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薪+中性名政策落地,變革後的中國足球會更好嗎?

2020-12-21 中華網新聞

中國足協進一步加強限薪。資料圖

今天中國足協在上海召開的2020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上公布了多項政策,從各俱樂部支出總額限制到球員限薪,再到中性名政策,均為中國足球職業聯賽拉開了巨變的序幕。

十年金元足球並沒有給中國足球帶來質的改變,中超繁榮的時候,映襯的背景是中甲、中乙俱樂部舉步維艱。足協主席陳戌源用一番話來表達足協此次加大限薪力度的決心:「我們俱樂部的投入,是J聯賽俱樂部的3倍多、K聯賽俱樂部的10倍多,球員薪酬是J聯賽的5.8倍、是K聯賽的11.7倍。我們還不覺醒,難道良心已死嗎?」在限薪的推進下,大牌外援全部撤出中超已是時間問題,這是現實做出的倒逼。

只是中國足協希望用工資帽鼓勵本土球員留洋、用中性名結束俱樂部對母公司注資依賴的初衷與目前中國足球的現狀並不相符。中超海外留洋的獨苗是正在徵戰西乙的武磊,除了球員能力是否能達到留洋需求外,大牌外援的撤離也勢必令各俱樂部更為倚仗優秀的本土球員,留洋是聽起來很美的出路,實現起來卻並不容易——多年來,中國不少優秀球員都有過留洋機會,但均以俱樂部不放人告終,可謂前車之鑑。

中性名是具有爭議的變化,即使是中超俱樂部,目前也沒有職業化到可以自己造血、自負盈虧的程度,當投資人難以通過俱樂部名稱獲得相應效益之後,當驟然失去知名外援外教帶來的傳播效應和品牌價值後,中超聯賽的陣痛恐怕會難以避免地到來。

儘管從長遠來看,中性名更為穩定,但球迷情感上的傳承與認可同樣是中國足球文化的一部分,如國安、泰達、建業等存在20年以上的老字號陪伴了一代球迷的成長,「一刀切」式的改名帶來的情感震動會成為看不見的損失。

