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後當公務員 人盡其才還是巨大浪費

2020-12-15 搜狐網

  ■關注焦點

  5月17日起,10名北京大學博士後到豐臺區政府所屬部門,開始為期一周的掛職鍛鍊。如果考核合格,他們當中的部分人,可能將留在這些職能部門的副處級領導位置上,由科研人員轉型至官員。但在他們掛職的單位中,有員工表示「政府工作本科生就足夠,不需要博士後」,也有專家明確表示,博士後當官是巨大的浪費。

一場爭論由此而起。

  5月8日,36歲的北大博士後劉俊自己開車來到豐臺區建委報到,正式「就任」建委行業管理處主任助理一職,開始為期一年的掛職鍛鍊。

  對於此行,劉俊毫不隱諱自己的心情:「充滿自信卻又忐忑不安」。一周之後,最初的不適應以及忐忑已經過去,隨著工作上的得心應手,劉俊又產生了新的困惑:「政府管理是否需要我們一樣的博士後?」

  讓劉俊產生這樣困惑的原因是,他和其他的掛職博士後,屢屢聽到來自掛職單位的個別同事的聲音:「我們的工作本科生足夠了,根本用不著博士後」,更有來自學術界的聲音,博士後到政府部門做官員「是極大的人才資源浪費。」

  劉俊認為,從發展的高度和需要來說,政府引進高素質的人才已是勢在必行,這次博士後的掛職顯示出豐臺區政府很大的魄力,「做到這一步非常不容易」。但,人才不在乎多,人來之後是否能人盡其事,能否用在點子上,仍需大量的時間和事實驗證。

  和劉俊一起,來豐臺掛職的博士後,一共有10名。

  他們當中,抱有劉俊同樣的困惑的人,不在少數。

  博士後掛職的「雙贏」模式

  按照豐臺區政府的介紹,這是該區第一次提供重要職能部門的副處級領導幹部崗位給在站的博士後掛職鍛鍊。

  對於此次的掛職之舉,無論是豐臺區政府還是10名掛職博士後,雙方都稱為是「雙贏」模式。按照豐臺區組織部門的設想,如果在一年的掛職鍛鍊中,博士後能夠很好的完成豐臺區交給的課題,那麼將考慮引進部分掛職博士後到同級領導崗位。

  「我們不僅僅是給北大的博士後提供一個掛職鍛鍊的平臺,同時也是想利用這次機會吸引到我們所需要的人才。」組織博士後掛職的豐臺區委組織部長楊逸錚,一語道破了自己的意圖。

  他表示,在豐臺區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的各個職能部門都遇到了實踐不能解決的難題,需要高素質的研究型人才用理論進行論證來解決,「我們就把這些難題匯總成一個個課題提交給了北大,他們拿課題公開徵選專業對口的博士後。」

  豐臺區提供的掛職崗位都是副處級的幹部崗位,以正職領導的助理方式進入各個職能部門。「1年剛好是一個幹部成長的周期,太短不利於雙方對彼此的全面了解。」楊逸錚說。

  「現在政府部門面臨的領導人才問題就是,不缺純實踐型的,也不缺純理論型的,最缺的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高素質領導人才。」

  楊逸錚認為,豐臺區的快速發展局面正需要高素質的綜合人才,較高的理論素養能夠保持領導幹部不斷學習創新的能力,併科學指導實踐。

  在豐臺區組織部門看來,2000年和2005年分別引進的兩名博士後在領導幹部的崗位上表現和工作成績都非常突出,學歷和理論的優勢體現得是非常明顯的。

  這也成為他們再次考慮引進博士後的重要依據。

  楊逸錚表示,只要這些博士後在一年的掛職中能夠順利完成課題,並且勝任掛職的幹部之職,他們便會將其考慮留下。

  「我非常希望留下來。」劉俊並不諱言自己希望在此次掛職後留下來。他說,第一次籤約掛職時,有幾位博士後便與豐臺組織部談了留下的想法,他就是其中的一個。

  「組織部的負責同志沒有反對,可也沒有答應,但我們的想法已反饋上去,相信領導會有所考慮。」劉俊說。

  掛職博士後反駁質疑聲

  劉俊上手很快。5月15日,到崗第六天,他便感覺到了自己在掛職崗位上的融洽。

  那天,劉俊跟隨建委領導到一個即將竣工的工地。

  在現場,建委的領導向他詳細詢問了「用什麼方式能保證工程質量、遇到問題該如何處理」等專業意見,他一一作答,遊刃有餘,感覺很融洽。「我希望自己的專長能有所發揮,那我就可以放心大膽幹了。」劉俊說。

