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偏愛幼子胡亥,卻又為何傳位扶蘇,釀成滅種亡國之恨

2020-12-21 百家號

導讀:秦始皇偏愛幼子胡亥,卻又為何傳位扶蘇,釀成滅種亡國之恨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帝王心思想來是最難猜的。古代帝王大位是歷朝歷代皇帝最需要考慮的事情,皇帝一向是有許多的兒子的,皇帝從中挑選出認為最合適的人來繼承大統。作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他的考慮自然是更多的,如何選擇一個合適的人選來繼承自己打下的萬裡江山,是他一直在考慮的。那麼對胡亥秦始皇的看法又是什麼呢?人們選擇性的只記得胡亥的篡位,但沒有人願意相信一個有歷史痕跡的事實:秦始皇其實真的動過立胡亥為太子的念頭,只不過到最後關頭,又改變了主意。這個歷史痕跡在哪裡呢?不妨從秦始皇的最後一次公開活動中尋找端倪。

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出遊。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事,都一起去。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這次巡遊,帶上了左丞相李斯及相當於辦公廳主任的趙高等文武百官,帝都鹹陽只留下右丞相馮去疾帶著一幫大臣值班,處理帝國日常事務。換句話說,秦始皇出遊時,是帶著整個帝國的中樞在移動辦公。如此重要的巡遊中,他帶上了一個特別的人就是少子胡亥。秦始皇眾多兒子中,他唯獨帶了少子胡亥,一方面說明他對胡亥寵愛有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想近距離考察胡亥。

但我們不能因為秦始皇帶著兒子出去溜達了一圈就說秦始皇是想立胡亥為太子,雖然這溜達不是一般的溜達,而是帶著帝國中樞機構的巡遊。顯然,僅憑這一條歷史痕跡就斷定秦始皇動過立胡亥為太子的心思明顯證據不足。有沒有更直接的證據?這個還真有。大臣蒙毅被殺之前與使者的一段對話露出了這個痕跡。按照史記記載,已是二世皇帝的胡亥聽信趙高的讒言,派使者前去殺掉蒙毅。動手之前,使者傳達胡亥的旨意:胡亥的意思是說,當初,我老爹要立我為太子,而你卻阻止。現在丞相說你不忠,罪行當誅滅宗族。

我不忍心,就只賜你一人死,也算是對你恩遇有加了。你自己看著辦吧。這是《史記》裡正式提出秦始皇曾經有意立胡亥為太子。但這畢竟是胡亥的自說自話,很可能是為自己臉上貼金,為自己的皇位正名,因而可信度並不高。我們來看看蒙毅的辯解:要是認為我不知道先主的心意,那麼,我從年輕時就得到先主的恩寵,是知道先帝的心思的。要是認為我不了解太子的才能,那麼,唯有太子能陪侍先主週遊天下,其他公子都望塵莫及,我怎麼會看不出來呢,又有什麼好懷疑的呢。先主打算立您為太子,是多年的深思積慮,我還有什麼話敢進諫,還有什麼計策敢謀劃呢!不是我藉口來逃避死罪,只怕牽連羞辱了先主的名譽,希望使者為此認真考慮,讓我死於應有的罪名。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代名臣死前的話,應該是可信的。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一種可能:在死亡的威脅之下,蒙毅為了活命,不惜違心撒謊,趨炎附勢,討好賣乖。但鑑於蒙氏兄弟的一貫品行,這種可能性是比較小的。閉活如果蒙毅沒有撒謊,我們就可以確定,秦始皇的確是有過立胡亥為太子的打算的。而且,這樣的想法不是臨時起意,而是經過長久的考慮的。這樣一來,在眾多兒子中,秦始皇出遊唯獨只帶了胡亥,其用意就比較明顯了——將胡亥作為接班人進行考察。

至於考察的結果,我們都已知曉,那就是不合格。秦始皇在最後時刻,還是選擇了扶蘇。只不過這個結果,被趙高等人人為地改變了。都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ㄠ兒。可是秦始皇卻偏偏獨愛少子。從後來的表現看,胡亥在政治方面並沒有很突出的能力。那麼,秦始皇為何獨愛少子呢?能力不突出不代表不可愛。胡亥的可愛之處是什麼呢?一是「可憐」。在一次與李斯的對話中,胡亥曾說,「朕少失先人」。這裡的「先人」,可能是指自己年少繼位,父皇去世。但可能也指自己的母親更早就去世了,因而才流露出巨大的孤獨感。我們知道,胡亥繼位後,史書上並沒有出現太后的說法。

