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諸多山村田園元素的橫溪是寧波人十分喜歡去的地方,無論是平常日子還是節假日,無論是嚴冬還是酷暑,這裡總不缺少各式各樣的人們,不僅有長途奔襲的專業驢,溯溪的另類驢,狂燥的摩託驢,拼命的騎行驢,更多的是偶有空閒就來這裡放鬆心情、鍛鍊身體的人們,各種年齡層次的人都廣有分布。
自甬城向南不到20公裡,廣闊平原即有金峨山、道成嶺橫亙東南,幾十年的封山育林,使得這裡的山林茂密,樹木蔥鬱,濃蔭遍地,哪怕是最炎熱的夏天,也保持著涼爽的本質。修長青翠的竹林,是農耕經濟時代的產物,早已成為了橫溪人們勤勞質樸的見證。
溪流四溢,潺潺有聲,這些天然的水琴,演奏出豐富多變的樂曲,久久迴響,這山便也有了靈性,漸漸活潑起來。而人們,當然也非常願意到這裡來聽聽大自然發出的聲音,因為現代工業文明使得人們離開大自然也很久了。
自古以來,橫溪就具有較為特殊的地理位置,這裡是奉化人自甬返鄉的必經之地,也是塘溪父老鄉親入寧波城最快捷的通道,再加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老祖宗的習慣做法,使得這裡古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建造年代已無法考究的古道,巴掌大的石塊緊密排列,發出幽遠的光澤,可算得上古董級別了,這裡是寧波古道最集中、保存最完好、數量最多的地方。
坐落在大山深處的古村,四周少可墾農田,少便捷交通,自然條件不可謂不艱苦,仍悠揚興旺數百年。而如今,年青人已然離去,與他相依為命的都是一些耄耋老人,古村總歸是老了,他的命運漸漸走向了終點。
寬闊的道路改變了人們出行的軌跡,也缺少了進山勞作的人們,古道,我曾一度以為他也老了。
然而世事無絕對,只有真情趣。近幾年,漸漸落寞的古道竟然熱鬧了起來,據考證近十年來走過古道的人較近百年都為多,這是我不曾想到的,這個獨特的現象,已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值得我去一探實情。
見到的情形自然與想像的並不太遠。這個國慶假期,我放棄了一玩便是五六天,一玩便是高長遠的傳統做法,沒有給高速添擁堵,也沒有佔國家小便宜,更沒有揮霍人民幣,好幾天,我一頭扎進了橫溪的真山真水中。
一進入橫溪鎮內,即可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與其他鄉鎮一到節假日人去樓空街上行人稀少的情形當然有所不同,他們裝束隨意、神情隨意、腳步隨意,紛紛走入位於鎮南的群山層疊之中,而古道,當然是熱烈歡迎人們的肆意踩踏,因為這是他本身的職責所在。
我想,古道是返老還童了。
凡是群眾喜歡的,也是政府支持的。橫溪鎮政府拿出一些錢,對古道適當進行修葺,並增添一些設施,譬如牌坊、雕塑、簡介、指示牌、衛生間、垃圾桶,極大方便了出遊的人們,做到如此的惠民、便民、利民,便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深刻、良好實踐。
走古道,自然少不了到鄰近的村落去走一走,印象中的村落給人的感覺總與髒亂差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與城市有蠻大的差距,不像新社會。而來到山腳下的周夾岙村,你會驚喜的發現,我們農村的面貌也有了較大的變化,家禽家畜的禁養,清潔衛生的打掃,村容村貌的提升,使得這一切與這山這水這古道都極相配套。
每一個農家小院都清爽整潔、落落大方,用一些綠植來點綴庭園,是人類普遍的想法與做法,種植品種雖不多,但大多精緻各異,綠植檔次雖不高,但管理精心到位,走在十月鄉村整潔的小道上,和風撲面,鄉土氣息濃鬱,鄉村物語也隨之娓娓向你道來。
人類自直立行走以來,便再也沒有彎著腰走路,說明彎腰已是人類很不喜歡的姿勢,現代人常以腦力勞動作為謀生的手段,彎腰久坐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讓久坐的身軀得到長久的舒展,這是現代人的宿命。而橫溪,便是打破這種宿命禁錮、揮霍多餘精力的好地方,這也是人們趨之若鶩的不二理由。
人們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各人都有各人的見解。然政府注重生態與環境的保護,注重資源節約與合理開發利用,注重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則是民之幸福所在。集山水田園之大成者——橫溪,我在如此妖嬈的土地上走過,這是件多麼幸福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