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衛視推出紀錄片《東向大海》講述東海和人類如何和諧共生

2021-01-20 杭州網

都市快報訊 繼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之後,浙江廣電集團又新推出了一部講述東海和人類如何和諧共生的大型紀錄片《東向大海》。

《東向大海》共分三集,每集50分鐘,分別是《瞰潮》《探海》《乘風》。每一集都是全新的視角。《瞰潮》主打「天上宏觀視角」,《探海》主推「水中微觀視角」,《乘風》則是「地上中觀視角」,分別對應「天、地、人」三個維度。

第一集《瞰潮》就與眾不同。航拍鏡頭作為主鏡頭出現,還伴有大量前所未見的VR視角,大海的浩渺在航拍的VR鏡頭下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風雲變幻的延時攝影也是全篇可見。

整部紀錄片的構圖更是令人叫絕,每一幀畫面,都仿佛是一幅畫、一卷詩。對稱式構圖、對角線構圖、中心點構圖、三分法構圖、九宮格構圖、三角法構圖……如果把這部紀錄片一幀一幀截出來,基本等於上了一堂攝影課。

《東向大海》不僅拍得好看,故事同樣令人大開眼界。

浩渺東海,有77萬平方公裡,北起江蘇啟東角,南至廣東南澳島和臺灣島南端的鵝鑾鼻連線;浙江的海域面積有26萬平方公裡,是陸地面積的兩倍。

寧波北侖港區的橋吊司機王海峰,是目前橋吊單機效率世界紀錄的保持者——每小時235.6箱,也就是說差不多15秒完成一個貨櫃的裝卸。這是什麼速度呢?我掐了一下秒表,大概就是拿起杯子,拎起水壺,倒一杯水的時間。

寧波舟山港坐擁19個港區、170多座萬噸級以上大型深水泊位,年貨物吞吐量超10億噸,連續11年貨物吞吐量全球第一。

舟山的西堠門大橋,主跨長度1650米,主纜單根長2882米,曾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懸索橋。

世界首座海洋能潮流發電站,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潮流能發電站——LHD海洋發電項目機組也在浙江東海。

……

之前有那麼多人都拍過東海,這部《東向大海》還是拍出了不一樣的新鮮感。它究竟是怎麼做到的?浙江衛視文化專題部副主任、紀錄片《東向大海》的總導演黃小裕近日接受了快報記者的專訪。

3架航拍機掉進東海

殘片都找不回來

第一集《瞰潮》,黃小裕把航拍設定為主鏡頭,呼應「瞰」這個字。接觸過航拍機的應該都有耳聞,航拍一怕風二怕水,一陣大風颳來,稍微輕一點的航拍機,能直接刮沒了;航拍機掉地上,撿回來修修或許還能用,但要是掉水裡,那就別想著撿回來了。

拿航拍機拍大海,完全是迎難而上。黃小裕苦笑著說,光航拍機就掉了8次,掉在地上、養殖池裡的,還能找回來,其中有3架因為直接掉進東海,連殘片都找不回來了……

最後一架是拍攝象山開漁節期間掉的。因為想拍一個貼近船隻的鏡頭,結果航拍機不小心撞上桅杆。導演直接嚇出了一身冷汗,開漁節的拍攝素材還都在裡面。

幸運的是,這架航拍機沒掉海裡,而是掉在了一艘漁船上,但大家要知道那是開漁節,當天有1300多艘漁船出海。導演組趕緊發動群眾,通過地毯式的搜索,最終從一艘已經開進太平洋的漁船裡撿了回來。黃小裕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是一個奇蹟:「機器丟了也就丟了,但這個素材是不可複製的!」

為了拍出海洋的廣闊,這一次,黃小裕還邀請來了國內最專業的VR攝影團隊。「以前拍東海,都是用直升機拍的,一般都用一個長鏡頭,而且都只能俯拍,而VR攝像機,最多有24個鏡頭,航拍至少用8目鏡頭,這次拍東海用的是美國JAUNT VR攝影機,進行全方位360度,甚至720度的拍攝,後期採用的是先進的光流拼合技術,原始畫面達到了8K,拍攝的VR原始素材多達10個T。」黃小裕說,由於VR鏡頭又多又重,航拍機也是特大號的,拍攝時需要4個人同時操作。

雖然拍攝難度大,但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是獨一無二的。即便是普通的二維呈現,依然會讓人覺得震撼。

