是什麼也看不到。
  • 數說中國扶貧:如何讓14億中國人吃飽飯?
    2019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6638.5億公斤。中國歷史性的「十六連豐」讓中國人有了充足豐富的食物選擇,膳食也更為均衡。人均糧食佔有量在5.4億人時為209公斤 在今天14億人時為472公斤已超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安全線 2018年中國人均蔬菜產量505公斤 水果產量184公斤 肉類人均佔有量近50公斤。
  • 14億中國人不外出:泰國猴疾行,日鹿吃樹皮,西方鴿子也餓瘦了
    14億中國人不外出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是泰國猴暴走疾行、日本鹿吃樹皮還是西方鴿子被餓瘦呢?世界各地發生的一點點小事已經從側面反映出了中國人有著多大的影響力啊。中國遊客成為熱議話題中國遊客其實在國際上一直都是大家熱議的話題,畢竟中國人多消費能力還強
  • 走進田間地頭,看看溫州的豐收地圖
    溫州網訊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9月22日,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位列十六的「秋分」,也是我們一年中最為寶貴的豐收時節。眼下,處於南方的溫州即將迎來金秋送爽、萬畝漸黃的時節,那麼今年的農、林、牧、漁收成如何?豐收季當前,帶市民走進田間地頭,看看溫州的豐收地圖。
  • 俄羅斯駐華大使館的這條微博,刺痛了14億中國人的心
    最近俄羅斯駐華大使館發布了一條「不合時宜」的微博,刺痛了14億中國人的心。俄羅斯駐華大使館發布「統治東方」微博,惹怒廣大中國網民最近,俄羅斯駐華大使館發布了一條中文微博,慶祝符拉迪沃斯託克建城160周年。而這條微博最「不合時宜」的地方,是對符拉迪沃斯託克這個名字進行了註解:統治東方。
  • 讓14億中國人臣服的美食江湖
    如果說有一種美食讓14億中國人臣服那,一定是火鍋無論是酷夏還是寒冬大家對火鍋的熱愛從未改變用一句俗套卻讓人無法反駁的「至理名言」——沒有什麼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中國人究竟有多喜歡吃火鍋?
  • 14億中國人都過上好日子,將是人類的悲劇?美國有些杞人憂天
    如果14億中國人全部過上好日子,將會給世界帶來災難和悲劇?美國前總統未免有些杞人憂天。多年以前,美國前任總統在接受採訪時曾經對著鏡頭說過一句話,他認為,如果十多億中國人全部都過上與美國和澳大利亞人們一樣的生活,那將是世界的災難,因為地球根本承受不了。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美國前總統究竟何出此言呢?中國的進步世界有目共睹,美國前總統何出此言?
  • 中國人,千萬別小看這張「地圖」!
    地圖,指導人類尋求更便捷、更高效、更安全的交通。進入人工智慧時代,要實現「交通強國」的中國人,需要一張什麼樣的地圖?從中國放眼世界,大航海時代,地圖通過協助航海事業促成了新世界的發現,由此給西方崛起鋪就了一條康莊大道——發現美洲、殖民擴張、全球貿易、完成資本積累,進而主導世界500年。2006年,英國人傑裡米·哈伍德在其專著《改變世界的100幅地圖》中所列地圖,竟無一與中國人相關!
  • 中國人,千萬別小看這張「地圖」
    地圖,指導人類尋求更便捷、更高效、更安全的交通。 進入人工智慧時代,要實現「交通強國」的中國人,需要一張什麼樣的地圖?從中國放眼世界,大航海時代,地圖通過協助航海事業促成了新世界的發現,由此給西方崛起鋪就了一條康莊大道——發現美洲、殖民擴張、全球貿易、完成資本積累,進而主導世界500年。 2006年,英國人傑裡米·哈伍德在其專著《改變世界的100幅地圖》中所列地圖,竟無一與中國人相關!
  • 被舊習俗毀掉的14億中國人
    被舊習俗毀掉的14億中國人 14葬禮請一些唱嗨歌跳豔舞的來熱鬧 這才不叫盡孝 這叫對逝者的大不敬
  • 中國人一年能送近14億個月餅 哪種月餅最好吃有什麼品類?
    家都知道中秋節少不了要吃月餅,這也是中秋節的傳統食物,據最新消息報導中國人一年能送近14億個月餅,就算是在今年的疫情下也沒能阻止送月餅,那你們知道哪種月餅最好吃,有什麼品類的,接下來大家就隨小編一起了解看看~
  • 中國人在繪製超級大地圖(中英雙語)
    來源:人大重陽本文大概1600字,讀完共需2分鐘編者按:環球時報英文版第40篇「變局」專欄,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由一幅地圖引發深思,在信息化時代,中國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創造了與社會互聯互通的超級大地圖。
  • 「回望「十三五」:我的收穫與轉變」14億中國人的飯碗,穩穩的!
    高標準農田 守住耕地紅線  今年,糧食大省河南的夏糧再獲豐收。河南省第一產糧大縣滑縣的種糧大戶王勇坡說,「小麥產量還是相當不錯。主要是咱灌溉水利條件好,澆地也及時,所以顆粒飽滿,畝產大概就是1200多斤。」
  • 關於中國秋天的豐收故事
    這個金秋季節,中國糧食豐收有底氣,此前夏糧豐收到手,秋糧豐收已成定局。從播種、田管,到收穫、銷售,各地紛紛「出招」抗災害、保生產,農技服務下田到戶、農機設備高效運轉、糧食收購優質優價,確保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秋糧佔我國全年糧食總產量的七成以上,是全年糧食生產的重中之重。「從全國看,今年糧食生產形勢總體不錯,穩中向好的態勢沒有改變。」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介紹。
  • 14億中國人不出門,全球旅遊大國的景區和動物們坐不住了
    來源 | 自黑思維 | 邱榕 在今年年初疫情暴發時,近14億中國人說不出門就不出門,全球旅遊大國的景區和動物們早就坐不住了。 在今年年初疫情暴發時,近14億中國人說不出門就不出門,全球旅遊大國的景區和動物們早就坐不住了。泰國猴子暴走、大象挨餓,日本奈良鹿遭遇鹿生滑鐵盧,啃了公園花草又啃城市綠化帶,韓國免稅店集體吃土,西班牙街頭的鴿子也餓瘦了……讓人不得不感慨,中國遊客到底是撐起多少國家的GDP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