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公裡」 解決了,那共享單車的事故問題呢? | 愛範兒

2020-12-19 愛範兒

兒童騎行發生事故、剎車失靈導致用戶摔倒受傷……共享單車在為用戶解決 「最後一公裡」 痛點的同時,也因各種各樣的監管和使用問題而埋藏著許多安全隱患。

繼深圳、南京、天津等城市之後,北京市近期也發布了關於規範共享單車的《徵求意見稿》。值得一提的是,在《徵求意見稿》中,特別針對共享單車的安全保障問題提出了一些規範指導意見,如要求共享單車企業建立健全騎行保險機制,用戶必須年滿 12 周歲等。

不過雖然政策層面已經有了跟進,共享單車的安全問題仍是 「黑洞」 般的存在。

「熊孩子」 騎車危險,成人也難保安全

腳還夠不到地,卻已經在騎著共享單車滿大街轉悠了。在共享經濟火熱的當下,兒童隨意使用共享單車的現象比比皆是。

(圖片來自:新浪看點

根據媒體報導,今年 3 月,江蘇無錫一名未滿 12 周歲的兒童,在獨自破解密碼之後,騎著共享單車在城市主幹道上與一輛電動三輪車發生碰撞,不僅車輛受損,還造成雙方人員受傷。

同樣是 3 月,上海市一名年僅 11 歲的兒童,騎著共享單車在上海市天潼路浙江北路路口與一輛大客車相撞,不幸捲入車輪,在被送醫院後不治身亡。

4 月,在深圳市和天津市又發生兩起因兒童使用共享單車造成的事故。一名小男孩騎著共享單車與轎車迎面相撞,所幸及時被送醫救治沒有生命危險;但另一名年僅 9 歲的兒童就沒那麼幸運了,他在騎行的過程中意外摔倒,單車的手柄直接插入了他的脖頸。

兒童使用出事還可以歸咎於年齡太小、控制力不夠,但是具備完全責任能力的成年人也事故頻頻。

根據《成都商報》報導,去年 12 月,市民李先生在騎著共享單車回家時不慎摔傷,事故造成其右小腿骨折。李先生的妻子表示,除了雨天路面溼滑的客觀因素之外,摩拜單車的實心輪胎設計也會在天氣狀況不佳的情況下影響單車的防滑效果。

(圖片來自:新浪科技)

今年 2 月,福州的鄭女士在騎共享單車回家的路上車輛發生側滑,造成其粉碎性骨折;廈門的葉女士也在騎行 ofo 共享單車時,因剎車失靈,造成她在途徑一段斜坡時失去平衡,飛出車外造成重傷。

近期,北京市首例因共享單車事故索賠的案件正在受理中。市民馮先生在騎 ofo 共享單車下坡時摔倒受傷。他認為,摔倒的原因是因為單車的剎車失靈,平臺並未盡到維護的義務,致使產品存在質量缺陷和安全隱患。

儘管 ofo 方面表示,已經為用戶投保了附加意外傷害醫療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可以為用戶提供不超過 1 萬元的保費賠償,但是在馮先生看來,平臺的賠付金額和處理態度並不能令人信服和滿意,因此他選擇將運營方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起訴至北京市朝陽區法院,索賠醫療等費用共 2 萬元。

雖然比起汽車等交通工具,自行車騎行事故的嚴重性已經要小得多了,但是騎個自行車而已,還要為人身安全操心,也是挺煩的。

共享單車意外事故這口鍋,到底該由誰背?

無論騎車或是開車,誰都希望能在路上平平安安的,然而因為某些客觀或者主觀的因素,總是讓 「在路上」 的人們覺得不那麼安全。

在共享單車這,引發事故的往往有以下幾種原因:

  • 不該騎的人騎了,如未滿 12 周歲的兒童;
  • 用戶自身操作不當;
  • 車輛本身存在質量問題。

對於第一種情況,最引人關注也最發人深省。

根據法律規定,未滿 12 周歲的未成年人,不得在道路上騎自行車。然而我們經常能看到成群結隊的小學生在城市主幹道、社區公園中騎著自行車嬉戲打鬧。尤其是當共享單車出現之後,由於掃碼、解鎖方便,越來越多的兒童把路邊的共享單車當成玩耍的工具。

(圖片來自:海峽都市報)

