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秦始皇偏愛幼子胡亥,卻又為何傳位扶蘇,釀成滅種亡國之恨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帝王心思想來是最難猜的。古代帝王大位是歷朝歷代皇帝最需要考慮的事情,皇帝一向是有許多的兒子的,皇帝從中挑選出認為最合適的人來繼承大統。作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他的考慮自然是更多的,如何選擇一個合適的人選來繼承自己打下的萬裡江山,是他一直在考慮的。那麼對胡亥秦始皇的看法又是什麼呢?人們選擇性的只記得胡亥的篡位,但沒有人願意相信一個有歷史痕跡的事實:秦始皇其實真的動過立胡亥為太子的念頭,只不過到最後關頭,又改變了主意。這個歷史痕跡在哪裡呢?不妨從秦始皇的最後一次公開活動中尋找端倪。
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出遊。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事,都一起去。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這次巡遊,帶上了左丞相李斯及相當於辦公廳主任的趙高等文武百官,帝都鹹陽只留下右丞相馮去疾帶著一幫大臣值班,處理帝國日常事務。換句話說,秦始皇出遊時,是帶著整個帝國的中樞在移動辦公。如此重要的巡遊中,他帶上了一個特別的人就是少子胡亥。秦始皇眾多兒子中,他唯獨帶了少子胡亥,一方面說明他對胡亥寵愛有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想近距離考察胡亥。
但我們不能因為秦始皇帶著兒子出去溜達了一圈就說秦始皇是想立胡亥為太子,雖然這溜達不是一般的溜達,而是帶著帝國中樞機構的巡遊。顯然,僅憑這一條歷史痕跡就斷定秦始皇動過立胡亥為太子的心思明顯證據不足。有沒有更直接的證據?這個還真有。大臣蒙毅被殺之前與使者的一段對話露出了這個痕跡。按照史記記載,已是二世皇帝的胡亥聽信趙高的讒言,派使者前去殺掉蒙毅。動手之前,使者傳達胡亥的旨意:胡亥的意思是說,當初,我老爹要立我為太子,而你卻阻止。現在丞相說你不忠,罪行當誅滅宗族。
我不忍心,就只賜你一人死,也算是對你恩遇有加了。你自己看著辦吧。這是《史記》裡正式提出秦始皇曾經有意立胡亥為太子。但這畢竟是胡亥的自說自話,很可能是為自己臉上貼金,為自己的皇位正名,因而可信度並不高。我們來看看蒙毅的辯解:要是認為我不知道先主的心意,那麼,我從年輕時就得到先主的恩寵,是知道先帝的心思的。要是認為我不了解太子的才能,那麼,唯有太子能陪侍先主週遊天下,其他公子都望塵莫及,我怎麼會看不出來呢,又有什麼好懷疑的呢。先主打算立您為太子,是多年的深思積慮,我還有什麼話敢進諫,還有什麼計策敢謀劃呢!不是我藉口來逃避死罪,只怕牽連羞辱了先主的名譽,希望使者為此認真考慮,讓我死於應有的罪名。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代名臣死前的話,應該是可信的。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一種可能:在死亡的威脅之下,蒙毅為了活命,不惜違心撒謊,趨炎附勢,討好賣乖。但鑑於蒙氏兄弟的一貫品行,這種可能性是比較小的。閉活如果蒙毅沒有撒謊,我們就可以確定,秦始皇的確是有過立胡亥為太子的打算的。而且,這樣的想法不是臨時起意,而是經過長久的考慮的。這樣一來,在眾多兒子中,秦始皇出遊唯獨只帶了胡亥,其用意就比較明顯了——將胡亥作為接班人進行考察。
至於考察的結果,我們都已知曉,那就是不合格。秦始皇在最後時刻,還是選擇了扶蘇。只不過這個結果,被趙高等人人為地改變了。都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ㄠ兒。可是秦始皇卻偏偏獨愛少子。從後來的表現看,胡亥在政治方面並沒有很突出的能力。那麼,秦始皇為何獨愛少子呢?能力不突出不代表不可愛。胡亥的可愛之處是什麼呢?一是「可憐」。在一次與李斯的對話中,胡亥曾說,「朕少失先人」。這裡的「先人」,可能是指自己年少繼位,父皇去世。但可能也指自己的母親更早就去世了,因而才流露出巨大的孤獨感。我們知道,胡亥繼位後,史書上並沒有出現太后的說法。
如果胡亥的母親在世,應該會被尊為太后的。這也可以證明,胡亥的母親肯定比秦始皇去世得早。也就是說,胡亥很小就沒有了娘。在宮中,沒娘的孩子是很可憐的,父親又是一國之君,想必也沒有太多時間陪他長大。胡亥出生時,秦始皇年紀應該比較大了。上了年紀的人,往往更加喜歡幼子,帝王也不能例外。再加上胡亥年紀尚小就沒了母親,其可憐之處會讓他顯得更加「可愛」,讓父親不忍不愛。二是聽話。在沙丘之謀以前,胡亥其實是個老實孩子,但是再老實的孩子,有奸臣在身邊吹風,那麼也可以改變的一個人的個性。
當趙高挑唆他造反時,最初,他是這樣拒絕的:「父皇去世,不分封我們這些皇子,自然有他的道理,我們這些做兒子的,遵照他老人家的意思就行了,哪有什麼閒話可說?」可見,胡亥平時是很老實聽話的。聽話的孩子惹人愛。尤其是當帝王老了的時候,會缺乏安全感,總感覺有人會奪取自己的權力。這時候,如果有一個非常聽話的孩子放在他面前,自然會格外恩寵,但是秦始皇畢竟是千古一帝,最愛的兒子未必是最合適的兒子,所以秦始皇最後還是想傳位給有能力的扶蘇,可惜奸臣趙高最終從中作梗,釀成大秦帝國滅國亡種的慘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