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十三五」:我的收穫與轉變」14億中國人的飯碗,穩穩的!

2020-12-21 天眼新聞

央視網消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今年7月13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報告,因為疫情引發的糧食出口供應鏈斷裂,飢餓人口比往年新增了1.3億。  只有手中有糧,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才能在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中爭取主動。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嚴峻,但我國社會始終穩定,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的穩定供給功不可沒。  回顧「十三五」,全國糧食生產連續5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佔有量472公斤,遠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我國不斷在糧食產能、農田質量等多個方面深耕探索,未雨綢繆,為我國不斷提升的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保駕護航。  高標準農田 守住耕地紅線  今年,糧食大省河南的夏糧再獲豐收。河南省第一產糧大縣滑縣的種糧大戶王勇坡說,「小麥產量還是相當不錯。主要是咱灌溉水利條件好,澆地也及時,所以顆粒飽滿,畝產大概就是1200多斤。」  去年,王勇坡在600畝流轉土地上,將機井由過去的9眼增加到15眼,澆地水帶也改成了地埋管。雖然夏糧生產後期,天氣乾旱,但水利設施的保障讓王勇坡的小麥產量穩中有升,這都得益於當地大力推進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什麼是高標準農田?就是通過水、土、田、林、路綜合治理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  據農業農村部評估,高標準農田項目區耕地質量一般提升1—2個等級,糧食產能平均提高10%到20%,畝均糧食產量提高100公斤。  2019年10月,中央財政提前下達2020年農田建設補助資金預算616億元,保證了各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入。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已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4338.5萬畝,佔年度8000萬畝任務量的54.2%,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完成過半。  「過去春怕旱、秋怕澇,如今地平整、土肥沃、旱能澆、澇能排,小麥顆粒飽滿,沒有癟籽兒,沒有黑籽兒,畝產1000斤沒跑兒!」山東省商河縣史家廟村種糧大戶史益民說。  「渠道三面光,10分鐘就把水送到地頭;機耕路硬化,運輸車輛能到田間。條件好了,今年種完小麥又搶種一季蔬菜,一季變兩季,多賺8000元。」 江蘇省新沂市時集鎮鳳雲村種植大戶闞明航樂得合不攏嘴。  為了保障糧食安全,我國每年推進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力爭2022年達到10億畝,以此保障1萬億斤以上的糧食產能。這一數字約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80%左右,確保任何時候產得出、供得上,牢牢穩住糧食安全的基本盤。  鹽鹼地長出高產水稻  「以前這裡是鹽鹼地,基本種不了任何農作物,我們根本沒想到還能種上水稻。」新疆嶽普湖縣巴依阿瓦提鄉阿熱蓋買村村民巴拉提·伊德日斯言語中儘是欣喜:「現在水稻快要收穫了,在這以前我們從來都是花錢購買大米,種水稻以後我們就可以用自己種的大米做飯了。我們很興奮,對以後充滿了希望。」  在18億畝耕地紅線的約束下,我國提高糧食總產量以前只能依靠提高單產來實現。袁隆平院士則希望加快海水稻研發,通過改良鹽鹼地來擴大耕地面積。他曾說,「我們有信心在三年內培育出抗鹽濃度達0.8%以上、畝產突破300公斤以上的海水稻。」  2018年5月,海水稻項目進入了產業化示範推廣階段,在我國五大鹽鹼地類型和次生鹽鹼退化耕地上大面積栽插海水稻。同年10月,袁隆平院士團隊培育的「海水稻」在新疆嶽普湖縣這個曾經被稱為「農業的荒漠」的重度鹽鹼區首茬開鐮,並進行實地收割測產,結果實際產量549.3公斤,遠遠超出了預估的畝產300公斤。

嶽普湖(新疆),2020年9月25日  2020年10月16日以來,10萬畝海水稻陸續完成了產量測評,產量喜人。青島市即墨區金口鎮侯家灘村黨支部書記侯寶車說,今年他們種植了近100畝地,產量很好,達到了一畝地接近1300斤。 「我們下一步準備把水引進來,增加種植面積。我們現在正在申請註冊商標,下一步就是深加工,打造精品包裝,現在銷路不是問題。」  袁隆平院士說,中國有十幾億畝鹽鹼地,基本上都是不毛之地,能夠種水稻的鹽鹼地有一億多畝。如果這些鹽鹼地都種上了耐鹽鹼水稻,每年可以增產300億公斤,能夠多養活1億多人。  種糧「神器」顯身手  江西南昌縣蔣巷鎮大田農舍智慧農場,無人收割機按照規劃好的作業路徑轉彎掉頭自主作業,變量噴藥機具不僅可以對行、對株施藥,還能根據病、蟲、草害的嚴重程度設定噴藥用量……  「這裡種田比我們原來種田要輕鬆一些,我大概種了三到五百畝,全程機械化操作,總的效益來說還是可以的,比我們手種的效益要高10%——20%,一個種植戶一年下來10來萬塊錢吧。」南昌縣蔣崗鎮蔣巷村的村民婁助民說起自己機械化種植的收益,臉上滿是喜悅。  大田農舍智慧農場現在只有26個種植戶在種地,但這裡的生產效率卻比傳統農場提高了5到10倍。

