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為什麼能做到「空前絕後」?

2020-12-24 騰訊網

龍泉是古瓷的發祥地,根據出土文物推測,龍泉青瓷最早可追溯到三國兩晉,而後1700 多年從未間斷。不難想像,那時候甌江兩岸窯煙蒸騰,窯工奔走 ;河道上貨船如織,客似雲來。滿載著青瓷的貨船沿江而下出海,駛向世界。龍泉青瓷與絲綢一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大宗商品與精神載體。它們是東西方文明交融的紐帶,是穿越時空的精靈。

關於龍泉窯的歷史地位,秦大樹先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在三聯中讀開設的宋代名窯講座中稱之為「空前絕後的青瓷高峰」。這個評價,其實已經是相當的高了。

用世界的眼光的來說,其中一個重要例證是說,英文的「青瓷」稱為Celadon(塞拉同),就是來自龍泉瓷器。如今一些西方人在提到Celadon一詞時並不像中國人一樣認為是指廣義的青瓷,而是專指龍泉青瓷。

因為當時龍泉青瓷從中國的港口出發,運到法國的時候,所有人看到龍泉青瓷,都不知道該怎麼去形容他,想要賣掉總要有個介紹。非常巧合的是,當時的商船停泊,正趕上有一幕歌劇上演,歌劇裡的男主人公,穿著青布長衫,跟龍泉青瓷的顏色很接近,男主人公大家熟悉,叫做塞拉同,所以西方人乾脆直接把塞拉同三個字,當成龍泉青瓷的名字。

這裡秦大樹先生所指的空前絕後,不是單一技術指標,還包括了對制瓷工藝的影響、對外貿易的佔比等多個維度,縱觀中國青瓷幾千年的燒造史,龍泉窯的確在中國古代瓷器發展史和世界文明史上都佔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那麼,龍泉窯為啥能做到「空前絕後」呢?

跳出技術的層面,從經濟演化的角度也許可以得出一種解釋。

由於中國古人對工商業的記錄不多,能夠找到的關於南宋時期龍泉生產製造的史料隻言片語,銷售環節更是缺失,時隔八百年,我們只能憑著當代考古挖掘的成果和所能見到的器物、標本來推測:

南宋時期,龍泉窯通過集聚化生產,進行著高度專業化的分工與合作,實現了效率和彈性的完美結合,得以走向青瓷生產的高峰。

效率與彈性是一對矛盾,在同一家企業裡,是很難解決的,但如果放在一個巨大的供應鏈網絡裡,那就不是事。

這一點,從中國經濟的騰飛就可以證實。現代供應鏈網絡中規模越大,網絡裡的中小企業就越多,分工越深,越有效率;同時網絡裡各個節點動態組合的可能性就越多,也越有彈性。

細細分析,南宋時期,龍泉窯不就是在市場過程中自生演化出的一個大規模供應鏈網絡嗎?

現代考古已知,龍泉窯的中心產區是龍泉縣城以南的小梅、查田、蘭巨、八都,四個鄉鎮,23個行政村的地區,共有窯址187處,其中以大窯龍泉窯遺址命名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了155處窯址。(詳見窯址分布圖)

如果看圖感受還不深的話,可以想像一下,在方圓幾公裡的範圍內,分布著至少上百處的窯址,用窯火連天,龍窯林立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這種畫面,像不像今天東莞、義烏等製造業中心裡那些密集的工業園?

這麼多窯意味著什麼?

不妨先算個數,上垟清代龍窯曾芹記古窯坊的龍窯長33米,分22個室室,每室可裝燒12釐米的碗一千個左右。考古所知的南宋龍泉窯的龍窯多為50-60米,長的可達80米,按曾芹記家的龍窯計算,那時一窯燒制的物品恐怕都數以萬計,每次燒窯的投柴也多達萬斤以上。

這麼高的成本,這麼大的風險,那些窯主們都會自己承擔嗎?

