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東向大海》今日收官,《乘風》講述東海人的故事

2021-01-14 浙江衛視

紀錄片《東向大海》將在今晚21點40分播出第三集,也就是最後一集《乘風》。

《乘風》主要以當下東海人的視角,講述新時代的東海人從民間自覺到政府主導,用科技改變生活、以數字經濟擘畫未來的故事。

你知道網紅打卡地嵊山島「無人村」的來歷嗎?你知道三門為什麼會產青蟹嗎?你知道為什麼釣魚島的蝦幹是品質最高的嗎? 這些,都和一個個喜歡「創新搞怪」的東海人有關?

三門青蟹走出國門的故事,講述了台州三門濤頭村的村民們,因為一場颱風導致農田全部變成鹽鹼地,棄種改養,走上了一條轉型之路的故事。三門青蟹推向市場後,在國內供不應求。因為濤頭村的氣候和土地面積受限,無法擴大規模,他們於是又把眼光轉向了國際,走出國門,去國外找尋與開闢養殖市場。濤頭村通過輸出「中國標準」的養殖技術,與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國際水產養殖與水產科學研究所進行合作,通過研究當地的氣候、水質、土壤等技術指標,在當地培育出了三門青蟹的蟹苗,目前擁有了2300多畝的養殖基地。馬來西亞的三門青蟹,讓水產養殖的「中國標準」第一次輸出到東南亞國家。

東海人的智慧,還體現在各種破釜沉舟的創新之中。你知道中國第一艘海上移動「加工廠」是怎麼來的嗎?浙江玉環坎門鎮,生產東海小甜蝦,以往漁民們捕獲的魚蝦,運回到海岸上,需要四五天的時間,所以要通過使用保鮮劑來保存蝦的新鮮度,沿岸的加工廠,生產完,汙水直接排入海裡。因為環保不過關,工廠被關停了,漁民們捕獲的甜蝦只能倒入海裡。後來當地的漁民們由漁民林召永牽頭,創造性地打造了一艘巨型海上加工船,漁民們在釣魚島海域130米深海中捕獲的甜蝦,僅僅26分鐘,就可以直接在海上加工完畢。既保證了蝦幹的新鮮度,也沒有產生二次汙染。

太陽能光伏發電,魚蝦養殖,這本來是兩件毫不相干的事情,但是在寧海蛇蟠塗,它們卻神奇的走到了一起,產生了交集。寧海蛇蟠塗99兆瓦漁光互補發電項目,上面是布滿了太陽能光伏面板,下面是養殖塘,立體化、最大化的利用土地,是東海人的又一智慧創造。

東海人的智慧還不僅於此,他們還發明了大黃魚智慧網箱養殖,在外海通過圍欄的形式,模擬出大黃魚真實的生存環境,同時,通過自動化的設計,還能做到自動清淤、自動排汙。

時代在飛速發展,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東海人的生活瞬息萬變。比如電商,就深刻的影響了東海的水產銷售。片中的一家叫「鬧媽海鮮」的商家,是一對回鄉的年輕人創辦的,本來只是在寶媽群裡向熟人推介海鮮,因為擅長運用網際網路和勤於維護客戶的粘合度,短短幾年,飛速壯大。如今的東海,有許許多多像他們這樣的商家,搭載上中國物流與電商快速發展的列車,他們的客戶遍及各地。全中國的老百姓們,可以在第一時間嘗到最新鮮的東海味道。

在時代快速發展的同時,東海邊的人們也更重視保護文化、呵護鄉愁。

在寧波象山的花岙島,至今還保留著東海最後的古法海鹽曬鹽技藝,通過一道道最原始的工藝,將海水變成了一擔擔潔白的晶鹽,而這項技藝,也被列入了浙江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溫嶺石塘,有著兩項國家級非遺,大奏鼓、小人節,每到七夕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舉行儀式,讓家中的小孩去參與這一古老的傳統節日,去守護我們的文化與傳承。

