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春節期間所有春節檔影片宣布延期或撤檔,使得有預測70至80億元的春節檔票房幾乎顆粒無收。全國五千多家影視公司相繼倒閉,紅火了將近20年的中國電影被迫按下暫停鍵。
直到2020年7月20日,全國影院才開始有序復工,但熬過了這最艱難的8個月,中國電影還能恢復往日的輝煌嗎?
《楊瀾訪談錄——疫情衝擊下的中國經濟》系列在騰訊新聞重磅上線,首期迎來了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於冬先生。本次節目,楊瀾與於冬進行了一場有關影視行業的交流碰撞,深挖疫情影響下的中國影視行業市場現實,同時探討了如何調整未來業務發展的戰略等問題。
博納影業作為中國電影當中極具代表性的企業,其創始人於冬在接受楊瀾採訪時首先發出了對於中國電影經歷了疫情後再次重啟的感慨,「在2019年的大年初一全國的電影票房曾達到過一天14.7億,而疫情衝擊下的2020年春節檔票房只有零星的186萬。」
當楊瀾問道在疫情中博納影業受到怎樣的影響時,於冬談道:「在這樣史無前例的影視寒冬中,半年的停影使博納至少損失六七億票房」。
採訪中楊瀾提到了關於電影資本市場票房虛高、財富神話的泡沫現象,於冬認為浮躁的創作環境為電影業的發展埋下隱患,而恰恰是在疫情之下我們反而回到了內容創作本身,「像《八佰》這樣的電影,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創造,並長達八到十個月的製作周期,無論大家對這種戰爭片喜愛與否,它對中國電影整個行業創作氛圍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談到電影行業的造富夢這一現象時,於冬坦言道雖然因為疫情中國電影受到打擊,但也同時因為這場疫情的衝擊讓電影行業終於回歸平靜步入正軌,演員的片酬,稅收的規範等都得到有效控制,政府也對影視行業給予了一定的扶持。
另外,關於電影《囧媽》、《花木蘭》從院線轉戰網絡平臺,楊瀾向於冬提出了大眾都很關心的問題:「這樣一種新的形式是否會固定和持續?」,於冬認為「院轉網」對於院線電影來說是無奈之舉,只是勉強止損的一種方式。未來會出現院線電影和平臺電影兩種模式,院線電影也開始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
最後於冬先生表示:「中國電影需要規模化的生產高質量電影,我們要把我們的產品跟歐美市場結合,進入到全球發行的管道,這個過程就是從電影大國變電影強國的過程」。
關注《疫情衝擊下的中國經濟》
請在騰訊新聞中搜索《楊瀾訪談錄》
帶您探索疫情衝擊下的中國經濟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