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波羅的海三國一般指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這三個國家之前屬於前蘇聯,蘇聯解體後,就分別獨立了。
蘇聯高光時刻總共有15個加盟共和國,波羅的海三國在所有加盟共和國當中算是比較富裕的,其原因有很多。
發展較好的原因
人文傳統。這三個國家,從傳統意義上講,不屬於斯拉夫民族,他更像是瑞典、芬蘭等北歐國家,愛沙尼亞語與芬蘭語比較接近,而立陶宛和德國關係比較近。比如著名skype軟體就誕生於愛沙尼亞。
位置較好。這三個國家,在波羅的海沿岸,海運交通比較便利。相對於前蘇聯其他加盟共和國,它們更加靠近西歐。就像當年沙皇俄國,為了找出海口與瑞典進行了多年的戰爭,最終才拿下了今天的聖彼得堡。從地圖上來看,聖彼得堡的位置相對於這三國來說,還是比較偏的。
對外開放。蘇聯解體後,這三國積極向西歐靠攏,截至目前均加入了OECD組織,這是進入了發達國家的重要標誌,客觀上也帶動著它們的發展。但是,這些國家迅速向西方靠近的同時,與俄羅斯也漸行漸遠,存在一定戰略風險。三國簡介
愛沙尼亞。愛沙尼亞共和國,簡稱愛沙尼亞。愛沙尼亞位于波羅的海東岸,芬蘭灣南岸,西南瀕臨裡加灣,南面和東面分別同拉脫維亞和俄羅斯接壤。國土總面積45339平方公裡,主體民族為愛沙尼亞族,總人口131.3萬,首都塔林。愛沙尼亞民族形成於12~13世紀。13~16世紀先後遭普魯士和丹麥侵佔,16世紀被瑞典,丹麥和波蘭瓜分,17世紀全境被瑞典佔領,18世紀併入俄羅斯帝國,1918年宣布獨立,成立愛沙尼亞共和國。同年2月德國乘虛而入佔領愛沙尼亞。同年11月,蘇俄宣布對愛擁有主權。在此期間,愛沙尼亞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進行了不懈的鬥爭。1920年2月,蘇俄承認愛沙尼亞獨立。1940年6月,受到蘇聯的武裝侵略而全境淪陷。7月,在蘇聯的策劃下,成立了傀儡政權。8月,被蘇聯吞併,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8月20日,正式宣布獨立。
拉脫維亞。拉脫維亞共和國,簡稱拉脫維亞。國名源自民族語,意為「鎧甲」「金屬制的服裝」,是一個位於歐洲東北部的議會共和制國家。西鄰波羅的海,東與俄羅斯、白俄羅斯二國相鄰,全國總面積64589平方公裡。10~13世紀建立封建公國,17世紀初形成拉脫維亞民族,1710年至1918年先後被俄羅斯帝國和德國佔領, 1918年11月18日宣布獨立 ,1940年7月成立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年8月5日被蘇聯吞併,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後期實行的經濟改革徹底改變了前蘇聯僵化的經濟舊模式,最終建立起西歐式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1991年8月22日,拉脫維亞恢復獨立。
立陶宛。立陶宛共和國,簡稱立陶宛,位于波羅的海東岸,東南鄰白俄羅斯,西南是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州和波蘭,首都維爾紐斯。立陶宛是一個擁有輝煌文明的歷史古國 ,1240年成立立陶宛大公國,1569年與波蘭合併成波蘭立陶宛聯邦, 成為歐洲強國之一,並與俄羅斯一直在北歐和東歐爭霸,後由於國力衰退,成為俄羅斯帝國的附庸國並最終遭到吞併。一戰時被德國佔領,1918年2月宣布獨立,但在二戰時又遭蘇聯吞併,1940年成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再次獨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蘇聯才承認其獨立。後加入歐盟和北約。
波羅的海迷思
最初,筆者對這三國的了解還是來源於高曉松的《曉說》,他在俄羅斯那個篇章裡重點解說了聖彼得堡,然後順帶提到這三個國家。聖彼得堡是那個時期俄國重要的出海口,對於俄國人來說獲得它意義非常。我在想,彼得大帝帶領俄羅斯從一個比較封閉的國家走向開放,真的很了不起。當封閉多年的俄國人向西看到大海時,一定有種豁然開朗之感。
這個讓俄羅斯開拓眼界之海就是波羅的海,這個海的周圍就有波羅的海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