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龍泉窯瓷器的發展——「天下龍泉」展覽擷英

2020-12-18 紫禁城

明永樂景德鎮窯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 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樂龍泉窯青釉玉壺春瓶 故宮博物院藏

明早期 龍泉窯青釉暗劃竹桃紋帶蓋梅瓶 高四四·四釐米口徑六·一釐米 底徑一一·四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展品看點:浙江省龍泉市大窯村楓洞巖窯址出土造型完全相同的青釉瓷器,為這件梅瓶的產地提供了參考。從洪武二十六年開始,皇家開始在饒州和處州燒造瓷器,分別是今天的江西景德鎮和浙江龍泉。洪武以後,永樂、宣德以至天順時期,龍泉窯一直為宮廷燒造瓷器。這件青釉梅瓶,就是在此背景下龍泉窯為宮廷燒造的器物。

明早期 龍泉窯青釉暗劃竹桃紋帶蓋梅瓶 (頂部)故宮博物院藏 此件器物梯形小口,豐肩鼓腹,下腹曲收,圈足微外撇,配深腹弧頂寶珠紐器蓋,造型優美。外壁通體施青釉,釉層厚潤,釉色碧綠,為明代龍泉官器的典型釉色。外壁通體刻花。口沿下刻一周花卉,肩部刻如意雲頭紋,如意雲頭內亦刻花卉。腹部刻竹桃圖案。脛部刻纏枝靈芝紋。器蓋之上亦刻花卉紋。

明早期 龍泉窯青釉暗劃竹桃紋帶蓋梅瓶(底部)故宮博物院藏 景德鎮御器廠亦燒造了與此器造型相似的器物。而且,這件梅瓶的刻花裝飾上下分層布局,繁密的邊飾和疏朗的主題紋飾組合出現,與景德鎮明初青花和釉裡紅瓷器的紋飾組合方式完全相同。

明早期 龍泉窯青釉刻花蓋罐 高二八·六釐米口徑一二·七釐米 底徑一〇·七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罐呈直筒形,中部略突出,配弧頂寶珠形紐器蓋。從製作工藝和釉色觀察,器蓋應為後配。此類罐腹部較粗,一般稱之為壯罐。罐通體施青釉,釉色淺翠。外壁通體減地剔刻紋飾,即將紋飾周圍多餘的部分剔除,以使紋飾突出於器表,再於凸起的紋飾部位刻花。減地剔刻工藝費工費時,而此器紋飾精工細緻,自上而下共五層。

明早期 龍泉窯青釉刻花蓋罐(頂部)故宮博物院藏 展品看點:同一時期,江西景德鎮御器廠燒造器形相同的瓷罐,尺寸亦一致,說明該器物是依照宮廷頒發的官樣生產的。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器形不是中國傳統器物,而與西亞、北非等地區常見的藥罐造型相同。

明早期 龍泉窯青釉刻花蓋罐(底部)故宮博物院藏 展品看點:永樂宣德時期,三寶太監鄭和先後七次率船隊出使西洋,即歷史上著名的「鄭和下西洋」。鄭和船隊所至包括今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等多地。船隊裝載大量物資,行至一處,或「宣召賞賜」,將中國物產贈予當地人,或用於交換貨物,以官方貿易發展外交關係。船隊裝載物產中就包括中國瓷器。在此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皇帝命窯場燒造了大量外國樣式的瓷器。

明中晚期 龍泉窯青釉鏤空雕獅子花卉紋繡墩(側面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墩面刻劃一圈錦地,中間飾有花卉。腹部中間為鏤空裝飾,圖樣為花卉和獅子滾繡球,其上下均飾錦地及鼓釘裝飾,底部還有一周蓮瓣紋,下承六個如意雲頭形足。展品看點:繡墩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坐具,明清時期繡墩的材質和裝飾都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此件龍泉窯青瓷繡墩是瓷質繡墩中較早期的作品。

