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關係如何?為何迫不及待加入北約

2020-12-18 騰訊網

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地處波羅的海東岸,位於蘇聯西北角上。和中亞五國,高加索三國一樣,都是前蘇聯解體出來的三個國家。地理上將波羅的海以東、芬蘭灣以南的國家劃在東歐,實際上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各方面都算是北歐國家。

從緯度來看,北歐五國最南部的丹麥,比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更靠近南方。從語言來看,愛沙尼亞可視為芬蘭語的方言,差異非常小,拉脫維亞也屬波羅的海語種,與芬蘭語、瑞典語很接近。北歐五國挪威、瑞典、芬蘭、丹麥、冰島,都信奉基督教路德宗,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也是如此。其他文化習俗也更接近北歐國家,而不是斯拉夫系的東歐。

波羅的海三國總面積約17.5萬平方公裡,比我國貴州省稍小。從18世紀到20世紀,俄國曾統治三國達兩百年之久,但俄國通過移民等手段同化本地人,遭到三國強烈抵制。一戰後三國趁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曾取得獨立地位。不料三國只獨立了二十多年,二戰時再次被蘇聯佔領。

1989年,蘇聯解體已經是大勢所趨。為了爭取領土的完整,也為了擺脫俄羅斯的統治,波羅的海三國抱團,宣布若俄羅斯動武,三國將互相進行軍事援助。

1989年8月23日,三國進行了一次示威活動,約有200萬人手牽手,跨越三國領土,連成長度超過600公裡的人鏈,史稱波羅的海之路。此時三國總人口約為700萬,當天工廠停工,學生停學,算上後勤組織人員,三國以舉國之力舉行了手拉手活動。

蘇聯解體後,由俄羅斯牽頭組建獨立國協,波羅的海三國就拒不參加,其他前蘇聯國家則沒有這個膽氣,喬治亞則是因領土衝突在2008年才退出獨立國協。

2004年,波羅的海三國聯手加入歐盟和北約,成為西方圍堵俄羅斯的前沿陣地。

一、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陸上鄰國只有東側的俄羅斯與南側拉脫維亞兩個,北部與芬蘭、西部與瑞典隔芬蘭灣和波羅的海相望。

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共享裡加灣,愛沙尼亞佔據裡加灣出口薩雷馬島、希烏馬島這兩個最大的島嶼,戰略位置比較好。

愛沙尼亞首都塔林與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隔著一個芬蘭灣,距離不到80公裡。歷史上愛沙尼亞受瑞典影響也比較大,塔林到斯德哥爾摩的直線距離也不過約370公裡。如果在塔林與赫爾辛基之間畫一條直線,就能將芬蘭灣攔腰隔斷,對俄羅斯聖彼得堡出海航線形成致命影響。

愛沙尼亞與俄羅斯之間,是以湖泊為界的,北部為楚德湖,南部為普斯科夫湖。兩個湖是相通的,只因兩湖相交處狹窄,所以分別命名。納爾瓦河流出楚德湖,向北匯入芬蘭灣。楚德湖面積2611平方公裡,兩湖面積相加超過3555平方公裡,是歐洲第五大湖,比中國的鄱陽湖要大,對愛沙尼亞這種小國來說可謂浩瀚大海。

愛沙尼亞從蘇聯獨立時,在楚德湖和普斯科夫湖都與俄羅斯有領土糾紛,後來愛沙尼亞放棄了爭議領土。總的來說,與併入蘇聯之前比,愛沙尼亞北部失去一塊土地,南部則失去整個普斯科夫湖及相關陸地。

愛沙尼亞是蘇聯十五國中人均GDP最高的,是俄羅斯的兩倍有餘。愛沙尼亞進口和出口總額最大的國家,都是芬蘭灣對岸的芬蘭,可見受芬蘭影響之深。

二、拉脫維亞

拉脫維亞,地理上在波羅的海三國居中。面積6.46萬平方公裡,比中國寧夏稍小,也在波羅的海三國居中。人口約191.9萬,同樣在波羅的海三國居中。

與很多沿河而居的民族一樣,拉脫維亞也有一條母親河道加瓦河。道加瓦河,發源於瓦爾代丘陵,上遊稱為西德維納河,流經俄羅斯、白羅斯和拉脫維亞,進入波羅的海的裡加灣,總長度為1020公裡,平均流量678 立方米/秒。

道加瓦河穿過拉脫維亞首都裡加,流入波羅的海裡加灣。裡加緯度比芬蘭灣的赫爾辛基、塔林、聖彼得堡要低兩三度,而且地處波羅的海腹心,氣溫比前幾個港口稍高。再加上道加瓦河長達一千多公裡,是波羅的海第一大河,在滔滔河水衝擊下,地處入海口的裡加是個不凍港。歷史上裡加曾一度是連接中東歐和南北歐的交通要衝,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

