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南橋、奉城......古老奉賢大地上的老集鎮究竟有多少?

2021-02-27 上海奉賢

  一說起奉賢區,可能很多人會想起南橋鎮、奉城鎮之類的知名地名,但是你知道嗎,除了這兩個鎮之外,早在清雍正年間設立奉賢縣之前,這片土地上已經有眾多自古就形成的極富江南濱海地區特色的地名,且大多留傳至今。今天,圖溯上海為大家精心編選了27個老集鎮和習稱地名,通過她們各自的發展歷程和趣聞,來窺看奉賢區的人文歷史。

20世紀80年代西渡車輛輪渡站

位於滬杭公路黃浦江渡口,是本區北境咽喉。原名敏航渡。據記載有「秦皇馳道,秦時觀海而築,南起柘林,北達嘉定,中絕黃浦處設敏航渡以濟之,來往繁劇,率至留滯」。橫涇港東,原亦有渡口,稱為東渡口,與浦北春申閣遙望(1958年停運)。該地原系南匯縣插花地帶。滬閔南柘公路修築之前,渡口葦塘連片,戶少人稀。1933年後,滬閔南柘長途汽車運輸公司在客渡東側建造車輛輪渡並設置汽車站,漸成市集。1949年後,西渡的交通、運輸、建材、倉儲業不斷發展,已形成沿浦狹長的工業地帶。


20世紀80年代蕭塘中街

  位於區境西北部,曾為蕭塘鄉、西渡鎮人民政府機關駐地。曾稱秦塘,又名蕭溪。相傳春秋戰國時,有學識淵博的蕭姓學者,避亂隱居於此,在塘西農村中教授學生。幾年後,人才輩出,慕名求學者絡繹不絕,漸成市集。後人為紀念他,故取名蕭塘。秦始皇南巡時,改稱秦塘。明代稱鎮。清代中葉商業繁盛。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至初三是傳統地方節,至期各方商賈雲集,熱鬧非常。


20世紀90年代鄔橋匯中路舊貌

  

  地處區境西北部之主要集鎮,距黃浦江2公裡。光緒《重修奉賢縣誌》載:「鄔家橋即匯安橋」。明代中期,已成為當地棉花貿易的集散地。清末民初,裡人與蘇、浙、皖人士共謀經商。近臨浦江,商船易集,貨物輻輳,商貿活躍,商業、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日趨昌盛,各業興隆。集鎮呈窄長形,南北長1.5公裡,原傍老沙港兩側,匯安橋跨鎮中,連東西兩街。港西鎮中橫貫東西小市河1條(民國初填廢),形成河南、河北和河東三街,河北街為商業鬧市。1958年沙港疏浚改道,鎮傍新沙港西側。現河南、河北合為一街,並新建南北街為商業區,呈丁字形。


20世紀70年代莊行東街古韻至今猶存

  莊家行,現簡稱為莊行,位於區境西部。元代,莊行東市捎一帶有盛姓族聚,故曰盛家厙。明代初,有南橋之東北莊氏遷入,開設花米行。莊家行也由此而得名。明嘉靖二年(1523年),工部郎中林文沛開浚南橋塘後,店鋪興盛,集鎮逐漸形成。清乾隆年間,鎮市繁榮,居民稠密。莊行鎮市場起始以花米行出名。到抗戰期間,花米行發展到24爿之多。鎮狹長,呈帶形,東西一條街延綿1.56公裡,有混堂弄、油車弄、名園弄、露胥堂弄、四德堂弄、丁字街、石皮弄、小河灘等,南橋塘市河貫穿莊行鎮。1980年起,剖老街腹部建南北新街。西街東段為老街熱鬧區,南北新街為新興商業區。該鎮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1929年春,莊行農民暴動震驚了國民黨反動當局。


