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韓國在半導體上大戰了六十年,我們中國又能借鑑多少經驗值?

2020-12-24 電科技

日本對韓國的半導體出口限制令已經生效,即便三星太子李在鎔親自去日本說和也被強硬拒絕。我們看到,在這場日韓貿易摩擦中,韓國看似強大的半導體行業卻被日本掐住了七寸要害。可以預見的是,在全球化趨勢下,這場日韓半導體行業所爆發出的硝煙不僅會瀰漫在日韓的相關產業中,也勢必會遠揚至產業鏈下遊,觸發連鎖振蕩。

日本、韓國,這一對昨日和今日的半導體霸主,數十年來頻頻交鋒,但這一次無疑是最為嚴重的。作為它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我們中國也正走在半導體強國的路上,它們的過去和現在的種種對我們又會有著什麼樣的啟迪呢?

日本的野望與黯然

日韓兩國的半導體行業之所以能夠縱橫全球,與美國對它們的產業轉移有著最直接的關係。在全世界半導體行業歷史上,一共發生兩次大的技術轉移,一是上世紀70年代自美國轉移到日本,二是80年代從美、日轉到了韓國和中國臺灣省。

作為半導體技術的締造者,美國在產業和技術上都把持著絕對的話語權。而在扶植日本和節省人力成本的訴求驅動下,美國在韓戰後期逐步將組裝等尾部環節轉移到了日本。

1953年,尚在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副社長任上的盛田昭夫引進了電晶體技術,造出了日本第一臺電晶體收音機。隨後兩年,盛田昭夫將公司商標改名為「SONY」,造就了一代消費電子宗師級企業。1959年,SONY出口美國的收音機便已達到了400萬臺,1965年更是飆升至2400萬臺,一時之間,Made In Japan名聲大噪。

SONY收音機,這是日本在半導體產業上的首次嘗試。此後,日本在半導體消費級應用上一發不可收拾,而美國則是將半導體應用逐步轉移到了軍事領域,憑藉出色的產品,貿易順差拉大,這也成為了後來日美貿易的導火索。

在嘗到了半導體產業所帶來的紅利之後,日本對於核心技術也愈發渴望,研發步伐不斷加快。1959年美國集成電路,1961年日本就拿出了自己的第一塊集成電路。而半導體產業的興盛也寄託著日本政府對於拉動經濟復甦的目的,因此不少政策都進行傾斜,以關稅壁壘和貿易保護來保護本土半導體產業。

另一方面,美國企業在日本興盛的半導體行業上看到了極大的潛在市場,但囿於嚴格的政策保護無法開展,最後只能以合資+技術專利轉讓的形勢進入市場。1968年德州儀器與索尼成立合資公司,各佔50%股份,其中德州儀器在3年內將IC電路製造技術轉讓給日本,這種技術轉讓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日本半導體技術領先的壁壘。

對內政策支持、對外技術學習,日本半導體產業不斷緊追。1970年,IBM拿出DRAM晶片後,日本NEC公司在次年就也拿出了DRAM晶片。

相比於日本的進步,美國此刻苦惱的則是與日本之間龐大的貿易逆差。1971年,日本受IC電路進步刺激的計算器產業發展迅速,以至於美國市場80%的計算器產品皆為日本製造。美日貿易摩擦因此冒出苗頭,很快,美國就拒絕提供給日本核心的IC集成電路,以致與在1974年日本的計算器在美國市場份額狂跌27%。

為了在技術上趕超美國,慘遭「腰斬管制」的日本決定加大投入,並且押注於DRAM產品。日本通產省開始對國內的六家半導體公司進行經濟補貼,從1972年至1976年間,這些公司一共獲得了大約獲得了2億美元的補貼,大大推動了日本半導體行業的發展。

除開政府經濟援助,通產省還將富士通、東芝等日本最大的5家計算機公司研究所聯合起來,組成了VLSI(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組合,以期畢其功於一役,集一流企業以競爭合作的模式打造出世界領先的技術優勢。

80年初,日本已經可以做到領先美國半年生產出64K 容量的DRAM。1986年,日本正式擊敗美國,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國,DRAM 份額佔到了全球80%,在「舉國砸錢、信息互通」的措施下,日本的VLSI策略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成功。

隨著日本半導體行業的騰飛,日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也在不斷加劇。面對日本大量的DRAM產能,在低價的現狀下,美國國內廠商根本難以招架,最終日美1986年達成半導體協議,限制日本出口,次年美國又以日方未遵守協議施加100%進口關稅。

隨後,個人電腦產業興起,日本企業決策失誤以及過於垂直所導致的尾大不掉最終將半導體行業拖向了衰落的方向,再加上國內泡沫經濟,日本的半導體大國美夢就此終結,取而代之的就是它的「世仇」韓國。