作為中國海島最多的省份,文化的傳承也帶動東海旅遊觀光業的興起,東海沿岸一批批深受廣大年輕人喜愛的民宿,成為人們想抵達的「詩和遠方」。一棟棟海邊傳統的漁村老石頭房子,重新煥發出了新的活力與商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奔向東海,東海還誕生了獨具特色的音樂節——東海音樂節,一個每年與颱風賽跑的音樂節,也是一個最具海洋氣質的音樂節,成為不斷湧向東海的年輕人的樂園。

《東向大海》共三集《瞰潮》《探海》《乘風》,目前已經播出前兩集。在第一集《瞰潮》播出當晚,在周六8:30各大衛視比拼大綜藝節目的黃金時段,獲得了同時段收視率第4的成績,全網上線後,騰訊網友打出9.2分;第二集《探海》播出後,達到全國網晚間同時段收視率排名第2,達到全國各衛視紀錄片播出收視率最高排名;其中一則展示浙江特有的資源友好型古老捕撈技藝的「延繩釣」單條短視頻,在@浙江衛視 快手同時上線,在短短幾天內達到播放量2700萬、點讚量50萬,成為爆款短視頻。截止發稿前,《東向大海》第一、二集的短視頻,在開播後的兩周內,全網播放量已經達到近9500萬,網絡熱度繼續升溫。

今晚21點40分,鎖定浙江衛視,《東向大海》第3集《乘風》,全新的角度,全新的形式,為您展示極具創新基因的東海人的故事。

重點推薦

您還可以在浙江衛視官網藍天下、人民日報客戶端、新浪微博、新浪新聞、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騰訊新聞、企鵝號、天天快報、網易新聞、百度百家號、鳳凰新聞等平臺同步獲取浙江衛視文章。