中國足協希望中國足球擁有健康的四級聯賽,但最根基的問題在於多年來被反覆提及的青訓。職業足球開始大變革之際,根基的土壤能否得到陽光,或許這才是最重要的。

相關焦點

  • 足協今日頒限薪令選擇四星級酒店,中性名或不一刀切
    原定於12月8日舉行的中國足壇投資人會議,經歷了突然的改期和改址,最終敲定在12月14日下午,於上海普陀區舉辦。這屆大會上,會正式出臺新賽季中超的限薪政策,以及備受關注的中性名政策。
  • 足協發布史上最嚴限薪令!俱樂部一律使用中性名稱
    中國足球最嚴限薪令出臺國內球員稅前不超過500萬元弄虛作假直接降級和禁賽足協文件截圖14日,在中國足協召開的「2020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上,史上最嚴限薪令正式出臺。而從最新限薪規定出臺後,不管是否為國腳,國內球員的最高年薪稅後年薪只有500萬元人民幣。外援的最高年薪從稅前600萬歐元,減少為稅前300萬歐元。
  • 為何韓國足球也限薪?不是因為韓國球員薪水太高,而是這個原因
    不是中國太強了,韓國已經阻擋不住,而是中國足球越來越弱了,在未遇到韓國這樣的強隊之前就已經被泰國、敘利亞這些此前的所謂「弱旅」給擋住了出路。正因為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中國足協痛定思痛,終於下定決心頒布新政,其中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給泡沫嚴重的中國金元足球降溫,限定球員的薪水,也就是限薪。
  • 求問:中超限薪令下達,那麼中國足球歸化球員年薪怎麼算?
    中國足協上賽季下達了限薪令,本賽季再次收緊政策,下賽季球員的"好日子"也就過到頭了。那麼中國足球歸化球員年薪怎麼算?已經完成歸化的艾克森、費南多、洛國富、蔣光太、李可等球員,他們大合同的籤訂時間,是早於中國足協限薪令下達之前的,也就是說,會受到相關法律的保障。中國足協也已明確表示,這部分合同的履行(含國內球員限薪令前所籤訂的未到期合同),超出限薪標準的費用,將不納入年度俱樂部的6億限額開支統計。
  • 俱樂部中性名對中國足球是一味毒藥嗎?
    關於足球俱樂部中性名這件事,足協這次一刀切。12月14日,中國足協在上海召開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足球俱樂部中性化更名政策細則在會上正式公布。從2021年賽季起,俱樂部名稱不符合規定的,將失去參賽資格。
  • 足協先「封盤」後限薪?中超球員最高稅前年薪不超千萬
    昨日,中國足協下發通知,要求各級聯賽俱樂部暫緩與國內球員籤署工作合同。足協的這份通告被外界認為是去年出臺的「限薪令」加強版,而人民日報的官微更是透露了限薪的具體數字。整整一年後,「限薪令2.0」版本即將到來。在足協要求各俱樂部暫緩與球員籤署工作合同的通知發出2小時後,足協還進行了說明,稱此通知是前期經過廣泛調研,聽取充分意見後的結果,足協正在擬訂「關於進一步推進聯賽發展的若干意見」,將對現有的一些制度作補充、完善和調整。
  • 中性名,中國足球擺脫「企業化」邁向「職業化」的標誌性事件!
    中國足協12月14日在上海召開「2020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會上,中國足協發布了2021-2023賽季各級職業聯賽俱樂部財務約定指標文件、公開了國內球員和外援的最新限薪令,同時也公布了相應的監管和處罰措施。
  • 中國足協官宣腰斬式限薪,多管齊下,不破不立!
    但放開轉會市場必須與抓緊青訓相輔相成,否則放開轉會市場會對中國國字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對國內球員來說,限薪以後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競技水平,往更高水平的聯賽發展。外援限薪:五大聯賽二流球員都來不了對國外球員來說,限薪勢必會影響外援的競技水平。
  • 從天堂掉進地獄,限薪令下的中國足球,歷史將給今年寒冬一個定位
    中超俱樂部單賽季最多註冊7名外援,其中冬季轉會窗最多註冊6名外援。和往年熱熱鬧鬧的開局不同,今年的轉會市場明顯冷清了不少。大牌外援紛紛離去,本土球員也有不少是自由身轉會。在新的限薪政策下,「金元足球」的熱潮正在退去。目前,今年中超外援新面孔合計僅17人——其中只有5人來自五大聯賽,僅3人勉強算是主力,無論身價、年薪、名氣都無法與幾年前中超「燒錢時代」相提並論。
  • 中性名一刀切,大連人走在前列!恆大搶得先機,國安泰達建業傷離別
    中國足協向來如此。足協看來,當中國足壇的老大,就要拿出個老大的樣子。12月14日中國足球聯賽工作會議上,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正式宣布一系列舉措,其中包括更改中性名。歷史傳承?在足協這裡沒有例外,包括北京國安、河南建業、天津泰達類似名字將「傷離別」。