韓國的決心與崛起

在日美半導體貿易衝突頻繁,傳統霸主地位面臨挑戰之際,韓國抓住日本DRAM生產空窗期,在接受美國產業指導的同時還積極收購日本企業技術,逐步奠定了自己的技術基礎。

1975年,韓國政府公布了《推動半導體發展的六年計劃》,著力推動本土半導體企業發展,以財團為中心向國外引進技術和人才。

此時,成立了6年的三星電子也不再滿足於和外企合資鋪設冰箱、空調等產品線,而是勇於向上遊進軍,在1974年收購了韓國半導體公司50%股權之後,社長李秉喆在1979年力排眾議,繼續收購了餘下的股份,並於次年將韓國半導體更名為三星半導體。

積蓄技術、自主生產,這位未來的半導體巨擘厲兵秣馬,正在為未來宏大的市場暗自積蓄力量。

在關乎「國運」的半導體產業問題上,韓國政府也不停出臺政策來助推行業進步。光是在80年代至90年代間,韓國政府就出臺了五項大型政策,直指半導體產業振興問題。三星看到半導體行業的市場潛力,率先投資了27億元來建立半導體研究所。

值得注意的是,在韓國半導體發展的歷程中,其高度集中的財閥制度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從發展之初,韓國政府就提出「政府+大財團」的經濟發展模式,並牽頭LG、現代等財閥成立韓國電子產業聯盟,想要通過政策引導來利用巨頭經濟影響力。

雖然韓國半導體迅速發展,但在鄰居日本霸主的地位面前還是有所不足。當1984三星完成64K DRAM研發時,日本已銷售了四年之久。由此可見,日韓雙方的技術代差從那時候就已經埋下了種子。

好在屬於三星的DRAM產業上爆發點很快就到來了,隨著日本DRAM產能過剩,日美爆發貿易衝突,全球DRAM價格暴跌。在半導體貿易協定中,日本承諾縮減產能和出口以提振價格,但收效並不明顯。在日本企業低價攻勢之下,美國企業紛紛敗走麥城,押寶DRAM的三星雖然這場價格波動中損失慘重,虧損3億美金,但是因為日本企業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一個市場的空檔期出現了。

在美國反傾銷管制下,再加上難以適應市場發展,日本半導體逐漸衰落。三星則是逆勢而上,認定DRAM將會迎來爆發,不斷增加投資並於1985年推出了1M 容量的DRAM產品。

其後,三星逐步追上日美的研發步伐,並且在1992年製造出首個64M DRAM,再到後來因為收購了來自美日兩國企業的技術,一舉奠定了自己在半導體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

中國半導體行業機遇何在?

回到本次日韓貿易摩擦事件上來,三星已經是世界半導體王者。但是我們看到的現實卻是原本衰落的日本半導體業掐住了三星的七寸。這一方面說明日本在半導體領域的深厚積累,另一方也說明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核心技術並非是完全可供交易的,在貿易摩擦發生的時刻,它不僅是商品,更是武器。在這一點上,我們中國也是深受其害。

貿易摩擦不是今天才有,以後還會有,全球化越深入,此類摩擦就越會頻發。以半導體行業為例,看起來日本半導體在消費級市場呈現薄弱態勢,但在產業鏈中,依然把握了相當一部分的上遊環節,例如這次的管制產品光刻膠,它就主要應用於集成電路加工,而這方面往往被東京應化、住友化學等日企所把持,全球佔有率達到90%,在事實上構成了壟斷格局。

韓國半導體受制於人,我國的半導體行業整體實力比韓國還要弱小不少,目前只處於中遊整合水平,還有巨大的可待提升空間。那麼,我們的機會又在哪裡?

從日韓兩國的發展經驗來看,要想擺脫受制於人的窘境,充足的資金研發、廣泛技術的交流以及對市場趨勢的精準把握這三點是必不可缺的。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大國,產業鏈覆蓋廣闊,如何抓取「第三次半導體產業轉移」的機會,早日完成這三點大布局,不僅是利在當代,更是功在千秋。