今日潘墊村牌樓

  潘墊俗呼潘店,位於區境西部,茜舍塘畔,冷涇西側,距莊行鎮3公裡。唐朝末年,這裡已有潘姓居住,形成村落。據清光緒《重修奉賢縣誌》載,五代十國時,前蜀潘葛丞相及其妻李氏墓葬於潘店之東。原鎮東西、南北大街,店鋪、油坊、茶館、貨攤處處皆是。東與西兩爿典當,生意興隆,由唐氏開設。鎮內,廟宇頗多,香燭甚旺,東有茜舍廟、西有關帝廟、北有靜心庵、鎮中紅蓮寺,規模為最大。清乾隆年間,由於紅蓮寺僧侶在佛前裝設機關,奸擄進香美女,被松江白鵲寺禪師發現,一把火燒毀,有名「火燒紅蓮寺」傳至今日。到鹹豐十一年(1861年),潘墊再次被毀。抗日戰爭時期,已十分敗落,悽悽涼涼。現潘墊老鎮廢除,與農村連成一片,形成了新的農村集鎮,為「花米莊行」風景區核心所在地。

  

  位於區境西部,距莊行集鎮4公裡。晉初,文學家陸機、陸雲兩兄弟出生於松江之北機山下的華亭谷平原村,後陸氏家族向華亭東南部遷徙,常興廟一帶就有陸姓居住。明代,金氏密集於此,集成南北兩大金家宅,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為便於南北交通,修建永秀橋。道光十年(1830年),這裡已初具小鎮規模,並日趨繁榮。鎮中常興廟,建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單層重簷結構,廟旁古木參天。抗日戰爭時期,市場衰落。至1945年,常興廟小鎮已經破敗。今兩堍石建永秀橋尚在。


法華橋近貌

  位於本區西南部。南距胡橋集鎮約3公裡。歷史悠久。法華禪院建於宋代,元至正廿二年(1362年)於鎮東側建升真道院。明天啟年間建法華橋(又名環龍橋),橋身橫跨下橫涇,清乾隆元年維修。清代至民國年間,法華寺香火旺盛,每逢廟會,鄉人云集,熱鬧非凡。清末民初,法華鎮有南北大街,市中心與東西街交叉成丁字形,商賈眾多,市面昌盛。午后街上人群熙攘,店員售貨應接不暇,工商業繁榮。鎮有東西一條大街,長750米左右。現為村集,存有古井一口、石碑一方。

迎龍廟老鎮遺存——迎龍村老宅

  位於本區西南部,在胡橋集鎮西2公裡,鎮跨上橫涇南北兩岸。迎龍廟廟宇建於明崇禎年間,系曹家駒建,香火旺盛,鄉民陸續集居,逐漸成鎮,以廟得名。抗戰前夕,堪稱鼎盛時期,市面超過法華鎮,河中木排長達裡餘,每日午、夜兩市,尤以夜市為盛。1938年1月,日寇來鎮騷擾,縱火焚燒迎龍廟鎮,大部店鋪,付之一炬,從此該鎮一蹶不振。現為居民村落。


胡橋老街現狀

  簡稱胡橋,位於區境西南部,地處古岡身西側,成陸年代較早。晉朝起,奉賢西部沿海地區居民漸趨稠密。唐代,於姓在胡橋定居後建塔,塔毀建廟名於塔廟。宋代,浙江金華胡姓氏族移居胡橋,明代曾建一石橋,橋址在鎮老街西石皮弄得意樓茶館南面,跨上橫涇,橋名胡家橋,鎮名由此而得。清代,胡橋鎮稍有發展,曾設官辦蒙學所。清末民初,鎮上工商業戶已不下50家。民國初期,胡橋鎮人吳仲華在鎮西河南開設發電廠,以直流電機夜晚發電,供商店夜市及路燈照明之用。日寇入侵後,人心惶惶,工商業頓挫受抑,間有閉門停業者,故市容一度蕭條。舊鎮呈窄長形,東傍沙港,西至典當橋西堍,老街原為商業區。1981年闢築新街,成為現今商業中心。胡橋集市貿易市場交易活躍,沿海特產海鮮較多,市場繁榮。

  孫家橋鎮又名孫橋,位於本區西南部,在胡橋鎮直東2公裡,鎮成一條街。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於孫家橋鎮建莫蘇庵。明洪武六年(1374年)於庵前建莫蘇庵橋。鎮東永安橋為明萬曆年間所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建,現存平橋。清代,孫家橋鎮秀才馬光裘著有詩文《長笛書樓集》9卷。其子馬祖臨天資聰明,13歲中秀才,乾隆甲寅(1794年)中舉,歷任山東濰陽壽張知縣、德州知州,官居五品。孫家橋由馬姓後裔興業開店,遂成鎮。解放前夕,市容蕭條。1969年開闢新胡機耕路後,孫橋遂成僻角。

