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文字獄,相信大家並不陌生,清雍正間翰林學士徐駿因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被抄家處死。雍正年間最大的文字獄案莫過於呂留良案,呂留良弟子及湖南曾靜等人崇奉留良其說、為其廣播,後曾靜策動川陝總督嶽鍾琪意圖謀反,被告發下獄,呂留良被剖棺戮屍。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瀏陽淳口朱氏家族因文字獄被湖南巡撫誣告,驚動了雍正皇帝,這也是湖南地方官大興文字獄的開始。
「侏【亻離】左衽,可變華夏」
雍正七年(1729年)十二月九日,湖南巡撫趙弘恩以瀏陽縣《朱姓家規》的端首稱謂條內有「侏【亻離】左衽,可變華夏」二語。趙弘恩就此說「當此聖明之世,飲和食德,在在蒙休,乃敢肆其犬吠,狂悖褻慢」。認為朱氏是曾靜一黨,嚴加審訊,沒有結果,遂將《朱姓家規》送呈雍正。
欽定四庫全書《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世宗胤禛卷二百十六之一,湖南巡撫趙弘恩的奏摺:"雍正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湖廣總督邁柱,湖南巡撫趙弘恩,謹奏。......同日又奏,竊照長沙府前任瀏陽縣王欽命,詳報生員朱汝瑚並已故劣監朱紹賢等恃衿肆慢一案,已經前撫臣批司查訊。到任之後,復據署任瀏陽縣陳夢文呈驗《朱姓家規》一本,其端稱謂一條內有「侏【亻離】左衽,可變華夏」二語,當此堅不承認,理合先行,據實奏聞家規一本,並呈聖覽,謹奏。"
雍正的御批:「如曾靜等此種匪類之為害於國家不啻,嘉穀之有螟螣,勝於盜賊數倍,極當嚴究。黨惡盡法懲處,不可藉口草野無知,疏縱養奸,湖南地方稽察匪類,最為要務,留心緝訪,不容少懈,目下且毋露意,俟朕寬免曾靜之諭通行頒發,令山陬僻壤盡已曉喻之後,然後從而盡力嚴究之。」
被湖南巡撫趙弘恩污衊為劣監的朱紹賢,在《瀏陽縣誌》人物卷有傳,是一位樂善好施的瀏陽北鄉人。他所在的家族瀏陽北鄉淳口朱氏是新安朱熹的後裔。
瀏陽淳口朱氏 (一本堂)
始祖熹公之次子埜,埜孫某為烏程令,徙杭州。其子槐再徙湖州。槐生煬,宋末元初遷長沙南城,繼遷瀏北,煬公(字千一,號融峰)為淳口始遷祖。煬公之子秀,生五子,第四子華四之裔世居淳口段,衍為五大支,散處四鄉及長沙、善化、平江、萍鄉等地。鹹豐元年(1851)修,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七修族譜。
字派:(4世起)
朝惟廣孟尚,紹汝載興文。時逢宜立志,運際樹奇勳。
正學源延遠,材良枝益芳。太平昭盛世,慶會步青雲。
世系:
朱敬則(字少連)——朱光迪——朱守滔——朱涔(字師古,蘇州遷安徽歙州歙縣黃墩)——朱通(名古僚,字舜臣,號瓌,一號環,茶院制置使,遷婺源,為婺源茶院朱氏一世祖)——朱敬(名廷雋,字文智)——朱留(名昭元,字致堯)——朱惟則,朱惟甫(字全美,號歙溪),朱惟贊(遷江西浮梁北鄉明溪),朱惟節(遷金陵句容朱家巷)——朱迪、朱振、朱郢——