明中晚期 龍泉窯青釉鏤空雕獅子花卉紋繡墩 (頂部) 故宮博物院藏 展品看點:值得注意的是,這件繡墩的造型及裝飾與景德鎮產品有相似之處,說明這可能是明代龍泉窯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明 龍泉窯青釉刻劃「清香美酒」銘罐(「酒」)高三二·五釐米口徑二三·六釐米足徑一七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明 龍泉青瓷蓋罐 高八·三釐米 衝繩縣立埋葬文化財中心藏衝繩京之內SK01遺址出土 展品看點:這件青瓷大罐,上有「清香美酒」四字,與龍泉大窯楓洞巖出土的標本風格一致,是很典型的明初龍泉官窯產品。巧合的是,在故宮博物院中,也藏有一件書寫著「清香美酒」字樣的大罐,從器型到紋樣,再到書寫的文字,幾乎完全一致。說明在當時的明朝和琉球,此類器物都是宮廷之內的皇室御用器物。

《大明會典》對洪武二十六年燒造供用器皿的記載 據《大明會典》記載,從洪武二十六年(一三九三年)起,龍泉窯已經開始承擔燒造御用瓷器任務,一直到天順八年(一四六四年)。二〇〇六年至二〇〇七年對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位於今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大窯村岙底區域)的考古發掘,揭露出窯爐、房址、作坊等遺蹟,並出土了大量明代洪武至宣德時期的高質量青瓷,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代龍泉青瓷相同,說明該窯址曾為宮廷燒造瓷器。

《大明憲宗實錄》所載天順八年命饒州、處州燒造瓷器停工的記載 制瓷官樣,是指宮廷或官府頒發的瓷器製作標準,一般對瓷器的造型、紋飾、釉色品種、生產數量等進行規定,御窯須依官樣進行生產。為宮廷燒造瓷器的景德鎮御窯和龍泉窯,依據官樣燒造了一批造型和紋飾相同或相近的器物,這是兩地窯場使用相同官樣分別燒造瓷器的具體表現。