清光緒年間柘林城圖

  位於杭州灣畔,上海市正南,區境西南部。鎮因古時其地接連柘山,山上柘樹成林,故名。唐鹹通六年(865年),蔡贊在柘林建造方廣寺。此時起,柘林聚成村落漸成集市,至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柘林始設專理鹽務機構,名曰袁部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曾被倭寇佔據,作為侵擾東南沿海「根據地」。倭患平息後,於嘉靖三十六年始築柘林城堡。嗣後,柘林便為海陸要衝,成了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清同治元年,太平軍和英法聯軍洋槍隊激戰於柘林。敵軍入城,大肆搶掠後縱火焚毀全鎮房屋,百姓殉難,存者無幾,古鎮柘林從此衰落。後在西門1裡外又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柘林鎮,民間稱西門鎮。老街僅一條,古而狹窄,鎮東窄西寬,似三角形,東西長460餘米。鎮中有報恩橋,據清光緒《重修奉賢縣誌》載,在華奉交界處,橋垮上橫涇,建於明代初期,原為單孔石拱橋。鎮西公路旁有明初栽的銀杏1棵。鎮西南有柘林古文化遺址。


20世紀90年代新寺老街

  地處上海市正南,區境西南部,滬杭公路南北貫穿鎮之西市。鎮由明代新禪寺得名,明末清初形成集市。後因有別於本縣東鄉新市,習稱西新市。1922年南柘(南橋至柘林)公路築成後,商業漸趨繁榮。鎮區南為老街,北為新街,新老街平行,緊靠下橫涇,水陸交通甚為方便。


道院老街現狀

  位於區境西南部,西距新寺集鎮3公裡,為本地東半部城鄉物資集散要地,鎮近似長方形,清水港南北穿過鎮中,道院港橫貫全鎮東西。鎮以元代建有上真道院而名。清乾隆年間形成集鎮。同治年間,林玉相在市河東建屋多幢,市況漸興。光緒末、宣統初,市集向河西擴展。民國初期,道院鎮正值鼎盛時期。抗戰期間,道院鎮商業強於日軍擾亂的新寺、柘林兩鎮。

光明集鎮三官街

  光明,原名三官堂,位於區境中部,為原光明鄉、鎮所在地。宋代初,該地已有移民流徙和漁民居住,自成村落。漳泉港與和尚塘分別從村南和村東而過。元末,村南原有三官廟1所,後遷至漳泉港北側,名漳泉寺,內有三官殿,設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同坐一堂。香火極盛,常有商販前來設攤叫賣。時有王姓在此造南北街(今三官街北段),名王邊鎮。鑄鐵業時已出現,集鎮初具規模。明代初,王姓衰敗,由蔡、朱、阮三姓聯合把持,以元代三官廟名鎮。街道向南擴伸到漳泉港北岸,並增建西街,形成丁字形街道。東受小河阻隔,發展東街受其影響。北街時為熱鬧地段,漁業、鹽業、百貨、肉莊、茶園等店鋪已林立街頭。清末民初,集鎮市況較繁榮,街道熱鬧,生意興隆。1925年,道南中學(今光明中學)創辦於鎮西。1949年後,該鎮一直是鄉鎮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1968年改名光明鎮,沿用至今。現有勝跡仁壽橋等古蹟,三官堂豆腐較為出名。


20世紀80年代齊賢主街

  在區境中部。俗呼徐裡橋,自清同治元年後成市。明代為徐姓聚居故名。成市後鎮上以高、尤、張3姓為主,高姓系齊賢首富,創設東半鎮,西街以張姓為主,尤氏世居益家港河南。老鎮成工字形,以后街為主。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鹽民南來北往,為奉賢最大鹽市場之一。清末齊賢鎮已初具規模,各業漸全。1978年因開掘新金匯港拆除老鎮,向東另建新鎮。新鎮樓房相峙,中間街道寬平,水陸交通方便,南航、齊金公路在新鎮交匯。

  

