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景德鎮窯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 故宮博物院藏
明永樂龍泉窯青釉玉壺春瓶 故宮博物院藏
明早期 龍泉窯青釉暗劃竹桃紋帶蓋梅瓶 高四四·四釐米口徑六·一釐米 底徑一一·四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展品看點:浙江省龍泉市大窯村楓洞巖窯址出土造型完全相同的青釉瓷器,為這件梅瓶的產地提供了參考。從洪武二十六年開始,皇家開始在饒州和處州燒造瓷器,分別是今天的江西景德鎮和浙江龍泉。洪武以後,永樂、宣德以至天順時期,龍泉窯一直為宮廷燒造瓷器。這件青釉梅瓶,就是在此背景下龍泉窯為宮廷燒造的器物。
明早期 龍泉窯青釉暗劃竹桃紋帶蓋梅瓶 (頂部)故宮博物院藏 此件器物梯形小口,豐肩鼓腹,下腹曲收,圈足微外撇,配深腹弧頂寶珠紐器蓋,造型優美。外壁通體施青釉,釉層厚潤,釉色碧綠,為明代龍泉官器的典型釉色。外壁通體刻花。口沿下刻一周花卉,肩部刻如意雲頭紋,如意雲頭內亦刻花卉。腹部刻竹桃圖案。脛部刻纏枝靈芝紋。器蓋之上亦刻花卉紋。
明早期 龍泉窯青釉暗劃竹桃紋帶蓋梅瓶(底部)故宮博物院藏 景德鎮御器廠亦燒造了與此器造型相似的器物。而且,這件梅瓶的刻花裝飾上下分層布局,繁密的邊飾和疏朗的主題紋飾組合出現,與景德鎮明初青花和釉裡紅瓷器的紋飾組合方式完全相同。
明早期 龍泉窯青釉刻花蓋罐 高二八·六釐米口徑一二·七釐米 底徑一〇·七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罐呈直筒形,中部略突出,配弧頂寶珠形紐器蓋。從製作工藝和釉色觀察,器蓋應為後配。此類罐腹部較粗,一般稱之為壯罐。罐通體施青釉,釉色淺翠。外壁通體減地剔刻紋飾,即將紋飾周圍多餘的部分剔除,以使紋飾突出於器表,再於凸起的紋飾部位刻花。減地剔刻工藝費工費時,而此器紋飾精工細緻,自上而下共五層。
明早期 龍泉窯青釉刻花蓋罐(頂部)故宮博物院藏 展品看點:同一時期,江西景德鎮御器廠燒造器形相同的瓷罐,尺寸亦一致,說明該器物是依照宮廷頒發的官樣生產的。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器形不是中國傳統器物,而與西亞、北非等地區常見的藥罐造型相同。
明早期 龍泉窯青釉刻花蓋罐(底部)故宮博物院藏 展品看點:永樂宣德時期,三寶太監鄭和先後七次率船隊出使西洋,即歷史上著名的「鄭和下西洋」。鄭和船隊所至包括今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等多地。船隊裝載大量物資,行至一處,或「宣召賞賜」,將中國物產贈予當地人,或用於交換貨物,以官方貿易發展外交關係。船隊裝載物產中就包括中國瓷器。在此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皇帝命窯場燒造了大量外國樣式的瓷器。
明中晚期 龍泉窯青釉鏤空雕獅子花卉紋繡墩(側面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墩面刻劃一圈錦地,中間飾有花卉。腹部中間為鏤空裝飾,圖樣為花卉和獅子滾繡球,其上下均飾錦地及鼓釘裝飾,底部還有一周蓮瓣紋,下承六個如意雲頭形足。展品看點:繡墩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坐具,明清時期繡墩的材質和裝飾都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此件龍泉窯青瓷繡墩是瓷質繡墩中較早期的作品。
明中晚期 龍泉窯青釉鏤空雕獅子花卉紋繡墩 (頂部) 故宮博物院藏 展品看點:值得注意的是,這件繡墩的造型及裝飾與景德鎮產品有相似之處,說明這可能是明代龍泉窯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明 龍泉窯青釉刻劃「清香美酒」銘罐(「酒」)高三二·五釐米口徑二三·六釐米足徑一七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明 龍泉青瓷蓋罐 高八·三釐米 衝繩縣立埋葬文化財中心藏衝繩京之內SK01遺址出土 展品看點:這件青瓷大罐,上有「清香美酒」四字,與龍泉大窯楓洞巖出土的標本風格一致,是很典型的明初龍泉官窯產品。巧合的是,在故宮博物院中,也藏有一件書寫著「清香美酒」字樣的大罐,從器型到紋樣,再到書寫的文字,幾乎完全一致。說明在當時的明朝和琉球,此類器物都是宮廷之內的皇室御用器物。
《大明會典》對洪武二十六年燒造供用器皿的記載 據《大明會典》記載,從洪武二十六年(一三九三年)起,龍泉窯已經開始承擔燒造御用瓷器任務,一直到天順八年(一四六四年)。二〇〇六年至二〇〇七年對龍泉大窯楓洞巖窯址(位於今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大窯村岙底區域)的考古發掘,揭露出窯爐、房址、作坊等遺蹟,並出土了大量明代洪武至宣德時期的高質量青瓷,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代龍泉青瓷相同,說明該窯址曾為宮廷燒造瓷器。
《大明憲宗實錄》所載天順八年命饒州、處州燒造瓷器停工的記載 制瓷官樣,是指宮廷或官府頒發的瓷器製作標準,一般對瓷器的造型、紋飾、釉色品種、生產數量等進行規定,御窯須依官樣進行生產。為宮廷燒造瓷器的景德鎮御窯和龍泉窯,依據官樣燒造了一批造型和紋飾相同或相近的器物,這是兩地窯場使用相同官樣分別燒造瓷器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