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三國在蘇聯解體以後為何選擇疏遠俄羅斯,加入北約歐盟?

2020-12-20 銘蘇先生看世界

波羅的海三國從蘇聯獨立以後,奉行向西方一邊倒的政策,逐漸疏遠同俄羅斯的關係,其後三國紛紛加入北約和歐盟。曾經作為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為何選擇遠離俄羅斯,而加入北約和歐盟呢?

今天銘蘇先生就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

從地緣環境來看,波羅的海三國北邊與芬蘭隔海相望,東邊與俄羅斯、白羅斯接壤,南部與波蘭和俄羅斯的海外飛地加裡寧格勒接壤,西側隔波羅的海與丹麥、瑞典相望。

波羅的海三國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歷史上這一地區成為周邊強國爭奪的對象。除了立陶宛和波蘭曾組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立陶宛-波蘭王國以外,這一地區曾被瑞典、普魯士、丹麥、瑞典、波蘭、德國、俄羅斯、蘇聯等佔領和統治。

17世紀中期到18世紀初,瑞典通過一系列的對外擴張戰爭,成為歐洲最為強大的國家,領土包括現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及俄國、波蘭和德國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

在18世紀初,彼得一世為了獲得波羅的海沿岸的出海口,同北歐強國瑞典進行了多次戰爭,最終擊敗瑞典,取得了瑞典在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領土。18世紀中後期,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之後,立陶宛領土併入俄羅斯,從此波羅的海三國被納入俄羅斯帝國的版圖。

所以,波羅的海三國並不是俄羅斯固有的領土,是18世紀末才被納入俄羅斯帝國版圖的,這是當時沙皇俄國對外擴張的結果。

波羅的海三國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民族長期在這地區生活,有著自己的民族傳統,他們不甘忍受沙俄的長期殖民統治,謀求獨立是理所當然的。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後,諾曼諾夫王朝覆滅,俄羅斯帝國內很多被壓迫民族宣布脫離俄國而獨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在德國和英國的協助下通過武裝鬥爭將蘇俄幹涉軍趕出國境,相繼獲得獨立。但是這次獨立是短暫的,20多年以後,三國將會再一次面對被蘇聯吞併的厄運,這也是波羅的海三國比較反感蘇聯的重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籤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來披露的密約顯示,波羅的海三國已被希特勒私相授受,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在蘇德聯合瓜分波蘭以後,蘇聯為了建立和德國之間的緩衝區,佔領併吞並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一部分立陶宛人、愛沙尼亞人、拉脫維亞人將德國人視作擺脫蘇聯桎梏,實現民族獨立的解放者,同德軍進行合作。出現這一現象也不難理解,戰前蘇聯對外的強權政治和大國沙文主義政策,傷害了一些周邊的鄰邦,把他們推向了希特勒一方。而蘇聯國內實施的大俄羅斯主義和政治清洗做法,引起了各民族的反感,這也是造成蘇德戰爭期間發生大量親德事件的重要原因。

當然,蘇聯對於反蘇民族的懲罰也也是和嚴厲的,從蘇聯佔領波羅的海三國開始,蘇聯當局就開始對反蘇分子進行整治清算,許多被視作「敵對分子」或可疑對象遭到逮捕、流放或處決,僅拉脫維亞就有3.4萬人。據估計,從1940年至1953年,整個波羅的海三國被流放人員有20多萬人,對於不到600萬人口的波羅的海小國來說,這已是相當高的比例。

蘇聯為了加強對波羅的海三國的管理,採取民族置換的方式,將立陶宛人、愛沙尼亞人、拉脫維亞人大量流放西伯利亞地區,而將其他地區的俄羅斯人遷入波羅的海三國。直到目前,還有兩個國家保持了比較高比例的俄羅斯人,拉脫維亞俄羅斯族佔27%,愛沙尼亞俄羅斯族佔24.8%。

波羅的海三國被併入俄羅斯和蘇聯時期,留給他們的是沉痛而苦澀的記憶,所以從蘇聯謀求獨立一直是他們願望和目標。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這使波羅的海三國重新恢復了民族國家。獨立以後的波羅的海三國,政治上向西方靠攏以維護其獨立,經濟上謀求西方援助以獲得發展,軍事上希望依靠西方集體防衛確保其安全,採取向西一邊倒的政策,相繼加入了北約和歐盟。