相關焦點

  • 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展覽時間地點及門票價格
    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  龍泉青瓷是中國古代瓷業發展史上的著名品類,它於北宋時期開始形成自身風格,南宋、元至明代早期是龍泉窯生產的全盛時期,乳濁釉青瓷成為產品特徵之一。龍泉青瓷因其質量精美,從北宋末至明代早期,產品一直上貢宮廷。  展覽介紹:  本次展覽以龍泉青瓷為視角,闡述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鑑與發展,共展出來自42家國內外文博機構的文物833件(組)。
  • 【防控疫情 線上展覽十】 浙江省博物館「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
    >      本次展覽由浙江省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麗水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共展出全球42家文博機構的513件(組)文物,以闡述12至15世紀龍泉青瓷在中國本土及世界範圍的發展、流布、使用情況和技術傳播,旨在立體化地呈現龍泉青瓷文化的全球化圖景,也是浙江省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同仁近十年來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
  • 浙江省博物館天下龍泉
    (圖片來源:浙江省博物館)回溯千年發展歷史 呈現繁盛陶瓷之路本次展覽由浙江省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麗水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共展出全球42家文博機構的513件(組)文物,以闡述12至15世紀龍泉青瓷在中國本土及世界範圍的發展、流布、使用情況和技術傳播
  • 元代龍泉窯瓷器的價格變化
    龍泉窯是宋代眾多名窯之一,燒成歷史悠久,產量大。在我們今天談論高古瓷器時,不能迴避它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北宋中後期,龍泉瓷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裝飾風格,但其釉色和工藝並不完美。南宋龍泉窯空前發展,龍泉青瓷達到頂峰。南宋龍泉窯成功地燒成了舉世聞名的粉綠和梅綠。琉璃的色澤和質地之美,猶如人造美玉,讓全世界的人都愛上了它。
  • 現場|「馬蝗絆」等全球青瓷精品今起集結浙博「天下龍泉」
    澎湃新聞在現場看到,重要展品包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馬蝗絆」,它是一件南宋龍泉窯青釉花口碗,日本指定的重要文化財;浙江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的元代龍泉窯舟形硯滴;1998年曾入選 《龍泉窯瓷器》特種郵票的四件龍泉窯瓷器:北宋的五管瓶,南宋的鳳耳瓶,元代的葫蘆瓶,明代的刻花三果執壺。日本重要文化財「馬蝗絆」在展廳據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水華介紹,此次展覽從籌措至開辦歷時多年。
  • 龍泉無官窯被顛覆 元明龍泉窯價值攀升
    1龍泉青瓷成為高古宋瓷潛力股儘管龍泉窯青瓷堪稱中國瓷器的頂尖代表之一,也曾有天價拍品成交,但其整體價格低廉,遠不及景德鎮明清彩瓷,同時在高古陶瓷窯系中,是價值相對較低的一類。2013年2月22日,日本東京中央拍賣株式會社舉辦迎春拍,上拍宋代至明代龍泉窯青瓷約25件,估價低廉,九成以上的拍品僅數萬元人民幣。
  • 龍泉官窯瓷器價值連城,龍泉民窯的收藏價值如何?專家這樣說→
    央視財經(《一槌定音》)龍泉窯始燒於北宋早期,以粉青與梅子青釉著稱於世,南宋至明代的龍泉窯青瓷精品成交價早過千萬元,但是除了這些價值連城的官窯精品瓷器外,龍泉民窯瓷器目前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市場行情呢?流行於宋代的龍泉窯瓷器在拍賣市場上的價格遠遠不及明清瓷器,這主要是龍泉瓷器多為單色釉,即使有裝飾也是以刻、劃、貼手法居多,在現代人看起來頗為簡單,不如後期工藝繁複做工精巧的明清瓷器招人喜歡。但是縱觀國外的藝術品發展趨勢,隨著藏家的不斷成長,龍泉瓷那種陽春白雪的簡約之美越來越凸顯吸引力。這其中主要原因,一是早期龍泉瓷器存世量本身非常稀少,物以稀為貴。
  • 盛行千年:龍泉窯
    元龍泉窯荷葉出筋罐 進入到元代,龍泉窯的生產規模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擴大,元代瓷器的出口產量急劇增長,龍泉窯也逐漸轉變為以民用和出口為主的生產模式
  • 世界各博物館:館藏龍泉窯瓷器集賞
    南宋龍泉窯瓷器,堪稱國寶。實際上,龍泉窯的瓷器也一直受到宮廷的關注,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都有為數不少的龍泉窯瓷器收藏,可以說,在龍泉窯的收藏方面,兩岸故宮的藏品相映生輝。,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當歐洲人第一次見到來自中國的龍泉瓷器時,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這種瓷器的釉色。
