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金守華在海底88米修地鐵 歷時3年打造深海「蛟龍」

2020-12-15 北晚新視覺網

「青黃不接」形容的是人才斷層,後繼無人。對於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來說,這個成語又有另一番含義:地處膠州灣東西兩岸的青島市區和黃島開發區隔海相望,在過去,要從西海岸到青島主城區,開車至少40分鐘,隨著膠州灣大橋和膠州灣隧道的建成,兩條過海公路通道拉近了兩岸距離。

都說地鐵是一個城市現代化的象徵。11月6日,青島地鐵1號線海底隧道順利貫通。這條長度達8.1公裡的海底隧道,是我國首條地鐵海底隧道,由它所牽起的東西兩岸的聯繫今後也將愈加緊密,2020年底1號線全線通車,乘客坐地鐵通過膠州灣僅需6分鐘。隨著海底隧道的貫通,中國鐵建山東地區總指揮長、北京人金守華也因此收穫了萬千網友的點讚。搞建設的人常被戲稱為「基建狂魔」,金守華說,這背後其實是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以及和中國人團結協作的凝聚力的體現。

最深最長的地鐵海底隧道

凌晨6點,天剛蒙蒙亮,金守華一個人開著車沿著斜井下到了地下80餘米的施工現場。此時距離7點鐘工人們上班還有一個小時,很多人還都在睡夢中,隨機檢查已經開始了。從施工質量是否達標,到現場工具的擺放,都是金守華關注的點。老金眼睛「毒」,是手下人對這位老鐵建人的評價。他的檢查向來都是隨機的,不提前打招呼,也從來不找人陪同,他對工程的要求近乎苛刻,而這也正詮釋了地鐵建設的安全和責任。

「國內首條」「最深最長的地鐵海底隧道」,青島1號線的建設,從立項伊始就備受矚目,也被貼上了各種華麗的「標籤」。3年前,項目部進場施工。去年,青島1號線建設中期,本報記者曾專訪金守華。如今,1號線順利貫通,時隔一年,再見金守華時,他兩額的鬢角處明顯多了幾分白色。

「搞工程的,哪有不操心的呢。」金守華笑著回應。戴上安全帽和反光背心,記者跟隨他沿著615米長的斜井進入隧道。這裡距離海平面約88米。整條隧道已經貫通,伴隨著點點燈光,向東西兩側延伸,半圓的拱頂上,混凝土已經噴塗完畢。再過兩年,眼前這條隧道中,地鐵列車將會把乘客運向東西兩岸。

地鐵1號線海底隧道最深處比膠州灣隧道還要深,施工難度也更大。金守華說,海底施工,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不確定性大,會遭遇各種各樣的斷層和不同變化的地質,這條海底隧道穿越18條破碎帶,其中海域段穿越4組14條斷層破碎帶。複雜的地質環境給施工團隊帶來許多考驗,而施工人員綜合各種技術手段一一解決,確保了工程安全。

每延米承受300輛汽車重量

地鐵1號線海底隧道全長約8.1公裡,其中,海域段長度約3.49公裡。要開挖這麼長的隧道,在施工中,辨識前方的地質情況顯得尤為重要。隧道主體部分地處海底80餘米的位置,海水層大約有40米深,從海底再往下40多米,則是由花崗巖、安山巖、凝灰巖等巖石構成的堅硬海床。億萬年來,由於地殼變動,巖層相互擠壓,中間形成脆弱的地方,就是斷層破碎帶。如果破碎帶和海水直接連通,那麼,施工中極易發生坍塌、滲漏、突水,任何一種後果都不堪設想。

施工人員綜合運用TSP地質超前預報系統、超前地質鑽孔取芯、孔內成像、地質雷達法等手段,進行觀察分析,相互驗證地質信息,綜合判別施工條件,準確調整施工方案。「這些專業術語對普通人來說非常難懂,簡單說,我們常規的地質勘探,只需要用2-3種手段判斷即可,但1號線綜合使用了6種方案,長短結合。」金守華說,最遠的探測設備能探到前方150米的位置,短的也有30米,通過相互驗證觀察裂隙形態,判斷滲水程度。而且,項目順利推進,除了技術上的保證,更離不開團隊作戰。