  劉港舊名劉家行,在區境北部,金匯鎮西1.5公裡處,柘瀝港將全鎮一分為二。舊時,有劉姓大族居此,並開館設行,稱之為劉家行。傳說有一木行老闆,將寶山劉家行俞姓大財主的一批木排誤發至該地餘姓財主家,事發後官府出面調停,並告示奉賢的劉家行改稱劉港。抗日戰爭前,其地店鋪林立,有6條航船定期往來於閔行、上海之間,商客絡繹,頗為興旺。抗日戰爭期間,日偽騷擾,村民不寧,店鋪漸閉,市貿遂萎。現有銀杏樹1株,為祇園庵遺址。


1985年建成的金匯鐘樓

  位於區境北部,金匯港東岸,距黃浦江出口2.5公裡。原名金匯橋,以金姓聚族建橋而得名,鎮成於南宋間。光緒《重修奉賢縣誌》記載:「金匯橋(鎮)在金匯塘東,距治三十裡。花市最繁盛」。1938年1月,金匯鎮被侵華日軍放火焚燒,昔日鬧市,竟成焦土。1949年後一改解放前萎靡不振之狀。1978年始開挖金匯港,規模宏大,從黃浦江到杭州灣筆直相通,老鎮大部分在新規劃的河道中。因此,除老金匯港以西的街道外,其餘房屋基本上都拆遷,金匯鎮重新興建,在原址以東形成正方形的新聚落,主街呈十字形,新建有鐘樓,令過往人們印象深刻。


泰日老街中石橋

  在區境北部,跨運鹽河(後改道而名小閘)兩岸,古名鹽溪,俗呼塌石橋。集鎮始於明朝,盛自清代。乾隆年間雅化改稱泰日。泰日在清初以錢姓為主(明代刑部右侍郎錢士貴後裔),曾稱「錢半鎮」,繼以周、朱為盛。周姓系清初從灣周遷來,朱姓旋由浙江湖州遷來。清乾隆七年(1742年),第一次開小閘港時,泰日鎮已初具規模,後各業漸全,成為奉賢東北巨鎮。清末民初鹽市極盛。1949年後成為泰日區區治所在,現後為鄉鎮人民政府駐地。現在人民街(老街)南端往東闢建新街,兩旁高樓相峙,街道寬平,街心綠樹紅花,相映成趣。

  在區境北部,西距泰日鎮5公裡。約於明末清初形成市集,乾隆年間以梁姓在此開設典當鋪而得名。集鎮面水成市,古名梁溪,東西長500米,南北寬50米。解放前一直是梁典鄉公所駐地。1949年冬起是梁典村駐地。過去梁典許洽興鐵店的鐮刀、梁典港的大蟹,均享有盛譽。


青村老街

  位於區境中部,地跨青村港老市河兩側,是南奉公路線上的一個主要集鎮。原名青溪,唐初成陸。宋初有移民流徙和漁(鹽)民居住,漸成村莊。溪水穿村而過,通大海,兩岸蘆葦茂密蔥綠,故稱青溪。宋元豐元年(1078年),附近東皋(即高橋)創立青墩鹽場(後改為青村鹽場),青溪食鹽已有名氣。元末明初,西北陶宅鎮鼎盛時期,青溪受其影響得以發展,遂成海濱小集市,屬青村(奉城)千戶所陶宅巡檢司管轄,設營汛以抵禦倭寇。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縣令舒慕芬引南橋塘水經益村壩通奉城城壕,稱青村港,青溪鎮為港畔唯一之集鎮,故易名青村港鎮。嘉慶年間,鎮日趨繁榮。此間,鎮上又建不少橋梁,如中市中和橋、廣濟橋,東市青龍橋,西市文星橋、廣福橋,南市旺家橋等。清末民初,鎮商業、手工業、交通運輸業較發達,市面興旺,店鋪、酒肆、茶館、作坊和攤販,應有盡有。抗戰期間商市一度蕭條冷落。現青村港鎮呈梭子形,東西長,南北窄,兩頭尖,中間寬。長約2.3公裡。老街東西,新街南北,商業區呈丁字形。特產有青村港大蒜。