裡加灣面積約1.8萬平方公裡,北岸屬愛沙尼亞,南岸屬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在芬蘭灣,人口也集中在塔林附近。拉脫維亞首都裡加是裡加灣最大城市和港口,也是波羅的海三國最大城市和港口,人口約63.26萬,約為全國人口的1/3,又位於道加瓦河出海口,盡得地利之便。

二戰中拉脫維亞是德國入侵最早撤退最晚的戰區,戰後拉脫維亞男女比例嚴重,非官方統計達到1:3。現在過去這麼久,拉脫維亞仍是世界男女比例最低的國家,約為46%:54%,女人比男人多8個百分點,排世界第一位。

1991年蘇聯解體時,拉脫維亞總人口中,本地人佔比雖然還是第一位,但已下降到49%,而首都裡加的本地人比俄羅斯人還少。後來不少俄羅斯人因沒有公民身份或受到排擠而離開,時至今日,拉脫維亞將本族人比例提升至62%以上,而且比例仍在上升當中。

三、立陶宛

立陶宛,面積約6.53萬平方公裡,是波羅的海三國中最大的。人口約280萬,也是三國中最多的。

立陶宛與另外兩國情況不同,這個地區是芬蘭控制的極限位置,因此立陶宛受到北歐的影響較小,而與陸地上的波蘭、德國、白羅斯有較深的聯繫。

立陶宛最長的河流是內穆納斯河,發源於白羅斯的山區,注入庫爾斯灣。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位於內穆納斯河的支流內裡斯河上。維爾紐斯距白羅斯邊境只有幾十公裡,立陶宛並不像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那樣,將首都建在海邊。波羅的海國家中,瑞典、芬蘭、丹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首都全部都在波羅的海旁,而且是本國最大海港和最大城市,德國、波蘭、立陶宛的首都雖然也有大河流過,但並不在波羅的海旁邊。

立陶宛國境線總長1644公裡,海岸線卻只有約90公裡,是一個陸地屬性比較強的國家,歷史上立陶宛的擴張,也主要在陸地上。

內穆納斯河緩緩向西流,卻並沒有直接注入波羅的海,而是經過庫爾斯灣進入波羅的海。庫爾斯灣面積約1619平方公裡,平均水深僅3.8米,是個淡水湖。

庫爾斯沙嘴隔絕庫爾斯灣與波羅的海,這個沙嘴長98公裡,其中立陶宛佔52公裡,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佔46公裡。沙嘴最寬約3800米,最窄僅400米,唯一的缺口在北端,寬度僅500米左右。

蘇聯解體後,立陶宛東部並不與俄羅斯接壤,卻因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飛地加裡寧格勒,立陶宛西南部與俄羅斯就接壤了,而且是共享庫爾斯沙嘴和庫爾斯灣。

庫爾斯灣唯一的出海口,位於北端,早在普魯士時期就建了港口默默爾,那時候整個庫爾斯灣都屬於普魯士(德國),現在立陶宛也興建港口克萊佩達,這是立陶宛第三大城市,也是最大港口。