張宗謙是項目生產副經理。2008年,大學一畢業,他就來到了中鐵十八局,成為千千萬萬建設青島基建大軍中的一員。小張工作後參與的第一個項目是膠州灣海底公路隧道的建設。2011年隧道和跨海大橋幾乎同時開通,結束了從青島市區到黃島區必須搭乘擺渡船的時代。海底隧道工程剛結束,張宗謙和同事們又開始投入到地鐵1號線海底隧道的工作中。

地鐵隧道和公路隧道一樣,都是橫跨膠州灣,兩條隧道幾乎是平行的,最近處僅相隔150米。儘管有了修建海底公路隧道的經驗,可是地鐵隧道的修建難度比前者更大。海底88米,意味著海底隧道上方每平方釐米至少要承受8.8公斤的水壓,相當於隧道每延米承受300輛小汽車的壓力。為了將湧水、突水的風險降到最低,施工團隊按照「堵排結合,限量排放,防止形成承壓水」的思路,根據現場的水量設置不同注漿參數,將超細水泥、硫鋁酸鹽水泥等材料製作的漿液注入圍巖中,降低裂隙滲透海水的可能性,增加圍巖的穩定性,還配以土工布、防水板等材料,降低滲水量。

在困難重重中「破題解題」

通過大量的模擬試驗,工程項目部建立了集注漿實時流量、壓力、現場施工視頻於一體的信息化互通注漿監控平臺,可以準確控制注漿中漿液擴散的距離、裂隙填充的密實度,確保工作面前方巖層的加固效果,使裂縫填充密實。

在預防滲水的同時,隧道內的排水問題也同樣重要。金守華指著隧道內壁上的小孔說:「這是洩水孔,每隔三四米就有一個,牆壁內的水可以通過管道從洩水孔流出。 」隧道設計的滲水量為每米每分鐘不超過0.2升,滲出的水流到底部的洩水溝裡,匯集到泵站的集水坑中,通過吸水機從豎井中抽出,以此降低海水對隧道的破壞。

除了安全問題,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也是金守華需要解決的問題。靠近隧道口有一臺隆隆作響的「龐然大物」,這臺機器不斷地將碎石裝入下面的大貨車車鬥裡。這些碎石是每天施工爆破產生的,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將這些開掘隧道所產生的碎石運出去,也成了大家需要攻克的難題。 在很多施工工地,將碎石放進運輸車的最好辦法就是使用吊車。「隧道空間太窄,大型吊車根本擺不開,只能另想他法。」金守華聯想到自己在一些海港港口看到的翻車機,他設計了一款新型翻車機,通過轉動,讓裝有碎石的車廂原地翻轉,從而把碎石卸到翻車機下方,再通過傳送帶運送至卡車。使用這樣的設備,既節省了空間,還可以源源不斷地將爆破的碎石運送出去,大大提升了工程效率。

站在海底隧道貫通處,金守華打著強光手電,檢視著巖壁的情況,他感慨道:「後面的任務還很艱巨,繼續吧!」從海底回到地面,太陽已經照常升起,工人們也已經整裝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平靜的膠州灣,又將迎來繁忙的一天。同樣熱火朝天的,還有海底88米處的施工現場。金守華深刻感受到地鐵建設的重要性,他對「基建狂魔」的稱號也有自己的理解,一個國家想要繁榮昌盛,首先要把基礎建設做好,近年來中國基建的發展速度、實力令世界驚嘆,背後體現的既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更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努力。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劉琳 李環宇 攝影:張林