相關焦點

  • 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關係如何?為何迫不及待加入北約
    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地處波羅的海東岸,位於蘇聯西北角上。和中亞五國,高加索三國一樣,都是前蘇聯解體出來的三個國家。地理上將波羅的海以東、芬蘭灣以南的國家劃在東歐,實際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各方面都算是北歐國家。
  • 蘇聯解體後,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如何減少俄羅斯人比例?
    波羅的海三國,和中亞五國,高加索三國一樣,都是蘇聯解體出來的國家。拉脫維亞,地理上在波羅的海三國居中。面積6.46萬平方公裡,比中國寧夏稍小,也在波羅的海三國居中。人口約191萬,同樣在波羅的海三國居中。
  • 波羅的海三國和俄羅斯接壤,原本是蘇聯加盟國,為何卻倒向西方
    而且和俄國還接壤,為何會一直倒向西方呢?我們看一下這三國歷史就知道了。波羅的海三國分別為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三國面積加起來只有17多萬平方千米,三國人口也只有600多萬,可以說是真正的小國寡民。不過由於這三個國家旁邊是波羅的海,是戰略要地,所以自古以來這裡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進入近代以來,不僅周邊國家想要佔領這裡,歐洲其他大國都想要佔領這裡。
  • 波羅的海三國一味力挺西方 俄羅斯心臟暴露在北約槍口之下
    (波羅斯海三國加入北約是西方對俄的戰略性勝利)波羅的海三國是指波羅的海區域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個國家,三國在歷史上就是歐洲和俄羅斯較量的前沿,極具戰略價值,其中的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更是和俄羅斯本土接壤,從這兩國出發,俄羅斯核心城市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都在戰鬥機的作戰半徑之內,直線最遠距離在800公裡上下,而立陶宛則和俄羅斯歐洲飛地加裡寧格勒接壤
  • 蘇聯解體,波羅的海三國為何會率先脫離?這裡面的矛盾有多複雜
    蘇聯解體時,波羅的海三國的確率先脫離。蘇聯正式解體發生在1991年12月26日,而在當年的9月,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波羅的海三國已全部獨立。而在更早之前的3月,立陶宛宣布恢復獨立,儘管蘇聯不予承認,還是引發了蘇聯的解體潮。
  • 波羅的海三國反俄,視俄羅斯為仇敵,三國能否成第二個烏克蘭?
    蘇聯最早獨立的三國:波羅的海三國讎俄,命運是否像烏克蘭?我們都知道蘇聯解體後,各加盟共和國都先後獨立,其實在蘇聯解體前就有獨立的加盟國,這三國就是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波羅的海三國獨立後,迅速融入歐洲,加入歐盟,並成為北約成員國。
  • 探析:蘇聯解體後,為何只有俄白哈三國能實現國家穩定?
    探析:蘇聯解體後,為何只有俄白哈三國能實現國家穩定?1991年,蘇聯正式解體,蘇聯12個加盟共和國獨立,再加上之前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在這裡我們要注意時間節點,對於蘇聯解體,在時間上主要研究兩段,一段時波羅的海三國的獨立,一個是1991後的蘇聯的正式解體。
  • 波羅的海三國迷思,曾經是蘇聯的一部分
    大家知道波羅的海三國一般指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立陶宛。這三個國家之前屬於前蘇聯,蘇聯解體後,就分別獨立了。蘇聯解體後,這三國積極向西歐靠攏,截至目前均加入了OECD組織,這是進入了發達國家的重要標誌,客觀上也帶動著它們的發展。但是,這些國家迅速向西方靠近的同時,與俄羅斯也漸行漸遠,存在一定戰略風險。三國簡介愛沙尼亞。
  • 蘇聯解體時,波羅的海三國比俄羅斯還率先獨立,這是為什麼呢?
    波羅的海三國是指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三國。這三國被沙俄吞併了近百年,雖然一戰後短暫獨立,但很快就走上了社會主義,而加入了蘇聯,成為了加盟共和國之一。從實力上講,這三個國家都不強,完全就是小國罷了。
  • 愛沙尼亞:率先從蘇聯獨立,現在為何拿100年前條約叫板俄羅斯?
    蘇聯前加盟共國愛沙尼亞:為何拿100年前條約向俄羅斯索要領土?1991年,蘇聯解體了。其實早於蘇聯解體前,波羅的海三國就率先從蘇聯獨立,這三國分別是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蘇聯解體後,從蘇聯獨立出來的國家,與俄羅斯大都不睦,特別是波羅的海三國,經常在公開叫板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國即使在蘇聯時,離心作用就很強。這三個國家一直想獨立,但沒有成功。由于波羅的海三國地處西歐,而被蘇聯佔領後一直都不願呆在蘇聯。而且波羅的三國獨立後,與俄羅斯的仇恨很大。
