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三國地理環境差不多,為何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

2020-12-20 寂寞的紅酒

文/寂寞的紅酒

提起波羅的海三國,也許大部分人都不陌生,因為波羅的海三國非常出名,是世界著名的美女之鄉。波羅的海三國不僅盛產美女,而且男少女多,是男人們夢寐以求的好地方。波羅的海三國包括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三個國家,三國地勢平坦、平原相連,中間既沒有大河分割也沒有大山阻隔,可以說就是一個整體。不過就是那麼一片面積不大、地理環境相似的小區域卻形成了三個國家。波羅的海三國地理環境差不多,面積也不大,為何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

第一,雖然三國地理環境相似,但三國是截然不同的三個民族國家。三國不管是語言、文化還是風俗都不相同。語言方面,愛沙尼亞屬於芬蘭-烏戈爾語族,和芬蘭差不多,而拉脫維亞語和立陶宛語同屬於印歐語系的波羅的語族,兩國語言倒是有些相似。不過在宗教方面,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屬於新教,立陶宛屬於天主教。三國種族、宗教、語言、歷史傳統都不同,沒有形成統一國家的基礎,所以很難糅合到一起。

第二,波羅的海三國面積不大,但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戰略位置重要,周邊又強國林立,瑞典、芬蘭、俄國、波蘭、普魯士全都虎視眈眈,都想吞併三國,幾國對三國進行了激烈的角逐。歷史上,愛沙尼亞深受瑞典和芬蘭影響,拉脫維亞深受德國影響,而立陶宛則受波蘭影響,甚至曾和波蘭合併為一個國家。三國大部分時間都被外族佔領或影響,所以很難合併為一個國家。就算三國答應,周邊的強國也不會答應。

第三,歐洲有獨立的傳統,歐洲人就是一個村都想獨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三國面積都不大,實力也差不多,所以三國都想當老大,想統一自然不容易。南斯拉夫一個民族都能分成好幾個國家,波羅的海三國想揉到一起困難重重。反倒是俄國用武力把三國都給擺平了,把三國大部分地區納入了俄國的版圖。一戰後,波羅的海三國雖然獲得獨立,但三國國小民弱,還是沒有擺脫俄國人的影響。二戰前,蘇聯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三國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不過三國對蘇聯非常仇視,所以蘇聯解體時,三個國家紛紛獨立,成為三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不過三國為了應對來自俄羅斯的威脅,開始抱團取暖,加入了北約和歐盟,彼此的關係也更加密切。