20世紀90年代錢橋老街

  位於區境中部偏南,裡護塘北側。錢家橋以橋名鎮。鎮本南北隔水,後人建橋以通。相傳張堰東錢氏圩錢姓徙遷於此所建,故有錢家橋。據清光緒《重修奉賢縣誌》載,「鹹豐九年,裡人唐慶延重建,勒石興福橋」。「唐氏聚族居此成市」。清宣統元年,商務未興,但殷富頗多。因地近海塘,頗多魚蝦海鮮特產。鹽業極盛,鎮後設有官辦鹽廒,抗戰期間毀於日軍。民國年間,市況興盛,設有南北雜貨店、京廣百貨店、小押當、藥材店、豆腐麵坊、茶館酒肆等大小商店80餘家。歷來是鄉、公社黨政機關所在地。鎮呈梯形,東西老街長而窄,南端臨近公路,南北新街短而寬。鎮南、鎮西有西星、奉柘兩條公路穿過,鎮東公社中心河與金匯港會流,水陸交通便利。


20世紀80年代高橋石拱橋

  高橋鎮,亦叫南高橋,位於區境東部,奉城西1.5公裡。原名東皋。成陸時為東海邊高亢地,故名。北宋元豐年間,地設青墩(後改青村)鹽場署。此後,鹽民、漁民陸續群居是地,東皋漸成集鎮。明永樂六年(1408年),裡人陳宜捐款環形石橋1座,取名高橋。從此,鎮以橋名,東皋僅作別名。元代到明初,東皋已發展到相當規模。據明正德《金山衛志》記載:「高橋市獨盛,海漁者得魚悉於此鬻」。說明當時鹽業和漁業均很發達,由此而帶來了商業的繁榮。青村(奉城)設縣治後,高橋的經濟活動開始向縣城轉移。民國初年,高橋開始出現榨油工業。商業亦再度繁榮,商店發展到四五十家。每逢四月半廟會,遠近商販雲集,鎮上人山人海,商品琳琅滿目,熱鬧異常。鎮南長北短,呈鑰匙形。聞名遐邇的地方特產高橋天花粉,始於光緒初,盛於民國初,為民國採挖野生栝樓根加工而成的滋補佳品。

20世紀90年代頭橋老街

  位於區境東北部。古名頭梁,後以元代在鎮西有一古老小石橋,故易今名。中市有拱際橋,建於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是南來北往必經之路,清代初期日趨繁榮,吸引著外地客商前來投資設店,有典當、酒坊、醬園等店鋪、作坊。清末民初,頭橋已有機器軋花、碾米等新興工業,經濟日益活躍。頭橋鎮自清代至解放,向為奉賢東鄉政治、經濟的重要集鎮。1968年,建新街闢為商業區,老街改作居民區,鎮北新奉公路兩側、奉新港兩岸為工業區。

東新市的重建新市橋

  在頭橋集鎮東北4.5公裡,是本區東北邊遠小集鎮,現東新市村所在地。鎮建於明代,明嘉靖甲辰年(1544年)當地人宋賢中進士後官至御史。隆慶元年(1567年),當地鄉民因離城遠,艱於貿易,請於宋賢,賢利用宅邊空地,設店集商,稱為新市。後因有別於本縣西鄉新寺,習慣稱東新市。現南街有石牌坊1座,上鐫「金榜題名」4個大字。進西街有白虎廟、新市橋(昔名青龍橋),新市河西原有宋賢宅第怡晚堂遺址。

  在區境東部,距四團集鎮3公裡。柴場一地,曾經歷600餘年的蘆蕩時期,蕩內有一高亢地用作堆柴之場地,世稱大場地。因該地臨塘,交通便利,將收割的蘆柴集中一起,柴垛甚多遍遍皆是,故柴場之名由此而得。據光緒《重修奉賢縣誌》記載:「柴場在三團,距城十五裡,近海塘,道光成市」。清道光至光緒年間,柴場鎮商業逐漸興盛,其街四出成十字形,磚鋪街道,市河東西橫貫,商鋪開設在河南、河北兩地。清末民初柴場鎮趨於鼎盛。南街有楊社廟,每年農曆十月,有一次廟會,歷時3天,屆時鎮上車水馬龍,非常熱鬧。抗日戰爭時期衰落。現老街舊跡無存,為農村居住地。


