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頂尖哲學探討:哲學中的解釋學具體都講些什麼?

2020-12-17 文眼看世界

什麼是解釋學?

解釋學,又稱詮釋學,是一個解釋和了解文本的哲學技術。它也被描述為詮釋理論並根據文本本身來了解文本,是西方哲學、宗教學、歷史學、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文藝理論中有關意義、理解和解釋等問題的哲學體系、方法論或技術性規則的統稱。有關解釋學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古希臘。早在人類遠古文明時期就已存在如何理解卜卦、神話、寓言意義的問題。古希臘時代亞里斯多德的學說已涉及理解和解釋的問題。

「解釋學」一詞的詞根來自古希臘語,其意為「神的消息」。當時,人們已把如何使隱晦的神意轉換為可理解的語言的研究看作一門學問。中世紀的奧古斯丁、卡西昂等哲學家在對宗教教義進行新的解釋時,逐步把以往對解釋問題的零散研究系統化。隨後,16世紀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提出如何直接理解聖經本文的原則與方法的問題,對解釋學研究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此外在法學、歷史學、語言修辭學等傳統研究中也一直涉及解釋學的問題。

作為一門理論科學,解釋學是由19世紀德國哲學家施萊爾馬赫和法國哲學家狄爾泰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開創。解釋學涉及哲學、語言學、文學、文獻學、歷史學、宗教、藝術、神話學、人類學、文化學、社會學、法學等問題,反映出當代人文科學研究領域的各門學科之間相互交流、滲透和融合的趨勢。但直到二戰時期,解釋學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學術高度,產生了一定的哲學影響力。

施萊爾馬赫致力於聖經釋義學中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問題的研究,提出了有關正確理解和避免誤解的普遍性理論,使神學的解釋成為普遍解釋理論的一種具體運用。

狄爾泰則被看作是西方傳統解釋學的集大成者,他仿效為自然科學奠定哲學基礎的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提出了作為歷史理性批判的解釋學。他所關心的中心課題是:處於具體歷史情境中的解釋學如何能對其他歷史性的表現進行客觀的理解。他認為自然科學中的因果「說明」原則與精神科學中的「理解」原則根本對立,彼此各有其適用範圍,互不逾越。

他認為對於文化現象和閱讀作品,我們應該把這個過程看作是一個生命(作品解釋者)「進入」另一個生命(作品創作者)的過程。也就是說,一切社會文化現象都相當於在種種符號中固定化了的生命表現,理解這些現象就相當於把握符號創造者的主觀精神世界,即進入到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他的一切精神活動。

現代哲學中開出的燦爛哲學之花——現代解釋學

現代解釋學的開創者是20世紀的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他把傳統解釋學從方法論和認識論性質的研究轉變為本體論性質的研究,從而使解釋學由人文科學的方法論轉變為一種哲學,並發展成為哲學解釋學。

海德格爾通過對"此在"的分析達到對一般"存在"的理解,並把理解作為一種本體論的活動。他提出了"解釋學循環"這一著名理論,認為解釋者對被解釋對象的"認識預期"是待解釋的意義的一個部分,理解活動的完成因而依賴於理解的"前結構",即一組在理解之前業已存在的決定理解的因素。於是,這一基本"循環性"始終存在於"前結構"與解釋者的"情境"之間。不過,他強調這不是一個"惡性循環",而是"此在"進行認識活動的基本條件。

50年代末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把海德格爾的本體論與古典解釋學結合起來,使哲學解釋學成為一個專門的哲學學派。他本人的學說也成為60年代以來歐美解釋學的基礎之一,影響甚廣。

伽達默爾關於解釋學的基本觀點是:人文科學不可避免地具有歷史相對性與文化差距性。我們應該在美學、哲學和人文、歷史學科之間綜合運用解釋學,以便更好的認識世界。

他認為人的存在局限於傳統之中,其認識會有不可避免的"偏見"。人類歷史由傳統的各種力量積累而成,他稱之為「效果史」。在「效果史」中,過去與現在相互作用,當前的認識受制於過去的傳統因素。他認為真實的理解乃是各種不同的主體「視界」相互「融合」的結果。