朱惟甫——朱振(字文舉,號蘆村)——朱絢(字美夫,號玉樓)——朱森(字良材,號退林)——朱松(字喬年,號韋齋,原籍徽州婺源縣萬年鄉松巖裡,任建州政和縣尉,由婺源遷福建政和縣,後調南劍州尤溪縣尉,移居建州,今建甌。娶祝氏,生一女適瀏陽縣丞劉子翔)——朱熹(字元晦,號晦庵,出生於尤溪縣城水南鄭義齋館舍,今南溪書院)——朱塾(字受之,號立綱)、朱埜(字文之,號立誠)、朱在(字敬之,又字叔敬,號立紀)——朱鑑,朱鉅、朱銓、朱鐸、朱銍,朱鎰、朱鉉、朱鑄——(朱熹撰其父《朱公行狀》載:「曾孫男五,鉅、鈞、鑑、鐸、銍。」)
朱埜——朱鉅(字子大)——朱淵(字子顏,又字景頗)、朱洽(字時中)、朱潛(字文默,遷高麗後改名積德。授登仕郎,任烏程縣令)、朱濟——朱棟、朱槐(字汝實,任湖州提舉,遷居湖州)、朱楠——朱煒、朱煬(字千一,號融峰)——朱秀——朱萬鍾、朱萬鼎、朱萬象、朱萬春(朱華四)、朱萬舞——
樂善好施的朱紹賢
同治《瀏陽縣誌》人物 樂善好施 朱紹賢
朱紹賢,北鄉人,敦本誼族,有全家疫死遺孤雛無敢問者,紹賢攜歸,視如己出,割腴田三十畝安其家,捐基建祠,復捐百畝,凡族人應試及不能喪葬者,俱助資有差。
瀏陽市淳口鎮朱玉卿公故居下老屋
朱尚美,字玉卿,生於明朝崇禎六年(1633年),卒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今瀏陽市淳口鎮羊古灘社區應戰片有朱玉卿公故居,下老屋。
帶有朱玉卿名字的牆磚
朱紹賢家世系:
朱方升——朱菶村(四川龍安府經歷)——朱尚美(字玉卿)——朱紹勝、朱紹賢(字克承,縣丞)——朱汝璇(四川涪州知州)、朱汝璣(山西和順縣知縣、四川成都府同知)——
同治《瀏陽縣誌》選舉 朱汝璇、朱汝璣
朱汝璇,任雲南騰越州州判,陞至四川涪州知州。
朱汝璣,歷任陝西和順、天鎮知縣,四川成都府同知。
同治《瀏陽縣誌》選舉封贈朱尚美朱紹賢
朱尚美,以孫汝璇,贈徵仕郎,妻吉氏、戴氏俱贈孺人。
朱紹賢,以子汝璇、汝璣贈徵仕郎、文林郎,晉贈奉直大夫,妻汪氏累贈至宜人。
客死武昌的瀏陽文人朱文炑mu
《朱慎甫先生遺集》曾國藩曾為其撰《朱慎甫遺書序》,朱慎甫即瀏陽人朱文炑,號慎甫。
同治《瀏陽縣誌》人物 儒林 朱文炑
朱文炢,字慎甫,北鄉人,乾隆初其曾祖僑寓長沙,遂家焉。弱冠時父朗齋久客武昌,無以養,母乃賣卜於市,自號伊蔚。子生之夕,母夢月墮懷中,寤而誕。七齡後從塾師授經,甚穎異。年十六於儒書無所不讀,尤篤志性命之學,以宋五子為依歸。嘗曰:讀書所以明道也,未有不通四子五經而能明道者,亦未有不明濂、洛、關、閩之道而能通四子五經者。其學以誠為本,以敬為宗,以精義集義為程途,以明體達用為究竟。後益殫心《易象》、《春秋》,謂《易象》內聖之學也,《春秋》外王之書也,學不明《易象》無以窺道之全體,不通《春秋》無以極道之大用,由是博考精思,能於諸儒傳注中上探聖人作經本旨。又凡天文歷算、律呂方輿及諸子百家,靡不究其底蘊而區其得失同異。性至孝,有從父寢疾,隔數裡親送藥餌往還月餘,足為潰爛。
道光初奉母往武昌省父,留寓數年,寡合不忘交所遊者,江陵訓導胡大章、比部王子壽(監利進士王柏心)及知名士數人而已。繼奉兩親南歸,遺以金,卻不受,居數月父沒哀毀,蔬食三年。賀長齡中丞聘掌書記,以母老辭不赴。家益窘,復奉母之北依胡大章,甫一載,病不起,沒。時拱視大章許終養母乃瞑。遂具棺殮殯葬武昌之南郊石碑嶺下。越二年母沒,大章又就文炢墓地為塋以葬焉。