不說別的,一窯上萬件的器物,十幾道生產工序,假設全部生產最簡單的盤碗,一名熟練工人一天能拉100件坯,一萬個盤碗至少也需要三十名工人幹3天,加上練泥、陳腐、陰乾、挖足、修坯等工序,怎麼也得50名工人,花費十天半個月時間製成,人工成本、物料成本都是極高的,而燒成率卻沒有保障。

外包,把不同窯位以不同價格賣出去,這樣,既可以提高龍窯的使用效率,減少閒置率,又可以分擔風險,不至於燒壞一次就血本無歸。

反過來,如果我是個制瓷手藝人,完全可以開一個或大或小的工作室,就近跟幾個窯主籤約,談好所需的窯位,製成一批就送去燒一批,大可不必費時費力耗巨資造一條龍窯,再從頭鑽研燒窯技術,延攬窯工,只需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自己制瓷的技術上即可,至於燒窯的事,就交給專業的人去辦吧。

儘管在方圓幾十公裡範圍內,不同窯主基於不同的成本考慮、地理限制、窯工技術等因素,自然會形成不同的燒制風格,有的出青率高,有的窯室大等,相應的,不同的制瓷作坊也會向最合適的窯業靠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相對產品風格集中的的產區,自然而然地變成了不同產區的差異化生產。

比如,溪口擅長生產小文房、香具;

南宋龍泉窯溪口產香盒

金村多生產圓口洗及束口盞、鬥笠盞等茶具;

南宋龍泉窯金村產鬥笠盞

而大窯的岙底則擅長於長產尺寸碩大的大瓶大罐,四川遂寧出土的那個大荷葉罐就生產於此。

南宋龍泉窯岙底產大荷葉罐,四川宋瓷博物館藏

當然,這些產區的差異化分工只是相對的,是在市場的篩選中自然形成的,不可能像行政區域劃分那麼界線分明,很多大宗商品,在不同的產區同時都在生產,形成同質化產品良性競爭。

在這個供應鏈網絡裡,專業化的分工提升了產品質量,高質量的產品帶來了廣泛的市場需求,廣泛的市場需求導致產品的競爭,良性競爭到新的創作靈感,新的創作靈感推動著制瓷、燒窯技術改進,技術改進又帶來質量的提升……

在這個正循環的過程中,龍泉窯發展的車輪不知不覺啟動,並走向空前絕後的高峰。

正如歌詞所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龍泉窯的歷史地位是一系列複雜因素疊加而成,不可能取決於哪一個因素,此文僅是從經濟演化規律這個維度,作了一個大膽的推測,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END-

溫馨說明:參考來源「廣州龍泉堂」。查看更多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龍泉青瓷」。如有涉及文章或圖片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部發布文章,敬請註明出處。非常感謝!