從解釋學中發展出的兩個現代解釋學科——

20世紀60年代以來,解釋學與西方其他哲學學派以及人文學科中的有關研究結合,並由此形成了一些新解釋學學派。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法國保羅·利科的現象學解釋學和德國的批判解釋學。

1,現象學解釋學

保羅·利科的解釋學是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弗洛伊德主義以及日常語言哲學的綜合雜糅,其研究內容與風格同德國解釋學哲學有相當差異。

保羅·利科指出,我們不應把解釋學當作認識論研究,而應把它看作一種方法論,它首先需要研究多重意義結構,然後從表面意義中揭示隱蔽意義。他指出,本體論只能存在於解釋的方法論中,並只有通過各種解釋之間的"衝突"才可獲悉被解釋的存在。

2,批判解釋學

批判解釋學主要代表是哈貝馬斯和阿貝爾。這兩位解釋學哲學家都重視實踐問題,認為解釋學應對社會改進有所影響。

哈貝馬斯反對哲學解釋學的主觀主義,他指出行為的意義並不能由行為者的主觀意識來確定,決定其意義的根本因素是社會中的勞動與支配系統,這二者加上語言系統構成了人的客觀環境。人對意圖的理解與意圖實現的程度均由這種客觀環境所決定。

阿貝爾也指責以往解釋學的唯心主義忽略了歷史發展的物質性條件。他強調在社會整體內部存在著限制自由的力量與改善環境的願望之間的張力關係。批判解釋學通過揭示社會機制達到對社會行為意義的理解,並希望以此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

哲學解釋學的兩種形式——

(1)分析的解釋學。涉及理解和解釋、思維機器和日常語言等問題。它雖然也涉及方法論,但是主要屬於哲學性質。

(2)人文主義的哲學解釋學。其代表人物包括海德格爾、伽達默爾、利科和德希達等人。他們根據現象學的傳統及其對客觀知識的批判,對本文解釋的條件進行反思。

伽達默爾和德希達根據海德格爾對存在——神學傳統的批判研究,力圖在形上學問題的具體情況中理解解釋。利科與前兩人不同,試圖調和德國的解釋學傳統和語言分析哲學、心理分析學、結構主義思潮,認為本體論只存在於解釋的方法論中.並只有通過各種解釋之間的「衝突」,才能獲悉被解釋的存在。