  • 龍泉窯為何在明代以後淡出歷史舞臺?和龍泉窯的這些特點有關
    明 龍泉窯青釉刻花葡萄紋大盤 故宮博物龍泉窯並不是一般的窯口,其燒制的青瓷冠絕天下。龍泉窯曾燒出的粉青和梅子青釉色被譽為青瓷藝術的巔峰,龍泉窯在明朝初年也曾是皇家「供用器皿」。根據《大明會典》記載,龍泉窯在洪武年間需為宮廷燒造皇家瓷器用具。哪怕到了天順年間,(成化父皇的年號)仍有內管監督龍泉窯燒制瓷器。為何成化剛做了皇帝,就把龍泉窯廢掉了呢?
  • 龍泉窯青瓷歷史概況
    龍泉窯青瓷,至遲起源於唐五代時期;北宋時快速發展並形成相當的規模,並具有一定的自身特徵;南宋時革新胎釉配方等技術,集青瓷技藝之大成,步入鼎盛時期;元代內外貿易對青瓷需求進一步增長,窯業規模空前絕後;明代初期其窯業依然輝煌,明中晚期以後逐漸衰落;清末及民國初期薪火傳承,難能可貴。
  • 宋朝興起的龍泉窯,元朝達到高峰,元朝的龍泉青瓷有哪些特點?
    龍泉窯雖然是是宋朝興起的名窯,但到了此後的元朝,中國結束了宋、金、西夏等多政權對峙的分裂,在商業貿易的繁榮下,龍泉窯才發展到生產高峰。那么元朝時期的龍泉窯生產的龍泉青瓷又有哪些特點呢?元 龍泉窯青釉執壺 底部 故宮博物院藏元朝的龍泉青瓷在繼承宋朝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並出現了多種新的瓷器樣式,這一時期的瓷器整體特點如下:一、在器型上
  • 南平市博物館,珍藏的元代至明代瓷器!件件珍貴,不可多得!
    龍泉青瓷褐彩雙耳環瓶,元代。南平市博物館藏。高26.5釐米、腹徑14.9釐米、口徑6.4釐米、底徑8.8釐米。青釉瓷器飾以褐色斑彩,是一種釉下裝飾,最早出現於西晉後期越窯,東晉盛行,元代龍泉窯亦很普遍。此瓶造型仿青銅器,是龍泉窯的典型器。
  • 五大名窯之外的龍泉青瓷有多美?
    耿寶昌先生向浙江省博物館贈送展覽題字「天下龍泉」   日前,故宮博物院三任院長為史上最大規模的龍泉青瓷大展揭幕,霸屏全網,年近百歲的業界泰鬥耿寶昌更是親題「天下龍泉」。 明代龍泉窯青釉凸花纏枝蓮紋尊 故宮博物院藏   出土龍泉青瓷的宋、元、明時期遺址遍布全國各地,出現在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甚至出現龍泉青瓷完整器傳世。
  • 名窯風採: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經典宋代龍泉窯瓷器!
    #北宋早期,龍泉窯的產品以淡青釉瓷器為主,在裝飾技法上多使用「劃花」手法,支燒工藝採用墊圈泥點支燒,與同時期的越窯非常相似,器型也帶有強烈的越窯風格,從器物的外表來判斷,二者很難區分。初創時期的龍泉窯較多地燒造淡青釉產品,生產年代大致在北宋早期。這一時期生產的產品帶有強烈的越窯風格。越窯是宋以前浙江的制瓷中心,唐五代時期是越窯發展的巔峰時期,進入北宋以後快速走向衰落直至停燒,越窯的部分工匠轉移到龍泉地區燒造瓷器,因此早期的龍泉窯青瓷產品帶有強烈的越窯風格。下圖這件淡青釉執壺的八稜腹與唐代越窯生產的八稜淨瓶十分相似,線條纖細的劃花紋飾也是五代宋初越窯產品的特色之一。
  • 大英博物館藏中國瓷器珍品,龍泉窯鎏金佛龕,罕見的三層鎏金佛龕
    在這些民間的眾多的窯口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位於浙江省龍泉地區的龍泉窯。後代的瓷器收藏者,也將龍泉窯譽為宋代的第六大窯系。龍泉窯以燒制青瓷最為著名。龍泉窯的早期,受到這一地區越窯瓷器的影響。越窯瓷器,在整個的瓷器表面形成了以青瓷為主的釉色。唐代便形成了北白南青的瓷器風格。龍泉窯是我國燒制時間比較長的一個窯系。
  • 中國古代名窯-龍泉窯
    一、龍泉窯概述龍泉窯位於我國現今的浙江省龍泉縣。龍泉窯是我國南方的青瓷窯系,特色瓷器是青釉瓷。龍泉窯也是中國制瓷史上最長的一個窯系,其產品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龍泉窯始燒於北宋時期,從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明代中期之後日漸衰落,清代至民國時期仍有少量的燒造。
  • 從茶、香、文房、陳設之器,看龍泉青瓷在宋元明時期的發展
    展覽既梳理了北宋到明代的龍泉青瓷的發展脈絡,又反映出宋、元、明三代士大夫生活起居的文化縮影。展期將至4月21日。明代 鏤空套瓶中國近代陶瓷專家陳萬裡曾說,「一部中國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龍泉。」
  • 半部浙江陶瓷史——歷年龍泉窯TOP20價格排行榜!
    此器形制因似造紙打漿所用槌具,亦稱紙槌瓶,為宋代極為高級之瓶形一類,而於瓶頸兩側附貼雙耳,則為南宋龍泉窯所特有,普見鳳耳及魚耳兩種,摩羯耳較少。除了清宮舊藏數例,此造型亦深受日本藏家所青睞。東京根津美術館2010年舉辦《南宋の青磁》展覽中,曾展出多件日本知名收藏的龍泉鳳耳或魚耳瓶,見展覽圖錄17-25號。
  • 253件龍泉青瓷展現海上萬裡行
    該展覽分為「青瓷出龍泉」「青瓷行萬裡」「青瓷傳古今」三個部分,通過龍泉窯分布與特徵分析、出水與出土龍泉瓷器對比、龍泉瓷器經由海上絲綢之路行銷東南亞和東亞多個國家和地區等內容展示,反映了我國古代瓷器傳播的廣袤範圍與流行面貌。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副館長辛禮學介紹,中國瓷器的對外輸出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的最大宗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