文炢外和而內剛,居恆言信行謹,終日正襟危坐,雖盛暑不袒褐,偊不及檢,則反己自責,友有過亦深恐無以對。文炢者,其敬憚如此,所著有《大易粹言》、《春秋本義》、《中庸箋注》、《五子見心錄》、《聖學罪譯》共若干卷。大章請遺稿於其母,僅存《易圖正旨》一卷,《五子見心錄》二卷,《從學札記》一卷,長沙丁取忠為刊行。
因軍功賞給三代二品封典的朱桂秋
同治《瀏陽縣誌》選舉 軍功武職朱桂秋
朱桂秋,花翎提督銜,記名總兵,佐勇巴圖魯,賞給三代二品封典。
朱載岐——朱興鑑——朱文耀——朱桂秋——
同治《瀏陽縣誌》選舉 封贈朱桂秋三代
朱載岐,以曾孫桂秋賞贈振威將軍,妻鄧氏贈一品夫人。
朱興鑑,以孫桂秋賞贈振威將軍,妻鄧氏贈一品夫人。
朱文耀,以子桂秋賞封振威將軍,妻聶氏贈一品夫人。
歲貢朱孟平
同治《瀏陽縣誌》選舉卷,歲貢,朱孟平,任黔陽縣教諭,戊寅志補遺,未詳年份,雲各志未載。照長郡會館錄補,今案雍正以來歲貢無闕者,當系康熙時歲貢,列此俟考。
淳口朱氏始祖朱熹與瀏陽
「朱文公(朱熹)得統於程,由楊中立(楊時)傳羅豫章(羅從彥),豫章傳李願中(李侗),願中以授文公。」楊時、羅從彥(字仲素,號豫章先生)、李侗都是南劍州人,史稱「南劍三先生」。楊時曾於紹聖元年至四年(1094-1097年)任瀏陽縣令,有惠政。羅從彥是楊時的學生,政和二年(1112年),師從楊時於龜山,學成後築室山中。李侗與朱熹父親朱松都曾師從羅從彥,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李侗聞郡人羅從彥從學楊時,得二程「不傳之學」,慕名登門拜羅從彥為師。朱熹是李侗的學生。而朱熹曾為瀏陽營盤羅氏、瀏東李氏的族譜撰譜序,曾為瀏陽第一座藏書樓作《寄題瀏陽李氏遺經閣》詩二首。朱熹的妹妹朱心嫁瀏陽縣丞劉子翔(字彥集,建安人,孝宗朝任),朱熹曾作《送彥集之官瀏陽》。
《寄題瀏陽李氏遺經閣》二首
《瀏陽縣誌》 朱熹 寄題瀏陽李氏遺經閣
其一
老翁無物與孫兒,樓上牙籤滿架垂。
更得南湖親囑付,歸來端的有餘師。
(自註:南湖,張敬夫書院)
其二
讀書不見行間墨,始識當年教外心。
個是儂家真寶藏,不應猶羨滿籯金。
南宋隆興二年(1164年),潭州瀏陽人李作乂(字彥從,孝宗淳熙間官迪功郎)與其子李日南在縣城南建藏書樓遺經閣,藏書萬卷。是瀏陽歷史上第一座藏書樓,也是宋代湖南六家大藏書樓之一。後毀於火,改築未成,父子相繼逝世,孫李之傳繼而築成之。三世以學行稱。
《送彥集之官瀏陽》 (註:彥集即劉子翔)
《瀏陽縣誌》藝文 朱熹 送彥集之官瀏陽
急景彫暮節,高風振空林。病夫掩關臥,長謠擁孤衾。
聞君千裡行,四牡方駸駸。重此別離感,青天欲愁陰。
君行豈不勞,民瘼亦已深。催科處處急,椎鑿年年侵。
君行寬彼氓,足以慰我心。薦書會滿篋,社酒還同斟。
所念家同產,與君如瑟琴。茲焉不並駕,宰木寒蕭槮。
尚喜吾諸甥,男恭女知欽。明朝復相憶,悵望楚山岑。
文天祥《文山集》卷八,啟,寫給瀏陽縣丞劉子翔的信《回瀏陽任丞》:
回瀏陽任丞
晴紋照綬,曉入新花,遠素飛雲,春回舊繡,辱施先於一介,愧禮後於七襄,跂天孫之織雲,莫將瑤報望,美人兮明月,尚藉瑱規。
與瀏陽淳口朱氏相關的分支
瀏陽朱氏(沛國堂)
以正公為第一世,六十一世至 熹公,生三子:塾、埜、在,埜公下鑑公裔以下九支明末清初時遷江西萬載、湖南瀏陽等處。
字派:
沛國傳源遠,紫陽慶澤長。文章超碧漢,理學紀明堂。
維後家興振,從先德泰昌。縉紳恆茂發,蘭桂紹書香。
世系:(鑑公下)
