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物館》,黃樂著、孫藝萌繪,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
提到故宮,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旅遊景點」,但實際上,故宮的全稱是「故宮博物院」,它更多的功能應該是一個向大眾介紹中國階段性歷史發展進程的博物館。
作為一個在北京學習工作生活20年的人,對故宮仿佛有著不太一樣的情結。第一次去故宮是上世紀80年代,年齡還小,對故宮的印象是雜亂、無序,那個時候好像沒有太多文物保護的意識,甚至於隱約記得太和殿的內部我是進去過的,還摸過龍椅兩側的仙鶴香爐。後來到北京上大學,也曾經去過幾次故宮,但是印象都不好,端門廣場兩側莫名其妙的展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陰影。不過這種情況在上一任院長單霽翔上任之後大為改觀,故宮變得不一樣了,相信去過的人都能感受到。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市面上出現了很多關於故宮的出版物,其中有一本給孩子看的繪本《去博物館》引起了我的興趣,其實這本書寫的不只是故宮博物院,還有另外一個亞洲的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但因為這個博物館我沒去過,就主要說說故宮吧。
拿到這本《去博物館》第一感受是顏色鮮豔,封面是亮黃色和故宮的宮牆紅撞色搭配,有點像宮殿的紅牆黃瓦,給孩子看的書應該就是要顏色搶眼吧,比較容易引起小孩子的興趣。從目錄來看內容相當豐富,將有關故宮的方方面面,大到宮殿的設計建造,小到皇帝的生活起居,內文中都用可愛的插畫表現了出來,繪畫非常生動有趣,配的文字也很適合小朋友的閱讀習慣,當然更適合家長和孩子共讀。書中用明確的數字敘述了故宮的相關數據,比如故宮的長度和寬度,以及宮殿和房屋的具體數量,還有單霽翔院長在很多講座中提到的館藏文物具體數字1863404件/套,這些數字對於讀者直觀地了解故宮提供了很大幫助。
除了常規的知識,這本書裡面還提到了一些好玩的「冷知識」,比如故宮角樓的設計靈感是來自於蟈蟈籠,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額只有在冬至那天的中午十二點才能反射到太陽光,網紅「延禧宮」其實是一座被燒毀的爛尾樓,雖然沒有煙道但是故宮有巧妙的方法取暖等等,很多很多有趣的知識,相信看完這本書,哪怕是成人,你的知識庫也能比身邊的小夥伴提高一個層級。書裡還提到了故宮的萌物「御貓」,它們悠閒自在地生活在宮裡,故宮的工作人員會定時定點地投喂,還給這些可愛的小傢伙取了名字,它們不只可愛,還承擔了故宮的保衛任務──驅鼠,因為故宮是木結構的古建築,最怕老鼠的啃咬,每當夜幕降臨,這些「御貓」就化身為威武的「大內喵探」,能對老鼠起到震懾作用。
書中附贈了一本特別的小冊子,叫做「去博物館打卡護照」,期待拿到書的家長和小讀者能隨身攜帶這個小冊子,開啟你的故宮奇幻之旅。
作者:蘆巖
來源: 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