  接下來幾次工地實地考察、部門交流會等工作,劉俊已得心應手,從等著回答問題,到主動提出自己的看法,劉俊認為,自己經歷了工作思路上的第一次轉換。

  和其他博士後相比,劉俊的優勢是曾在企業做過管理工作,有著相當豐富的管理經驗。「現在提倡科學,如果區政府在行政管理上能用企業管理思維,那麼政府的管理能力將會有一個大的提升。」劉俊說。

  就在劉俊等人在工作上逐漸得心應手時,他們卻聽到了一些質疑的聲音。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博士後說,剛到掛職單位不久,就感覺到了同事異樣的目光,並且曾聽到有人在談論「政府部門的工作不需要博士後,本科生就足夠」。

  對於這種聲音,在豐臺區政府辦公室掛職的博士後劉銘(化名)則給予了反駁。

  他說,政府部門同樣有研究型的工作,就同樣需要研究型的人才,研究正是博士後的強項;作為受過最高學歷教育的博士,最擅長整合信息資源,政府部門整合各類實踐信息的工作需要這樣的人才;在政府部門帶著研究思路,探討政策問題,並進行嚴密的論證,減少政府決策失誤的發生,提供科學而全面的決策參考;博士後有自己的群體特徵,就是基於研究為主的工作方式帶來的創新思維能力較強,可以為政府管理提供很多新的思路;如果能根據博士後的研究專業將其放置在合適的位置上,將會形成政府部門的專家型管理。

  29歲的劉銘,作為10名掛職博士後中年紀最小的一位,他對於自己出站後的就業問題,也有著清醒的認識。

  他說,按照國家的人才培養政策,絕大部分的博士後出站後是應該到科研院所或者高校從事研究工作,可自己尋找工作的過程中了解到的情況並非如此。「比較好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基本上是滿員狀態的,一般或者較差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又不太願意去。」

  由於專業方向是教育管理,到政府部門任職,也成為劉銘認為的不錯選擇。當初報名到豐臺區掛職鍛鍊,一方面是為了增加實踐經驗,另一方面則是了解一下政府管理部門的情況,看有沒有適合於自己的機會。「其實,很多博士後都是這樣的想法。」劉銘說。

  「關鍵是要放對位置,我相信國家按照政策來培養的博士後人才,不會是無用而白白浪費的。」劉銘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觀點

  正方

  馮曉光(豐臺區引進的首個博士後官員)

  「高學歷有助行政管理工作」

  豐臺區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主任馮曉光是豐臺區引進的第一個博士後。2000年10月,他被豐臺區政府引進,擔任豐臺區教委分管成人教育和民辦教育的副主任,副處級。今年2月份,馮曉光被正式提為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主任,成為正處級幹部。

  馮曉光博士後時研究的是船舶與海洋工程,1999年,博士後出站。2000年10月,豐臺區面向社會公開招考39個副處級領導幹部,馮曉光成為其中一員,直接從科研技術跨到了政府行政管理的位子上。

  在馮曉光任職教委副主任的5年中,豐臺區成為北京第五個學習型先進區;清理取締了81所打工子弟學校,讓3.4萬流動人口子女進入公辦學校就讀;所負責的豐臺教育系統的安全同樣平穩度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組織協調能力,都充分得到了提高。」說起從科研到行政管理的轉型,馮曉光深有體會。

  談到學歷是否對自己的行政管理工作有影響時,馮曉光認為,學歷不是關鍵,興趣、能力和工作方法是最主要的。

  正是這麼多年的高學歷教育,讓自己得到了方法論和創新兩方面的能力,從而大大幫助了自己從技術跨到行政管理後的工作。

  反方

  沈明明(北大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後當官是巨大浪費」

  「博士後掛職鍛鍊是好事也是必要的,他們應該了解基層的情況,但到政府部門做官員,就是一種巨大的人才資源浪費。」針對北大博士生到豐臺區掛職鍛鍊並有可能留下來一事,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沈明明非常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在沈明明看來,國家培養博士、博士後就是為了培養研究型的人才,而政府部門的管理工作只需要最基本的高等學歷教育即可,博士後去政府任職對國家對博士後本人都是一種浪費。

