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蘆葦的生長發育與環境條件有密切的關係。在各種不同的環境條件下,蘆葦的生長發育也互不相同。如在溫度高、雨量多、無霜期長的南方,蘆葦株高可達4-6米,而在無霜期短、低溫缺雨的黑龍江則蘆葦高度一般只有2-3米左右。在同一地方,不同條件下,蘆葦生長差異也很大。如遼寧營口市的遼濱葦場二管區,有一塊高產田,水足土肥,蘆葦產量高達1.6噸/畝,而且產量一直穩定。但同屬於該場的第一管區東大頭段,由於缺水,土壤鹽分重,蘆葦迅速退化,畝產只有300公斤。蘆葦生育好壞,是受許多環境條件影響的。就目前來看,水、土、溫度、鹽鹼等幾個因子,對蘆葦生育影響更為顯著。
一、蘆葦生育與水分的關係:
蘆葦是喜水性植物,主要繁生在湖灘、河邊、退蘇灘地和多水沼澤窪地。蘆葦各部分如不定根、根狀莖、莖杆等都具有適應多水條件生長的生理特徵。由於水因子在蘆葦生長發育條件中對各因素的綜合運動,具有調節、媒介、傳導等功能,所以在蘆葦各個生長發育過程中,水因子起著非常突出的作用。蘆葦的各個生育時期對水分的要求:
1、種子發芽期:
此時對水分反映非常敏感,即不抗旱也不耐澇。只有在土壤保持溼潤狀態下,葦籽才能正常發芽生長。隨著地上莖長高放葉,不定根下扎,地下莖伸長,葦苗可以吸收到較深層土堪的水分,抗早能力加強,抗澇能力也相應增大,但不能在蒙頂情況下生長。
2、根狀莖發芽期:
雖然這個時期溫度作用很主要,但是,水分的作用也非常突出。在發芽期間,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可以促使幼苗生長。在北方土壤凍層深厚,早春化凍緩慢的地方,如灌淺水層,也能起到促使化凍提高地溫的作用。
生產實踐中證明,三月末在沒有融凍的葦田灌3-5釐米深的水,比不灌水的葦田早5-8天發芽。但是,水層過深,還會導致葦芽死亡腐爛。淹水30日調查,在水層下面的葦芽並未死亡,淹水60日就有葦芽開始腐爛。
從豎莖上生長出的葦芽多不能鑽出水面,只有少數從橫莖上直接萌發的較粗狀的葦芽鑽出水面,放葉生長。在自然條件下觀察也有這樣現象,如在原盤錦地區三節崗一號區中的一個經常保持有清水的自然溝中,設點觀察,積水20釐米處正常生長,積水35釐米處到7月中旬止,平均每平方米出水8株;積水50釐米處,5月13日雖有葦芽萌發,鑽出地表高20多釐米,但生長速度很緩慢,到6月10日最高者僅達37釐米左右,均未鑽出水面,在水中腐爛死亡。
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不但是由於水層深,地溫上升緩慢,推遲了葦芽萌動時間,同時也由於水層的加深,氧氣滿足不了葦芽呼吸的需要,使葦芽處於受抑制狀態。特別是到6月中下旬,由於水溫升高,葦芽呼吸作用加劇,水中氧氣已被微生物活動轉化,尤其是土壤中嫌氣性微生物分解有機質,產生沼氣、硫化氫等有毒氣體,使土壤變黑,蘆葦的不定根變成黑色,致使幼嫩的葦芽死亡,並在微生物作用下,逐漸向根莖深處腐爛。
春天,葦芽穿過水層的能力,因品種和水中含氧氣量不同而有差異,如在流動的水中,尚有少量氧氣,葦芽在較深的水中仍可以發芽,鑽出水面。又如河北省白洋澱所生產的蘆葦,白毛子野生種就比大白皮子品種耐深水。
總之,發芽期需水量不大,但在早春寒冷的地方也應在化凍前灌一次淺水,加速融凍,待化凍後排水,使土壤保持溼潤。這樣,有利於提高地溫,滿足葦芽對水分和氧氣的需要。在鹽鹼地區,還可起到洗鹽的作用。
二、生長期:
隨著氣溫的升高,莖杆生長,葉面擴大,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加強,蒸騰量也隨之加大,同時地面、水面的蒸發量也日漸增加,蘆葦對水分的需要亦相應的增多。這一時期需水量約佔總需水量80%以上。如在這時,缺水幹早,就會生長緩慢,莖杆節間短,產量下降,不定根下扎的量少,上層土壤中豐富的無機鹽養分不能被蘆葦吸收利用,造成了旱生雜草繁殖生長的機會。土壤幹早,還導致根狀莖的細小、稀疏、莖壁變厚、節間短、莖節上的葦芽不飽滿,萌發率低。
但是水分過多,對蘆葦生育也是不利的。如在汛期,由於洪水較長時間淹沒葦田,也會引起澇害,蘆葦淹灌在水中,氧氣缺乏,僅靠水中溶解的少量氧氣,滿足不了呼吸作用的需要,尤其是洪水季節,一般是在夏季,氣溫高,水溫也高,呼吸加劇,造成蘆葦葉片枯黃,但只要不是全株被洪水淹沒,它尚可利用其通氣組織維持生命。
總結:以上就是本期的所有內容,如果大傢伙有什麼疑問,或者有什麼想法,記得在評論區留言哦!我們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