每天3點起床拍日出

成了整個劇組的習慣

看過《東向大海》,有人笑說,還可以取名叫《東海的一百種日出方式》。因為在這部紀錄片中,你可以找到從N個角度拍攝的海上日出。

黃小裕說她已經記不清他們究竟拍了多少個日出,反正每天3點起床拍日出,都成了全劇組的習慣,「我們每到一個新地方拍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早起去拍日出,晚上還要再接著拍日落。這對我們來說,是常態了」。

「其實拍日出不算辛苦,出海才叫辛苦!」黃小裕說,即將於今晚9:40播出的第二集《探海》,全是出海的鏡頭,「每個人都在船上吐過,真的吐到苦膽水都吐出來了,什麼暈船藥,完全沒用。」

為了拍到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玉環延繩釣」,全劇組遠赴最遠的漁區,在海上顛簸了十幾個小時。

這次的延繩釣拍攝經歷,也給黃小裕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是目前世界公認的最佳生態捕撈方式。漁民可以根據魚類的習性,投放只適合成熟大魚吞食的餌料,不傷幼魚和帶子母魚。」

而這種獨特的釣魚方式,還讓她親眼見到了銀光閃閃、光影可鑑的活帶魚。可惜,這種延繩釣船,如今全國只剩下40艘。

不同於以往的紀錄片,黃小裕說,《東向大海》不僅在講東海,更在講述浙江人是如何與海洋和諧共生。

比如第一集中,劇組特地跑去拍了浙江人是如何利用高科技——北鬥衛星為橋梁精準打樁以減少對海洋的環境汙染。他們還專門跑去拍了可再生的清潔能源——風能、潮汐能。

花了8個月時間

拍了紫菜的一生

世界上,沒有一條帶魚是人工養殖的。因為帶魚屬於暖水性近海洄遊魚類,捕食、繁殖,都需要不同的海水深度和溫差,而人類很難模擬出合適其的生長環境。今年,是浙江海洋水產研究所接手帶魚養殖課題的第六年,依然沒能成功。一群科學家們,還在為帶魚養殖事業繼續努力。

浙江有一支科考船——向陽紅20號,在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都會深入到東海50個不同經緯度的斷面,進行海洋環境檢測。「原來我都不知道。他們都是默默無聞地在工作,60年如一日監測東海的海水,他們的取水器可以下到1萬米的深度去……」黃小裕說,這群科學家的工作就是在海上漂,曾有人跟她說,暈船暈得厲害的時候,「想跳海的心都有」。

在人類視線中消失了63年的中華鳳頭燕鷗,因為浙江人的努力,種群數量開始逐步回升,從屈指可數到100多隻。

杭州人煮餛飩的時候,都喜歡放點紫菜,不過好像很少有人想過,紫菜是怎麼長出來的。黃小裕說,他們這次花了8個月時間,從春天一直拍到秋天,終於拍出了紫菜的一生。

原來,紫菜一開始是種在文蛤殼上的。等紫菜的幼苗在文蛤殼上發芽,這些紫菜苗殼才會被帶離溫暖的養殖池,最後在大海中長成人們熟知的紫菜模樣。

如果說第一集《瞰潮》是以航拍作為主鏡頭的「上帝視角」,那麼今晚9:40即將播出的第二集《探海》就是「魔鬼鏡頭」,片中會有大量罕為人見的微觀視角,想開開眼界的,今晚記得鎖定浙江衛視。