參考資料:《世界歷史文庫:波羅的海三國史》、《波羅的海三國獨立後的民族問題及其發展趨向》、《全球通史》

相關焦點

  • 波羅的海三國地理環境不相上下,為何卻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
    波羅的海三國地理環境不相上下,為何卻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波羅有三個非常相似的國家,被人稱為海三國。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海三國這個名字,因為在那裡有很多高挑的歐美美女。那裡的美女,身材也特別好,皮膚白皙,性格也十分火辣。
  • 波羅的海三國的地理環境相似,為啥卻未能形成統一的國家?
    說起世界上的這個地方來,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這就是世界上的波羅的海了,波羅的海由於音譯成「菠蘿的海」,所以當時很多人開玩笑表示這個波羅的海是不是和菠蘿有什麼不可分割的關係。其實,這兩個詞並沒有任何關係。說起這個海的地理位置來,在當時世界上算是比較出名的了。
  • 歐洲面積和中國差不多,為何不能像中國一樣,形成統一的國家?
    眾所周知,歐洲沒有大國,一千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分布在四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唯一比較拿得出手的俄羅斯,其國土面積大部分是在亞洲。相較而言,咱們國家的面積和歐洲差不多,卻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在歷史上,歐洲同樣是長期小國林立,割據分裂是常態,而中國則是以統一為常態。
  • 波羅的海三國在歷史上與俄羅斯有何淵源,為何與俄羅斯形同寇讎?
    立陶宛人是十三世紀散居於涅瓦河流域的幾個波羅的海部落結合而形成的,屬於北歐波羅的人其中的一支。拉脫維亞同樣是由波羅的海本土的一些部族形成的,也算作是北歐波羅的人中一支。愛沙尼亞人是芬蘭部落的後裔,後來在和不同民族通婚後形成了愛沙尼亞這個獨特的民族。
  • 原本同一屋簷下,波羅的海三國離開前蘇時,為何如此決絕?
    波羅的海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這三個國家曾是前蘇加盟共和國,前蘇解體時,它們又最先發起獨立。特別是立陶宛,還沒等前蘇同意,就迫不及待自立門戶,一天都不想多留。好歹一個鍋裡吃了幾十年,此三國為什麼不念舊情,離開得如此毫不遲疑、痛快決絕?結緣波羅的海三國都有各自的主體民族,如立陶宛的立陶宛族、拉脫維亞的拉脫維亞族,都是由長期以來遷移到此各部族聚居融合而成。立陶宛族形成最早,約為13世紀。
  • 波羅的海三國在蘇聯解體以後為何選擇疏遠俄羅斯,加入北約歐盟?
    波羅的海三國從蘇聯獨立以後,奉行向西方一邊倒的政策,逐漸疏遠同俄羅斯的關係,其後三國紛紛加入北約和歐盟。曾經作為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為何選擇遠離俄羅斯,而加入北約和歐盟呢?今天銘蘇先生就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從地緣環境來看,波羅的海三國北邊與芬蘭隔海相望,東邊與俄羅斯、白羅斯接壤,南部與波蘭和俄羅斯的海外飛地加裡寧格勒接壤,西側隔波羅的海與丹麥、瑞典相望。波羅的海三國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歷史上這一地區成為周邊強國爭奪的對象。
  • 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關係如何?為何迫不及待加入北約
    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地處波羅的海東岸,位於蘇聯西北角上。和中亞五國,高加索三國一樣,都是前蘇聯解體出來的三個國家。地理上將波羅的海以東、芬蘭灣以南的國家劃在東歐,實際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各方面都算是北歐國家。
  • 波羅的海三國和俄羅斯接壤,原本是蘇聯加盟國,為何卻倒向西方
    波羅的海三國,很多人對這個國家沒什麼印象。只知道這三個國家位于波羅的海沿岸,所以被稱為波羅的海三國。如果我們對這三個國家稍加了解,就能發現,這三個國家可以說一直都倒向西方國家。為了倒向西方,可以說付出了巨大代價。很多人都好奇,他們原本是蘇聯加盟國,和俄國關係不錯。
  • 波羅的海三國,當年為何率先脫離蘇聯,並且也不願加入獨立國協
    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這三個國家,可能一般人不太熟悉。它們分布于波羅的海沿岸,因此常被稱為波羅的海三國。由於它們擁有天然的出海口,因此在歷史上,無論是沙俄還是北歐國家,都想將它們據為己有。
  • 面對疫情,波羅的海三國多次對華發出「友好」煙霧彈,這是為何?
    然而極具諷刺意味的是,由於所謂的「歐洲大西洋團結」,這三個波羅的海國家在一個月前還在大聲斥責和侮辱中國。巴布裡斯曾說:如今,世界上的全球性國家不再是美國,而是中國。近幾年,波羅的海三國一直與我國爭鋒相對,挑釁我國的底線。但最近,他們又主動向我們求助,與我們合作,為何會出現如此之舉動?