相關焦點

  • 印度的半導體發展史 有多少能讓我們借鑑……
    要說世界上最神奇的國度,除了美國,印度絕對能排的上第二名,作為一個人口與中國差不多的人口大國,印度其實在過去的多年裡一直在推動發展本土的集成電路產業。
  • 韓國半導體「大躍進」,三星專利超臺積電2倍,中國芯更難破局
    文/諦林 審核/子揚 校正/知秋本文首發於百家號,禁止抄襲轉載放眼如今全球半導體行業,美國掌握著核心技術和專利,而中國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為了限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目前,除了離不開美國技術和設備的臺積電,能夠實現5nm工藝量產之外,只有韓國三星一家能夠實現5nm工藝量產。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僅是三星一家,整個韓國半導體產業也迎來「大躍進」。
  • 驚嘆| 日本半導體的江湖地位 日本竟然生產了全球52%的半導體材料...
    日本企業在矽晶圓、光刻膠、鍵合引線、模壓樹脂及引線框架等重要材料方面佔有很高份額,可以說沒有日本材料企業,全球的半導體製造就無法實現。  成立材料興趣團體的日本分部  據SEMI推測,即使在近來日元升值的背景下,日本企業在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上所佔的份額(按美元計算)也達到約52%。而北美和歐洲分別佔15%左右,明顯可以看出日本企業佔壟斷地位。
  • 發展中國芯可借鑑日本「官產學」模式
    對於如何發展中國芯,鐵流認為,日本的"官產學"非常值得借鑑。日本政府採用了"官產學"結合的發展模式,抓住了時代的機遇,使日本半導體產業迅速崛起。其次,日本政府於1971年和1978年先後頒布了《特定電子工業及特定機械工業振興臨時措施法》和《特定機械情報產業振興臨時措施法》,為日本半導體技術的進步和電子工業的發展奠定了法律保障。日本通產省把產業界的大公司全部整合起來,實現資源共享。
  • 松下退出,日本半導體還剩什麼
    之後,伴隨晶片技術的迭代發展,美國、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新興企業紛紛崛起,日本半導體廠商的國際地位相對下降。本世紀初,日本晶片製造商尚有東芝、NEC進入半導體銷售額全球前十,至2015年,全球前十的榜單上日本僅剩東芝一家。隨著2018年東芝半導體業務轉讓交易的完成,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輝煌時代落幕。
  • 和韓國鬧僵才想起我們?日本對中國遊客開啟網上簽證
    摘要 【和韓國鬧僵才想起我們?日本對中國遊客開啟網上簽證】本月初,日本對韓國來了一記「七傷拳」,限制對韓國半導體材料的出口,引起了韓國的強烈反彈。日本此舉,將直接影響本國進出口數據。而最新的數據顯示,日本6月工業產值大幅低於預期。
  • 40年前,三星還在給日本人打工,揭秘韓國死磕半導體的全球爭霸之路
    早在2013年,半導體就取代石油成為中國最大的進口產品,年進口額超過2200億美元。這其中,三星也是最大「貢獻」者之一。然而,40年前,三星還在給日本人打工;30年前,三星還在生產廉價的「地攤貨」;20年前,三星還在被美國和日本吊打!它是怎麼成為全球半導體之王的?它的崛起與稱霸之路,也就是韓國的崛起與爭霸之路。
  • 日本新華僑報評論:韓國半導體產業在日本制裁後絕地逢生
    這些,都是智慧型手機、晶片等產業的重要原材料,而韓國企業對這三類日本進口材料的依賴度分別達到43.9%、91.9%和93.7%。從日本媒體的報導來看,至少有三個出乎日本意料之外的變化。第一,韓國毅然推進半導體材料國產化運動。韓國政府對半導體產業100個產品項目實施巨額補助,其中最為成功的就是在高純度氟化氫方面減少了對日本的依賴。韓國貿易協會發表的數據表明,2019年7月到2020年5月,韓國從日本對此的進口只有9.5%,比同期的42.4%有了大幅降低。
  • 日本制裁韓國:限制部分半導體、OLED材料出口
    ,日本政府將從7月4日開始限制對韓國出口部分半導體、OLED材料出口。消息人士稱,日本此次措施實際上是針對去年日韓在勞工徵用賠償訴訟的報復措施。據韓聯社報導,日韓政府高層在G20峰會上又針對「二戰」勞工賠償事件進行了談判,但是雙方沒有談攏,導致日本採取對韓國出口限制的措施。據悉,日本政府將於7月1日正式公布這一消息。
  • 從數據看中國半導體在全球版圖中的位置