1995年四團集鎮鳥瞰

  位於區境東北部邊陲。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曾設青墩(今奉城)鹽場,本地屬青墩鹽場第四團故名,原為四團灶聚,故稱四團聚。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築裡護塘後,青墩易名為青村鹽場,時鹽民、漁民集居於四團聚成村落,隸屬華亭縣白沙鄉十五保。明初為防禦倭寇沿裡護塘築烽火墩,本地為四墩,設營汛守御,隸青村守御千戶所。因別於南匯縣四團倉鎮,故解放前曾一度稱為南四團。集鎮興起於明末清初。光間曾設縣城署。清末民初,全縣劃分1城7鄉,四團鎮為東一鄉自治所,爾後設區、鄉、鎮、公社等機構。鎮舊有章半鎮之稱,清乾隆間章姓由吳江縣肩挑湯糰擔至四團鎮落腳,設攤為業,因用料精細,工技高超,深受群眾喜愛,故生意興隆,遂發家致富。嘉慶年間,章姓先後開設長興布莊、花米行、南北雜貨、藥材、魚行、肉莊等店鋪10餘爿。十字街周圍章姓店房有50餘間,並建有廳堂等第宅。至清末章姓家業衰敗,店鋪大都停業變賣。老鎮街形四出,呈十字形,聚落略呈東西向矩形。


20世紀80年代平安集鎮

  平安泐,簡稱平安,位於區境東部,南距杭州灣6公裡,分新老兩區。老鎮區形成於清末,位於新平安鎮東、圩塘(彭公塘)內3公裡。老平安原名偷鴨泐,清光緒年間,有一條泐腳流入海中,兩灘野鴨成群,人們間隙捕獲野鴨於泐內,傳為偷鴨者,故名。到1925年,黃仁齋的孫子黃傳香獨自來偷鴨泐開設鹽廒,嫌偷鴨泐名稱不雅,而改為平安。此時已成為小集鎮,東西坐落,臨四團港,商業清淡。1978年以來,沿街設攤漸多,個體經營大增,各種農副產品應有盡有。由於距海塗和五四農場較近,故較多水產品之類擁進市場,使農貿市場更加活躍。