《法制晚報》曾做過統計,自 2017 年以來,因騎共享單車發生的意外事故多達 18 起,其中有超過六成發生在未成年人身上,三分之一的事件當事人不滿 12 周歲。

儘管道路監管部門多次提醒,監護人應承擔相應的監護職責,不要讓孩子獨自騎自行車,但是總是有心大的父母不把它當做一回事。

有些父母為了圖省事,把年幼的孩子放在共享單車的前車筐中騎行;還有些父母,不僅不對孩子租用共享單車的行為進行勸阻和制止,還幫助孩子掃碼開鎖。愛範兒(微信號:ifanr)就曾在自己居住的小區內目睹過父母為孩子開鎖的過程,雖然彼時小區內已經張貼了各種 「提醒未滿 12 周歲兒童不得騎行共享單車」 的 「溫馨提示」。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所以說,很多 「熊孩子」 的養成還真是拜 「熊家長」 的教育所賜。

不過除了父母的監管不力之外,共享單車平臺的管理也存在疏漏。以註冊和開鎖的過程為例,大部分平臺最初只要輸入手機號碼和驗證碼即可完成註冊,無法識別用戶包括年齡等在內的真實信息。而開鎖過程對於年幼的孩童來說更是毫無壓力,以採用密碼開鎖的單車為例,有很多小孩甚至因為高超的密碼破解能力而成為小夥伴之中的 「孩子王」。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郭亞軍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共享單車運營企業應該規範實名制註冊,杜絕 12 周歲以下兒童註冊使用。他還認為,除了學校應該進行普及教育之外,相關部門還應該加大處罰力度,並追究相關監護人的責任。

雖然如今已有規範管理的《徵求意見稿》相繼出臺,法規也明確對共享單車服務的使用者年齡做了詳細的規定,但是從執行層面來看,如果監護人不重視,平臺不對實名註冊和使用過程進行嚴格監管,規範只會停留在條文本身。

還有一部分事故,要歸咎於用戶自身的操作不當。

因為體積小、操作靈活,單車總能在道路上實現 「突破」;而由於對非機動車的監管不嚴,單車也往往會成為交通違法行為的 「常客」。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人騎著共享單車行駛在機動車道上,還有些人全然不顧交通標誌,闖紅燈、逆行的違法行為比比皆是。

而在各大共享單車平臺的服務協議中,基本上都對這種情況劃定了責任範圍。我們以摩拜單車為例:

用戶在使用自行車時應自覺遵守《道路安全交通法》等法律、法規,服從交警的指揮和處理。凡用戶違法騎行造成的處罰、違法及妨礙安全駕駛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及損失,均由用戶自行承擔。用戶騎行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用戶應配合公安交通部門按《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有關規定處理。

換句話說,如果是因為用戶本人的操作不當造成的事故,平臺方是不承擔相應的責任的。

而且雖然很多平臺都聲稱為用戶提供了各種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這些保險的保障範圍都是有限制條件的。

比如說摩拜和眾安保險合作提供的意外險,僅僅適用於因摩拜所提供單車自身原因造成的事故。

ofo 為用戶購買的用車保險,在用戶遭遇意外傷害時,需要提供滿足被保條件的報銷資料才能獲得賠償,最高額度僅為 1 萬元;如果在規範使用的過程中遭遇意外傷害、身故或殘疾,還需按國家標準進行賠償判定,最高獲得 50 萬元賠償。

摩拜曾在服務條款中申明,「本公司建議用戶購買適合自己的人身安全保險以備不時之需。」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真正保障自己的騎行安全,還是得自己投合適的保。

但是對於第三種情況來說,平臺就一定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了。

根據共享單車平臺的服務條款,如果用戶能夠證明事故或者意外是由自行車本身的固有缺陷導致,平臺會承擔相應責任及進行賠償。

根據市場上的調研數據,目前國內的共享單車損壞率非常高。其中,摩拜、小藍在 10%-20% 之間,更方便的 ofo 損壞率則達到了 20%-40%。

在這些損壞的車輛中,有的是被惡意損壞,有的則來自無意的野蠻對待。曾有記者走訪過共享單車的維修廠,看到堆積成山的損壞單車被放置在那裡。要是想把數量如此眾多的單車全部修好、重放市場,恐怕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和時間。

(圖片來自:樂視體育)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如今路邊停著的故障車越來越多。而由於很多故障車並未被及時發現和維修,用戶就有騎到故障車的風險。

根據共享單車平臺的服務條款規定,平臺並不具有實時保障所有可供預定的自行車處於無故障狀態的義務,用戶在實際提取自行車之前應盡到充分的注意及檢查義務,確認車輛的狀態。