相關焦點

  • 穿越藍海 讀懂中國 讀懂未來——浙江衛視大型紀錄片《東向大海》
    浙江廣電集團繼推出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南宋》《藝術北緯30度》《中國村落》後,又一部大型紀錄片《東向大海》即將播出,浙江廣電集團歷時多年精心打造的「東西南北中」紀錄片工程,將完美合攏收官。如果說《西泠印社》呈現了傳統文化的優秀經典,《南宋》追溯了中華文明的歷史血緣,《藝術北緯30°》展現了藝術文化的開放包容姿態,《中國村落》對民族脈絡進行了梳理呈現,那麼,《東向大海》是以海洋這一紀錄片領域的墾荒地為紙,以高科技技術手段為筆墨,繪就的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實題材紀錄片力作。
  • 紀錄片《東向大海》今日收官,《乘風》講述東海人的故事
    紀錄片《東向大海》將在今晚21點40分播出第三集,也就是最後一集《乘風》。《乘風》主要以當下東海人的視角,講述新時代的東海人從民間自覺到政府主導,用科技改變生活、以數字經濟擘畫未來的故事。你知道網紅打卡地嵊山島「無人村」的來歷嗎?你知道三門為什麼會產青蟹嗎?
  • 《東向大海》導演手記——一部紀錄片是怎樣煉成的?
    在踩點調研過程中,我深切體會的,是東海作為長三角前沿高速發展的成就;目之所及的,是東海和世界幾大漁場一樣面臨的資源枯竭困境;感同身受的,是東海沿線人們敢於創新的精神面貌。那時候,我對《東向大海》的構架,已經比較清晰。
  • 向東吧!大海!
    ——克裡希那穆提《關係的真諦》《東向大海》田野調查持續了整整一年半的時間,可以說是我在浙江衛視經歷過的所有紀錄片項目裡田野調查時間最長的。因為海洋題材紀錄片創作拍攝的特殊性、專業性、系統性、可行性,對於之前從未接觸過任何海洋相關領域的主創團隊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整個紀錄片裡,我主要負責第三集《乘風》的創作。
  • 北京衛視推出紀錄片《英雄》致敬抗美援朝英雄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10月17日21:35,北京衛視將重磅推出由北京市委宣傳部策劃、北京廣播電視臺承制的紀錄片《英雄》。今日,《英雄》發布了預告片。該預告片通過電影級製作,聚焦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了祖國英勇獻身和無私奉獻的中華兒女,謳歌了時代英雄骨血裡的民族精神,並在70年之後,用回溯的方式展現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深刻在時代血脈裡代代傳承。
  • 浙江衛視發布大臺崛起人文宣言 引領電視風尚
    浙江衛視素有人文傳統,樹幟「中國藍」以來,《浙江文化地理》、《西湖》、《中國外交檔案》等大型人文系列,屢屢以集群方式,濃情展示浙江衛視的人文實力和人文精彩;而常設人文欄目《江南》,始終淡定相約,娓娓講述清雅江南的名人故事、國寶珍聞、家族傳奇。
  • ...追尋千年文字信仰 ——浙江衛視人文紀錄片《西泠印社》評議
    其間,「詩書畫印」經由歷代中國文人藝匠的薪火傳承,更是成為集中凸顯中華民族審美趣味、藝術風格和文化特色的價值高地,延續中華文脈風骨。2020年11月18日起,6集人文紀錄片《西泠印社》在浙江衛視開播。紀錄片《西泠印社》以中國近代印石藝術領域的高峰代表「西泠印社」為記錄主體,為大眾打開了一扇進入印石藝術領域的大門,為大眾普及了一堂關於印石藝術和金石文化歷史、知識的課堂。 紀錄片從百年西泠印社的一位位印壇巨匠和藝術大師展開,向受眾呈現大師們的音容、才華和人格。人是最有溫度、最具接近性的媒體,通過走進一位位大師的往昔,西泠印社百年的華彩徐徐綻放。
  • 紀錄片《極地通途》今晚登錄西藏衛視!
    進藏微刊感謝關注2019.12.9 20:11西藏公路交通紀錄片《極地通途》>即將登陸西藏衛視漢語頻道敬請期待這個宣傳片可是官宣版喲~西藏衛視+01每一條公路,連接著千萬人的遠方和歸途,穿越四季,我們去尋找人與公路的故事。02紀錄片信息紀錄片分上、下兩集。
  • 「上天下海」紀錄片 這些故事讓你正視如何與動物共生
    說的就是「上天入海」無所謂不能的優質紀錄片,而今天想要推薦的就是以動物觀察為主的紀錄片,不論是非洲的塞倫蓋蒂草原上「為生存而戰」的野生動物,還是生活在我國東海、黃海等地的海洋生物,都是人類在地球上的「小夥伴」,正視它們的生存狀態、保護它們與之共生的自然環境,才能真正地保護人類自己。
  • 中國文化紀錄片展映韓國蒙古日本:新疆題材紀錄片備受關注
    紀錄片《新疆味道》製片人許新文笑著回答:「我們新疆很大,佔了中國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我們新疆真的很美,除了大海之外什麼地形都有。我們新疆真的很豐富,隨處可以體驗風情風景和美食美物。我們新疆真的很安全,現在的新疆夜不閉戶絕對值得體驗。」