來源:上海市測繪院公眾號圖溯上海

作者:張淵源

編輯:小賴

相關焦點

  • 奉賢各鎮冷知識來了,你住在奉賢哪個鎮?
    關於奉賢,你知道多少? 距今約4000年,奉賢境內已有人類棲息。相傳孔子高徒吳國人言偃(子遊)曾來此,故取奉先賢之意為名。
  • ...小鎮,莊行,奉賢,文創,南橋,生態環境,田園,打造,-上海頻道-東方網
    奉賢莊行鎮主打「農藝小鎮」特色,憑藉千年江南魚米之鄉的農業稟賦和原生態、原風貌、原住民的田園風情脫穎而出,赫然在列。  特色小鎮建設,產業是根基,生態是底色,文化是靈魂。在上海奉賢,以建成產業有支撐、文化有內涵、生態有保護為目標的,具有鮮明發展特色的小鎮遠遠不止莊行一個。  這些特色小鎮究竟「特」在哪兒?奉賢如此作答。
  • 上海市奉賢區的南橋之外:海灣鎮有旅遊高校,奉城鎮被納入自貿區
    上海市奉賢區的南橋之外:海灣鎮發展程度堪稱亞軍,旅遊特色鮮明眾所周知,上海市奉賢區的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區——南橋,但是在南橋之外的地方,其實奉賢區也還有著亮點:海灣鎮發展程度堪稱全區的亞軍,而且旅遊特色鮮明
  • 上海地鐵5號線南延伸通車後,南橋新城站不會更名為奉賢新城站
    近日,根據奉賢區上海地鐵5號線沿線各站效果圖,南橋新城的站名保留,並沒有像之前所說的更名為「奉賢新城」。從現實的角度來說,南橋新城作為上海地鐵5號線的站名是比較合適的,奉賢新城這個名稱其實不太適合作為站名。
  • 尋古上海︱奉賢老城廂:空餘圖牒在,不復啟佳城
    南橋,別稱南梁,是奉賢的主城區,位於黃浦江南岸、杭州灣北岸。歷代官修方志都將其作為「奉邑首鎮」,民間也常有俗語贊道「浦南首鎮算南橋」,可見此鎮規模向來宏大。雍正間,奉賢立縣,縣治選在奉城。但因城內實在破敗不堪,不得已之下,立縣最初幾年的縣治都寄居在南橋,是為「寄治」。
  • 【學「四史」• 讀建築】奉賢南橋鎮的這座舊址,無聲訴說著百年...
    【學「四史」• 讀建築】奉賢南橋鎮的這座舊址,無聲訴說著百年歷史 2020-07-31 18: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魔都100:再臨華亭 上海奉賢南橋古華園 一個有故事的休閒娛樂公園
    雖然它離市區很遠,也沒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但它卻深受奉賢居民喜愛。同時公園內還有著「南塘第一橋」的石拱橋,它就是上海奉賢的古華園。據傳當時有一文一武兩官員,每次去看各自嶽父時都要從這裡經過。他們一個騎馬過橋,一個乘船從橋下渡河,他們每次出行都會大擺排場想要在氣勢上壓過對方。武官拆了舊橋造了新橋來妨礙其行船,文官員又在橋上造了兩個亭子逼其下馬過橋。後來此事驚動了太師和皇上,兩位官員深感慚愧,此後便決定「同心和好」。
  • 雙向對接「迪士尼」 奉賢很上海
    近年來,奉賢旅遊不斷加快創新發展步伐,以「海」、「農」為主打特色,濱海旅遊、鄉村旅遊業態不斷豐富,旅遊節慶豐富多彩,旅遊品質不斷提升,「美麗奉賢生態休閒」已經成為滬上極具吸引力的旅遊品牌。  據介紹,從「海」的角度來說,奉賢的碧海金沙已經頗有名氣,是上海為數不多的玩海踏浪的好去處。奉賢區域內的海岸帶保持著天然狀態,鐵板沙灘氣勢恢弘,景象壯觀。
  • 上海奉賢房產還值得我們購買嗎?
    作者:文濤財經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上海奉賢這樣一座潛力無限的區縣,奉賢近年來的房價也是讓我們的普通市民,工薪階層蕩起了雙槳,跟著一起操碎了心,無房產的抱怨,房價上漲過快,有房產的抱怨,房價上漲過慢。距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42千米,距浦東國際機場30千米,有13.7千米長的江岸線和31.6千米的海岸線。全區行政區域土地面積:720.44平方千米。陸上面積687.39平方公裡,人口108萬人(2010年),下轄8個鎮,分別是我們的南橋、奉城、金匯、莊行、柘林、海灣、青村、四團,轄區內還有上海市工業綜合開發區等5個開發區,南橋鎮為區政府所在地。
  • 上海古橋譜 五奉賢
    在繼芳橋下的石環拱卷上,有石刻陰文銘記,字跡清晰,可以清楚地反映橋的歷史。有一天,有個換糖人走過,就說:「這橋怎麼沒人修?要是我有了錢,造頂新的。」一次,換糖者在一戶破落人家,換著一對金彌陀,從此發了財。於是,他籌集上等石料,聘來巧匠,拆去竹橋,建造3孔石拱橋,取名繼芳橋。當地人為了紀念他,則直呼「糖橋」。此橋工藝獨特,雌雄座榫,對接嚴密,橋身雕刻對稱、精緻,體現出很高的藝術水平,名符其實的成為奉賢區石拱橋之冠,是奉賢的重要的歷史文物之一。
  • 這44處上海歷史風貌保護區,儂去過多少處?
    歷史文脈要精心保護、文化記憶要用心留存!市規土局公布的全市44處歷史風貌保護區中,包括了外灘、老城廂、衡山路-復興路、江灣、龍華、提籃橋、楓涇、新場、朱家角等。這麼多積澱了「魔都」城市記憶的地方,你都去過麼?