但是對於大部分用戶而言,「肉眼鑑壞車」 不僅難以實現,還總是被忽略。根據《法制晚報》針對共享單車存在的安全隱患的調查,在參與的 1289 位網友中,只有 10% 的調查者表示 「使用共享單車前,會仔細檢查車況,包括車輪上的鋼絲、剎車片和鏈條」,43% 的人僅會查看下輪胎是否有氣,32% 的人會試一下剎車是否能用。

(圖片來自:自行車)

而且如果不是什麼大毛病,一般趕時間的人在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品的情況下,往往就湊合騎了。但人家平臺又說了,如果用戶在發現自行車存在故障仍繼續使用的,一切可能造成的不利後果將由用戶本人承擔。

就算真的是因為車輛本身的質量缺陷問題而造成的事故傷害,用戶還需要根據民事訴訟中的 「誰主張誰舉證」 原則,對意外或者事故進行鑑定、提供證明,「否則公司將不承擔相應的任何法律責任。」

可以說,就算平臺要為單車的質量維護負責任,真想從平臺那裡拿到賠償,還是很難。

問題雖多,但並非無路可走

服務條款略顯霸道、理賠程序複雜、平臺和有關部門的監管又無法落實到位,難道用戶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騎行中的意外或者事故接連不斷地發生嗎?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程嘯曾指出:

共享單車運營平臺屬於經營者,使用人是消費者,二者的法律關係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與規範。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也認為,雖然消費者和共享單車平臺之間實際上存在租賃合同關係,但是應把《合同法》作為一般規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為特殊規則,「二者衝突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具有優先適用的保護效力。」

(圖片來自:品牌營銷)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七條規定:

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

因此如果在現實的使用情況中,共享單車平臺提供的單車本身存在質量缺陷,或者平臺未盡到相應的維護管理義務,只要消費者可以證明是由單車本身缺陷造成的,都可以直要求平臺承擔責任、進行索賠。當然,如果單車的質量問題是由生產者或者第三方所致,平臺可再向他們進行追償。

而如果消費者需要進行法律維權,根據起訴的理由不同,所需要的起訴條件和證明事項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消費者可以通過違約或者侵權兩種方式來進行訴訟。

如果是走違約這條路,消費者需要確保自己已與平臺建立了正式的合同關係,如通過正規的電子掃碼途徑開啟服務。否則,很難追究平臺的違約責任。

(圖片來自:財經頭條)

不過由於《合同法》並未對租賃物造成承租人損害時的歸責原則作出特別規定,消費者若用違約去告,就自動適用嚴格責任,無需再對平臺的過錯進行證明。

相反,如果要以侵權起訴,消費者則需要對平臺方的過錯進行證明,比如單車本身存在質量問題。

(圖片來自:Translation Agency Croydon)

