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7日訊,日本西南部九州島熊本縣熊本市16日凌晨1時25分發生7.3級地震。美國地質勘探局說,就能量釋放而言,最新地震是14日晚那場6.5級地震的22倍。從14日晚間至16日凌晨接連發生的兩次大地震,到目前已致熊本縣內41人喪生。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說,可能有將近80人被埋在廢墟下。中國駐福岡總領館16日證實,20名受困於日本地震災區的中國遊客已被全部救出。
日本西南部九州島熊本縣熊本市16日凌晨1時25分發生7.3級地震。
日本救援人員16日加緊在九州島地震災區執行搜救任務,爭取趕在暴雨降臨、氣溫驟降前從廢墟中救出更多倖存者。氣象預報顯示,這一地區即將迎來大風和暴雨,氣溫預計降至13攝氏度。救援人員擔心,暴雨會進一步衝垮脆弱不堪的建築物,還可能引發山體滑坡,對仍埋在廢墟中的倖存者而言無疑是「致命打擊」。因此,眼下地震災區的搜救工作可謂「分秒必爭」。
電視畫面顯示,九州災區不少橋梁坍塌,公路上裂開大口子,多處天然氣管道爆裂並竄出火苗。此外,熊本縣重要文物阿蘇神社部分建築垮塌。
日本當局已派救援人員為災民搭建帳篷,提供水和食品,並增派運水車前往災區支援。菅義偉說,預計到17日,日本當局派往災區的自衛隊人數將增至2萬名,此外還將增派警察、消防隊員和醫務人員。
地震來襲時恰逢凌晨,九州居民從夢中驚醒,紛紛逃到戶外,不少人裹著毯子露宿街頭,還有一些人在稻田裡搭帳篷過夜。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報導,地震導致一座大壩有崩塌危險,附近居民已被疏散。
位於九州島的東海大學一名學生說:「我一開始感到強烈震動,接著就好像置身洗衣機裡一般,被甩了出去。」
這名學生眼下與另外1000來名學生以及居民一同棲身大學體育館內,但他對火災隱患表達擔憂:「我聽到一聲巨響。不少天然氣(管道)發生洩漏,雖然還沒有引發火災,但仍令人不放心。」
小方久子(音譯)怎麼也沒料到,自己躲過14日晚的那場地震,卻還是被16日凌晨的強震生生「趕」出家門。坐在公園的簡易藍色塑料布上,這名61歲的老人心有餘悸,「我們沒法呆在家裡……太可怕了」。
日本政府說,截至16日晚間,九州地震災區大約42.2萬戶居民停水,大約10萬戶居民斷電。受連日地震衝擊,豐田、本田、松下等多家企業在當地的工廠停產,預計會造成交貨延遲。日本共同社報導,豐田汽車九州公司位於福岡縣的3家組裝工廠自14日開始停產,預計要確保零部件供應後才有望恢復運行。
松下公司位於熊本縣的工廠自14日地震以來,曾一度恢復生產,但16日地震後再度停產。輪胎製造商普利司通株式會社位於熊本縣的工廠停產。本田汽車公司人士透露,該公司員工眼下難以評估熊本縣工廠受損程度。
愛新精機公司位於熊本縣的兩家工廠主要製造汽車引擎部件,宣布暫時停產。瑞薩電子公司旗下製造汽車晶片的工廠也宣布停產。索尼公司位於長崎縣的一家半導體工厂部分停產。三菱電機公司位於熊本縣的半導體工廠和機械工廠均已停產。
「我的家已經不能住了,朋友家也是一樣。今後該怎麼辦呢?」在日本熊本市益城町綜合體育館避難所,剛剛經歷了16日凌晨強震的吉村老先生言語中流露著擔憂。
避難所內聚集了附近的約700名居民。他們中有些人年過七旬,有些人身懷六甲,有些大人和孩子們鋪上簡單的紙盒或毛毯,在體育館一角休息。
記者看到,除日本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外,還有些青年志願者在幫忙。在救援物資分配點,提供的生活用品大多來自捐贈,種類有水、牙刷、溼紙巾、保暖衣物、奶粉、紙尿褲和兒童食品等。避難所門口還設有手機充電站,每人一次可充電30分鐘,以保證大家都能與外界保持溝通。
吉村老先生告訴記者,這是他70多年來頭一次遭遇這麼大的地震。16日凌晨強震發生後,四周一片漆黑,道路溝壑縱橫。他打著手電筒,跟隨大家走到避難所。雖然沒有受傷,但他兩天只睡了一個多小時,非常疲憊。
在經歷了14日強震並在車內避難後,15日下午,中川女士決定帶著一雙兒女來到避難所。「在這裡跟大家在一起,彼此有個照應,還有救援人員發放飲料和食品,更讓人心安,」她說。
中川家就在益城町,房子剛建成不過五六年。「雖然房子沒倒,但家裡已是一片凌亂,也不知能不能繼續住人,」中川不安地說,「聽說餘震還要持續,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帶著兩個孩子,我很擔心。」
近年在日本發生的6級以上地震中,人員傷亡相對都比較輕微。日本作為地震多發國家,是怎麼做到減少地震帶來的人員傷亡的?
據統計,地震災害中近90%的人員傷亡都與建築物倒塌破壞有關。提高房屋建築的抗震能力,是保護民眾安全的最直接措施。
在日本這個地震多發國家,建築物的抗震標準由《建築基準法》和《建築基準法施行令》嚴格規定。《建築基準法》規定,新建建築必須達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數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損的抗震強度。只有設計符合該法的建築才被允許建造。根據這部法律,建築材料都要經過官方認證,不合格的建材很難在市場上流通。
以目前的技術水平,儘管地震難以準確預報,但地震發生時,如果有完善的監測網絡發出警報,還是能為人們避險求生爭取寶貴時間。此外,沿海地區的地震可能引發海嘯,地震監測網絡的預警也有助於減少海嘯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
日本氣象廳在全國約200個場所設置了地震監測站,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在全國約800個場所設置了地震監測站,上千個監測站共同構成一個龐大的捕捉地震波的網絡。
一旦發生地震,有關部門立即分析由監測站傳來的數據,推定震源和地震的規模,預測地震波到達各地的時間,並由氣象廳迅速發布緊急地震速報。
為儘量減少自然及人為災害造成的損失,日本先後制定了《災害對策基本法》、《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災難救助法》等法律法規,規定了發生災害後應採取的對策。
日本建立了一套救災物資的儲備和運輸體系,確保災民在災後能及時獲取必要的救急物資。首先,鼓勵每個家庭在家中儲備救災物資,存放能夠維持一家人三天到一周的飲用水和食品。
其次,在各個自治體建立救災物資儲備中心或儲備點,儲備帳篷、被褥、發電機及燃料、手電和食品等應急物資,該地區一旦發生災情就可以及時就地發放,保證災民的生活必需。日本全國各地設有的防災倉庫內儲存了各種防災物資。
日本民眾的較強防災意識和豐富的防災知識也在地震發生後的自救中起到重要作用。日本政府會向民眾分發地震防災手冊、傳授預防海嘯的知識、舉行防災訓練、熟悉避難路徑和避難屋所在地等。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是9級強震,由於防災意識的普及,災民們能夠有條不紊開展自救。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