    你要說出韓國除了這兩家之外的第三大晶片公司是誰,結果就是面面相覷大家都說不出來。存儲顆粒我們都知道是周期性的產業,價格波動很大,所以價格猛漲時能造成銷售額和利潤猛增,能讓三星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晶片公司。但是價格下跌時也能讓三星和海力士的銷售額大幅下降。
  • 報導稱:日本對韓國半導體限制,三星電子從西安訂購高純度氟化氫
    據BusinessKorea報導,為應對日本對韓國半導體材料的出口限制,SK海力士已經開始測試從中國進口的氟化氫材料,同時三星電子最近也從西安大規模訂購了高純度氟化氫。 日本的氟化氫約佔韓國進口氟化氫總量的43.9%,而半導體製造所用的高純度氟化氫幾乎是100%進口自日本。由此可見,日本限貿對韓國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創。
  • 韓國人均GDP達到3.17萬,距離日本還有多大的差距?
    用時間來衡量,或許是十年時間;用經濟數量來衡量,人均將近一萬美元,我們就從不同的角度了解一下。根據統計數據,2019年韓國人均GDP達到3.17萬美元,那麼日本是多少?大體上在4萬美元左右,兩國的差距已經不到一萬美元。為了直觀地了解兩國人均收入的動態變化,我們將時間拉回到2009年,也就是10年以前。
  • (中日韓半導體「三國殺」,作者:翁放
    這些半導體跨國巨頭採取來料加工的模式,利用韓國的廉價勞動力組裝美國、日本的零部件再轉出口,從中賺取了不菲的利潤。 幾十年後,韓國巨頭們把同樣的模式用在了中國身上。海力士拿著韓國利川工廠淘汰下來的8寸晶圓設備,依靠中國的資金、土地、工人和市場,只用了3億美金就撬動了20億美元的投資,順利地在無錫建起了中國當時最大的晶圓廠。
  • 【芯布局】半導體領域最有機會的投資方向,「前車之路」或可借鑑
    中船重工718所中船重工旗下的718所是國家「02專項」半導體用氣體項目的牽頭單位。已經成功研製出四氟化矽、六氟乙烷、八氟丙烷、八氟環丁烷、氯化氫、氟化氫、三氟化氮、六氟化鎢等9種高純氣體及10種混合氣體,並成功進行了產業化。
  • 臺灣半導體產業為什麼這麼發達?這3個原因,值得我們學習!
    臺灣半導體產業為什麼這麼發達?這3個原因,值得我們學習!在目前,全球的半導體行業幾乎被美國、日本、韓國三個國家壟斷。其中美國佔據的市場份額最好多,而韓國也擁有兩大半導體的廠商。至於日本,雖說沒有這兩個國家厲害,不過在半導體的主要原材料上他是全球領先的地位。對比下來,我們中國就很「難堪」了。我們中國大部分的半導體企業都還處於落後階段,尤其是內地的企業,到現在還只在14nm的工藝製程上產生量產,連7nm的門檻都沒摸到。但要說起中國整體,其實也不算太差。畢竟臺灣的臺積電、聯發科等等都是半導體的行業巨頭。
  • 40年前,日本半導體大佬們是如何遭到美國毒打的?
    近日,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華為德國公關部主任Carsten Senz表示,70年代的日本企業,例如東芝就和華為目前的經歷很相似,它們所走過的歷程和我們一樣,甚至和我們從事的行業都一樣,當時專攻晶片領域。後來也需要面對美國強勢的攻擊。
  • 中日韓三國,日本處於產業鏈的上遊,那韓國和中國處於什麼位置?
    過去的二十年,中國迅速發展成為世界工廠,韓國逐漸確立了半導體和顯示面板產業的主導地位,而日本在經歷了失去的20年後,先後退出了液晶面板和存儲半導體領域,並最終確立了電子元器件,半導體材料及設備,工業機器人的市場領先優勢。
  • 韓國出口江河日下八連降?半導體拖後腿!韓企欲依靠中國!
    按照這種趨勢,7月整月出口同比減少的可能性極高,這將會是韓國出口連續第8個月下滑。從出口對象國來看,面向中國的出口同比減少31.8%,為74.1億美元;面向美國出口減少19%,為15.4億美元;面向歐盟和日本出口分別減少12%和11%。面向越南出口連續第三個月增加,漲幅為7.7%。
  • 日本制裁韓國,中國面板產業將受益?
    「日韓之間的依賴關係明顯受到了損害」所指究竟為何,《日經亞洲評論》和路透社都認為這是為了報復韓國不斷向日本討要二戰時對韓國勞工的賠償金,但這裡存在一個必要性的問題。對於目前日本拒絕支付韓國勞工賠償一事,日本在道義上沒有多少優勢,但是法理上說則未必。日本在朝鮮殖民統治期間,為了發動侵略戰爭的需要徵用了大量朝鮮人當苦力。1965年日本與韓國建交時,就這個問題雙方進行了協商。
  • 王者榮耀榮耀戰令經驗值上限 一周可以獲得多少經驗值
    王者榮耀榮耀戰令是可以升級的,獎勵內的永久皮膚、永久英雄需要達到等級才能領取,另外戰令等級也可以解鎖兌換商店道具(戰令幣兌換),關於榮耀戰令經驗值的獲得方法琵琶網小編已經分享過了,那麼每周有上限嗎?一周可以獲得多少經驗值?小編再給大家解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