但是程嘯也指出,如果消費者直接對單車的生產者(而非共享單車平臺)提起產品責任訴訟,就無需證明生產者對單車質量問題存在過錯。

在侵權訴訟中,消費者還可以向過錯方提起精神損害賠償。

不過不到萬不得已,誰都不想走上法律訴訟這條路。要想真正規避意外事故,最關鍵的還是得用戶自己多留心。尤其是那些未滿 12 周歲的孩子的父母。

共享單車還是個新生事物。從目前看來,它為用戶帶來的便利還是要多過損害的。只要加強對行業的監管和用戶的自律,相信共享單車仍會是一項對整個社會都大有裨益的事情。

在使用共享單車的過程中,你曾經遇到過哪些問題?歡迎留言 「吐槽」。

題圖來自:新浪財經

相關焦點

  • 解決最後一公裡問題,地圖APP可查共享單車路線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陳熊海)今後,騎共享單車可不僅僅是騎車,還有望和眾多生活服務結合。5月19日,摩拜單車在北京舉行發布會,正式宣布「摩拜+」開放平臺戰略,全面布局「生活圈」、「大數據」和「物聯網」三大開放平臺。中國聯通、招商銀行、中國銀聯、百度地圖等頂尖品牌成為摩拜「生活圈」的首批戰略合作夥伴。
  • 解決通勤的最後1公裡 選共享單車or平衡車?
    前幾年在地鐵或者街上,能看到從電動摺疊車到平衡車的過渡,而去年開始,依託網際網路+LBS地理位置,共享單車開始大範圍的成為最後1公裡的最佳解決方案。然而,我們也看到了共享單車目前存在的一些弊端,為何它能夠迅速獲得人們的青睞,擊敗那些有高科技加成的平衡車?
  • 共享單車分析:不只是解決「最後幾公裡」
    一、概述一直以來,最後三公裡,是我們糾結的痛點:長路漫漫不想走兩塊錢,三公裡擠上車,但塞車天天搭,有點貴現在,最後三公裡的問題終於迎來解決的春天。旨在解決人們最後三公裡的問題的共享單車巨頭摩拜與小黃車ofo也在發力競爭中,後續我們將分析兩個平臺產品的區別。二、背景:其實政府有做過,但沒幹成其實政府也推行過公共自行車項目,但效果不明顯,用戶對於該項目的使用認知不高。如2010年開始運行的廣州公共自行車項目,由於借車、還車手續繁瑣,地點限制的問題,受益人群有限,該服務沒有在市民生活中大熱。
  • 共享單車填補出行「最後一公裡」空白
    摩拜單車相關負責人透露:「大部分騎車人的平均騎行時間是26至28分鐘,用戶多是在兩種公共運輸換乘時、從地鐵站到家或單位時選擇騎車。只有極少數很喜歡鍛鍊的人是長途騎行。」  北京市交通委運輸管理局也曾給出一組數據:97%的公租自行車用戶在1小時之內還車,絕大部分人騎車解決「最後一公裡」出行。  轉綠疊翠,更顯蔥蘢。
  • 共享單車「跨界」旅遊 能否代步城市旅遊的最後一公裡
    橙色的摩拜、換色的ofo、藍色的小鳴、綠色的快兔……眼下不少城市街頭都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那就是近期異常火爆的「共享單車」。這樣一個便捷的二輪交通工具能否跨界到旅遊,解決城市旅遊的最後一公裡問題?不少業內人士給出了觀點。
  • 4個方法,解決共享單車停車難、用車難的問題
    共享單車也是屬於現代交通的一部分,而合理的讓它們運轉起來,才能合理的解決停車和死車問題,才是共享單車發揮更大價值的關鍵。共享單車自從誕生以來,為用戶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破解了城市交通「最後一公裡」出行難的問題,迅速成為了一種現象級的產品。其實,共享單車這個概念很早就有了,相信大家也很熟悉,共享單車的前身就是我們熟知的政府公共自行車。
  • 交通部談共享單車:解決其發展中的問題要多方努力
    央廣網北京2月27日消息 今天下午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交通部部長李小鵬在談及共享單車時表示,共享單車對解決 「最後一公裡」的問題特別見效,應該積極鼓勵和支持;對出現的一些問題,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來解決:政府部門要主動作為、超前謀劃、創造條件、加強監管;運營企業要承擔管理責任
  • 哈囉單車擴大新城區投放範圍,解決復工人員「最後一公裡」交通問題
    3月30日上午,江夏區城管執法隊員協助哈囉單車運維人員,把200輛共享單車投放於紙坊主要地鐵口、公交站和商圈,解決復工人員出行「最後一公裡」問題。江夏城管隊員把單車擺放在地鐵站口,對車扶手消毒 通訊員陳亮 提供上午10時,城管隊員來到地鐵7號線北華街站B出入口,把50輛共享單車整齊擺放在非機動車停車線內,並對車扶手進行消毒。「這個地鐵站位於紙坊城區較繁華地區,人流量較大,所以在這裡投放了50輛單車。」
  • 喜歡自行車的日本,為什麼不建立共享單車呢?
    甚至還為此推出了「共享單車」的行業,雖然打著「解決最後一公裡」的旗號,不過共享單車的出現對於我們的出現還是很方便的。其實,喜歡自行車的不止是我們,還有日本。那麼喜歡自行車的日本為什麼不建立共享單車呢?其實,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下分析就知道了。
  • 中國這麼多共享單車,為什麼美國經濟那麼發達卻幾乎沒有呢?
    中國這麼多共享單車,為什麼美國經濟那麼發達卻幾乎沒有呢?說到中國近些年來的發展,世界各國都有目共睹,一直在努力研製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東西。像高鐵,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來中國旅行的外國人對速度的認知。共享單車的出現也成為了一件讓中國人驕傲的事情。
  • 南京:提升共享單車管理效能 暢通市民出行「最後一公裡」