相關焦點

  • 學哲學無用?錯了,從哲學的本源定義說說西方經典三大學問
    作者:劉宏宇一說「哲學」,或者問「什麼是哲學」「哲學是指什麼」,估計咱中國人十有八九都得犯懵。剩下十之一二,少說得有一半能告訴你:哲學就是啥啥啥主義。最後剩下那很少一部分人,可能會背出老版教科書上的所謂定義——哲學,就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聽起來很對哈。
  • 鄧曉芒:西方哲學中的幾個基本問題
    當初在日本也是幾經反覆,有一段譯作「愛知學」,最後才定為「哲學」的。我們則將其與中國古代傳統中的「哲人」、「大哲」、「聖哲」這些講法聯繫起來,這些人都是智慧之人,「哲學」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智慧之學」。但是,對這個「智慧之學」的理解其實不太符合古希臘「愛智慧之學」的內涵,因為當我們說「哲學就是智慧之學」的時候,我們忽略掉了「愛」(philo)。
  • 思想者|韓東暉:霍金講「哲學已死」,其實是在講什麼?
    在科學為王的時代,哲學到底有什麼價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常務副院長韓東暉教授在回顧哲學家族悲歡離合的演變史後指出,在規範性領域中的劃界與批判是哲學最有前景的一面。尤其是在步入人工智慧時代以後,對人類自身認識和人性理解,變得更為重要,而這正是哲學能夠做也應該做的方面。以下是他在復旦人文智慧課堂的演講。哲學,特別是思辨性強、與科學密切相關的西方哲學,非常難講。
  • 西方哲學入門|米利都的三位哲學兒童
    西方哲學入門——米利都的三位哲學兒童本文來自 彭越、陳立勝著《西方哲學初步》授權發布與希臘本土隔地中海相望的小亞細亞〔今屬土耳其〕,是希臘的殖民地。那裡有一個繁華的海港城市——米利都。米利都發達的工商業和航海業,使其成為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中心,從而成為希臘哲學的發源地。
  • 西方的中世紀哲學都研究些什麼?除了上帝,還是上帝!
    今日讀了下西方哲學史,發現西方的中世紀哲學很有意思,如何有意思呢?一起跟隨哲學詩畫詳細了解下。一,經院哲學西方進入中世紀以後,奴隸制已經走到了盡頭,而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精神信仰的需要使得基督教很快開始傳播、擴散,並且很快在羅馬帝國站穩了腳跟。
  • 我們通常所說的哲學是什麼?
    他的第一句話:「我能夠知道什麼?」第二句:「我應該做什麼?」第三句:「我還應該希望什麼?」這三句話,康德竟用了三本書去進行論述——《純粹理性批判》 、《實踐理性批判》 、《判斷力批判》 。「哲」就是智慧。哲學即智慧學。
  • 學哲學到底有什麼好處?沒好處!那還要不要學?必須要
    那麼問這些人所解釋的哲學到底是不是哲學?這句話也相當的哲學!那麼當歷史上的偉大哲學家們,他們在說一些很哲學的話的時候,到底說了些什麼?叔本華告訴我們:人類幸福的兩大敵人是痛苦和無聊。這些很哲學的話,無疑都是講人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所以如果非要用兩個字來解釋哲學對應的是什麼,那麼這兩個字無疑是「生命」。這個生命不是我們所想的那個生命,而是作為生命本身的生命。哲學界有一個說法,說學哲學就是學習如何去死?
  • 坤鵬論:西方哲學第一人
    一、西方哲學史的歷史階段西方哲學史基本可以劃分為以下歷史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主要的哲學命題。希臘城邦的一大特點是:都很小,像雅典這種大城邦,其面積大約在2590平方公裡,人口約為40萬,其中奴隸25萬,自由公民15萬,而北京的面積是1.641萬平方公裡,是它的64倍,它只比北京的密雲區(2229平方公裡)大些。雅典在城邦中是最著名的,因為它在某段時間是「民主的」。
  • 西方哲學導圖:一圖讀懂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
    唯理論演變成萊布尼茨-沃爾夫體系中的獨斷論,而經驗論則在休謨那裡成為徹底的懷疑主義,這為法蘭西啟蒙思想和德意志古典哲學的出現埋下了伏筆。18世紀法國哲學包括法國自然神論和唯物主義兩塊,探討的核心問題是人與自然的關係,理論上則表現為思維和存在的關係。
  • 哲學是什麼,知識是什麼,哲學和知識的關係
    古希臘哲學哲學一詞源自古希臘,而古希臘是哲學的一大發源地,為何哲學會發源於古希臘,伯蘭特.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一書中有詳盡的分析,我們不再過多討論,然而古希臘時期(相當於我國春秋)人才輩出,出現了很多著名的哲學家。
  • 《希臘思想的起源》:城邦催生古希臘哲學,隱含西方哲學起源奧秘
