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娛樂硬糖(ID:yuleyingtang),作者: 劉小土,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當不止一個學生年紀的人問出「是人人美劇嗎」「是人人字幕組嗎」,拼著老命從網際網路墳場爬出來的人人網,復活之路怕是不好走。也沒辦法走老路——今天的學生,誰還認識這個當年的校園社交霸主呢?老師們的年紀倒是正相當。
但畢竟曾是80、 90 後的社交聖地,人人網在app store 上架,還是引起了極大關注。一時間,人人網官博被「全力支持,人人崛起」「安卓客戶端麻煩快上」「過去就歸過去,黑歷史讓人心累」「回不去了」等評論霸屏。
發表測評之餘,老粉還為產品出謀劃策。這就難免暴露了人人網的頑疾和瓶頸:定位模糊、功能不全、用戶流失、內容匱乏……
但無論人人網未來是逆天改命還是窮途末路,都無法抹除它在國人社交編年史裡的重要戲份。
十四年沉浮裡,我們看到了一個社交平臺的崛起和沒落,網紅的誕生和沉寂,用戶的追捧與離散。
真的只是內測版!
再厚的情懷濾鏡,也無法掩蓋新版人人APP的粗糙。
哪怕官博幾番強調「只是上線了個小小小測試版」「離我們想要的版本相差甚遠」,也擋不住產品評分下跌至 3 分。
最先下載試玩的用戶,多數是在一堆帶著「人人」標籤的視頻、直播軟體中,費力挖到了隱秘的人人網APP。安卓商城則查無此「人」,官博表示正在開發中。
從設計上來看,這版人人APP自帶懷舊光環。戳進軟體,我們就能看到經典的藍白配色和圖標。「重新出發,從此社交不在單調,讓熟悉的人不再陌生」的開屏介紹,讓用戶瞬間想起了夕陽下逝去的青春。
或許是網友跟風追憶年華,讓官方也摸清了營銷的新姿勢。如今開屏字樣都已換成:你的青春在這裡,人人的明天你決定。
時隔已久,許多老用戶早已忘了帳號密碼。雖然人人官博貼心置頂了解決方案,但找回操作仍然繁瑣。不乏網友發現原帳戶被莫名註銷,紛紛微博討要說法。而即便登陸成功,咱還沒來得及仔細欣賞熟悉界面,可能又撞上了頻繁閃退。
Bug消耗著用戶激情,唱衰聲此起彼伏,這無疑為人人APP後面的回歸之路增添阻力。
目前來看,人人APP主要的功能幾乎沒變,包含了首頁、聊天、發布新鮮事、發現和個人信息五部分,捨棄了飽受用戶詬病的直播。
其中主頁呈現了好友的新鮮事動態,可以進行轉贊評互動。整體排版設計和ins、綠洲有幾分相似,讓人不禁揣測人人APP是否有意將重心轉移至圖片社交。
如果你資料填寫充分,就會在主頁的「你可能認識的人」裡匹配好友。硬糖君也找到了校友,可點進去發現大家新鮮事停更在數年前。找到舊友不假,可全是殭屍粉啊!
有意思的是,有網友透露他們在「你可能認識的人」發現了明星身影。微博、閒魚和小紅書等平臺,靠著明星生活賺足了流量和話題。吃瓜群眾對明星過去的好奇,或許能為人人APP絕地求生的賣點。
若是官方聯合藝人來一場「自曝黑歷史」的行為藝術,還愁沒有噱頭和熱度?硬糖君鬥膽提議,首輪咱就搞學生時代的素顏比拼,讓大家看看誰是天生麗質,誰又是鬼斧神工。
關於創新部分,內測版裡增加了「學習應用」,囊括了PPT、電子書、論文和興趣學習四類,連結了比格ppt、愛學術和好課網等三方平臺。
不過「學習應用」看似滿足了學生黨的功能性需求,仔細觀察會發現資源陳舊短缺,且存在明顯的需求錯配現象。好課網裡儘是小學生、中考、高考的內容,是想押注 05 社交還是靠孩子圈回 80 後?
據官方介紹,人人網APP還將持續上線學習工具、小遊戲、樹洞和表白牆等功能。這些板塊或許能加強人人網APP的「校園社交」屬性,使其在同質化產品中區分開來。
一番體驗下來,用戶似乎並不能看到人人網APP強烈的求生欲望。如果沒有更為獨特的運營開發,想靠著情懷牌奪回用戶不切實際。而即便實現了微博化和ins化也絕不是真正創新,誰會跳出現有社交圈子就為找回校友?
雞腿、拼車、校園大使,人人帝國的崛起
哪怕內測版使用感再差,也擋不住老用戶的試用熱情。人人網APP下載量,一度擠進蘋果商城的前五十。
而對曾投身人人網發展的用戶來說,他們試玩並非單純追求重溫學生時代,而是為了回味「集體創業」的激蕩歲月。人人是多牛傳媒的,而校內是王興和推廣大使的。
2005 年,連續創業者王興把目光投向了中國版Facebook的打造。他緊盯大學校園SNS這一垂直領域,開發了主打學生實名交友的校內網。彼時,陳一舟也推出了5Q校園網,靠著「註冊送雞腿」奪得校園社交半壁江山。
從創辦之初,打入校內組織、贊助學生活動的策略,就貫穿於校內網(人人網)整個運營環節。
迫於資金壓力,王興最終以 200 萬美元把校內網賣給了陳一舟的千橡互動。 2006 年年底,校內網和5Q網完成整合,成為中國最大校園社區。
合併後,人人網在全國各校全面展開校園大使招聘,帶領學生掀起了pc時代的地推熱潮。而沈七(化名)這類學生組織成員,正是校內網最心儀的人選。
回憶起這段經歷,沈七仍覺得熱血沸騰。一來,校內網員工在培訓中反覆強調著眼界、夢想和價值,讓他產生了強烈的集體使命感。
二來,當時人人網風靡校園,大使的特殊身份為沈七帶來了一定人氣和關注,以至於他能忽略0. 5 元/人的低廉回報,全身心投入宣傳推廣。
當然,沈七不是孤軍奮戰,他在學弟學妹中培養了一群強勁的「僱傭兵」。發傳單、拉橫幅、送雞腿、搞聯誼都成了「校內大使」的日常。
他們通過不同場景激發老師同學的好奇,讓其自願加入人人網的社交體系裡。基於親緣的校園地推,讓人人網獲取了大量優質用戶,完成了市場的快速擴張。
「兩年時間,我申請贊助了五六場校內大型活動,組織了好幾十次學生聯誼。」沈七回憶道。
如果說大使扛起了人人網的基礎建設,那網紅則是徹底帶動平臺互動氛圍的「鯰魚」。
人人網興盛時期,青年學生熱衷聚集於此,展開社會話題的討論和交鋒。 2008 年左右,人人網催生出不同圈層的年輕意見領袖,李碩、畢小雙、井越、胡辛束等。
不過,隨著平臺沒落,網紅們也各奔東西,踏上了轉型或沉寂的道具。
「人人網也許能回去,我們回不去了。這話聽著很俗,但確實是大家的心聲,哎。」沈七一聲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