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繼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之後,浙江廣電集團又新推出了一部講述東海和人類如何和諧共生的大型紀錄片《東向大海》。
《東向大海》共分三集,每集50分鐘,分別是《瞰潮》《探海》《乘風》。每一集都是全新的視角。《瞰潮》主打「天上宏觀視角」,《探海》主推「水中微觀視角」,《乘風》則是「地上中觀視角」,分別對應「天、地、人」三個維度。
第一集《瞰潮》就與眾不同。航拍鏡頭作為主鏡頭出現,還伴有大量前所未見的VR視角,大海的浩渺在航拍的VR鏡頭下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風雲變幻的延時攝影也是全篇可見。
整部紀錄片的構圖更是令人叫絕,每一幀畫面,都仿佛是一幅畫、一卷詩。對稱式構圖、對角線構圖、中心點構圖、三分法構圖、九宮格構圖、三角法構圖……如果把這部紀錄片一幀一幀截出來,基本等於上了一堂攝影課。
《東向大海》不僅拍得好看,故事同樣令人大開眼界。
浩渺東海,有77萬平方公裡,北起江蘇啟東角,南至廣東南澳島和臺灣島南端的鵝鑾鼻連線;浙江的海域面積有26萬平方公裡,是陸地面積的兩倍。
寧波北侖港區的橋吊司機王海峰,是目前橋吊單機效率世界紀錄的保持者——每小時235.6箱,也就是說差不多15秒完成一個貨櫃的裝卸。這是什麼速度呢?我掐了一下秒表,大概就是拿起杯子,拎起水壺,倒一杯水的時間。
寧波舟山港坐擁19個港區、170多座萬噸級以上大型深水泊位,年貨物吞吐量超10億噸,連續11年貨物吞吐量全球第一。
舟山的西堠門大橋,主跨長度1650米,主纜單根長2882米,曾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懸索橋。
世界首座海洋能潮流發電站,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潮流能發電站——LHD海洋發電項目機組也在浙江東海。
……
之前有那麼多人都拍過東海,這部《東向大海》還是拍出了不一樣的新鮮感。它究竟是怎麼做到的?浙江衛視文化專題部副主任、紀錄片《東向大海》的總導演黃小裕近日接受了快報記者的專訪。
3架航拍機掉進東海
殘片都找不回來
第一集《瞰潮》,黃小裕把航拍設定為主鏡頭,呼應「瞰」這個字。接觸過航拍機的應該都有耳聞,航拍一怕風二怕水,一陣大風颳來,稍微輕一點的航拍機,能直接刮沒了;航拍機掉地上,撿回來修修或許還能用,但要是掉水裡,那就別想著撿回來了。
拿航拍機拍大海,完全是迎難而上。黃小裕苦笑著說,光航拍機就掉了8次,掉在地上、養殖池裡的,還能找回來,其中有3架因為直接掉進東海,連殘片都找不回來了……
最後一架是拍攝象山開漁節期間掉的。因為想拍一個貼近船隻的鏡頭,結果航拍機不小心撞上桅杆。導演直接嚇出了一身冷汗,開漁節的拍攝素材還都在裡面。
幸運的是,這架航拍機沒掉海裡,而是掉在了一艘漁船上,但大家要知道那是開漁節,當天有1300多艘漁船出海。導演組趕緊發動群眾,通過地毯式的搜索,最終從一艘已經開進太平洋的漁船裡撿了回來。黃小裕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是一個奇蹟:「機器丟了也就丟了,但這個素材是不可複製的!」
為了拍出海洋的廣闊,這一次,黃小裕還邀請來了國內最專業的VR攝影團隊。「以前拍東海,都是用直升機拍的,一般都用一個長鏡頭,而且都只能俯拍,而VR攝像機,最多有24個鏡頭,航拍至少用8目鏡頭,這次拍東海用的是美國JAUNT VR攝影機,進行全方位360度,甚至720度的拍攝,後期採用的是先進的光流拼合技術,原始畫面達到了8K,拍攝的VR原始素材多達10個T。」黃小裕說,由於VR鏡頭又多又重,航拍機也是特大號的,拍攝時需要4個人同時操作。
雖然拍攝難度大,但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是獨一無二的。即便是普通的二維呈現,依然會讓人覺得震撼。
每天3點起床拍日出
成了整個劇組的習慣
看過《東向大海》,有人笑說,還可以取名叫《東海的一百種日出方式》。因為在這部紀錄片中,你可以找到從N個角度拍攝的海上日出。
黃小裕說她已經記不清他們究竟拍了多少個日出,反正每天3點起床拍日出,都成了全劇組的習慣,「我們每到一個新地方拍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早起去拍日出,晚上還要再接著拍日落。這對我們來說,是常態了」。
「其實拍日出不算辛苦,出海才叫辛苦!」黃小裕說,即將於今晚9:40播出的第二集《探海》,全是出海的鏡頭,「每個人都在船上吐過,真的吐到苦膽水都吐出來了,什麼暈船藥,完全沒用。」
為了拍到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玉環延繩釣」,全劇組遠赴最遠的漁區,在海上顛簸了十幾個小時。
這次的延繩釣拍攝經歷,也給黃小裕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是目前世界公認的最佳生態捕撈方式。漁民可以根據魚類的習性,投放只適合成熟大魚吞食的餌料,不傷幼魚和帶子母魚。」
而這種獨特的釣魚方式,還讓她親眼見到了銀光閃閃、光影可鑑的活帶魚。可惜,這種延繩釣船,如今全國只剩下40艘。
不同於以往的紀錄片,黃小裕說,《東向大海》不僅在講東海,更在講述浙江人是如何與海洋和諧共生。
比如第一集中,劇組特地跑去拍了浙江人是如何利用高科技——北鬥衛星為橋梁精準打樁以減少對海洋的環境汙染。他們還專門跑去拍了可再生的清潔能源——風能、潮汐能。
花了8個月時間
拍了紫菜的一生
世界上,沒有一條帶魚是人工養殖的。因為帶魚屬於暖水性近海洄遊魚類,捕食、繁殖,都需要不同的海水深度和溫差,而人類很難模擬出合適其的生長環境。今年,是浙江海洋水產研究所接手帶魚養殖課題的第六年,依然沒能成功。一群科學家們,還在為帶魚養殖事業繼續努力。
浙江有一支科考船——向陽紅20號,在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都會深入到東海50個不同經緯度的斷面,進行海洋環境檢測。「原來我都不知道。他們都是默默無聞地在工作,60年如一日監測東海的海水,他們的取水器可以下到1萬米的深度去……」黃小裕說,這群科學家的工作就是在海上漂,曾有人跟她說,暈船暈得厲害的時候,「想跳海的心都有」。
在人類視線中消失了63年的中華鳳頭燕鷗,因為浙江人的努力,種群數量開始逐步回升,從屈指可數到100多隻。
杭州人煮餛飩的時候,都喜歡放點紫菜,不過好像很少有人想過,紫菜是怎麼長出來的。黃小裕說,他們這次花了8個月時間,從春天一直拍到秋天,終於拍出了紫菜的一生。
原來,紫菜一開始是種在文蛤殼上的。等紫菜的幼苗在文蛤殼上發芽,這些紫菜苗殼才會被帶離溫暖的養殖池,最後在大海中長成人們熟知的紫菜模樣。
如果說第一集《瞰潮》是以航拍作為主鏡頭的「上帝視角」,那麼今晚9:40即將播出的第二集《探海》就是「魔鬼鏡頭」,片中會有大量罕為人見的微觀視角,想開開眼界的,今晚記得鎖定浙江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