11月14日,在江西省南昌縣蔣巷鎮大田農社智慧農場,無人收割機在現場演示水稻收割。  農場負責人相東介紹,智能農機裝備在田間作業的時候,每5秒就報送數據到智慧農場管理系統,所有地塊的作業進度一目了然。像是土壤的大數據,它的營養數據、墒情數據、氣象數據等全部都呈現在系統中,通過這些大數據來指導進行相應的生產,可以讓農作物更好地生長。  5年來,我國大力實施藏糧於技戰略,在廣袤的田野,天上飛的北鬥、地上跑的大拖拉機都成了種糧「神器」,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跨上70%臺階,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同時,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保持在96%以上,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超過45%,讓糧食安全更有底氣。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更清晰地看到抓好糧食生產,確保農業豐收,就能為我們應對複雜國際形勢爭取戰略主動。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恆的課題,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糧食安全道路,牢牢地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文/陳詩文 校對/姜成)

來源 央視網

編輯 瞿浩然

相關焦點

  • 【回望「十三五」:我的收穫與轉變】桐鄉新農人老董種地用上了機器...
    【回望「十三五」:我的收穫與轉變】桐鄉新農人老董種地用上了機器人 央視網消息
  • 【回望「十三五」:我的收穫與轉變】祖國最北希望小學,來了清華...
    【回望「十三五」:我的收穫與轉變】祖國最北希望小學,來了清華「兵老師」 央視網消息
  • 【回望「十三五」:我的收穫與轉變】我國五年來建成十餘萬座公路...
    【回望「十三五」:我的收穫與轉變】我國五年來建成十餘萬座公路鐵路橋梁 央視網消息:
  • 「回望「十三五」:我的收穫與轉變」5年造林5.29億畝!我國超額完成...
    本文轉自【央視網】;央視網消息:「十三五」期間,我國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森林、草原、溼地、荒漠等生態保護修復力度不斷加大,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十三五」以來,國家重點實施了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三北防護林建設等生態修復工程,廣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森林資源總量持續快速增長。五年間,全國累計完成造林5.29億畝,完成森林撫育6.38億畝,草原改良1.7億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林草碳匯總量顯著增加。
  • 「回望「十三五」:我的收穫與轉變」以文化人,繪就幸福長卷
    「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事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豐盛的精神大餐。2016年,一部只有三集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故宮大「火」了一把。這次「火」,讓故宮與年輕人貼得更近。此後,故宮在「走紅」的路上一發不可收拾。
  • 「回望「十三五」:我的收穫與轉變」穩居世界第一!這張「國家名片...
    央視網消息:「十三五」期間,我國港口發展取得重大進展,規模穩居世界第一,有效地發揮了「一帶一路」重要支點作用,為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發揮了重要作用。  交通運輸部最新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港口規模不斷擴大,沿海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數2530個;在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和貨櫃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我國港口均佔7席;建設集疏運公路1500公裡以上;貨櫃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20%,重點區域煤炭集港全部改由鐵路和水路運輸。  五年來,港口生產能力在增強,智慧港口建設在提速。相繼建成了廈門遠海、青島前灣、京唐港等無人貨櫃碼頭。
  • 【回望「十三五」:我的收穫與轉變】了不起的中國速度!從荒無人煙...
    卡西姆項目總投資超過20億美元,是同批開發的「走廊」項目中唯一一例第三方市場合作開發的項目,涉及多國多地,且各項法律、財務、技術等盡職調查工作紛繁複雜。「它當時涉及了中國、杜拜、卡達和巴基斯坦這麼多國家還有地方,能夠達到這些利益相關方的一個平衡點,我覺得是非常難的。」2015年12月24日,卡西姆項目順利獲得首筆共兩億美元的貸款發放,成為中巴經濟走廊項目下首例完成融資關閉的火電投資項目,展現了令人驚嘆的「中國速度」。
  • 【回望「十三五」:我的收穫與轉變】以文化人,繪就幸福長卷
    「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事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豐盛的精神大餐。  2016年,一部只有三集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故宮大「火」了一把。這次「火」,讓故宮與年輕人貼得更近。  此後,故宮在「走紅」的路上一發不可收拾。對公眾開放的區域越來越大,推出以文物為原型或帶有文物元素的文創產品,參與錄製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舉辦「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故宮刷新著人們對它的認知,也讓歷史與傳統文化走進人們心裡、走進人們生活中。
