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葉博物館與日本小笠原流煎茶道建交20周年,是杭州茶葉界的一件大事,小編蠢蠢欲動,也想去湊個熱鬧。
「小笠原流煎茶道到中國講習都二十年了?堅持不易。」
「前排都是茶界知名人士,還請了前兩屆的館長來見證這個日子,太有意義了。」
「小笠原家族曾經是日本掌管禮儀的禮王,小笠原流煎茶道注重修精神。」
……
「什麼是煎茶道?」
沒錯,前面寫那麼多就是為了引出今天的主題——日本茶道之煎茶道
如吃瓜群眾一般,提到日本茶道,總能夠聯想到拿著茶筅在茶碗中擊拂茶湯的抹茶道,煎茶道是什麼?怎麼從來沒有聽說過。
其實煎茶一詞來源於唐代陸羽的《茶經》,卻並不是學習唐代的飲茶方式。
煎茶道始於15世紀,當時有日本僧人在福建禪宗寺廟學習,回國時將當地僧人飲茶習慣帶回日本。那正是明朝萬曆年間,所以煎茶的飲茶方式學習的是明代散泡茶,並與抹茶道德禮儀規範結合創造發展起來的。
煎茶道使用葉茶而非抹茶,與現代飲茶方式相差無幾,將茶葉放入小壺衝泡分飲,若真要說區別,大概是煎茶道使用蒸青綠茶,而非中國的炒青綠茶。
煎茶道用茶按照等級高低可以分為:玉露、煎茶、番茶、以及非茶之茶。
衝泡玉露的水溫要求很嚴格,衝泡方式在各個流派中都有不同。
在小笠原流煎茶道中,會先將燒開的水倒入湯冷裡,也就是公道杯中,待水溫下降到50℃左右,將水入壺,再放茶葉燜泡,最後由童子奉茶。玉露茶一般喝兩泡,第一泡聞香,第二泡品茗。
一場完整的煎茶會分:前席、正席、副席、小饌席、揮毫席五個部分。
相對於抹茶道來說,煎茶道形成的時期相對於更晚,在文人墨客中十分流行,為日本茶文化中的文士茶。由於在江戶時代中晚期,大量的明清文物、藝術品進入日本,使得煎茶道的內容更加豐富。
小笠原流煎茶道
小笠原流的遠祖小笠原遠光是初代幕府將軍賴朝的禮賓奉仕官。他初步奠定的幕府禮儀成為了日本傳統禮儀的基礎。
在日本的室町時代,小笠原家族不僅掌管著幕府禮賓奉仕權,而且接管了天皇的禮賓奉仕權。
江戶時代之後「小笠原流」作為日本最高禮法的代名詞,其禮法統治了日本的禮法界各流。
眾所周知,日本茶道是與禮法同步發展起來的。
小笠原流煎茶道的作法是以小笠原流禮法為基礎而形成。大正初期,小笠原流煎茶道的第一代宗家以茶道的精神革命為主旨正式創立了小笠原流煎茶道。
此後,歷代宗家繼往開來,在時代的變遷中,努力強調社會人的精神革命的同時,完善著小笠原流煎茶道的形式和內容。現在的煎茶方式在保持傳統中加入了現代的內涵,收到了禮法與日常生活融為一體的良好效果,被廣大日本人民所喜愛。
小笠原流煎茶道的精神: 「和、敬、清、閒」。
根本宗旨為五條
【本文內容根據網上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