庫爾斯灣在俄羅斯沒有出海口,對俄羅斯加裡寧格勒的影響特別大,俄羅斯的船隻從庫爾斯灣出去,還得經過立陶宛的水域,開過克萊佩達港。

相關焦點

  • 波羅的海三國在蘇聯解體以後為何選擇疏遠俄羅斯,加入北約歐盟?
    波羅的海三國從蘇聯獨立以後,奉行向西方一邊倒的政策,逐漸疏遠同俄羅斯的關係,其後三國紛紛加入北約和歐盟。曾經作為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為何選擇遠離俄羅斯,而加入北約和歐盟呢?今天銘蘇先生就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從地緣環境來看,波羅的海三國北邊與芬蘭隔海相望,東邊與俄羅斯、白羅斯接壤,南部與波蘭和俄羅斯的海外飛地加裡寧格勒接壤,西側隔波羅的海與丹麥、瑞典相望。波羅的海三國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歷史上這一地區成為周邊強國爭奪的對象。
  • 波羅的海三國中,拉脫維亞在中間,與俄羅斯關係如何?
    當然,三國至今仍認為他們是被蘇聯吞併的,而不是「和平加入蘇聯」。如果從1940年開始算起,蘇聯控制波羅的海三國五十年,三國對蘇聯,以及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反感是非常強烈的。因為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看來,蘇聯和二戰時期的德國沒什麼區別。而在反感俄羅斯的波羅的海三國中,形勢最不利的,應該是三國居中的拉脫維亞。為什麼這麼說呢?
  • 波羅的海三國一味力挺西方 俄羅斯心臟暴露在北約槍口之下
    (波羅斯海三國加入北約是西方對俄的戰略性勝利)波羅的海三國是指波羅的海區域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個國家,三國在歷史上就是歐洲和俄羅斯較量的前沿,極具戰略價值,其中的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更是和俄羅斯本土接壤,從這兩國出發,俄羅斯核心城市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都在戰鬥機的作戰半徑之內,直線最遠距離在800公裡上下,而立陶宛則和俄羅斯歐洲飛地加裡寧格勒接壤
  • 波羅的海三國和俄羅斯接壤,原本是蘇聯加盟國,為何卻倒向西方
    波羅的海三國,很多人對這個國家沒什麼印象。只知道這三個國家位于波羅的海沿岸,所以被稱為波羅的海三國。如果我們對這三個國家稍加了解,就能發現,這三個國家可以說一直都倒向西方國家。為了倒向西方,可以說付出了巨大代價。很多人都好奇,他們原本是蘇聯加盟國,和俄國關係不錯。
  • 波羅的海飛著大批「北約之鷹」 非常靠近俄羅斯
    由於所處空域非常靠近俄羅斯,所以外界格外關注這一突發事件是否會進一步激化北約與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對峙局面。而西班牙戰機飛行員的這一誤操作也把北約2004年開始的「波羅的海空中警巡任務」推到了風口浪尖。迄今為止,已有17個北約國家執行了此項任務,意外事件以及空中對峙時有發生。
  • 波羅的海三國反俄,視俄羅斯為仇敵,三國能否成第二個烏克蘭?
    蘇聯最早獨立的三國:波羅的海三國讎俄,命運是否像烏克蘭?我們都知道蘇聯解體後,各加盟共和國都先後獨立,其實在蘇聯解體前就有獨立的加盟國,這三國就是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波羅的海三國獨立後,迅速融入歐洲,加入歐盟,並成為北約成員國。
  • 俄羅斯控制波羅的海三國能源 以此反制北約東擴
    這份報導指出,俄羅斯在三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經濟影響遠不止這些。那些沒有在國內取得成功的俄羅斯投資者認為三個波羅的海地區國家未來是非常有發展前景的,因為這三個國家從2004年春天起就加入了歐盟和北約。波羅的海國家與上述組織的一體化並沒有使它們與莫斯科的複雜關係正常化,相反不久發生的事件還進一步證明,莫斯科試圖在未來向這些國家施加更大的影響力,鞏固在這些國家內部的地位。
  • 「解讀」張弘:白俄羅斯對波羅的海三國的意義
    事實上,對於這次「白俄羅斯街頭革命」,波羅的海三國發揮的作用也十分特殊。波羅的海三國即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都曾是蘇聯加盟共和國,獨立後又都加入了歐盟和北約。三國在文化上與白俄羅斯和俄羅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安全上屬於「唇亡齒寒」的利益攸關方;在經濟上三國還與白俄羅斯、俄羅斯有著難以割捨的合作關係。
  • 不做兄弟,便是世仇:解讀波羅的海三國對俄羅斯的棄之如破履
    看著跨越高山叢林的人群,一貫「大度」的戈巴契夫被深深「感動」,批准了三國的自立門戶之舉。話說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文化同源,血緣同種,幾個世紀以來羈絆頗多,更是在紅色旗幟下共存了近50年,按說兄弟做不成了,朋友還是可以當吧,但他們並不這麼認為,先是果斷拒絕了加入獨立國協的邀請,後又在2004年聯手加入歐盟和北約,成為西方圍堵俄羅斯的前沿陣地。
  • 波羅的海三國地理環境差不多,為何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