「在看」點一下,為我打call ↓↓↓

相關焦點

  • 穿越藍海 讀懂中國 讀懂未來——浙江衛視大型紀錄片《東向大海》
    浙江廣電集團繼推出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南宋》《藝術北緯30度》《中國村落》後,又一部大型紀錄片《東向大海》即將播出,浙江廣電集團歷時多年精心打造的「東西南北中」紀錄片工程,將完美合攏收官。《東向大海》分為三集,每集50分鐘,分別是《瞰潮》《探海》《乘風》,以「天上宏觀視角」、「水中微觀視角」、「地上中觀視角」三維角度,從天、地、人三個維度來呈現東海海洋經濟的綠色發展。全片主題:立足中國經濟戰略帶的第一高地,在綠色發展理念下,看人和自然如何和諧共生。
  • ...浙江衛視推出紀錄片《東向大海》講述東海和人類如何和諧共生
    都市快報訊 繼大型紀錄片《西泠印社》之後,浙江廣電集團又新推出了一部講述東海和人類如何和諧共生的大型紀錄片《東向大海》。《東向大海》共分三集,每集50分鐘,分別是《瞰潮》《探海》《乘風》。每一集都是全新的視角。《瞰潮》主打「天上宏觀視角」,《探海》主推「水中微觀視角」,《乘風》則是「地上中觀視角」,分別對應「天、地、人」三個維度。
  • 《東向大海》導演手記——一部紀錄片是怎樣煉成的?
    東海浩渺 我只取三瓢飲——《東向大海》總導演手記(文/黃小裕)兩年前,我突然被委以領銜創作集團大型紀錄片工程「東西南北中」之「東」的任務,當時內心不但沒有驚喜,反而是比較拒絕的,原因有三:一、從業20多年,我一直把自己定位於光影可鑑的新聞人,從專注於輿論監督、新聞調查,到創意新聞行動,再到主創新聞評論、大型直播,早就習慣了每天在風頭浪尖追逐新聞熱點的節奏
  • 向東吧!大海!
    ——克裡希那穆提《關係的真諦》《東向大海》田野調查持續了整整一年半的時間,可以說是我在浙江衛視經歷過的所有紀錄片項目裡田野調查時間最長的。因為海洋題材紀錄片創作拍攝的特殊性、專業性、系統性、可行性,對於之前從未接觸過任何海洋相關領域的主創團隊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整個紀錄片裡,我主要負責第三集《乘風》的創作。
  • 紀錄片《雪地求生》上線 講述北極熊遷徙故事
    紀錄片《雪地求生》上線 講述北極熊遷徙故事 2017-12-27  「熊孩子」領跑合家歡 優酷開拓紀錄片新圈層  《雪地求生:熊孩子的奇幻之旅》講述了兩隻北極熊幼崽首次離開巢穴,和媽媽一起開啟一段遷徙旅程的故事,在海冰消融前,努力抵達冰面
  • 西藏紀錄片《極地通途》9日首播 講述人與公路的故事
    9日,該紀錄片導演拉巴歐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紀錄片《極地通途》在長達一年的拍攝過程中,攝製組先後穿越了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及部分農村公路,講述高原民眾與公路的故事。涉藏紀錄片《極地通途》於12月9日在《西藏衛視》首播,講述人與公路的故事。
  • 大海,讓人敬畏,也讓人心生嚮往
    大海,讓人敬畏,也讓人心生嚮往。 對於成長於內陸地區的我來說,大海是神秘與未知的存在。而《東向大海》這部海洋題材紀錄片,則讓我有了一次與大海近距離接觸的機會。
  • 大戲東望|東城原創話劇《14天》講述北京抗疫故事
    作為「我們在一起」東城疫情防控「六個一」宣傳活動的收官之作,也是「大戲東望·2020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的重磅大戲,《14天》歷時半年多的創作打磨,將於9月21日晚在北京兒藝劇場正式首演。該劇是東城區與北京演藝集團在文化領域的又一重要合作項目,由北京兒童藝術劇院創作演出,通過聚焦疫情下的東城百姓生活進行創作,以平凡人的方式講述在大事件下,普通人物的家國情懷和情感故事,呈現疫情下的生活百態。
  • 7月24日 大型紀錄片《中國燈塔》講述瑞安北麂山燈塔故事
    北麂山燈塔7月24日10時,紀錄片《中國燈塔》第三集《海上有仙山》將在騰訊視頻播出,這集裡,北麂山燈塔及燈塔志願者將出鏡。想要了解燈塔及最浪漫的志願工作的市民可以屆時關注。志願者在北麂山燈塔值守志願者在北麂山燈塔值守《中國燈塔》是一部與中國航海日主題高度契合的紀錄片,由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運輸部海事局、長江航道局、中國航海日活動組委會辦公室等單位聯合拍攝。
  • 馬來西亞電視紀錄片講述華人紮根故事
    新華網吉隆坡6月9日電(記者陳麗華)為慶祝馬來西亞獨立50周年,此間衛星有線電視臺Astro將從10日起推出專題紀錄片《紮根》,講述百年間馬來西亞華人如何傳承中華文化並積極融入當地社會的故事。  這部13集的紀錄片,內容分為《我們的故事》、《交融篇》、《傳承篇》和《發揚篇》4部分。
  • 中國第一部麵條紀錄片面世,《飛刀問面》講述大同刀削麵的傳奇!
    9日21∶47央視七套《每日農經》欄目播出了中國第一部麵條紀錄片《中國十大名面》之《飛刀問面》節目,講述的是大同刀削麵「刀鋒」下的傳奇。紀錄片《飛刀問面》講述了大同幾家知名飯店的刀削麵師傅「行走於刀削麵江湖」的故事,再現了他們製作刀削麵和熬製肉臊子的過程,還有食客杜忠每日早餐一碗刀削麵的執著。講述者對於大同刀削麵有著特別的情感,在講到揉面的過程時,用「這是一場人與麵團之間微妙的博弈」來形容,並說「刀削麵充滿了江湖氣息」,從而又引出大同刀削麵來歷的傳說。