相關焦點

  • 龍泉窯青瓷歷史概況
    龍泉窯青瓷,至遲起源於唐五代時期;北宋時快速發展並形成相當的規模,並具有一定的自身特徵;南宋時革新胎釉配方等技術,集青瓷技藝之大成,步入鼎盛時期;元代內外貿易對青瓷需求進一步增長,窯業規模空前絕後;明代初期其窯業依然輝煌,明中晚期以後逐漸衰落;清末及民國初期薪火傳承,難能可貴。
  • 盛行千年:龍泉窯
    元龍泉窯荷葉出筋罐 進入到元代,龍泉窯的生產規模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擴大,元代瓷器的出口產量急劇增長,龍泉窯也逐漸轉變為以民用和出口為主的生產模式
  • 龍泉窯,國外哪家仿得最逼真?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那為什麼當時那麼多仿龍泉窯的,唯獨日本仿的最到位最像,甚至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呢? 日本想要仿龍泉,其實是有天然優勢的,因為除了中國本身,再沒有哪個國家有這麼強大的龍泉窯的資料庫了。 要論最受日本人重視的中國瓷器,龍泉窯絕對榜上有名。
  • 龍泉窯為何在明代以後淡出歷史舞臺?和龍泉窯的這些特點有關
    明 龍泉窯青釉刻花葡萄紋大盤 故宮博物龍泉窯並不是一般的窯口,其燒制的青瓷冠絕天下。龍泉窯曾燒出的粉青和梅子青釉色被譽為青瓷藝術的巔峰,龍泉窯在明朝初年也曾是皇家「供用器皿」。根據《大明會典》記載,龍泉窯在洪武年間需為宮廷燒造皇家瓷器用具。哪怕到了天順年間,(成化父皇的年號)仍有內管監督龍泉窯燒制瓷器。為何成化剛做了皇帝,就把龍泉窯廢掉了呢?
  • 中國古代名窯-龍泉窯
    中國古陶瓷發展史中,名窯層出不窮,其中我國龍泉窯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龍泉窯的青瓷馳名中外,聲名遠播,對我國的古陶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龍泉窯概述龍泉窯位於我國現今的浙江省龍泉縣。龍泉窯是我國南方的青瓷窯系,特色瓷器是青釉瓷。龍泉窯也是中國制瓷史上最長的一個窯系,其產品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龍泉窯始燒於北宋時期,從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明代中期之後日漸衰落,清代至民國時期仍有少量的燒造。
  • 元代龍泉窯青瓷為什麼喜歡追求圖案美
    離南宋最近的元代都沒有燒造出梅子青釉瓷器,元代龍泉青瓷為什麼不追隨宋代龍泉青瓷審美和工藝,而喜歡追求追求圖案美呢?龍泉窯青瓷執壺 龍泉窯青瓷執壺直口,口下漸豐,垂腹,圈足微外撇。壺一側置長流,相對一側置曲柄。附平頂圓紐蓋。口、足邊露胎。通體施青釉,其釉面勻淨,釉色粉青晶瑩剔透。
  • 宋代龍泉窯青瓷貫耳瓶,為什麼仿青銅器造型?
    龍泉窯青瓷瓷器貫耳瓶瓶耳呈圓管狀,俗稱「貫耳」。器形仿照古代青銅器中壺的式樣製作,瓶體碩大,器形古樸端莊,釉色青翠,釉層凝厚,是北宋和南宋龍泉青瓷中的名貴瓷器。此類貫耳瓶為陳設用瓷,流行於宋代,造型來源於漢代貴族燕樂所用的投壺。為什麼仿青銅器造型?
  • 為什麼日本人和法國人這麼喜歡龍泉窯青瓷?
    >3、龍泉窯的規模有多大?龍泉窯燒制時間上至三國兩晉,下至清代,於宋代達到巔峰,是中國制瓷史上時間較長的一個窯口。(70年代以來,麗水、松陽、遂昌等縣市的六朝墓中出土了一些青瓷,被斷定為龍泉窯早期產品,因此業界不少學者認為龍泉窯創燒時間為三國兩晉。)
  • 宋代龍泉窯青瓷貫耳瓶,為什麼仿青銅器造型?
    龍泉窯青瓷瓷器貫耳瓶瓶耳呈圓管狀,俗稱「貫耳」。器形仿照古代青銅器中壺的式樣製作,瓶體碩大,器形古樸端莊,釉色青翠,釉層凝厚,是北宋和南宋龍泉青瓷中的名貴瓷器。此類貫耳瓶為陳設用瓷,流行於宋代,造型來源於漢代貴族燕樂所用的投壺。為什麼仿青銅器造型?
  • 世界各博物館:館藏龍泉窯瓷器集賞
    實際上,龍泉窯的瓷器也一直受到宮廷的關注,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都有為數不少的龍泉窯瓷器收藏,可以說,在龍泉窯的收藏方面,兩岸故宮的藏品相映生輝。作為宋元時期的名窯,龍泉窯瓷器自然也成為了他們熱衷於收藏的器物。
  • 龍泉窯為什麼不在宋代五大名窯之中?
