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基本上可以說是在一片「罵聲」中落下帷幕了,「舌尖美食」的口碑坍塌,反而讓「舌尖」前兩季的導演陳曉卿火了一把,只能說有對比之後大家才能體會到以前的好啊
陳曉卿1991年就開始拍攝紀錄片,曾任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紀錄片項目部主任,2017年10月從央視離職,《舌尖》第三季僅冠名費就拍出了1.18億元的天價,在此之前還從來沒有哪一部紀錄片有如此之高的冠名費,這很大程度上是陳曉卿的功勞
陳曉卿辭職離臺帶著《舌尖》原班人馬一起出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仍舊拍攝紀錄片,據說他們公司籌備的第一部紀錄片還是跟美食有關,所以欣賞舌尖前兩季的朋友可以轉投陳曉卿系列紀錄片這時候舌尖已經開始拍攝了,央視趕緊重組班底,女導演劉鴻彥就臨危受命了,對比少不了
過度專注於挖掘人物和故事,而偏離了美食本身,加上常識性錯誤和「廣告」,網友們的口誅筆伐罵聲一片,讓倍感壓力的陳曉卿不得不關閉了微博評論,相必打擊很大,畢竟誰也不想以這種方式出名,這麼萬眾期待的一手牌確實不好打
舉幾個例子經典大白菜
年度最火鐵鍋
自製三無口紅
最後的比較
陳曉卿還登上了《奇葩大會》第二季,講述了自己的美食之道受到關注樸素的裝扮可他能做到吸引全場目光讓「大家聽我說」
說真的通過節目聽他頭頭是道娓娓道來他對食物故鄉的理解,體會到了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匠心和閱歷,推薦給大家去看一看其實說到底《舌尖》這類節目就是用來記錄美食的,當然近年來大家更重視鄉情,更重視美食背後的故事,可說到底「舌尖3」毀在太重故事而忽略了食物本身而最近出現了一檔新的美食記錄節目《街頭大胃王》,注意這名字中的「大胃王」含義在於品嘗多種美食而非單純吃很多,海報中的這位就是韓國美食家「白鍾元」
值得注意的兩點:首先這是一檔韓國節目,而主角,片中的「吃貨」是韓國赫赫有名的美食家「白鍾元」
了解韓國(美食)節目的朋友,相必都聽到他的《白鍾元的三大天王》一檔專注於探求韓國市井小巷美食的節目,甚至包括一些沒有招牌只有老顧客和鄰居才知道的隱藏美食小店,能看到這節目的用心
下圖是節目做過的部分美食集錦
其次這部韓國節目對準的是中華美食,此次白鍾元帶著節目組來中國對中華美食親探究竟了,還是他擅長的市井美食,街邊小吃,探究最真實的最生活的中國美食
好多網友對此有反對聲音:街邊小吃做法簡單,普通調料製作而成,要想吃到真正的美食還是得去高檔飯店說真的對這種想法,小編只能說「去不起」相信很多像小編這種更多的普通群眾我們既想價格適當又想滿足味蕾,而這種市井美食恰恰是我們多數人更好的選擇,所以不能接受「市井美食」這個概念的朋友就不要去看這檔節目了
看過節目你就知道他所嘗試的都是街邊小攤,就是你家樓下的那種小吃車和香港的大排檔,所以也其實很有熟悉感
首期街頭他們對準了辣味之都「四川成都」,看來川菜對韓國人的誘惑力很大啊
來看看節目畫面感受一下畫風
白老師全程用中文買小吃哦
很多網友說他節目表達單一,都是「好吃」之類的詞語
說真的韓國人來中國探求美食,我們國家的美食能得以發揚到國外,而不再只是韓國人在節目中片面的講述根本不真實的中國情況,真實有效力太多了,至少韓國人能見識到真正的中國,我們更多中國普通人的真實生活狀態而且我們自己美食沒記錄好(這說的只是舌尖3而已),別人不遠萬裡從國外來了,記錄的好別眼紅,記錄的不好就客觀根據節目批評指正,特別在節目美食「是否正宗」上,大家可以多多評論指正,國別啊之類的就不要無端謾罵了別等到我們的美食需要靠著別人來記錄了再著急,那些美食文化別丟了
看到評論裡有網友,還要用中文表達好壞來苛求人家未免有失我們中國人的風範,想見識他更多的表達詞彙,可以去看看他的《白鍾元的三大天王》優酷還有資源,和他最近更新中的《白鍾元的小巷餐廳》,小編不信一個只會說「好吃」的美食家能在韓國綜藝界生存那麼多年,有那麼多人喜歡,還有那麼多美食節目
本期還是主要推新綜藝,如果你想了解韓國人眼中的中國美食,去看這檔節目吧小編原創,喜歡關注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