  • 奉賢南橋宅地約2.67萬起拍奉賢二手房價僅約2.4萬
    作者: 上海特價房提起奉賢你會想到什麼~遠嗎~還是便宜據數據顯示奉賢二手房均價僅約2.4W朝市區方向松江約3.3萬閔行約4.8萬不得不承認奉賢的價格窪地屬性~還有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六月奉賢南橋將有一塊宅地拍賣起拍樓面價約2.67萬/㎡劃重點起拍2.67萬起拍價直逼周邊房價
  • 滬5號線接軌奉賢 寶龍廣場帶動南橋商圈提速
    輕軌5號線南延伸段進入奉賢南橋新城的首個地下站為環城東路站,車站位於航南公路和環城東路路口,地處奉浦商業街,該區域為奉浦地區最為活躍的商業地帶,為地下二層島式車站。根據規劃,環城東路餐飲商業街與南橋百聯片區將形成「南百聯、北奉浦」的新型商業格局。至此,奉賢區人民期待已久的第一條軌道交通線路即將夢想成真。奉賢寶龍城市廣場—寶龍地產正在開發建設的重點商業項目,就位於環城東路站南側。
  • 擺臺的極限到底有多高?「奉賢服務」又可以在朋友圈炫一波了...
    擺臺的極限到底有多高?「奉賢服務」又可以在朋友圈炫一波了......,關注「上海奉賢」一手掌握!擺臺有多重要?社會餐館團體三等獎本次技能邀請賽展現了滬浙兩地餐飲服務行業從業人員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奉賢也致力於全面提高餐飲行業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讓人民吃得更健康、更放心資料:美麗南橋
  • 老王生煎、華慄王、王中王雞骨醬面…奉賢南橋的老味道回來了,人氣...
    最近,奉賢南橋鎮解放西路上的老王生煎又開門迎客了,不少老食客們紛紛前來,點上幾兩生煎,有的現場堂吃,有的帶回家跟家人一起分享。 老王生煎開了25年了,很多奉賢小夥伴都是吃著這口生煎長大的。兩個月沒開門,老王生煎的老闆和食客們「久別重逢」,還要聊聊家常。其實,像老王生煎這樣的美食店都已經開門迎客,在奉賢南橋的美食店前,聚集了不少人氣。
  • 上海地鐵15號線或延伸至奉賢 申城首條BRT四月底載客試運行
    9  [大被子]區長您好,奉城鎮在推進城鄉一體化有什麼進一步舉措?  [姚衛華副區長]您好,感謝您的提問!奉城鎮下一步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中的措施有:1、加強奉城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騰地,加大招商力度;2、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突出重點項目,打造美麗街區、美麗鄉村、美麗小區;3、制定古鎮城中村改造計劃,先拆違整治,同步做好規劃,按規劃實施;4、加強公建設施配套,建設浦蘭路幼兒園,配合建設東部公交快線。
  • 奉賢| 拿什麼拯救你,故鄉的老街?
    最近,奉賢區房管局對青村、奉城和莊行的老街進行了老街舊房改造,本著對奉賢本地歷史文化的尊重,區房管局聯動地方鎮政府在改善老街居民居住環境的同時,堅持「修舊如舊」原則,儘量還原保持老街本來風貌。留住老街,是希望通過老街留住屬於奉賢的古老江南風情,江流宛轉,風物堪懷,歲時有序,依禮有常。無論民間還是官方,除了民生居住,更欲喚醒舊年情懷。 但是,對於老街的命運將來,僅憑治標不治本的鳩工修葺,是否老街就能從此煥發新生,還是依舊無奈苟延?
  • 奉賢也有「三官堂」
    上海有史記載的就有真如三官堂和崇明三官堂。時代演變至今日,就很少有人知道三官堂的本意了。如果說奉賢也有三官堂,那知者更少!打開歷史畫卷,你定會看到,那時奉賢三官堂香火盛極,那三官街集市興旺,從宋初發跡起來的村鎮,歷經幾百年孕育,深厚的古鎮文化自然納入到江南古鎮的範疇。至此,唯有長者們高抬其手直指南橋光明。
  • 黃金周奉賢消費同比去年增長41.28%
    關心奉賢大小事,關注「上海奉賢」一手掌握!奉賢寶龍廣場推出「超級品牌日」、「中秋燈謎會」、「中秋大賞 舞蹈盛宴」、「童趣手工」等特色活動,活動不僅有充滿節日氛圍的特色演出,還有各種趣味小手工DIY,但最受小夥伴們歡迎的是博餅嘉年華,最重要的壓軸大戲。
  • 奉賢老街違法搭建 南橋塘歷史文化風貌區何時還
    從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官方網站了解,本市現有44片歷史文化風貌區,奉賢莊行南橋塘是其中之一。風貌區沿南橋塘的南北兩岸展開,有不少作為人文景觀的、具有當地傳統特色的江南木結構建築群。不過,東街一帶的傳統建築都被改建為沿街商鋪。南橋塘,真的如孫先生反映的那般嗎?記者近日實地進行調查。違規店招十分突兀7月28日10時30分,記者來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