  • 湖人拍紀錄片紀念老巴斯 講述showtime湖人故事
    網易體育10月7日報導:現任洛杉磯湖人隊總裁珍妮-巴斯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正在籌劃拍攝一部全新的湖人紀錄片。
  • 創新體驗樹歷史紀錄片新典範《十三行》豆瓣9.0完美收官
    由廣東廣播電視臺、澳門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製作,北京文特傳媒有限公司承制的7集紀錄片《十三行》最後一集已於今日在優酷視頻上線。自開播以來,《十三行》憑藉自身品質引起了網友的高度關注和討論,並以豆瓣9.0分的成績獲得了觀眾的認可。
  • 紀錄片《天山腳下》開播 講述新疆22個人物故事
    7月2日晚間起,歷時三年拍攝的五集電視紀錄片《天山腳下》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講述新疆22個人物故事。劇組供圖中新社北京7月2日電 (記者 楊程晨)歷時三年拍攝的電視紀錄片《天山腳下》將於7月2日晚間起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
  • 大型系列紀錄片《藍海中國·大連篇》開機 講述大連與藍色海洋的故事
    本文轉自【央視網】;7月22日,央視網大型系列紀錄片《藍海中國·大連篇》開機儀式在大連啟動。大連市委副書記、宣傳部部長徐少達,大連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金雙,央視網相關負責人出席開機儀式。該記錄片作為國內首支海洋城市題材紀錄片,是央視網致力於開發海洋文化資源,打造專屬藍色名片,講述人與海、海與城血脈聯繫的嶄新嘗試。第一季拍攝從我國大陸55個沿海城市中選取10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由北向南分別是大連、青島、寧波、福州、廈門、深圳、珠海、北海、海口、三亞。
  • 央視紀錄片《園林》落幕 木香園園主講述他與花的故事
    央視九套最近熱播的8集大型紀錄片《園林——長城之內是花園》,於27日圓滿落幕,而在這最後一集中,就有一部分揚州人眼熟的場景——木香園,園主徐鵬志夫婦出鏡講述他們與木香園的故事。6月20日起,央視九套每晚8點開始播出紀錄片《園林》,27日晚播出最後一集《牆裡的花園》,其中就有一部分揚州人眼熟的場景——木香園,其主人揚州市庭院藝術研究會會長徐鵬志夫婦出鏡,講述他們與木香園的故事。
  • 中韓合作3D電影紀錄片講述《千手觀音》背後的故事
    一部中韓合作的3D電影紀錄片將為大家講述《千手觀音》以及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背後的故事。18日,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和《我的夢》3D電影紀錄片的製作出品方韓國HWY3D公司在韓國首爾舉行了媒體觀摩見面會,會上展示了該紀錄片的精彩片段。觀眾們熟悉的舞蹈《千手觀音》在三維技術下更富有藝術感染力,而演員們在幕後的排練片段則讓人體會到臺前整齊劃一、分秒不差背後的幾多艱辛。
  • 獲獎大型紀錄片《布衣中國》央視首播 全棉時代傾情講述棉的故事
    深圳2015年9月30日電 /美通社/ -- 近日,大型文化紀錄片《布衣中國》,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首播。 在《布衣中國》第4集《百變一身》中PurCotton全棉時代為大家講述了一個愛棉人的溫暖故事,揭示了棉在中國穿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該集在2014年四川「金熊貓」國際紀錄片節上,榮獲了「金熊貓」獎人文類「亞洲製作獎」。該片的獲獎評語稱,「衣服是社會的皮膚,能感知時代的冷暖。
  • 紀錄片《不朽的英雄讚歌》:從上海視角切入,講述英雄故事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上海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製作了紀錄片《不朽的英雄讚歌》(1集48分鐘)以為紀念。節目將於10月23日22:00在東方衛視播出,10月25日21:00在上海紀實人文頻道播出。
  • 中國文化紀錄片展映韓國蒙古日本:新疆題材紀錄片備受關注
    展映中播放的五部紀錄片引來各國觀眾一致好評,認為在紀錄片裡看見了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這是讓世界了解今日中國的最好方式。  本次中國文化紀錄片展映的五部紀錄片分別是:《國之大運》《尋味西藏》《新疆味道》《流動的盛宴》《伊犁河》。其中三部紀錄片都與新疆題材有關,引來觀眾陣陣叫好,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