    龍泉窯是中國古代海上貿易船貨中最重要的產品之一。約從 12 世紀始,龍泉窯的產品就在外銷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深受東亞諸國民眾的喜愛,同時又是從中國南海到環印度洋貿易圈各國最喜愛的產品,在大航海時期以前是外銷瓷器中最受珍視的,也是數量最多、影響最大的品類。成為研究世界文明史的重要資料。所以龍泉窯是在當時最具盛名的中國瓷器品種之一,可以說與景德鎮青花瓷齊名。
  • 元代龍泉窯瓷器的價格變化
    事實證明,元代龍泉窯瓷器的鑑定與考古學鑑定有著天壤之別。考古鑑定的理論、方法、思路和視野與風馬牛穎相同。如今,所謂的元代龍泉窯瓷器鑑定專家,只相信他們的眼睛和理論,如果我們不把握元代龍泉窯瓷器的本質特徵,我們就敢機械地複製,跳到歷史屠夫的結論上來還有藝術上的魯莽!
  • 龍泉窯的最後輝煌
    龍泉窯的核心產地在浙江龍泉縣的大窯和金村,這是浙江西南部一個瓷窯體系,在龍泉、遂昌、青田、雲和、麗水等處都有類似的窯址,形成一個規模巨大,生產能力很強的瓷窯體系
  • 龍泉青瓷:盛行千年龍泉窯
    龍泉窯屬南方青瓷體系,融合南北方技術之長,其燒制的青瓷色清如玉,溫雅可人,遠銷於世界各地,名揚海內外。龍泉窯只能以民間通用青瓷為主導,在造型、工藝和色澤上都不及以前那樣精細考究。清龍泉窯帽筒到了明末清初時,龍泉窯的瓷器造型粗糙、胎質厚重,也失去了其聞名天下的如玉色澤。
  • 龍泉青瓷 | 盛行千年龍泉窯
    龍泉窯屬南方青瓷體系,融合南北方技術之長,其燒制的青瓷色清如玉,溫雅可人,遠銷於世界各地,名揚海內外。龍泉窯只能以民間通用青瓷為主導,在造型、工藝和色澤上都不及以前那樣精細考究。清龍泉窯帽筒到了明末清初時,龍泉窯的瓷器造型粗糙、胎質厚重,也失去了其聞名天下的如玉色澤。
  • 龍泉無官窯被顛覆 元明龍泉窯價值攀升
    ,也是明龍泉窯拍品突破千萬大關的代表之作。「處」即處州龍泉窯。明初龍泉窯曾與景德鎮並列,同時為朝廷燒造瓷器,其精美程度從中可窺一斑。至明中後期,仿龍泉青瓷的出現、青花瓷的擠壓、明政府對海上貿易的控制及嚴苛的稅率等多種因素的作用,讓依靠外銷、名聲斐然的龍泉窯最終沒有逃脫衰落的結局。明初的繁榮並不足以挽救龍泉窯整體下滑的命運,但正是因如此,明初龍泉窯精品的價值更加被凸顯。
  • 自古以來 窯口眾多 空前絕後
    陶瓷學術界將宋瓷分為八大窯系,分別為北方地區的定窯系、耀窯系、鈞窯系、磁窯系;南方地區的越窯系、龍泉窯系、景德鎮青白瓷窯系(饒州窯系)、建窯系。其實還應該有個「官窯系」,可合稱「宋瓷九大窯系」。遼國的「缸瓦窯系」也應該列入宋瓷窯系。還有的學者列出「吉州窯系」等等。在九大窯系中,相關窯口至少有百個以上。
  • 明代,龍泉窯瓷器的發展——「天下龍泉」展覽擷英
    明永樂景德鎮窯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 故宮博物院藏明永樂龍泉窯青釉玉壺春瓶 故宮博物院藏明早期 龍泉窯青釉暗劃竹桃紋帶蓋梅瓶 高四四·四釐米口徑六·一釐米 底徑一一·四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展品看點:浙江省龍泉市大窯村楓洞巖窯址出土造型完全相同的青釉瓷器,為這件梅瓶的產地提供了參考
  • 宋代龍泉窯青瓷珍品,難得一見,真的都是真的
    龍泉窯位於浙江省龍泉縣境內,窯址遍布於大窯、金村、溪口等地。浙江餘姚、上虞一帶自三國、兩晉以來,即以燒制青瓷著稱。因此北宋龍泉青瓷窯業的發展,深受鄰近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南宋 龍泉窯青瓷菱花式碗高4.5cm,口徑9.5 cm碗,六瓣菱花形,侈口,深壁,尖底,矮圈足。胎質堅薄,全器施青釉,釉色微灰。碗壁有稜,稜現白骨,圈足端露灰色胎。
  • 龍泉窯,國外哪家仿得最逼真?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那為什麼當時那麼多仿龍泉窯的,唯獨日本仿的最到位最像,甚至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呢? 日本想要仿龍泉,其實是有天然優勢的,因為除了中國本身,再沒有哪個國家有這麼強大的龍泉窯的資料庫了。 要論最受日本人重視的中國瓷器,龍泉窯絕對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