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近期推出了一款中端航拍無人機 Mavic Air,它的性能相當強勁,比如前、後、下三向的雙目視覺傳感器可以感知四周環境,支持 APAS 避障系統,運動模式下的最大飛行速度達到了 68.4 公裡/小時,在設計、飛行、拍攝、安全上下足功夫的它隨時準備著讓你展開一段新的冒險。
好了,2018 地表和天空最強的 Mavic Air 操作性能和前輩們比較起來表現如何,請聽我們細細說來:
流線型的外觀和工藝讓 Mavic Air 顯得更為酷炫,「御」家族的可摺疊設計更是落實到了每一個細微的角落:包括內置天線的可摺疊腳架和可拆卸式的遙控器搖杆,都是便於你減少收納空間而做的精心設計。一體式的雲臺鎖扣有利於拆卸的同時也能夠有效地保護雲臺和相機。
在規格上,飛行器的軸距因為體積的縮小從 330mm 變成了 213mm,重量上比 Spark(大疆目前最輕機型 300 g)增加了 130 g,電池變成了 27.43Wh,官方提供的續航參考也只有 21 分鐘。我們來看詳細的對比參數(左側都為 Spark):
接下來我們看 Mavic Air 的 「慧拍」模式——這種手勢操縱最早「發明」自 Spark,便於小白用戶用手掌快速體驗空中攝影的樂趣,無需通過軟體界面教學模式等複雜操作,就能完成「一鍵大片」。這次更新之後還支持用戶在完全依賴手勢的情況下,完成一段識別範圍內(官方數據為 2~6m)起降、拍照、錄像、接近、飛遠等一系列互動控制。
在完成這次手勢控制的體驗中,我最大的感觸是:相較 Spark 而言,Mavic Air 的控制靈敏度是大大增加的,並且在起初有種一不小心它就會從我的手掌範圍逃出的感覺。而這得益於新增加的 7 套視覺傳感器,分別部署在了飛機俯仰面之外的各處,在數量上可以說是完敗現有全系列消費級的 DJI 產品。當然這還不是它的全部「魔法」,放下手掌之後 Mavic Air 即可進入到一種平行跟隨模式——僅僅是跟隨但也並不簡單,升級後的智能跟隨可同時用於檢測多個目標,並由用戶手動進行選擇其一進行跟隨,比較之前自動識別後無法選擇車船具體物體進行跟隨,Mavic Air 在使用場景上大大優化,並且不再那麼容易跟丟,傻傻分不清了。
進入到智能跟隨之後,Mavic Air 在前往圈定目標的前方飛出的同時還可以選擇一些智能功能——比如選擇小行星、彗星模式,飛行器便會自動執行固定的飛行軌跡,並自動錄製一個十秒鐘的視頻,在完成設定好的動作後,它會自動返回到初始位置。而此時,在你手機 APP 的回放相冊中神奇的一幕發生了——一個自動剪輯好的十秒短片可供你一鍵分享,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在降落之後從 SD 卡中導出原視頻素材進行二次編輯。充分發揮了自拍的精神——即時分享,一鍵炫耀。
另外,值得稱道的一點是:Mavic Air 機身自帶了 8GB 存儲空間,接口也換成了 USB Type-C。這一點細微的改進解決了出門忘插 Micro SD 卡的尷尬。更重要的是機身內部存儲的讀寫速度非常快,從機身存儲拷貝視頻文件至電腦,讀取速度可以達到 100MB/s 以上。但我們發現,由於相機默認可以記錄 4K@30fps、100Mbps 視頻,機內存儲空間基本上可供 10 分鐘左右的連續錄製消耗。當然如果你是重度航拍需求的話,建議出門前還是配足 128G 的海量高速 Micro SD 卡。
在大疆這次給媒體的評測亮點手冊中,沒少給新增加雲臺廣角的 24mm 做文章——事實上,Mavic Air 使用了與 Mavic Pro 完全相同的 1/2.3 英寸 CMOS,因此畫質本身和 Mavic Pro 不存在太大差距(1200w 像素值和 HDR)。有所不同的是,Mavic Air 使用了一套等效 24mm 的廣角鏡頭,而非 Mavic Pro 上的 28mm,這也意味著 Mavic Air 單張照片、視頻本身就能獲得更廣的視野。比如說在 1/2.3 英寸鏡頭加持下,利用 Mavic Air 拼接一張全景照片只需要 25 張,同樣的全景在 Mavic Pro 上是 34 張,Spark 則更多,需要 46 張。更重要的是 Mavic Air 所有的照片拼接在機身內部就能自行完成,等待大約 1 分鐘之後,就可以通過 APP 以獲得全景照片,直接分享。