  • 讓大自然和音樂共生 東海音樂節唱響南沙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餘若望 攝「讓大自然和音樂共生」,這是東海音樂節多年來提倡的生態藝術體驗。進行到第7年,東海音樂節已發展成為長三角地區舉足輕重的戶外音樂文化項目。10月13日,東海音樂節在舟山朱家尖南沙如約唱響,並將持續至15日。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世界觀價值    從根本上說,西方現代性社會危機首先是世界觀危機,西方社會對世界觀的碎片化理解使他們對整個世界缺乏一種完整的根本看法,不知道如何正確地對待自然世界,也缺乏正確行動的信念。
  • 著力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恩格斯指出:「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野生動物在生態環境中有其存在的位置和功能,作為同等生存在自然中的成員,人類對其應該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護。與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自然萬物和諧共處,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應該是生態文明時代應有的美好場景。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前提條件。
  • 四集紀錄片《今日龍抬頭》4月10日起多家衛視聯播
    《今日龍抬頭》是一部講述普通人戰疫故事的紀錄片,裡面能找到你、我還有他的影子,裡面有淚,或許有笑,也許還會有沉默。審片專家認為,四集紀錄片《今日龍抬頭》是全國三十多家省級電視臺的500多名電視工作者的一次集體志願行動的成果,片中的36個故事敘事有致,人物形象生動,有質感,有煙火氣,也有他們激動的淚水、殷殷的期待和默默的祝福。該片素材豐富、涉及面廣,結構緊湊,敘述與情感很有張力,有淚點、有亮點,兼顧了國際化和對廣播電視記者的記錄。
  • 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民網北京4月22日電 (記者 餘璐)今年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了解到,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地球日是宣傳我國自然資源國情國策、引導社會公眾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建立正確的自然資源觀和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的重要平臺。為呼籲人類珍愛地球家園,與大自然和諧共生,自然資源部向全社會推出由群星演唱的原創歌曲《我們屬於大自然》。
  • 浙江衛視紀錄片《孤山路31號》定檔下周三播出
    最近,一部名為《孤山路31號》的紀錄片正在用「西泠不冷」的新標識接引它跨越115年的傳奇歷史。今天,浙江衛視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之《孤山路31號》正式發布定檔海報,節目將於11月14日起每周三在浙江衛視晚間檔播出。
  • 值得一看的人類十大紀錄片!
    《恆河》由英國廣播公司於2007年製作的一部系列紀錄片。恆河,在印度境內,是一條貫穿印度心臟地帶的河,它賦予印度人民及野生動物豐富物產及珍貴水源的神聖之河。它從喜馬拉雅山之巔流貫恆河三角洲,最後匯入大海。途中孕育了輝煌璀璨的古印度文明,更養活了兩岸數之不盡的野生動植物。
  • 上海「智」造的紀錄片,如何點亮城市人文之光?
    另一部抗疫主題的系列紀錄片《一級響應》,由國家廣電總局總策劃並全程指導,上海廣播電視臺和湖北廣播電視臺聯合攝製、出品,將於2020年12月於全國省級衛視同步播出,屆時,諸多觀眾將於光影中追溯時光,再度為中國在抗「疫」之路上邁出的堅實步伐而感動。 「新冠」疫情爆發後,作為媒體,如何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築牢輿論基礎?
  • 浙江衛視《風味人間》昨晚播出 小龍蝦竟能吃出人生哲學
    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自開播以來口碑穩健,豆瓣評分穩定在9.3,其播出平臺浙江衛視更是在每周日21:07成為觀眾與食材之間的連接紐帶。《風味人間》獨挑周日綜藝黃金檔大梁 浙江衛視對紀錄片「情有獨鍾」在每周日的黃金時段,各臺綜藝都會大放異彩,力求下一個收視高峰,但浙江衛視卻將最熱時間檔交給了《風味人間》,其對紀錄片的支持力度可見一斑。
  • 預告丨四集紀錄片《今日龍抬頭》4月10日起多家衛視陸續聯播
    《今日龍抬頭》是一部講述普通人戰疫故事的紀錄片,該片選取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這一天,發生在全國各地的36個戰「疫」故事,展示了疫情無情、人間有愛的溫暖主題。審片專家認為,四集紀錄片《今日龍抬頭》是全國三十多家省級電視臺的500多名電視工作者的一次集體志願行動的成果,片中的36個故事敘事有致,人物形象生動,有質感,有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