  沈明明認為,政府部門的管理工作是實踐性非常強的,需要的是能夠勝任政府管理工作的人,而非是學歷的高低,而博士後出站後,一般年齡都已經在三四十歲甚至更大了,已經錯過了在政府部門積累實踐和經驗的最佳時間,對於政府部門的幹部培養和提拔十分不利;另一方面,中國還處於高端的研究型人才極度匱乏的狀況,包括政府決策、政府管理、社會發展、環境資源、經濟建設等一系列的課題需要專門的研究型人才去從事,雖然他們的研究是基於了解社會基層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主要的任務還是研究這些關於國計民生社會進步的重大課題,這些課題的研究同樣也是政府管理部門所需要的。

(責任編輯:孫碩)

相關焦點

  • 「北大才女」送快遞不是「人盡其才」
    (3月15日《成都商報》)  我國有句古話,叫做「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意思是說,每個人都可以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所有才華與能力;各種東西凡有可用之處,都要儘量利用。總的意思是指充分利用資源,一點不浪費。作為一名「北大才女」,可選擇的崗位肯定很多,但她放棄了在北京的白領生活,選擇回鄉,選擇做快遞,看起來是一種自放身段的勵志,但這樣的選擇是一種浪費,一種逃避。
  • 《自然》博士後調查第二篇:他們對博士後的工作很失望
    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顯示,全世界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對他們的職業前景、工作量、工作文化等問題感到不確定、不安以及巨大的困苦。這項調查試圖搞清楚博士後面臨的最主要的矛盾,並從來自93個國家的7670名博士後研究者那裡獲取了自述信息。
  • 2021山東公務員面試熱點:「小份菜」,杜絕餐飲浪費
    2021山東公務員面試熱點:「小份菜」,杜絕餐飲浪費 2020-11-26 15:53:12| 來源:中公教育 潘珊珊 山東公務員面試:本頻道提供山東公務員
  • 【感悟人生】人盡其才
    想起了孫中山在《建國方略》提出要建設「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理想社會。對於他的觀點我深表折服。尤其是「人盡其才」,對社會的進步、對於人的成長與幸福意義重大。我們敬仰古今中外各類名人、偉人的成就。他們的成功各有各的不同,但相同之處,除了刻苦的毅力,執著的追求、艱巨的付出,還有就是他們在某些方面天賦異稟,他們用一生的學習和實踐在將這些天賦揮灑得淋漓盡致。
  • 齊魯晚報:別讓「叫苦」的公務員安忍不動
    公務員考試競爭激烈由來已久,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形容也不為過。一個外地人能在北京考上公務員職位,不知道會讓多少人羨慕,而身在其中的人卻發出了「養家太難」的感慨。這究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還是「得了便宜又賣乖」?公眾之所以關注此人,不僅是關心社會收入分配問題,更有對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期待。  不可否認,年輕公務員的收入普遍不高,這個現象也不只北京存在。
  • 瀋陽市實行公務員聘任制 摘掉烏紗帽可治機關病
    春節長假過後,瀋陽市瀋北新區將啟動聘任制公務員招錄工作,專業技術職位年薪將依據個人能力定為7萬到12萬元,聘任合同期限一般為3年,這是遼寧省內首次實施的公務員聘任制。瀋北新區的試點工作得到了國家、省、市的認可。它也並非第一個吃螃蟹的,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改革者。
  • 博士和博士後有什麼區別?博士後就業前景不錯?
    博士和博士後有什麼區別?博士後就業前景不錯?博士是最高學位。博士後不是學位,是博士才能做的臨時工。一般來說,博士後是博士畢業找不到工作的情況下,暫時委身於某個高校或者相關機構過渡一下,等兩年後再去找工作。
  • 過半博士後想要離開學術界
    (博士後)無時無刻不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它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這種壓力開始對我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Cazares 在今年 2 月開始第二輪博士後研究。這次的單位是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的惠康基因組園區(Wellcome Genome Campus)。他參與了《自然》對博士後群體的首次調查,是來自 93 個國家的 7600 多名受訪者之一。
  • 萬事利博士後工作站首位博士後,出站!
    △ 萬事利集團與浙江財經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後出站評審會7月15日,萬事利集團與浙江財經大學聯合培養的首個博士後張子楠經過出站答辯評審會,以優秀評級順利出站。中共浙江省委組織部人才辦副主任、省人力社保廳二級巡視員陳榮華等相關領導,浙江財經大學校長鍾曉敏、萬事利絲綢文化股份董事長李建華等博士後合作導師以及博士後出站考評組專家參加評審會。
  • 兆和環境獲批遼寧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
    2020年12月,遼寧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發文《關於對2020年擬批准設立遼寧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單位的公示》,大連兆和環境獲批設立遼寧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
  • 武漢大學一位年輕的博士後跳樓身亡,疑因科研壓力太大
