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焦點
5月17日起,10名北京大學博士後到豐臺區政府所屬部門,開始為期一周的掛職鍛鍊。如果考核合格,他們當中的部分人,可能將留在這些職能部門的副處級領導位置上,由科研人員轉型至官員。但在他們掛職的單位中,有員工表示「政府工作本科生就足夠,不需要博士後」,也有專家明確表示,博士後當官是巨大的浪費。
一場爭論由此而起。5月8日,36歲的北大博士後劉俊自己開車來到豐臺區建委報到,正式「就任」建委行業管理處主任助理一職,開始為期一年的掛職鍛鍊。
對於此行,劉俊毫不隱諱自己的心情:「充滿自信卻又忐忑不安」。一周之後,最初的不適應以及忐忑已經過去,隨著工作上的得心應手,劉俊又產生了新的困惑:「政府管理是否需要我們一樣的博士後?」
讓劉俊產生這樣困惑的原因是,他和其他的掛職博士後,屢屢聽到來自掛職單位的個別同事的聲音:「我們的工作本科生足夠了,根本用不著博士後」,更有來自學術界的聲音,博士後到政府部門做官員「是極大的人才資源浪費。」
劉俊認為,從發展的高度和需要來說,政府引進高素質的人才已是勢在必行,這次博士後的掛職顯示出豐臺區政府很大的魄力,「做到這一步非常不容易」。但,人才不在乎多,人來之後是否能人盡其事,能否用在點子上,仍需大量的時間和事實驗證。
和劉俊一起,來豐臺掛職的博士後,一共有10名。
他們當中,抱有劉俊同樣的困惑的人,不在少數。
博士後掛職的「雙贏」模式
按照豐臺區政府的介紹,這是該區第一次提供重要職能部門的副處級領導幹部崗位給在站的博士後掛職鍛鍊。
對於此次的掛職之舉,無論是豐臺區政府還是10名掛職博士後,雙方都稱為是「雙贏」模式。按照豐臺區組織部門的設想,如果在一年的掛職鍛鍊中,博士後能夠很好的完成豐臺區交給的課題,那麼將考慮引進部分掛職博士後到同級領導崗位。
「我們不僅僅是給北大的博士後提供一個掛職鍛鍊的平臺,同時也是想利用這次機會吸引到我們所需要的人才。」組織博士後掛職的豐臺區委組織部長楊逸錚,一語道破了自己的意圖。
他表示,在豐臺區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的各個職能部門都遇到了實踐不能解決的難題,需要高素質的研究型人才用理論進行論證來解決,「我們就把這些難題匯總成一個個課題提交給了北大,他們拿課題公開徵選專業對口的博士後。」
豐臺區提供的掛職崗位都是副處級的幹部崗位,以正職領導的助理方式進入各個職能部門。「1年剛好是一個幹部成長的周期,太短不利於雙方對彼此的全面了解。」楊逸錚說。
「現在政府部門面臨的領導人才問題就是,不缺純實踐型的,也不缺純理論型的,最缺的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高素質領導人才。」
楊逸錚認為,豐臺區的快速發展局面正需要高素質的綜合人才,較高的理論素養能夠保持領導幹部不斷學習創新的能力,併科學指導實踐。
在豐臺區組織部門看來,2000年和2005年分別引進的兩名博士後在領導幹部的崗位上表現和工作成績都非常突出,學歷和理論的優勢體現得是非常明顯的。
這也成為他們再次考慮引進博士後的重要依據。
楊逸錚表示,只要這些博士後在一年的掛職中能夠順利完成課題,並且勝任掛職的幹部之職,他們便會將其考慮留下。
「我非常希望留下來。」劉俊並不諱言自己希望在此次掛職後留下來。他說,第一次籤約掛職時,有幾位博士後便與豐臺組織部談了留下的想法,他就是其中的一個。
「組織部的負責同志沒有反對,可也沒有答應,但我們的想法已反饋上去,相信領導會有所考慮。」劉俊說。
掛職博士後反駁質疑聲
劉俊上手很快。5月15日,到崗第六天,他便感覺到了自己在掛職崗位上的融洽。
那天,劉俊跟隨建委領導到一個即將竣工的工地。
在現場,建委的領導向他詳細詢問了「用什麼方式能保證工程質量、遇到問題該如何處理」等專業意見,他一一作答,遊刃有餘,感覺很融洽。「我希望自己的專長能有所發揮,那我就可以放心大膽幹了。」劉俊說。
接下來幾次工地實地考察、部門交流會等工作,劉俊已得心應手,從等著回答問題,到主動提出自己的看法,劉俊認為,自己經歷了工作思路上的第一次轉換。
和其他博士後相比,劉俊的優勢是曾在企業做過管理工作,有著相當豐富的管理經驗。「現在提倡科學,如果區政府在行政管理上能用企業管理思維,那麼政府的管理能力將會有一個大的提升。」劉俊說。
就在劉俊等人在工作上逐漸得心應手時,他們卻聽到了一些質疑的聲音。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博士後說,剛到掛職單位不久,就感覺到了同事異樣的目光,並且曾聽到有人在談論「政府部門的工作不需要博士後,本科生就足夠」。
對於這種聲音,在豐臺區政府辦公室掛職的博士後劉銘(化名)則給予了反駁。