朱熹——朱埜(字文之,號立誠)——朱鑑(字國穎,一字子明,號環溪)——朱浚尚(字文海)、朱浚明(字文淵,一作朱浚,字深源,號尚友)——朱有樟(一作友樟,字平讓,號仲梅)、朱友梓——朱炳(派名沛炳,號萬一郎,寧化縣正堂)——朱壎(派名定國,號元益)、朱碧(派名安國,字錫,號仁親)、朱宣國(字海,號仁隆)、朱寅國(字梓,號仁賢)——朱源貴(字景聰,號千桂),朱源和(字千和,號成寶),朱源遐(字應朝),朱源齡(字七官)、朱源善(字八官)——
華容集成垸朱氏
煬公,字千一,號融峰,宋末元初遷長沙南城,繼遷瀏北。煬公之子秀,生五子,第五子萬舞,元江陵路總督,清浪衛指揮,官籍監利,其後裔清末民初遷華容集成垸。現集居集成、大港一帶,分居磚橋、塔市驛、城關等地。
老派:文教紹先哲,家聲期明光,榮顯傳經濟,敦宗必大彰。
才房老派:任世洪秉,懋修道學。
淳口原派:學正源延遠,材良枝益芬,太平昭盛世,慶會步青雲。
合派:同源思正本,繼志振宗功,玉樹涵培久,金章錫受隆。
世系:(鉅公下)
朱熹——朱埜——朱鉅——朱潛——朱槐——朱煒、朱煬(字千一,號融峰)——朱秀——朱萬鍾、朱萬鼎、朱萬象、朱萬春(朱華四)、朱萬舞——
長沙黃金園朱氏(念茲堂)
始祖唐師古公,因避黃巢之亂由蘇州遷安徽歙縣,子環公徙婺源,至七世祖志公,因避金人之亂於北宋末遷居湖南衡山。九世祖清公,應朱熹之邀而於紹熙間遷長沙卜居購宅驛步門(今大西門),為長沙黃金園始遷祖。朱清,字若水,號渟浤,宋紹興二年(1132年)壬子生,嘉泰三年(1203年)癸亥卒,享年七十二歲,葬瀏陽北鄉三十六都四甲黃泥塘登樓山楊椏坡(今長沙瀏陽市淳口鎮楊柳村土地坡),前朝仙人嶺。
公元1194年,據傳朱熹任潭州(長沙)知府兼荊湖南路安撫使時。得知福國公(朱伯材)後人、堂弟朱清在衡山,遂派長子朱塾遍訪衡山,在衡城書室找到朱清。
朱清傳至第四世,志初、志開兄弟二人。後裔遂分為志初公支(長沙黃金園朱氏)、志開公支(寧鄉白泥橋朱氏)兩大支。族人分布於仁德鄉、福慶鄉及寧鄉等地。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始修族譜,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續修,道光十七年(1837年)三修,與寧鄉白泥橋合續三十五個字派,同治十年(1871年)四修,1913年五修,1945年泉塘房等六修支譜。至1948年,已傳37代,共9400餘人。宗祠分別在福慶鄉黃金園(今長沙望城區黃金鄉黃金園)和寧鄉縣白泥橋。
字派:(清公下二十八世起)
紫陽彰道範(長沙黃金園)
家聲孝友堂(寧鄉白泥橋)
南楚繼書香,蔚起人材盛,宏開甲第長,端詳循禮法。
和順篤倫常,誠正遵彝教,相期積善昌。(道光十七年合續35字)
世系:(望城支)
朱惟甫——朱迪(字勝非)——朱貴納(字伯材,長女朱璉,字淑貞,嫁北宋欽宗趙桓,即仁懷皇后,次女朱鳳英嫁徽宗三皇子鄆王趙楷,為鄆王妃。朱伯材以女貴,封福國公,恩平郡王)——朱志(字孝夔,攜弟孝齋並攜子桂南避亂遷湘南衡山)、朱忠(字孝莊)、朱恕(隨兄孝夔遷衡山,子孫徒陵桂)——朱桂——朱清(字若水,號渟浤)——朱輗、朱軫(字南星)——朱光化(字時中)——朱象兩(字志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