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友人去臺灣旅遊,在一間茶棚歇歇閒聊時,竟遇到了一位同村鄉親。那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他喜滋滋地問家鄉的情況,問他熟悉的親人,問門前的清江水,一問一答,竟勾起了老人的思鄉之情,萌發了回鄉看看的念頭,而且這願望很強烈。臨別時,老人即興賦詩一首:君自故鄉來,無端惹鄉愁。門前清江水,是否至今流?
不到一年,這位老人真的在兒子的陪同下,回到了闊別半個多世紀的家鄉。有鄉親問:「父母不在了,家鄉又無其他親人,回來看看,看什麼呢?」老人說:「一是回來看鄉親,鄉親就是我的父母,我的親人。二是回來感恩,感恩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
是啊,老人是在這片土地上出生的,家人不在,這方熱土還在,青山不老,綠水長流。正是這方熱土,養育了先人,養育了他自己。
老人說的字字句句沉甸甸的。這是他的胞衣地,這裡有他父母的墳塋,雖然只是一堆黃土,卻埋著父母的期盼,與自己血脈相系相連。這山水,這故地,這清江,甚至父母棲身之所早已散去的炊煙,都與他脈息相系,感情相通,讓他魂夢相守。
他對著這一方故地,對著這方魂牽夢繞的山水,焚紙拈香,長慟而歌,長跪而拜。他跪拜的是一份沉甸甸的鄉情,是對鄉土的摯愛,是一份溫馨的眷戀。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出生地,一個故鄉,沒有選擇,這是你的命之根,生之源。它為我們承載很多,山水的仁慈、土地的博愛、穀物的恩澤,我們世世代代都是以鞠躬的方式,貼近它,守候它,敬畏它。
八旬老人,千裡回鄉,跪拜鄉土,故鄉在變,但那惦念和感恩之情是不變的,一如門前清江水,一直向東,日夜長流。正如老人的《回鄉有感》所吟:「白髮回鄉一夢中,故園已非舊時容。只有門前清江水,濤聲日夜向東流。」
點擊下方二維碼,長按關注,你會喜歡上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