    提到古希臘,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血戰溫泉關勇敢抵抗波斯大軍的斯巴達三百勇士,還是象徵著和平競爭、到今天仍然每四年舉行一次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是講述眾神故事的盲詩人荷馬,還是為西方哲學奠定根基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是建立在軍事民主制基礎上的城邦制度,還是有一群永遠在吃喝玩樂、爭風吃醋的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是培養戰爭機器的斯巴達,還是培養哲學達人的雅典?
  • 畢達哥拉斯對西方哲學中的形上學有什麼價值?
    從整個西方哲學的發展過程來看,在亞里斯多德之後,哲學才演變成了現代哲學。而用現代哲學的觀點去看畢達哥拉斯,畢達哥拉斯並不能算是現代哲學意義上的哲學家。因為,「現代哲學的基本特徵」是建立在語言上的概念、邏輯分析,而畢達哥拉斯的學說,用現代哲學的觀念來看,都屬於「斷言」,缺乏語言的概念、邏輯分析。
  • 西方協商民主理論興起的哲學基礎
    因此,在許多西方學者看來,以選舉投票為主要標誌的代議制民主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民主的主要尺度。主體間性哲學的轉向為重新理解和認識民主理論提供了新的視角,西方協商民主理論的產生和興起正是主體間性哲學在政治哲學領域的一個具體表現,這種民主重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理解,以及在理解基礎上達成共識。
  • 當代西方哲學的實踐轉向
    這一時代背景決定了當代哲學承擔的使命和聚焦的問題同以前(包括古代的、近代的,甚至包括現代早期的)都有很大的不同,當代實踐哲學需要對這些社會特徵的變化作出最一般的分析,研究它們的基礎問題,提出相應的價值評價標準,這些都是當代哲學新出現的一些問題。所以,在涉及哲學是什麼以及如何看待哲學的問題上,我們不能以傳統的形上學和思辨哲學作為判斷哲學發展或不發展、繁榮不繁榮的標準。
  • 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這個時代研究哲學適逢其時
    大多數人比較容易接受本土文化資源,所以如果中國傳統文化能參與到我們的道德倫理重建中,會是非常自然的。   中國青年報:東方文明和西方思維方式,很不一樣。中華文明貢獻於世界的最具代表性的東西,在您看來是什麼,可以一言以蔽之嗎?   陳來:一戰時,梁啓超去歐洲,一個外國人說:「你來幹嗎?」梁說是去學習,可對方說:「你還來學習什麼?我們還等著你們來救我們呢!」
  • 藝術的哲學 詩化的哲學
    兩位哲人的詩化哲學思想輪廓,在《蕭萐父選集》(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版)、《中西哲學對話》(東方出版中心2020年10月版)中有具體呈現。  蕭萐父先生以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立場,從思想史的角度扼要而深刻地勾勒出了傳統中國哲學詩化的具體路徑與詩化哲學的具體形態。
  • 物理學之「道」:西方量子物理與東方古代哲學
    該書對西方量子物理與對西方來說往往神秘的東方古代哲學,特別是道教、佛教、印度教的的重要思想哲學,予以了系統對比探討。該書最初由一小出版商出版,35年來通過口口相傳,成為了在西方與國際公眾中廣受歡迎的暢銷書,現被美國一家大出版商買斷,已以23種語言出版,至今再版達43版之多,包括中文4個版本。
  • 梁啓超是位儒家思想家,通過世界的範圍,劃分了中西哲學
    梁氏還一般性地探討了哲學發展的內在與外在之條件。從內在方面講,不同哲學思想之間的碰撞、衝突乃至融合是哲學發展的內在動力。如在梁氏看來,儒家哲學之所以不斷發展,就是由於它總是不斷受到別的學派或異族文化的衝擊,而漢代獨尊儒術對儒學的發展卻是一場災難。
  • 自源其説的哲學隨筆2   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哲學流派——米利都學派
    近代公認的說法是西方哲學的起點是古希臘,古希臘的哲學起點是泰勒斯,上篇文章較為詳細的講解了這位「西方哲學之父」,今天聊一聊泰勒斯和他徒子徒孫三人創立的學派
  • 哲學是什麼?
    從「愛智慧」的起初意義上講,哲學表達了人的一種生存狀態,一種面對現實、心靈開放的本真的生存狀態。柏拉圖說:「哲學從驚奇開始」,人類在對世界的驚訝和注目中,放下了種種世俗的偏見,萬物的本真展現出來,人類因此獲得真正的自由,獲得對世界的真理性認識。可見,哲學原本是人類的一種實踐智慧,是人與世界的本真互動中所呈現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