如果胡亥的母親在世,應該會被尊為太后的。這也可以證明,胡亥的母親肯定比秦始皇去世得早。也就是說,胡亥很小就沒有了娘。在宮中,沒娘的孩子是很可憐的,父親又是一國之君,想必也沒有太多時間陪他長大。胡亥出生時,秦始皇年紀應該比較大了。上了年紀的人,往往更加喜歡幼子,帝王也不能例外。再加上胡亥年紀尚小就沒了母親,其可憐之處會讓他顯得更加「可愛」,讓父親不忍不愛。二是聽話。在沙丘之謀以前,胡亥其實是個老實孩子,但是再老實的孩子,有奸臣在身邊吹風,那麼也可以改變的一個人的個性。

當趙高挑唆他造反時,最初,他是這樣拒絕的:「父皇去世,不分封我們這些皇子,自然有他的道理,我們這些做兒子的,遵照他老人家的意思就行了,哪有什麼閒話可說?」可見,胡亥平時是很老實聽話的。聽話的孩子惹人愛。尤其是當帝王老了的時候,會缺乏安全感,總感覺有人會奪取自己的權力。這時候,如果有一個非常聽話的孩子放在他面前,自然會格外恩寵,但是秦始皇畢竟是千古一帝,最愛的兒子未必是最合適的兒子,所以秦始皇最後還是想傳位給有能力的扶蘇,可惜奸臣趙高最終從中作梗,釀成大秦帝國滅國亡種的慘禍!