    文/寂寞的紅酒提起波羅的海三國,也許大部分人都不陌生,因為波羅的海三國非常出名,是世界著名的美女之鄉。波羅的海三國不僅盛產美女,而且男少女多,是男人們夢寐以求的好地方。波羅的海三國包括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三個國家,三國地勢平坦、平原相連,中間既沒有大河分割也沒有大山阻隔,可以說就是一個整體。不過就是那麼一片面積不大、地理環境相似的小區域卻形成了三個國家。波羅的海三國地理環境差不多,面積也不大,為何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第一,雖然三國地理環境相似,但三國是截然不同的三個民族國家。
  • 波羅的海三國在歷史上與俄羅斯有何淵源,為何與俄羅斯形同寇讎?
    波羅的海三國分別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而他們其實和俄羅斯不是屬於一個族系的,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屬於同一族系或沾點親戚,這是一種誤解,可能是因為三國之前都是從蘇聯中分離出來的吧。
  • 波羅的海三國與北歐五國會晤 討論北約東擴問題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外長和北歐五國外長8月29日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會面。外長們就歐洲安全問題,尤其是北約東擴的問題進行了討論。  據法新社報導,一些安全專家們猜測說,如果有一個或者更多的波羅的海國家加入北約的話,中立的瑞典和芬蘭也將被迫加入北約。外長們一致否認了這種猜測。
  • 面對疫情,波羅的海三國多次對華發出「友好」煙霧彈,這是為何?
    比如,波羅的海三國,也發出了同樣的信號。但是,他們對中國的態度卻反覆無常,那為什麼還向我們國家求助?編輯4月中旬,中國派出的第一架援助愛沙尼亞的飛機抵達拉脫維亞,該國獲得了中國提供的人道主義援助。然而極具諷刺意味的是,由於所謂的「歐洲大西洋團結」,這三個波羅的海國家在一個月前還在大聲斥責和侮辱中國。
  • 獨立、聯合與再分裂:淺析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的歷史關係
    但是隨著俄羅斯帝國的擴張和崛起,三國的領土被壓縮至波羅的海一線,最終被沙俄所吞併,並且遭受著俄羅斯帝國的殘暴剝削。在近現代的東北歐世界格局之中,波羅的海三國往往與俄羅斯呈現出「獨立、聯合與再分裂」的歷史關係,而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三國民族與俄羅斯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歷史起源、民族文化與宗教信仰。
  • 疫情見證一切,波羅的海三國素來反覆無常,為何向我國求助?
    面對疫情,波羅的海三國對華釋放友好,為何此三國反覆無常?疫情席捲全球時,美國成為世界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當然美國能領先,也很詭異,一來有2019年大流感的存量,二來美國為何突然檢測能力上升?如果沒有充足的準備,不可能檢測能力和速度如此之快,這也是宇宙速度了。老特實現連任已經有希望了。
  • 精選一組關于波羅的海三國的知識
    一,波羅的海三國指的就是位于波羅的海沿岸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總面積17.40萬平方公裡。波羅的海三海,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波羅的海三國於2002年11月21日加入北約。冷戰後的第一次東擴,使北約的防線向俄邊界推進了八百多公裡。俄曾把從波羅的海到黑海一帶列為北約不能逾越的「紅線」。如今,北約新一輪東擴已經突破「紅線」,使俄西北部邊界直接暴露在北約戰車面前。波羅的海三國,2004年也加入了歐盟。二,愛沙尼亞。
  • 波羅的海三國,當年為何率先脫離蘇聯,並且也不願加入獨立國協
    宗教信仰上,俄羅斯人信仰東正教,而立陶宛人和大部分拉脫維亞人信奉天主教,愛沙尼亞人則信奉路德派新教。 由於信仰差異,宗教問題時常成為波羅的海三國民眾,反對俄羅斯化的導火索。比如1972年立陶宛1.7萬天主教徒,給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寫公開信,指責和抗議蘇聯對天主教徒的迫害。
  • 拉脫維亞「冬季盾牌」聯合演習 說一說波羅的海三國「瘋狂作死」
    展示了剛剛結束的「冬季盾牌(WinterShield)」聯合演習,在這次演習中,北約各國軍隊展示了協同拉脫維亞軍隊,抵禦外來入侵的能力。作為最晚加入,又最早脫離蘇聯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的拉脫維亞,似乎在反俄立場上非常堅定。
  • 隨筆:北約與俄羅斯之間那堵「柏林圍牆」
    「北約的所有決定都是出於冷戰時期的對抗邏輯。做出這些決定猶如在歐洲澆築了第二座『柏林圍牆』。」此前,俄羅斯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科薩切夫如此評價北約華沙峰會。  在華沙峰會上,北約出臺了一系列威懾俄羅斯的措施,其中最受外界關注的莫過於決定加大在中東歐的軍事存在,將在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共部署4個營的多國部隊等。
  • 愛沙尼亞:率先從蘇聯獨立,現在為何拿100年前條約叫板俄羅斯?
    蘇聯前加盟共國愛沙尼亞:為何拿100年前條約向俄羅斯索要領土?1991年,蘇聯解體了。其實早於蘇聯解體前,波羅的海三國就率先從蘇聯獨立,這三國分別是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現在從蘇聯解體出來的國家中,雖然烏克蘭與俄羅斯關係不好,而且還發生過衝突,但在烏克蘭依然有親俄力量。實際上最仇俄的國家還是波羅的海三國。因為歷史原因,波羅的海三國在蘇聯時期恨蘇聯想獨立,蘇聯解體後,又恨俄羅斯。