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喜歡本文,記得點在看 ·
「越過山丘,雖然已白了頭。喋喋不休,時不我予的哀愁。還未如願見著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丟。」
《山丘》是著名音樂人李宗盛2013年發表的歌曲,也是第25屆流行音樂「最佳年度歌曲」和「最佳作詞」的獲獎作品,這首歌的旋律與歌詞令許多人產生共鳴,感慨落淚。我們常常會感嘆人生時光飛逝,糾結於如何才能更有意義地度過一生,在《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戴維·布魯克斯看來,越過山丘之後,無奈、落淚為時尚早,更重要的是攀登人生的「第二座山」。
01
的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走出校園,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建立身份,離開父母,組建家庭,努力在世界上留下印記,就是我們人生的目標,這也是我們要攀登的第一座山。
攀登第一座山的人們,花了很多時間思考聲譽管理。他們總是在打分:我怎樣才能達到標準呢?我的排名是第幾位?正如心理學家詹姆斯·霍利斯所言,在這一階段,我們傾向於這樣的觀點:世界說我是什麼,我就是什麼。
有些人登上了第一座山的頂峰,嘗到了成功的滋味,發現這並不令人滿意。「就只是這些嗎?」他們滿腹狐疑。他們覺得,前方還有漫漫長路要走。
有些人,則因為某些失敗而從山上摔了下來。他們的事業、家庭,或者聲譽發生了變化。突然之間,生活看起來並不像是在成功之山上穩步攀登。
然而,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種人,這個世界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好的消費者,但他們卻投身於道德事業。這個世界希望我們攀登階梯,追求成功,但他們卻為別人而活。他們已經瞥見了比個人幸福更大的福祉,決意為真正值得追求的東西而奮鬥。
02
如果說第一座山是關於構建自我和定義自我的,那麼第二座山則是關於擺脫自我和捨棄自我的。如果說第一座山是關於獲取的,那麼第二座山則是關於奉獻的。如果第一座山是精英式的——獨自攀登,那第二座山則是平等主義的——置身於有需要的人之間,並與他們手攜手同行。
在第一座山上,你往往雄心勃勃,高瞻遠矚,鶴立雞群。到第二座山上時,你已傾向於互助、親密和無私。
第一座山上的人通常是開朗、有趣的,並對這個世界保持興趣。他們通常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職位,可以帶你去各種各樣令人驚嘆的豪華餐廳。第二座山上的人並不反感世俗之樂,但他們在追求道德快樂的過程中已經超越了這些快樂,他們的生活已向某種終極之善靠攏。
他們的生活常常令人精疲力竭,因為他們把自身奉獻給了人們,他們的日常充斥著他人的要求和訴求。但他們正過著更宏大的生活,激活了內心深處的渴望,並承擔了更廣泛的責任。
03
在戴維·布魯克斯看來,如何判斷你是處在第一座山還是第二座山的關鍵是,你的終極訴求何在?是外在之物,還是自身名利?
現實生活中致力於攀登第二座山的人並不少見。
相信不少人都記得,今年年初,新冠疫情剛剛爆發,一位83歲的拾荒大爺主動到社區捐出一萬元善款。
當工作人員要登記信息詢問老人的姓名時,他並不願意透露,並說道:「國家有困難,我就出一份力,我對得起我自己的心,不要寫我名字,也不要報導我!」
工作人員再三追問,老人激動地說:「不要寫名字,要寫名字應該寫,一名知恩者。」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2010年「感動中國」人物郭明義,先後資助了180多名特困學生。
16年時間裡,郭明義捐出了一半以上的工資,他捐給特困學生和貧困家庭的金額超過了12萬元。20年裡,郭明義無償獻血總計6萬毫升,相當於自身總血量的10倍。54本鮮紅的獻血證,是這一壯舉最無言的見證。
「感動中國」這樣評價他:「他總看別人,還需要什麼;他總問自己,還能多做些什麼。他捨出的每一枚硬幣,每一滴血都滾燙火熱。他越平凡,越發不凡,越簡單,越彰顯簡單的偉大。」
演員古天樂入行25年,拍了上千部作品,獲獎無數,塑造的角色已經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經典。然而,甚少為人所知的是,古天樂已經默默捐建了123所希望小學,上千口水窖。
導演爾冬陞說:「古仔這些年賺的錢,全部變成了學校,揮灑在公益事業中。」
也許是因為年少時曾因一時衝動而誤入高牆,也許是目睹了汶川地震的傷痛,經歷過人生低谷的古天樂選擇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播種希望,培育夢想。他曾說過:「每多建一所學校,就可能會少建一座監獄。」
04
戴維·布魯克斯認為,資本主義、精英政治和現代社會科學,已經將自私正常化;讓人們覺得人類唯一真實的動機就是自私自利——對金錢、地位和權力的渴望。他們悄無聲息地傳播著這樣的信息:給予、關懷和愛,只是社會蛋糕之上的錦上添花。
個人理性過於強調關於個體的部分,但很少強調連結心靈的部分。在需要感情的時候,我們過於理性;在需要道義的時候,我們過於功利;在需要關注公眾的時候,我們過於關注個人。
所以,我們每個人乃至整個社會,都應該尋找屬於自己的第二座山。太多人的追求都太低了,且削足適履。我們把時間花在了追求那些微不足道的讚許和職業成就上。我們如今的生活方式,就如同我們所有人都爭先恐後地靠近日光燈,而如果換一種方式生活,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沐浴在真正的陽光下。
布魯克斯認為,最高層次的快樂,是道德快樂。你的生活越有責任感,你的穩定狀態、你的心境和閃耀他人的心情就會越快樂。
05
班傑明·哈代是一名作家,他在《公司》雜誌中講述了自己收養三名兒童的決定。「在承擔個人責任之前,我有點兒自滿,我缺乏緊迫感,我沒有前進的動力,」他寫道,「安逸的生活,並不是通往成長和幸福的道路。相反,安逸的生活,才是你在生活中陷入困境和迷茫的原因。」接受這些孩子,意味著更多地了解挫折、焦慮和疲憊,但也意味著感受歡欣、甜蜜,特別是關愛……當一個人的願望得到滿足時,幸福就會出現。當欲望轉向他人時,一個人可能會遇到永久的道德快樂。
伊曼努爾·康德曾說:「有兩樣東西,越是經常而持久地對它們進行反覆思考,它們就越是使心靈充滿常新而日益增長的驚嘆和敬畏:我頭頂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如果說第一座山講的是個人自由,那麼第二座山講的就是責任和承諾。第一座山講的是自我成長,第二座山講的是忘記自我。第一座山的山頂是當下的幸福,第二座山的山頂則是發自內心的長久的喜悅。
幸福來自成就,快樂來自贈人玫瑰。活在快樂之中,就是活在驚奇、感激和希望之中,第二座山上的人們已然改變。
(部分內容整理自戴維·布魯克斯《第二座山》)
《第二座山》
作者:[美]戴維·布魯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