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星火村,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個具有合作經濟雛形的農業合作化村莊。在奔向小康的徵程上,星火村正在傾力打造融合農業、旅遊、文化產業於一體的、具有朝鮮族民俗特色的美麗村寨。
披荊斬棘的「老星火」,敢為人先趟新路。
「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在一片原始的大草甸子上,新中國第一個具有合作經濟雛形的農業合作化村莊就這麼幹起來了。」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星火朝鮮族鄉黨委書記南楠說。
在之後的很多年裡,「老星火」幹了三件大事:20世紀50年代開始,星火村發展集體農莊,給全國集體化生產打了樣兒;80年代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剩餘勞動力出門打工;2013年,星火村開啟合作社種植的新方式。
▲星火村居民住宅樓一側是靚麗的民俗文化牆。新華網發(崔性健 攝)
勤勉務實的「星二代」,東跑西顛緊忙活。
在星火村,人們把打江山的老功臣稱為「老星火」,善待每一塊土地,善待每一位農民兄弟,讓地生金,讓人生希望,讓日子有奔頭,這就是「星火精神」。
「星二代」崔哲俊1997年開始擔任星火村黨支部書記,20多年不鬆勁兒,學著「老星火」的樣子,堅守著「地入合作社,人住小洋樓,多項都免費,生活有奔頭」的目標,每天東跑西顛緊忙活,帶著大夥奔小康。
▲星火村嶄新的門球場地。新華網發(崔性健 攝)
修邊溝、安路燈、鋪農田道、辦老年協會、成立水稻合作社……崔哲俊說,他從「老星火」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作為村幹部就得多為大夥著想,多辦好事,堅決不能讓光榮傳統褪色。
現如今,新建的多功能綜合文化樓裡歡聲陣陣,民族舞蹈隊和門球隊遠近聞名,孩子們免費上學……處處展現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氣象。
創新求變的「星三代」,對接市場幹得歡。
過去,「老星火」鑽研水稻耕作技術,創建了日產8萬斤大米的制米廠。
現在,在「星三代」的繼承和發展下,「星火大米」持續暢銷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大米鍋巴、小米鍋巴、泡菜、打糕等新型包裝食品,已形成品牌推向全國。
「星三代」南楠大學畢業後,放棄了好幾份高薪工作,踏踏實實回星火鄉做起了基層幹部,傳承發揚「星火精神」。
▲「星火莊園壹號民俗村寨」項目中的朝鮮族特色民宿。新華網發(李芳芳 攝)
2018年,通過招商引資和以集體土地為資產入股,星火村投資7000萬元,建成15.88萬平方米的「星火莊園壹號民俗村寨」項目。村寨裡村史博物館、接待服務中心、民族飯店、特色民宿、休閒廣場、採摘園、電影院等一應俱全,深入挖掘民俗體驗、鄉村體驗、農業觀光、休閒娛樂、養生保健等旅遊元素。
走在小康路上,星火村的後人們正致力於旅遊規劃的全面提升,打造新農村發展模式,把幸福感、獲得感傳遞給八方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