相關焦點

  • 扶蘇對胡亥這麼好,為什麼胡亥還要加害扶蘇?不是因為趙高
    扶蘇對胡亥這麼好,為什麼胡亥還要加害扶蘇?不是因為趙高歷史上雖然有秦三世,但是我們一般認為秦二世胡亥才是秦朝的亡國之君。胡亥之所以會亡國,一來他沒有太多的才華,二來他總是聽信趙高的話。胡亥最大的罪行,還是在於他聯謀趙高,將自己的兄長扶蘇殺死。歷史上的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也是秦始皇最看重的兒子,雖然扶蘇在治國方面的理解和自己不一樣,但是秦始皇依舊是把扶蘇當作是下一代接班人培養。秦始皇講從的是,法治天下。但是扶蘇卻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比較重,所以他經常被秦始皇說內心太過柔弱。
  • 秦始皇究竟將皇位傳給了扶蘇還是胡亥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死於沙丘,趙高李斯篡改遺詔逼死扶蘇蒙恬,但是李斯趙高在密室之謀又怎麼會外洩於史官,密詔之說是太史公根據民間雜談所記,全是當時的傳說。太子一般都是不離開京城的,或在京處理政務或跟在皇帝的身邊隨時學習,再說扶蘇為什麼遭到秦始皇的發配,政見不和,秦始皇最擔心的就是繼承人不能將自己的既定方針發揚光大,但是扶蘇恰恰是要和秦始皇背道而馳的人,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秦始皇寵愛幼子,翻看史書大家就會發現,歷代有作為的皇帝幾乎都是寵愛幼子準備廢長立幼,劉邦要廢劉盈改立幼子如意,漢光武帝劉秀,曹操司馬昭隋文帝楊堅幾乎個個皇帝權臣都是如此
  • 秦二世上位之謎,秦始皇長子扶蘇德才兼備,李斯為何卻扶持胡亥?
    秦朝末年,秦始皇在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留下遺詔由長子扶蘇繼承帝位,但是秦皇遺詔卻在丞相李斯和中車府令趙高的聯合之下篡改為由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繼位。李斯和趙高將胡亥繼位的消息放出之後舉國上下一片譁然,李斯等人為了防止扶蘇率領邊軍奪取皇位,於是便假稱秦皇遺詔令扶蘇自盡。
  • 秦始皇死後,蒙毅、蒙恬為何沒有支持太子扶蘇,反而束手就擒?
    始皇帝在駕崩前給公子扶蘇寫了一封蓋有皇帝璽印的詔書,讓扶蘇回鹹陽主持喪禮,秦始皇是讓公子扶蘇繼承帝位,但詔書被中車府令趙高扣留,隨後趙高同始皇帝幼子胡亥、丞相李斯謀劃篡位,開始篡改詔書,改立幼子胡亥為太子,並另外寫了賜死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的詔書,命令扶蘇和蒙恬自殺。
  • 秦始皇是否本意傳位於胡亥,扶蘇之賢只是後世師出有名的附會
    秦始皇崩於沙丘平臺,隨行的少子胡亥入鹹陽繼位,即秦二世。從秦始皇駕崩到胡亥稱帝這期間所發生之事見於《史記》。秦始皇駕崩後,丞相李斯恐諸皇子及天下躁動,秘而不發。李斯將秦始皇的屍體置於轀涼車中,一切飲食,百官奏事如舊。惟胡亥、趙高及少數平時服侍起居的傭人知道秦始皇已死。趙高曾經教過胡亥獄律令法,兩人私交甚好。因長子扶蘇與大將蒙恬親近,趙高以若扶蘇登基必將重用蒙恬為由勸李斯共陰謀。李斯恐大權旁落,趙高、李斯、胡亥三人一拍即合,銷毀秦始皇的密書,改為賜死扶蘇、蒙恬;由李斯篡改秦始皇遺詔,立胡亥為太子。
  • 李斯為何不幫助扶蘇,而去幫助趙高,扶蘇是李斯的女婿?
    一是李斯為何不幫助扶蘇而是幫助了胡亥?二是扶蘇是李斯的女婿?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李斯為何不幫助扶蘇而是幫助胡亥?最常見的解釋是:李斯害怕扶蘇即位後,改立蒙恬為丞相,使自己喪失了權力。……其後不勝大臣之紛爭,爭侵主……哀憐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其議所立。」根據這段記載,在秦始皇臨死之前,秦國並沒有確定究竟由誰來繼位,不然秦始皇也不會提出「其議所立」。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在一般情況下應該由扶蘇繼位。但是,秦始皇巡遊在外,如果自己死亡的消息傳出,大臣們勢必要各自扶持自己擁護的公子為帝,就會嚴重破壞秦朝的穩定。
  • 秦始皇到底想把帝位傳給誰?究竟是扶蘇還是胡亥?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自己所確定的繼承人問題,一直是一個歷史的迷。雖然後來,胡亥繼承了皇位,但在秦始皇的心目中,胡亥是真正的繼承人嗎?如果不是他,會是公子扶蘇嗎?要弄清這個問題,還得從史籍和歷史人物的心理層面去分析。
  • 為什麼秦始皇不喜歡扶蘇而喜歡不學無術的胡亥呢?
    老朽說事今天來跟大家說說為什麼秦始皇不喜歡扶蘇而喜歡不學無術的胡亥呢?從後結果來看,胡亥做得很差,所以很多人反感這人物。就當時來看,祖龍看到情況,胡亥那會兒還沒搞事情。秦始皇活著的時候,胡亥屬於沒做什麼好事,也沒做什麼特別壞的事的狀態。
  • 李斯作為荀子的得意門生,為什麼要放棄扶蘇,支持胡亥呢?
    此情此景,李斯大發感慨: 人生若鼠,我為何要當那一隻又瘦又髒的,一見到人就嚇逃跑的老鼠呢? 於是,為了做人上人,李斯隻身到齊國去求學,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荀子的思想與法家相近,是研究如何治理國家的。