編輯:郭丹

相關焦點

  • 【大道】創新之道:中國海底第一隧!築路海底88米
    而在這片蔚藍的海域上,青島人也在不斷挑戰著世界「深度」。■膠州灣海底隧道穿越水下82.8米,青黃一線牽能有一條隧道穿行海底,曾是多少青島人盼望的事情。夢想在2011年成真。歷時四年多建設,全長7800米,海底長度達3950米的中國最長的海底隧道——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正式開通。
  • 中國鐵建山東指揮長金守華接受半島記者專訪
    「在東京和香港,很多人下班後到達辦公樓地下停車場,乘坐地鐵就可直達小區的地下停車場,還可以直接在地下購物,這也讓城市地面環境更加優化。」金守華認為,作為低碳出行方式,地鐵運行採用電能,比用油的其他交通方式更加環保。  交通進地下,城市向前進。在金守華看來,地鐵建設對城市價值的提升不容小覷,中心城區和稍偏地區的土地價值差距縮小,一條地鐵線上的房價變化也會減小。
  • 「蛟龍」號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圓滿收官
    」號載人潛水器23日順利抵達國家深海基地碼頭,為期5年的「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隨之圓滿收官。 13日14時39分,「蛟龍」號在海底作業3小時16分鐘後,載著張東聲、潛航員傅文韜和陳雲賽,從水下6684米的雅浦海溝海底浮出水面。31分鐘後,回到「向陽紅09」科學考察船甲板,完成了中國大洋38航次的最後一潛。  中國大洋38航次分三個航段,分別在西北印度洋、中國南海和西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雅浦海溝進行科學調查。
  • 探海「蛟龍」驚世界
    2009年10月3日,中秋節。「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成功下潛到1109米深度,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日本和法國之後,世界上第五個具備1000米深度載人深潛能力的國家,這也是中國邁向深海的一大步。
  • 「蛟龍」首潛冷泉區 首次發現大批大型海底生物
    1400多米深海首次坐底  據深潛前線發回的消息,在17日12時10分,「蛟龍」號在1400多米的深海首次坐底,隨後在長基線定位系統幫助下首次進行了300多米的海底山區爬坡。在海底的探測中,「蛟龍」號發現了大量毛瓷蟹和貽貝。
  • 中國驕傲—寫在"蛟龍"號成功衝擊7000米深度之際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記者 吳晶晶、餘曉潔、羅沙)浩瀚無垠的西太平洋,地球最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    2012年6月24日。    承載著中國人深藍夢想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再次創造歷史——成功衝擊7000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20米。
  • 「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全過程及「蛟龍」號深潛的意義
    試航員楊波做客強國論壇,以「『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全過程及『蛟龍』號深潛的意義」為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歡迎參與。我們到了22號的時候做了第三次下潛,是6963米,也是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攝像,各位網友不知道在網上看到了沒有,我們都是毫無保留的給大家發布了。【詳細】 深水「蛟龍」:趣味和驚險並存   [網友逍遙遊]:請問潛航員在此次下潛過程中,是否碰到過一些突發的事情或者有趣的事情?
  • 來自深海的捷報!揭秘-10909米的「奮鬥」故事
    點擊視頻,感受中國一代代深潛人的「深藍夢」。1986年中國第一艘載人潛水器——7103救生艇研製成功。雖然它只能下潛300米,航速也只有四節,但也是那個年代最先進的救援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還擁有世界先進的懸停和自動駕駛功能,可以抵禦海流的幹擾,工作時穩穩地「定」在海底。
  • 「蛟龍」號下潛科學家被震撼 深海遇三隻白色海參
    在我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詳細勘查區,「蛟龍」號正式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第31航次)第二航段應用下潛。位於杭州的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海洋生物學家王春生隨「蛟龍」號下潛至最大深度5268米,成為我國第一位在大洋乘坐「蛟龍」號下潛的科學家。回到「向陽紅9號」母船後,王春生給本報發來郵件,講述他隨「蛟龍」號下潛的海底「奇遇」,以饗讀者。
  • 隨「蛟龍」探海:泡沫怎樣成硬塊 200米水下一片黑?
