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百家號上發了幾篇文章,涉及到家鄉海安的房價,引起網友熱議、討論,還挨了兩聲罵。大家比較一致的看法,就是海安的房價委實是太高了,有點離譜。
我對海安的高房價是深有體會的。加入了一個房產交易微信群,中介們不斷地發各個小區的房產信息,也聽到熟悉的朋友介紹近期購房的有關情況,海安的房價用一個字形容:貴。兩個字:很貴。三個字:非常貴。
如皋、姜堰、東臺等海安周邊地區的房價都比海安的便宜,為什麼單單海安的房價要貴上許多呢?實際上,海安購房者中很多都不是決心在這裡紮根生活的。然而,海安的房價還是不知不覺的上來了。而且,下跌的趨勢也不是很明朗。
海安的高房價,究其原因,不外乎下列幾個。
老百姓手裡有錢。海安的高房價,主要還是海安人自己炒起來的,外來客只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海安人捨得花大價錢,在城區買房,首先就得手中有錢。老百姓手裡沒有錢,房價起不來。民眾手中的錢一是來自於海安的經濟發展,近年來海安蓬勃發展的製造業、建築業以及服務業,讓城鄉居民的錢袋鼓起來了。二是來自於海安百姓的傳統理念,平時勤儉節約,從牙縫裡省出錢來,只為一件事,積攢起來為下一代置辦下一份產業。老一輩的眼裡,房子就是最大最重要的一份產業。於是,積少成多,集腋成裘,一年歸集個十幾二十萬,幾年、十幾年功夫也就湊夠一套房子的錢了。
老百姓沒有更好的投資渠道。老百姓手裡有了點錢,合適的投資渠道卻很少。一些急於賺快錢的,幾乎無一例外的吃了大虧。環顧四周,看上去放心,睡在家裡安心的投資就是在城裡買套房。兒女留在家鄉,這套房子就是婚房,談婚論嫁也有底氣。兒女出去工作,這套房子就是他們在外買房的首付。也算對孩子有個交代。總之,買房子投資保值是最主要的考量。
有地方財政做背後推手。大家細細的研究一下,最擔心房價下跌的不是買房子的普通百姓,而是地方財政。房子價格下來了,土地拍不出去,或者拍不出理想價格。地方收入就會減少,財政就會吃緊,城市建設的資金就難以保障,一些項目上不了、幹不成,就會影響政府形象和官員政績。於是,帶有官方色彩的房企就赤膊上陣了。自從「瑞*」的房企成立後,海安房價就扶搖直上,不到十年,成功實現翻番。
出於對貨幣貶值的憂慮。老百姓在高價位上忍痛買房還有一個考慮,就是對貨幣貶值的憂慮。房子越漲,憂慮越深。新世紀初期一套房只需要十幾萬就買得到,現在一套房則需要一百多萬才能拿下。不到20年,房價漲了十倍。貨幣在購房這一塊貶值得太多太快了。你跟他說泡沫他不懂,他就知道現在的100塊錢只能當過去的10塊錢用,而買了房,現在的100元就能抵未來的1000元。不講什麼經濟學,老百姓們就是這麼算帳的。所以,只有少數人還在存款理財,大多數人還都是考慮投資實物保值,房子無疑是最好的投資目標。既保了值,又獲得了享受的機會,何樂而不為?
百姓的從眾心理。從眾,是大多數國人的處事方式。福島核洩漏屯鹽,抗疫之時屯口罩。不一定都是聽信謠言,很大程度上還是從眾。東家在城裡買了房,賺了。西家在城裡買了房,也賺了。咱家也得買套房,肯定賺。於是,你買他買我也買,房子的價格就上來了,穩賺不賠,借錢也得買。而那些賠了的,大家都視而不見。
對海安未來區位優勢的高估。海安通江達海,未來發展前景一片光明。高鐵一通,一兩個小時,就能到達上海虹橋。比從金山、崇明島到上海市中心用時都短。海安,將來就是上海的後院裡弄。過去,沒通高鐵的時候,房價還那麼高,將來必定更高。對海安未來區位優勢的過高期待,也推動了房價的高企。殊不知,論高鐵通上海,在我們的前面還有如皋。人家的房價也未必比我們高。
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只漲不跌的,房子更是如此。看看城區林立的塔吊,你就知道最近幾年還會有多少房子入市。七星湖,上湖,東洲公園,美景之中,一片湖光房色。高價買進來,低價拋不出的日子也許離我們並不遠。
最近讀到央行前副行長吳曉玲的一篇文章發出的關於資產泡沫破滅的警告:
其中最薄弱和影響最深重的是房地產。中國房地產之所以價格高企,是因為貨幣發行量過大。眾所周知,房地產原本屬於實業和基建投資,但是,當房產被賦予了金融屬性之後,一切都變了。這時,房價就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金融遊戲。目前形勢來看,一二線省會中心城市,房地產問題不是很大,這次穩地產,主要就是穩定二線市場,而三線以下的地產去庫存較大,下半年會有一個明顯的下跌趨勢。沒有辦法,房地產如果硬著陸,也是從三線以下開始。都想收租,那誰來生產?
房子買來買去,就像擊鼓傳花一樣,現在就看這最後一棒將會落在誰的手裡。
一孔之見,歡迎討論。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