  • 李斯是扶蘇嶽父,為何不幫扶蘇,而是拼死的幫助胡亥上位?
    李斯是秦始皇時期的丞相,是秦始皇非常信任的人之一。在秦始皇死後,李斯本應該成為輔佐新皇的主力大臣,但他卻聯手趙高,害死了扶蘇,扶持胡亥上位。李斯是扶蘇嶽父,為何不幫扶蘇,而是拼死的幫助胡亥上位?
  • 扶蘇為何會被人逼死?胡亥:都怪他是個忠孝之人
    秦始皇駕崩前,蒙恬在外執掌國家兵權,蒙毅在內不離嬴政左右,公子扶蘇有蒙氏兄弟的輔助,理應在秦始皇駕崩後順利接班,為何讓胡亥、趙高、李斯這幫小人翻了盤?這與其說是一個意外,倒不如說是一種必然,因為這一切的發生是扶蘇和蒙氏兄弟性格使然。
  • 為何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卻叫扶蘇和胡亥?
    為什麼秦始皇叫嬴政,他的兒子分別叫扶蘇和胡亥?之所以會有此一問,是姓氏的含義在人類幾千年的發展變革中不斷變更,所以習慣於現代起名方式的我們對古人的姓氏、名諱不甚理解。秦始皇嬴政屬於「嬴姓趙氏」,所以當時人們應該尊稱他為「趙政」,而非嬴政。他的兒子「扶蘇與胡亥」都是與「政」一樣是名字,其實應該叫作「趙扶蘇、趙胡亥」。在古代,姓是氏族的標記,氏是家族的標記。姓是出生就決定好了的,氏是根據家族而選擇的。同姓便是同祖之人,不能通婚,古人以姓別婚姻;同族便是榮辱與共之人,同興盛、共富貴,古人以氏明尊卑。
  • 作為秦國的長公子扶蘇,手握重兵30萬,為何一見聖旨就自盡而死?
    《史記》中也多次提到秦始皇有20多個兒子,而長子扶蘇的性格是「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這句話是出自趙高之言,至少趙高是這麼認為的,由此可見,扶蘇也算是秦始皇之後的最佳繼承人選了吧。可是扶蘇為何沒被立為太子了呢?第一個原因:秦始皇太牛了!
  • 李斯是秦始皇的得力幹將,為何棄明主而選擇胡亥呢?
    文/佳佳李斯是聰明的,能夠得到秦始皇的重用,為秦統一全國做出了自己的突出貢獻。而李斯也達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程度。當秦始皇駕崩之後,很多人肯定會不解釋,那個時候扶蘇才是皇帝的最好選擇,但是為何李斯選擇了秦二世胡亥呢?
  • 扶蘇、胡亥的生母是誰?為什麼《史記》裡沒提秦始皇的皇后是誰?
    公子扶蘇第一次出現在歷史書上是公元前212年,這一年秦始皇四十八歲,再有兩年即將領盒飯。這年的公子扶蘇大概不到30歲,因為反對焚書坑儒,被秦始皇貶到上郡蒙恬軍中監軍。
  • 李斯明知胡亥是個昏庸的皇帝,為何還要幫他篡權卻不幫助扶蘇?
    李斯明知胡亥是個昏庸的皇帝,為何還要幫他篡權卻不幫助扶蘇?在秦始皇生前知道自己馬上就要去世的時候曾經把天下大勢交給趙高和李斯兩個人,趙高是胡亥的老師所以她支持胡亥是非常正常的一個事情,但是當時最適合做皇帝的人應該是公子扶蘇,按理說李斯應該傻逼幫助扶蘇來繼承皇位,但是李斯卻和趙高胡亥等人聯合起來篡奪皇位並且殺死了皇位繼承人扶蘇,那麼他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 秦始皇臨終前立扶蘇為太子繼位?是後人一廂情願的臆想
    ……病即大甚,而不能前,故復召丞相斯曰……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宭(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這是說,在秦始皇巡遊臨終前,丞相李斯、御史馮去疾建議立胡亥為太子、繼位,得到了秦始皇的認可!雖然學界對於《趙正書》所記內容有所爭議,但它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秦始皇巡遊途中突然駕崩,有沒有被胡亥毒死的可能?
    秦二世胡亥是個殘暴的昏君,這是歷史定論,也有史實依據。沙丘之謀,年僅二十歲的胡亥偽造秦始皇遺詔,篡奪帝位,逼殺兄長扶蘇;即位之後,他殘忍誅殺了幾十個兄弟姐妹,毫無親情人性可言……因為這些,加之秦始皇屬於暴死,連從容安排後事的時間也沒有,再聯繫後世許多死於非命的帝王,許多人便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秦始皇是不是被胡亥毒死的?
  • 秦始皇雄武一世,手下將相如雲,胡亥為何能登上皇位?
    如果秦始皇泉下有知,繼他之位的是無能的胡亥,大概會氣得掀起棺材板活過來吧。 胡亥登上皇位的過程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1年)十月,秦始皇巡遊天下。胡亥想出去玩一玩,求父親讓他跟從,秦始皇同意了。
  • 李斯那麼聰明,為何不幫英明的扶蘇,而去幫紈絝子弟胡亥繼位?
    在東巡之後,曾經有打算招在外戍邊的扶蘇到身邊,具體意圖是打算立他為繼承人,還是打算讓他在身邊服侍他現在不得而知。因為秦始皇一死,趙高和胡亥串通起來,打好偽造秦始皇遺詔,逼死扶蘇和蒙恬的注意。所以,趙高和胡亥要想密謀成功,必須要得到李斯的配合,不然都是痴人說夢,擺在趙高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說服趙高配合胡亥,一死除掉李斯,這樣作為秦始皇的親信和公子才會有權力爭奪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