他說,政府部門同樣有研究型的工作,就同樣需要研究型的人才,研究正是博士後的強項;作為受過最高學歷教育的博士,最擅長整合信息資源,政府部門整合各類實踐信息的工作需要這樣的人才;在政府部門帶著研究思路,探討政策問題,並進行嚴密的論證,減少政府決策失誤的發生,提供科學而全面的決策參考;博士後有自己的群體特徵,就是基於研究為主的工作方式帶來的創新思維能力較強,可以為政府管理提供很多新的思路;如果能根據博士後的研究專業將其放置在合適的位置上,將會形成政府部門的專家型管理。
29歲的劉銘,作為10名掛職博士後中年紀最小的一位,他對於自己出站後的就業問題,也有著清醒的認識。
他說,按照國家的人才培養政策,絕大部分的博士後出站後是應該到科研院所或者高校從事研究工作,可自己尋找工作的過程中了解到的情況並非如此。「比較好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基本上是滿員狀態的,一般或者較差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又不太願意去。」
由於專業方向是教育管理,到政府部門任職,也成為劉銘認為的不錯選擇。當初報名到豐臺區掛職鍛鍊,一方面是為了增加實踐經驗,另一方面則是了解一下政府管理部門的情況,看有沒有適合於自己的機會。「其實,很多博士後都是這樣的想法。」劉銘說。
「關鍵是要放對位置,我相信國家按照政策來培養的博士後人才,不會是無用而白白浪費的。」劉銘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觀點
正方
馮曉光(豐臺區引進的首個博士後官員)
「高學歷有助行政管理工作」
豐臺區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主任馮曉光是豐臺區引進的第一個博士後。2000年10月,他被豐臺區政府引進,擔任豐臺區教委分管成人教育和民辦教育的副主任,副處級。今年2月份,馮曉光被正式提為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主任,成為正處級幹部。
馮曉光博士後時研究的是船舶與海洋工程,1999年,博士後出站。2000年10月,豐臺區面向社會公開招考39個副處級領導幹部,馮曉光成為其中一員,直接從科研技術跨到了政府行政管理的位子上。
在馮曉光任職教委副主任的5年中,豐臺區成為北京第五個學習型先進區;清理取締了81所打工子弟學校,讓3.4萬流動人口子女進入公辦學校就讀;所負責的豐臺教育系統的安全同樣平穩度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組織協調能力,都充分得到了提高。」說起從科研到行政管理的轉型,馮曉光深有體會。
談到學歷是否對自己的行政管理工作有影響時,馮曉光認為,學歷不是關鍵,興趣、能力和工作方法是最主要的。
正是這麼多年的高學歷教育,讓自己得到了方法論和創新兩方面的能力,從而大大幫助了自己從技術跨到行政管理後的工作。
反方
沈明明(北大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後當官是巨大浪費」
「博士後掛職鍛鍊是好事也是必要的,他們應該了解基層的情況,但到政府部門做官員,就是一種巨大的人才資源浪費。」針對北大博士生到豐臺區掛職鍛鍊並有可能留下來一事,北京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沈明明非常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在沈明明看來,國家培養博士、博士後就是為了培養研究型的人才,而政府部門的管理工作只需要最基本的高等學歷教育即可,博士後去政府任職對國家對博士後本人都是一種浪費。
沈明明認為,政府部門的管理工作是實踐性非常強的,需要的是能夠勝任政府管理工作的人,而非是學歷的高低,而博士後出站後,一般年齡都已經在三四十歲甚至更大了,已經錯過了在政府部門積累實踐和經驗的最佳時間,對於政府部門的幹部培養和提拔十分不利;另一方面,中國還處於高端的研究型人才極度匱乏的狀況,包括政府決策、政府管理、社會發展、環境資源、經濟建設等一系列的課題需要專門的研究型人才去從事,雖然他們的研究是基於了解社會基層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主要的任務還是研究這些關於國計民生社會進步的重大課題,這些課題的研究同樣也是政府管理部門所需要的。
(責任編輯:孫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