  • 【回望「十三五」:我的收穫與轉變】穩居世界第一!這張「國家名片...
    央視網消息:「十三五」期間,我國港口發展取得重大進展,規模穩居世界第一,有效地發揮了「一帶一路」重要支點作用,為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發揮了重要作用。交通運輸部最新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港口規模不斷擴大,沿海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數2530個;在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和貨櫃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我國港口均佔7席;建設集疏運公路1500公裡以上;貨櫃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
  • 把14億中國人拉入同一個微信群,結果會一片空白
    微信群最多只能拉入 500 位用戶,但是我們不妨作個假設,假設把 14 億中國人,全部拉入同一個微信群,會怎樣?這個問題在知乎被討論得熱火朝天。騰訊也參與討論了。騰訊表示:14 億人口,每人每天 42 條信息,每秒鐘就有 102 萬條信息,每條信息在屏幕上停留的時間為 0.0000001 秒,遠遠低於人眼的識別速度,結果就是什麼也看不到。
  • 數說中國扶貧:如何讓14億中國人吃飽飯?
    2019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6638.5億公斤。中國歷史性的「十六連豐」讓中國人有了充足豐富的食物選擇,膳食也更為均衡。人均糧食佔有量在5.4億人時為209公斤 在今天14億人時為472公斤已超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安全線 2018年中國人均蔬菜產量505公斤 水果產量184公斤 肉類人均佔有量近50公斤。
  • 這是咱14億中國人拼來的!
    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糧食安全牽動人心中國人的飯碗始終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貴州省天柱縣高釀鎮上花村的農民在收穫水稻(9月2日攝)。防止耕地「非糧化」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和抗災能力……一系列穩定糧食生產的政策牢牢保障了我們的糧食安全農民在貴州省思南縣邵家橋鎮烏石村展示收穫的小麥
  • 14億中國人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 全年糧食產量比上年增產113億斤
    據介紹,2020年我國糧食再獲豐收,全年糧食產量達到13390億斤,比上年增產113億斤,14億中國人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當前,我國糧食庫存處於較高水平,企業商品庫存明顯增加。
  • 14億中國人的豐收地圖
    14億中國人的豐收地圖 2020-09-22 14: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回望「十三五」,躋身「新一線」,長沙憑什麼?
    2019年,長沙對「一帶一路」國家貿易額為85.22億美元,對非洲貿易額11.25億美元,分別增長58.23%、54.82%。外貿商品結構轉型升級——大力發展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貿易,2019年,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分別完成進出口150.3億美元、48.78億美元,佔全市比重達51.9%、16.88%。
  • 中國飯碗:讓近14億人吃飽吃好 為世界貢獻中國方案
    近14億中國人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著中國方案。猗猗嘉禾,今盈我倉。糧豐農穩,盛世和安。正值盛夏。從江南魚米鄉到中原大糧倉再到東北黑土地,自南向北,田野上展現一派收穫的希望。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日前在河北省南和縣宣告,今年夏糧豐收已成定局。在江南,早稻已收穫、中稻在成長。
  • 全程「高壓」的6天5夜,他們到底在臺灣收穫了什麼?
    在這趟緊張到堪稱「全程高壓」的遊學之旅中,他們到底收穫了什麼,一起來看看大家的回答吧!>收穫了特別特別珍貴的友誼,給這次行程添加了意外的驚喜和收穫,如果再有類似的活動,我一定積極參加,和小夥伴們共同成長和嗨皮,太感謝好好住提供的珍貴的機會了,感恩!」
  • 請穩穩的接住這把黃金狗糧!「冰上的尤裡」決定製作新作劇場版~
    請穩穩的接住這把黃金狗糧!「冰上的尤裡」決定製作新作劇場版~ 動漫 178ACG ▪ 2017-04-30 10:45:32
  • 5年造林5.29億畝!中國超額完成應對氣候變化目標
    【回望「十三五」:我的收穫與轉變】5年造林5.29億畝!我國超額完成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十三五」期間,我國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森林、草原、溼地、荒漠等生態保護修復力度不斷加大,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
  • 日語學習 | 盛飯的動詞該用「よそう」還是「よそる」?
    用飯杓將米飯從電飯鍋中舀到飯碗裡,這個動作就是「ご飯をよそった」。那麼它的現在式是什麼呢?你可能會認為這種問題太簡單了?原本用的是「よそう」從結論來看的話,兩者都是正確的。但是絕大多數人還是贊成一直以來的表達「ご飯をよそう」。「よそう」漢字寫作「裝う」,和有「準備」「打扮」意思的「よそおう」的漢字相同。倒不如說是「よそう」轉變成了「よそお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