  • 新任足協秘書長劉奕究竟何方神聖,會把中國足球帶進世界盃嗎?
    經過足協主席陳戌源的提名,來自上海巍美公司(原IMG體育公司)的副總裁劉奕當選足協秘書長,具體負責大競賽部,也就是分管中超、中甲、中乙聯賽,同時完成2020年職業足球聯盟組建工作,目前來看,這個組建工作要想在2020完成幾無可能。
  • 留洋靠的是實力,別和限薪混為一談
    12月14日,中國足協在上海召開了重磅會議,幾張公文,輕描淡寫,改變中國足球歷史的政策就此出臺。根據新政,本土球員的頂薪為稅前500萬,足協秘書長劉奕表示,限薪能夠促進球員們留洋,這番言論著實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
  • 中超「限投限薪」的背後:日本聯賽正加大投入,10外援球隊已出現
    中國足球管理層痛定思痛,提出了「限投限薪」的政策,也引起了很大的討論。不過,值得注意的,正當中超開始削減投入的同時,日本聯賽正在加大投入,已經有10外援的球隊出現。 比如在日本聯賽任教的外國教練後面回到歐洲也會去介紹、使用日本球員,歐美聯賽也會對日本球員有更多的熟悉,歐美聯賽也願意使用「物美價廉」的日本球員。
  • 汪大昭:這輪限薪令還要看效果
    25日,中國足協將又一輪職業足球降薪方案推出。降薪又不是比賽,怎麼也是一輪一輪的?二十多年前,中國足球頂級聯賽實行職業化沒幾年,球員腰包急速鼓脹,國字號球隊戰績總不如人意,越來越大的落差引起社會普遍不滿,中國足協首次決定限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面對限薪令,有俱樂部老闆冷冷地表示:「這不是逼著我們做兩本帳嗎?」
  • 恆大限薪方案封頂500萬,抑制足球泡沫讓養生球消失
    作為中國足球的領導者,廣州恆大將繼續起帶頭作用,針對俱樂部效力的足校球員進行限薪,從而抑制「足球泡沫」和杜絕「養生足球」。限薪500萬封頂,打造青訓產品不整虛的作為中超聯賽的「大明星」,廣州恆大再一次成功吸引了球迷的眼球。
  • 在限薪令發布後不久,上海上港準備更新奧斯卡
    國足糟糕的戰績引起了球迷的憤怒,中國足協領導不得不在輿論壓力下進行徹底整頓,限薪令的獲獎可以說讓無數人拍手稱快。隨著大力資金的投入,中國足球近年來已成為金元足球,球員只為錢打球,沒有多少國家榮譽感。玩家實力和收入的不匹配也讓中國足球成為全世界的笑話,為此,陳的主席特別發布了限薪令,不僅是國內球員,外援也有工資限制,稅後不超過300萬歐元。外援稅不超過300萬歐元真是太苛刻了,他們還有一定的實力,近年來,中國足球吸引優秀外援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必須給更多的錢,為了平等對待他們,更好地促進中國足球的發展,他們也必須這樣做。
  • 韓媒:中超限薪會讓中國球隊將更多目光轉向K聯賽
    韓媒Best Eleven撰文點評中超新政,該媒體表示,限薪令的出臺會讓中國球隊將引援目光轉向K聯賽,從而促進K聯賽轉會收入的提升。該媒體表示,中超聯賽在過往的十年中吸引了無數超級巨星登陸,但並未給中國足球帶來實質性提升。因此,中國足協在前不久頒布限薪令,希望讓中國足球回歸理性,回到正軌。
  • 【觀點】閉口不提「學習日本足球」!——再說俱樂部「中性名」
    2021賽季 中超更中性名 「利益,各種利益交織在一起,讓原本簡單的事情會變得更趨複雜,因而事情也就不好搞!」這是這麼多年來筆者跟隨中國足球南徵北戰的一個最深刻感受。如今的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的問題,可以說是又一個典型代表實例。 中國足球水平不高、管理水平更是亟待提高,此言不假。
  • 閉口不提「學習日本足球」!——再說俱樂部「中性名」
    中國足球為什麼這麼難搞?「利益,各種利益交織在一起,讓原本簡單的事情會變得更趨複雜,因而事情也就不好搞!」這是這麼多年來筆者跟隨中國足球南徵北戰的一個最深刻感受。如今的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的問題,可以說是又一個典型代表實例。中國足球水平不高、管理水平更是亟待提高,此言不假。
  • 中國足球俱樂部離百年老店就差了個名字
    2018年,多家媒體爆出中國足協要出臺《中國足球協會職業俱樂部名稱規範》(徵求意見稿),該政策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出於兼顧國情及職業聯賽發展現狀的考慮,若俱樂部名稱或簡稱原為非中性的,但被本俱樂部長期、連續使用,使其名稱在足球行業內具有較高知名度,形成俱樂部品牌或在球迷群體中具有普遍影響力的,可在規定時限內經俱樂部向中國足協申請並批准,可將該名稱認定為中性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