  • 「解讀」張弘:白俄羅斯對波羅的海三國的意義
    事實上,對於這次「白俄羅斯街頭革命」,波羅的海三國發揮的作用也十分特殊。波羅的海三國即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都曾是蘇聯加盟共和國,獨立後又都加入了歐盟和北約。三國在文化上與白俄羅斯和俄羅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安全上屬於「唇亡齒寒」的利益攸關方;在經濟上三國還與白俄羅斯、俄羅斯有著難以割捨的合作關係。
  • 波羅的海三國,當年為何率先脫離蘇聯,並且也不願加入獨立國協
    1991年,蘇聯解體,15個加盟國分道揚鑣,各自獨立,其後在俄羅斯主導下,12個加盟國成立獨立國家國協。 (美麗的波羅的海三國) 令人奇怪的是,波羅的海三國不僅早在蘇聯解體之前,就急不可待率先宣布獨立,在其後收到獨立國協的加盟邀請時,也是異口同聲一口回絕,這是為什麼呢?
  • 解密檔案:英美曾默許蘇聯「吞併」波羅的海國家
    環球在線消息:下周北約首腦峰會將在拉脫維亞舉行,而昨天俄羅斯對外情報局(SVR)對外解密檔案披露,就在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的前一年,英國和美國認可了蘇聯對于波羅的海國家的佔領。分析認為俄羅斯這一舉動無疑給即將召開的會議蒙上了緊張的氣氛。
  • 蘇聯解體,北約擴張!為何東歐動亂不斷?
    北約只針對俄羅斯,國際戰略可從沒那麼單純北約在冷戰時期一直局限在西部歐洲,在地理範圍上獲得真正意義的擴展是蘇聯解體以後,尤其是冷戰後期得到迅速加強,這強化了北約對於歐洲安全的主導和影響,更是美國成為歐洲的主導力量。對於中東歐地區而言,這些國家在蘇聯解體以後希望融入西方,則必須要對北約和歐盟進行相關選擇。
  • 不做兄弟,便是世仇:解讀波羅的海三國對俄羅斯的棄之如破履
    1989年8月23日,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俄羅斯的邊境線上出現了一條長達600公裡的人鏈,工廠停工,學生停學,200萬人手牽手,跨越三國領土,史稱波羅的海之路。或許你會問,這是在弄啥呢?蘇聯解體在即,鬧獨立而已。
  • 南斯拉夫解體後,成員國紛紛加入歐盟和北約,塞爾維亞為何沒有?
    上世紀的南斯拉夫,在狄托的帶領下,也變得強大起來,可是狄托去世之後,隱藏民族矛盾最終爆發,甚至為此都大打出手,最終南斯拉夫解體為6個國家,在解體之後,除塞爾維亞之外的國家,都積極加入到歐盟和北約當中
  • 波羅的海三國地理環境差不多,為何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
    文/寂寞的紅酒提起波羅的海三國,也許大部分人都不陌生,因為波羅的海三國非常出名,是世界著名的美女之鄉。波羅的海三國不僅盛產美女,而且男少女多,是男人們夢寐以求的好地方。波羅的海三國包括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三個國家,三國地勢平坦、平原相連,中間既沒有大河分割也沒有大山阻隔,可以說就是一個整體。不過就是那麼一片面積不大、地理環境相似的小區域卻形成了三個國家。波羅的海三國地理環境差不多,面積也不大,為何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第一,雖然三國地理環境相似,但三國是截然不同的三個民族國家。
  • 高加索三國僅剩一個支持俄羅斯,普京:絕不重蹈波羅的海三國覆轍
    自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地緣政治環境便開始極度惡化,尤其是在東歐方向上,曾經是蘇聯盟友的波蘭、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相繼投向了北約一方,成為了如今俄羅斯的敵人。當時蘇聯尚未解體時,蘇聯和北約達成了如下的協議,蘇軍選擇從這些國家撤出駐軍,但是北約必須不得拉攏這些國家加入北約,而是保證這些國家的中立性,使其繼續發揮蘇聯戰略緩衝空間的作用。但是,蘇聯解體後,西方國家很快背信棄義,積極拉攏這些國家加入北約,並推出了「北約東擴」戰略,擠壓俄羅斯國家安全空間,那時候的俄羅斯經濟蕭條、武備廢弛,眼睜睜地看著這些曾經的盟友離開自己,結果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後果。
  • 拉脫維亞「冬季盾牌」聯合演習 說一說波羅的海三國「瘋狂作死」
    展示了剛剛結束的「冬季盾牌(WinterShield)」聯合演習,在這次演習中,北約各國軍隊展示了協同拉脫維亞軍隊,抵禦外來入侵的能力。作為最晚加入,又最早脫離蘇聯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的拉脫維亞,似乎在反俄立場上非常堅定。
  • 蘇聯解體後,加裡寧格勒為何沒有改名?
    第一,加裡寧格勒並非沙俄舊地,沙俄時期並沒有這塊土地,它是蘇聯時期拓展的新領土。在沙俄時代和二戰之前,加裡寧格勒還叫做哥尼斯堡,是屬於德國的土地。這裡是德國的文化中心之一,對德國來說有著重要意義。但二戰後,根據蘇美英三國籤署的波茨坦宣言,哥尼斯堡和東普魯士北部地區被劃歸蘇聯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