    今天一則新聞登上了熱搜:武漢大學一位年輕的博士後跳樓身亡,疑因科研壓力太大。網傳武大信息科學學部遙感工程學院一名博士後工作者疑似因科研壓力較大而跳樓身亡。博士後是經過博士階段嚴格訓練出來的,通常具備做出世界頂級科研成果的巨大潛力,如果有著名教授的指導,加上一點運氣,成為頂尖科學家的機會還是很大的,最起碼也能成為一個為國家科學事業奉獻終生的科研工作者吧,只可惜這一切隨著這一跳,化為了煙消雲散。雖然現在國家一直在強調不唯論文,但是現實中,各大高校對於科研論文和成果的追逐和比拼卻越來越激烈,這導致很多博士後科研壓力巨大。
  • 國考準考證黑白還是彩色_國家公務員考試網
    國考準考證黑白還是彩色_國家公務員考試網由天津人事考試網提供同步,更多關於國考準考證黑白還是彩色,國家公務員考試網的內容,請關注天津人事考試網!更多資訊請關注天津華圖微信公眾號(tjhuatu),天津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022-27307496,圖小喬微信號:18526075974 ★公務員考試5G資料包領取★    參加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的考生,請於2020年11月23
  • 25萬名博士後,是怎樣「神一般」的存在?
    像鄢仁鴻這樣的博士後,我國已累計招收25萬多人,分布在各大博士後流動站或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如果把本科到博士階段的積累比作燒到99度的水,那麼博士後階段的強化培養,就是「從學生到學者的加油站」,能提升最後1度讓水沸騰,實現科研能力的根本性提高。
  • 我校9名博士後獲得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
    新聞網訊:日前,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公布獲第九批特別資助人員名單,我校9名博士後同期獲批,申報獲批率高達47%,獲批數比2015年增長200%,是我校設站以來的最好成績。這9名博士後分別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譚業強(合作導師隋坤豔)、王薇(合作導師唐建國)、劉濤(合作導師孔偉金),系統科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賓晟(合作導師邵峰晶)、谷巖(合作導師高紅偉),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王慧娟(合作導師高紅偉),基礎醫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李寧(合作導師侯琳),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劉佳(合作導師梁惠),臨床醫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袁萱(合作導師李長貴
  • 光明日報:政務APP「殭屍化」是巨大浪費
    原標題:政務APP「殭屍化」是巨大浪費   風起雲湧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各政府部門紛紛試水官方APP。在數字辦公、線上履職等主流話語的浸潤下,各式各樣的政府APP競相推出。與其說是迎合真實需求的應勢而為,不如說有不少是主推者一廂情願的單方面行動。
  • 師兄博士後出站後竟選擇去高校當輔導員?是內卷還是人各有志?
    來源:募格學術 作者:小柒 簡介:碩博群體觀察者好久沒有寫稿了,但是今天還是想動筆寫一寫,因為這件事對我確實觸動很大。正如題目所言,我的師兄,博士後出站後去當了大學輔導員。剛聽說這個消息的時候,我著實有些費解,第一讀了這麼久的書,已經深造到博士後的階段,為何要放棄本專業?第二,選擇去當輔導員,是不是有些大材小用呢?所以,我撥通了師兄的手機。但是,他竟然拒絕了我的來電。我想,難道是師兄覺得有辱師門,要和我這個師弟斷聯繫嗎?
  • 勝利油田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四獲「全國優秀博士後工作站」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近日,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通報了2020年度博士後工作綜合評估結果。勝利油田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被評估為優秀等級,這也是建站以來連續四次被評為全國優秀。勝利油田人力資源部(黨委組織部)李國棟同志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後管理工作者」。
  • 做十年博士後仍拿不到教職,《自然》調查揭示博後群體艱難處境
    圖片來源:Pexels 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顯示,全世界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對他們的職業前景、工作量、工作文化等問題感到不確定、不安以及巨大的困苦
  • 做十年博士後仍拿不到教職,調查揭示博後群體艱難處境-虎嗅網
    本文是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系列的第二篇,揭示了學術界最不穩定群體的不安心態。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顯示,全世界的博士後研究人員對他們的職業前景、工作量、工作文化等問題感到不確定、不安以及巨大的困苦。Miguel Monkc雖然面臨著不確定性,博士後還是堅持他們的工作。十分之六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自己的職位感到滿意。他們也在堅持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