    共享單車在有效解決公共出行「最後一公裡」難題、推動城市綠色交通發展的同時,也對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在共享單車的規劃與管理上,走出了共享單車「特色管理」之路。「差別化」管理破解亂停亂放難題共享單車亂停亂放,是南京市老城區管理停車的一大難點。為解決這一難點,南京市城市管理局聯動各區城管部門,進行管理目標、管理力量等「差別化」,不斷優化資源,實現停車有序。為督促各家共享單車企業做好運維,南京秦淮區首推「首位激勵、末位淘汰」機制。
  • 不只是最後一公裡 共享單車的旅遊健身社交屬性
    當然,我們不是為了咬文嚼字,只是對這兩種不同的共享經濟模式進行一個形象的區分。  盈利模式始終是繞不開的話題  與分享住宿的輕資產相比,共享單車在資產投入方面要重得多,最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盈利。單純依靠極低的客單價實現盈利,從目前形勢來看很困難。摩拜單車CEO王曉峰認為,現在不去想怎麼盈利,而且就是因為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所以才需要不斷的資本投入。
  • 共享單車面臨的困境有哪些 許多問題還有待解決
    近年來,共享單車業務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就在整個行業異常火爆的時候,我們發現小鳴單車、悟空單車、町町單車等這些企業卻倒閉了。可見在這個共享單車的行業中是沒有那麼好混的。那麼,共享單車面臨的困境又有哪些呢?今天我們一塊來看一下這個問題。目前的共享單車行業,可以說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洗盤。
  • 南京提升共享單車管理效能 暢通市民出行「最後一公裡」
    「短途出門,騎輛共享單車,不僅方便快捷,還有助於鍛鍊身體。工作以後運動變少了,長胖了不少,所以我經常通過騎車或走路的方式消耗熱量。一小時以內的路程,我基本都會選擇騎共享單車出行。」一名90後南京市民小李告訴筆者。共享單車是經濟領域商業模式的創新,在有效解決公共出行「最後一公裡」難題、推動城市綠色交通發展的同時,也對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巴西:共享滑板車來啦!輕鬆解決上班「最後一公裡」
    (央視財經《國際財經報導》)如何解決從地鐵公交站到辦公室或者家門口的最後一公裡,不止是我們一直關心的問題,在拉丁美洲,共享滑板車為最後一公裡提供了又一種選擇,受到人們的喜愛。來看記者的報導。受到了人們,尤其是廣大年輕人的喜愛,並利用它解決了從公共運輸到家或辦公室的「最後一公裡」。
  • 城市共享單車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這些方面急需解決
    如果要想評選出發展最快而且最「燒錢」的行業,我想共享單車算一個。近年來,共享單車在得到了大量資金的支持下。迅速的在各個城市擴張。於是,在許多的城市中我們便看到了形色各異的共享單車。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共享單車存在的問題正在逐步顯現。8月14日,ofo小黃車宣布將在8月31日退出西雅圖市場。
  • 江夏城管聯合哈囉單車助力復工復產 解決出行最後一公裡難題
    (記者 王煒傑 通訊員 陳亮 胡儉 陳磊)3月30日上午,當幾十名城管隊員將哈囉共享單車規範整齊的擺放在江夏北華街B出站口非機動車停放線上時,江夏區紙坊城區復工人員出行「最後一公裡」成功打通。哈囉單車企業為助力企業復工,正式在江夏區紙坊城區開展投放運營,先期200輛共享單車計劃投放於紙坊主要地鐵口、車站、商超等點位,解決復工人員出行「最後一公裡」難題,並在疫情期間做好倉庫出庫和重點投放點位消毒殺菌工作。後期他們將在紙坊城區按照需求繼續投放5000輛左右。
  • 共享單車發展的問題及建議
    2016年以來,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俗稱共享單車)隨著資本的瘋狂湧入迎來了井噴式發展,在解決城市交通出行「最後一公裡」問題、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越來越多的共享單車不僅考驗了城市的綜合治理能力,也對企業的社會主體責任、公民的素質提出了挑戰。
  • 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紛紛鎩羽而歸,燕郊人就這麼愛佔便宜?
    最近,有個好消息,燕郊街頭出現了共享電動車!最近,有個壞消息,共享電動車被拉走了!雖然共享電動車不是啥稀罕物,北京等大城市早就有了。但與北京僅一條之隔的燕郊,卻也是才出現它的身影,可還沒等大家都知道這個消息呢,看來它又要絕塵而去了。在共享電動車之前,共享單車也曾在燕郊街頭露面了一段時間,讓不少燕郊人很高興,感覺燕郊有了點城市的感覺。可也是好景不長,來匆匆去匆匆,轉瞬就撤離了。共享單車和共享電動車為什麼就在燕郊留不住呢?
  • 共享單車發展路上第一個坎出現了:車輛停放問題
    共享單車的「走紅」,「挽救」了一批自行車工廠的命運。而隨著共享單車不斷發展、擴大,商妹兒覺得它或許能讓已經被淘汰的自行車守車人這份職業,重歸大眾視線。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現在大街小巷共享單車隨意停放,既影響公共道路通行,也造成共享單車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