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文化是社會的風向標、晴雨表,它記錄著百姓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也反映了時代的微觀切面與宏大氣象。
「十三五」時期,我國文化事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豐盛的精神大餐。具體到我們的生活中,是書屋、基層文化中心等文化設施的日益完善,影視、戲劇、文學等領域精品頻現,文博創意走進尋常百姓生活,歷史文化「活」了起來……
用書香打造鄉村「風景線」
寬敞明亮的屋子裡,靠牆擺放著一排排書籍,旁邊還有一臺電子書借閱機,一些綠植生機盎然,中間散坐著一些靜心看書的人。這不是城市裡的圖書館,而是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鳳山鄉東河村的「農家書屋」。
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鳳山鄉東河村電子商務服務站的「農家書屋」(央視網記者 鄭芳 攝)
隨著文化、電商的發展和創新創業熱潮的湧動,東河村的「農家書屋」不僅成了信息資源的集散地、當地土特產品的展示廳,更是村裡大人、孩子探求知識的精神家園。
為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安遠縣創造性地在農村設置「農家書屋」,並通過移動終端將電商培訓信息送達每個「農家書屋」。村民走進「農家書屋」,不僅可以汲取知識,還能了解如何通過電商銷售自家的農產品。
有了「農家書屋」,當地喜歡看書的人多了,聚集打牌、搞封建迷信的人少了,追求上進、返鄉創業的人也多了。
在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扶持下,安遠縣已建成了覆蓋縣、鄉、村的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在18個鄉鎮建設了基層綜合文化站,在151個村設置了「農家書屋」。
書香滿屋,碩果纍纍。由安遠及贛南,「農家書屋」不僅為群眾的精神生活增添了一道亮麗的知識「風景線」,更為當地脫貧攻堅、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家門口的「文化驛站」
閱覽室裡三五成群,或揮毫潑墨,或讀書看報,好不愜意!這幅畫面,是上海市楊浦區遼源花苑居民在社區睦鄰中心的日常情景。
2020年9月23日,在上海市楊浦區遼源西路的睦鄰中心裡,社區居民正揮毫潑墨。(央視網記者 鄭芳 攝)
遼源西路的睦鄰中心建成於2016年,並於2018年進行了升級改造。升級後的睦鄰中心設有鄰裡坊、律動坊、健康坊、黨建驛站等空間,為居民提供文化體育、休閒娛樂、嬰幼兒教育、養生保健等全方位服務。
睦鄰中心項目啟動時,居民陳秀莉曾因為改造工程要關閉她們出行的小門而堅決反對。經過街道工作人員再三做工作,陳阿姨才同意關閉小門。
如今,看到小區裡濃鬱的文化氛圍、優美的環境,再看看睦鄰中心配備的設施、服務,以及鄰居們在睦鄰中心或陶冶情操、或休閒娛樂、或鍛鍊身體的幸福狀態,陳阿姨開心又激動。「現在我們參加社會活動的積極性更高了」,陳阿姨興高採烈,直言自己的生活越來越舒心。
遼源花苑居民所享受的文化便利,正在全國範圍內普及。截至2020年6月,我國共建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6萬個,覆蓋率超過95%。為群眾打造家門口的「文化驛站」,將「文化大餐」送到居民身邊……這五年,文化領域向億萬群眾釋放了太多獲得感、幸福感。
讓歷史文化「活」起來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博物院內大展不斷。《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等精彩大展吸引了數以萬計的觀眾從各地湧向紫禁城「打卡」參觀。
最近幾年,故宮博物院仿佛打開了紅色高牆,越來越貼近百姓。
2016年,一部只有三集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故宮大「火」了一把。這次「火」,讓故宮與年輕人貼得更近。
此後,故宮在「走紅」的路上一發不可收拾。對公眾開放的區域越來越大,推出以文物為原型或帶有文物元素的文創產品,參與錄製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舉辦「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故宮刷新著人們對它的認知,也讓歷史與傳統文化走進人們心裡、走進人們生活中。
2019年2月19日,故宮「紫禁城上元之夜」為群眾送上一場文化盛宴。(圖片來源:故宮出版社官方帳號「紫禁城」)
像故宮博物院這樣「開門」創新的實踐還有很多。國家博物館在線創造「雲看展」「雲直播」等雲遊覽模式;敦煌研究院推出服飾秀、沉浸式體驗展;上海圖書館推出免費電子書單、微講座等系列資源合集;成都市文化館利用慕課功能開展線上培訓,手機攝影、中國山水畫、藏族舞等精品課程的學習名額很快被一搶而空……
這些創新實踐,盤「活」了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也以豐厚的歷史文化滋養了全社會。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十三五」期間,我國文化事業蓬勃興盛,中華優秀文化更具生機活力、更加深入人心,不斷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夯實了我們的文化自信。(文/鄭芳 校對/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