    新華社「向陽紅09」船5月25日電 題:隨「蛟龍」探海的時光裡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告別4800米的深海世界已經兩天,腦海中依然時時閃回潛入深海時的場景。5月23日,新華社記者搭乘「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世界最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北坡下潛,在4811米至4697米的海底世界作業3小時11分,來回途中共用時5小時09分。
  • "蛟龍"成功下潛7020米 創造載人深潛新紀錄
    三名試航員在7000米海底通過水聲電話向神九航天員送去祝福。今晨4時30分,「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團隊舉行了試航員出徵儀式。5時,下潛試驗正式開始。5時24分,潛水器布放入水,5分鐘後開始注水下潛。8時55分,「蛟龍」號下潛深度已達7005米,隨後在7015米的深度第一次坐底。9時15分「蛟龍」號成功下潛到7020米的深度。
  • 從600米到1萬米:載人深潛 向萬米海底進發
    他記得特別清楚,2012年6月24日,在深海,「蛟龍」號下潛突破了7000米;在太空,「神舟九號」成功完成了與「天宮一號」的手控交會對接。「『蛟龍』號與『天宮一號』互致祝賀。兩大壯舉在同一天完成,真正實現了中華民族「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宏偉夙願。我們當時都特別高興,也由衷為國家感到自豪。」
  • 海底1萬米,你好!
    2012年,7000米級「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問世,創造當時同類作業型載人潛水器下潛深度7062米的世界紀錄;2017年,4500米級「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獲得突破,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化、關鍵設備國產化」。攻關不停步,海洋科技必須自主自強。
  • 仿「蛟龍」探深海美景 潛水勝地奇異世界
    最近,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馬裡亞納海溝試驗海區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最新紀錄
  • 海底一萬米,你好
    海洋佔全球面積的71%,深度超過6000米的海域僅佔海洋面積的1.2%。然而到目前為止,人類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也就是說,還有95%大海的海底仍是個謎。海面下88米,青島地鐵一號線海底隧道最深處;120米,目前世界上自由潛水最深記錄超過這個深度。
  • 「蛟龍」號有多牛? 大深度作業11次深潛超6500米
    大深度作業:11次深潛超過6500米  「蛟龍」號大深度作業能力人所皆知,海試時曾經深潛7062米海底,創造了世界作業型載人潛水器最深紀錄。  試驗性應用階段,「蛟龍」號先後在中國南海、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區下潛,作業地形涵蓋了海山、冷泉、熱液、洋中脊、海溝、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區域。
  • 「蛟龍」號下潛4811米,還抓到了這個東西!現場視頻有點可愛……
    這是5月23日拍攝的從「蛟龍」號載人艙內看到的馬裡亞納海溝4800米海底世界。
  • 深海中的未知「怪獸」真的存在麼?10000米的海底究竟有多恐怖?
    深海10000米究竟有多恐怖?去過那裡的人比登月還少!人類可以將航天員送上太空,卻很難將人送到最深的海底。人類是地球霸主,雖生活在陸地上,但是地球表面71%都是海洋,海洋中有著豐富的資源,同時有著各種各樣的生物,所以人類一直非常渴望去探索。海洋究竟有多深?
  • 世界最"深"的祝福:國家海洋局長視頻對話"蛟龍"
    中新社北京6月24日電 題:世界最「深」的祝福——國家海洋局局長視頻對話「蛟龍」號側記  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400米、3000米、5100米、7005米、7015米……,北京時間6月24日凌晨5時許,在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海試區域,隨著「蛟龍」號海試總指揮劉峰的一聲命令,伴隨著海上6級大風和不間斷的雨水,中國載人深潛器「蛟龍」號開始了
  • 向深海11000米進發!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深海潛水器是海洋技術開發的前沿和制高點之一,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綜合技術力量。2012年我國首臺自主設計、研製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創造了7026米的世界最深下潛記錄,讓中國成為繼美國、法國、俄羅斯、日本後,第五個擁有深海勘探能力的國家。圓滿完成海試任務的號從哪裡誕生?它的成功需要克服哪些技術難題?《經濟半小時》記者走近,聽聽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