  • 獨立、聯合與再分裂:淺析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的歷史關係
    現今的東北歐地區有著三個並不起眼的小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它們又被合稱為「波羅的海三國」。別看這三個國家現在的領土面積不大,但是在受到俄羅斯帝國的影響之前,它們在東北歐地區的影響力都十分強大,特別是歷史上威名赫赫的立陶宛大公國,甚至一度成為當時歐洲地區面積最大的國家。
  • 波羅的海三國介紹
    波羅的海三國在波蘭北側的波羅的海三國一直是國人印象中沒有任何「標籤」的國度,甚至在我向同事提起我十一的旅行地拉脫維亞的時候,同事皺了皺眉毛,問拉脫維亞指的是一個城市還是一個國家?1940年6月,數十萬蘇軍湧入並迅速佔領了波羅的海三國,使之成為了蘇聯防備德國入侵的「東方戰線」的重要一環。一年後即爆發蘇德戰爭,敵對雙方的交戰使波羅的海三國人民承受了極其慘重的破壞和犧牲。二戰後,蘇聯政府重啟並升級了沙俄時期既定的「俄化」政策,向波羅的海三國大量移民,深刻改變了當地的民族構成和社會秩序。
  • 綜述:中國與波羅的海三國友好關係進一步加強
    在訪問中,李鵬積極評價中國同三國的友好合作關係,重申尊重三國人民的選擇,支持三國為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所做的努力;尊重和理解三國加入歐盟的願望;對三國政府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表示讚賞和感謝。  據了解,在政治上,波羅的海三國相互支持。三國曾在一九三四年九月十二日籤訂了共同防禦協定——波羅的海公約。
  • 地理答啦:為什麼中國和歐洲面積差不多大,中國是統一的,而歐洲是...
    歐洲和中國的面積也差不多大,但為什麼中國是統一的,歐洲卻是分裂的呢? 為什麼和歐洲面積差不多大的中國是統一的,而歐洲是分裂的呢?——最近,悟空問答上的這個熱議問題引發了地理答啦的興趣,看到各位知識淵博的答主給出的精彩答案,比如歷史作家張老師從地理位置和文化差異的角度進行了分析。網友天人對話從地理氣候、政治制度、土地制度、文化教育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網友愛吃大白饅頭則認為這是因為歷史的必然。
  • 浴火重生的波羅的海三國(組圖)
    波羅的海三國線路圖 製圖/張奮泉本期聚焦:屬於前蘇聯16個加盟共和國中的波羅的海三國因歷史原因而不被世人所注意,至今60多年過去了近十幾年它們才從地圖上出現,此前中學的地理、歷史課教科書均從未提及。它們並非是新生國家,只是經歷了亡國後浴火重生。帶著不少對書本知識的疑問,今年我踏上了這片土地……
  • 疫情見證一切,波羅的海三國素來反覆無常,為何向我國求助?
    面對疫情,波羅的海三國對華釋放友好,為何此三國反覆無常?疫情席捲全球時,美國成為世界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當然美國能領先,也很詭異,一來有2019年大流感的存量,二來美國為何突然檢測能力上升?如果沒有充足的準備,不可能檢測能力和速度如此之快,這也是宇宙速度了。老特實現連任已經有希望了。
  • 「解讀」張弘:白俄羅斯對波羅的海三國的意義
    大國關係絕對是白俄羅斯局勢發展的關鍵,但是波羅的海三國的作用同樣不容小覷,處理危機的細節決定白俄羅斯政治動蕩能否儘快解決。當今的國際格局發展瞬息萬變,深處政治博弈前沿的國家尤需謹慎和理性。自進入21世紀以來,街頭革命已多次發生在後蘇聯國家。反對派支持者一般會通過和平示威推動調整執政的領導者,其中親西方的一派則致力於製造這些國家與俄羅斯在地緣政治上的分離。波羅的海三國為何這次對白俄羅斯的國內局勢最為「焦慮」?首先,波羅的海三國與白俄羅斯存在著意識形態矛盾。
  • 波蘭+波羅的海三國之旅(一)——準備
    確實自7月份結束法國和瑞士之旅後,因為要準備出書和讀者見面會,參加上海市民合唱節比賽等,8月份沒有安排出遊。       當8月15日結束了書展籤書會後,立即想到,終於又可以出遊了。       當8月19日合唱比賽走下舞臺時,合唱團的周文玲問我,下一站去哪裡啊?我笑笑。
  • 蘇聯解體,波羅的海三國為何會率先脫離?這裡面的矛盾有多複雜
    1989年8月23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這三個國家聯合進行一次和平示威,大約有200萬人手拉手組成一個長度超過600公裡的人鏈。這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波羅的海之路,表明要求脫離蘇聯的決心。波羅的海三國率先脫離蘇聯並非一時衝動,而是宿怨已久。這要從地理位置說起。
  • 《波羅的海三國遊記》
    立陶宛是個低收入高消費的國家,加入歐盟後,年輕人和有錢人都去了愛爾蘭、德國等發達國家,人口在一點點減少。這是一個缺少活力的國家,也是一個地理位置極其重要的兵家必爭之地,歷來戰事不斷。維爾紐斯還是一個陰冷潮溼的地方,會好幾個月不見陽光,不過今天傍晚,我們卻看到了鮮有的落日,照在歐式建築上,依然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