同時還要注意的是,這次 Mavic Air 的實時圖傳信號也做了加強,由於內置了增強通信信號,在增加了 5.8GHz 的頻道後,整體增強型雙頻 WiFi 圖傳畫質為穩定的 720p 輸出,並且將最長信號接受範圍延長到了 4 公裡之外。這點比較傳統的光波傳輸畫面也不相上下。對於有遠距離攝影需求的小夥伴也是一大福音。
吹捧了那麼多,堅信沒有十全十美科技產物的 Harry 也來「數落」幾點 Mavic Air 的美中不足:
Mavic Air 啟動按鈕在機身電池底部,而不像 Mavic Pro 在正上方一目了然,對於不太了解無人機的新用戶來說,肯定是希望一切外部條件具備之後再按下開機的按鈕,而不是像這樣雙擊啟動後再拿在手裡找起飛坪。容易造成電池浪費的恐慌情緒以及(擔心突然啟動)的不明恐懼感。配對的連接延遲:無論是通過手機+WiFi 還是通過遙控器+手機的配對形式連接飛行器,都需要按下飛行器尾部那條長長的鍵位,通過次數與提示音的區別來完成兩種方式的配對程序,但我們都遇到過長時間後網絡連接失敗或者遙控器對頻無響應的問題——不同的網絡環境下實驗,最後還是通過掃機身二維碼的方式來連接上。鍵位的功能建議:用過 Spark 的大疆老用戶可能知道它的開機鍵是位於屁股後方,正面是一個雲臺上方的紅外識別屏,如果正確開啟後就可以單手拿好面朝自己,直接人臉識別一鍵放飛,整體的體驗是很流暢自然的。而 Mavic Air 在硬體上的重新設計將這樣行雲流水的體驗割裂開來(你需要先後按下兩個按鈕,還要通過上述第二步完成最後設置),另外這個鍵位的設置也不免讓人吐槽,飛行器正後方這麼大個按鈕就只是配對作用,實在有些對不起它在外觀設計上「處心積慮」的一再壓縮,不過官方人士已經對我們表示關於它的更多功能開啟正在考量中(比如慧拍模式的一鍵啟用),值得期待。續航:21 分鐘少嗎?由於 Mavic Air 低電量警告中會有強制自動返航程序,如果你拍攝的景觀離起飛地點有一段距離,並且你操作的熟練程度沒有達到開啟運動模式的水平,算上起飛返航以及低電量警告可能留給你的時間並不多了。這樣一來,假如你是重度航拍用戶的話,就需要考慮多備幾塊電池。
那麼最後還是回到靈魂拷問——值得購買嗎?我們相信對於消費者來說,選它還是 Spark,這不是一道簡單的價格上的選擇題。
畢竟購買無人機的人群對於上千元的價格區間敏感度並非那麼強烈,而就像是大疆公關發言人在媒體見面會表示的:Air 的出現並非是在已經有的產品線做升級,而是通過深化技術做出符合市場需求與消費者體驗的產品,讓目標用戶毫不猶豫地去做出判斷和選擇。所以對於大疆自己來說,這樣一款產品也不僅僅是普通意義上的升級換代,而是對自己在消費無人機領域的獨孤求敗保持一種創新的姿態和鬥志,如果 Mavic 是那個 1,那麼以後的產品研發都是在無限給它添上後面的一個個 0,就像他們自己說技術沒有止境會持續探索下去,無限接近極致的 Mavic Air 只是這一階段大疆給自己,給無人機愛好者們的最好成績單。
如果你一定要看價格,那我們也可以告訴你,這次 Mavic Air 在性價比上很講良心——RMB 4999 的標準套件包含圖上的所有,是的你沒看錯,有遙控器和槳葉保護罩,就連遙控器的可拆卸式遙感也怕你弄丟給了一套備份;和良心相對的,由於整機經過重新研發包括螺旋槳(直漿不可摺疊)和智能電池都沒有辦法和其他任何產品線的配件通用。這點來看,可能大疆也跟蘋果一樣「學壞了」。
本文 【視頻】大疆 Mavic Air 評測:丟掉手機和遙控器後,無人機還能平步青雲?來自動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